曾梵志
有这么一幅《最后的晚餐》,于香港苏富比拍卖中7000万港元起拍,以1.6亿港元落槌,加上佣金,以1.8亿港币的价格售出,刷新了亚洲当代艺术品交易价格纪录。朋友们认为拍出天价的作品是如何“高贵典雅”的画风么?
没错,就是“十三个带着面具和红领巾的孩子吃西瓜”拍出了破亿的价格,作者为曾梵志,1964年生,武汉人,199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职业画家。
曾梵志作品《最后的晚餐》
1.8亿港元不仅成功成为首个过亿元的亚洲当代艺术作品,也引起了艺术市场的一场喧嚣,很多评论认为其作品不值这个价格。天价的背后,往往容易让人忘记曾梵志作品的本质。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曾梵志的表现主义和他所创造的符号本身,在当代艺术的系列中占有恰当的位置。
从学术来定位,如果把85思潮作为第一代艺术家的话,曾梵志是中国当代艺术第二代中非常成功的艺术家。他的成功在于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当代社会深刻的情感体验,进行了充分的精神表达——在中国改革开放不同阶段的不同精神形象,这一点他是成功的。他被国外人看中,也是有道理的。
——皮道坚
(著名艺术评论家)
曾梵志
2018年8月 布面油画
120×120厘米 ©曾梵志工作室
曾梵志在北京工作室自己的一幅作品前面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曾梵志的创作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敏锐的社会批判,受到评论界广泛的赞誉,也得到社会民众的持续关注。与此同时,曾梵志参与了一系列国际和国内重要的艺术展事,包括首届广州双年展(1992)、广州三年展(2002)、威尼斯双年展(2009)等,并在上海美术馆、苏州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保加利亚国立美术馆、法国Saint-Etienne当代艺术博物馆等知名艺术机构举办了个人展览。曾梵志被认为是当代中国较具代表性和国际影响的艺术家之一。
一位老人头
2012年 布面油画
400×400厘米 ©曾梵志工作室
无题
2015 布面油画
200×800厘米 ©曾梵志工作室
昨天
2015年 布面油画
400×400厘米 ©曾梵志工作室
发型
1989 布面油画
100×70厘米 ©曾梵志工作室
艺术家和模特二号
1989年 布面油画
117×83厘米
医院三联画
1991年 布面油画
180×460厘米 ©曾梵志工作室
曾梵志一直都是中国当代艺术版块最受东西方艺术市场和藏家认可的艺术家,其本人也颇具 商业敏感性。早在 2008 年,他的《面具系列 1996 NO.6》就在香港佳士得拍出 7,536.75 万 港元的高价,创造了当时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最高拍卖纪录。而“面具”系列,亦是曾梵志在 拍场上最受欢迎的作品。
人与肉
1993 布面油画
180×200厘米
面具系列
1997年 布面油画
180×200厘米 ©曾梵志工作室
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以其严谨而独特的造型,假面具的符号,在单纯而平静的背景衬托下,演绎着当下人们的精神状态,烦躁、不安.尽管带有卡通的色彩和调侃的味道,仍给人以沉重感和压抑感。他的作品在写实的外框下,采用隐喻和象征的表现主义手法,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曾梵志看到了社会中面具无处不在,不管是保护自己还是欺骗他人,大家最后都将真实的自己隐藏。但当大家都隐藏着真实的自我和各种欲望时,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形象也不过是一个假面而已。他给画中的人物戴上了面具,而“面具”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摆姿作态的表面下暗藏的焦虑与孤独。
面具系列 4号 1997
面具系列 1996 No. 6
最后的晚餐 2001
在面具系列的最后阶段,曾梵志画出了那副知名的《最后的晚餐》。在这幅画里,曾梵志取材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将自己对中国社会的观察与感受到的十年间祖国的变化,通过这件作品做一个总结。曾梵志解释道,画作中的人物都系着红领巾,只有“犹大”系着一条金色的领带,意思是他放弃了最终的追求和理想。”《最后的晚餐》画中基督与信徒们以生动的手势与肢体动作进行交谈,桌上剖开的西瓜象征权力的分配,并在两侧挂着中国书法,重新诠释去解析圣经故事的知名场景。这种中西合璧的效果,体现了艺术家在宏观上比对西方资本主义及中国共产集体主义,虽影射大环境,却也更加间接而隐晦,不复早期作品中的内心激荡与置入自身为画中角色。
马拉特之死
2001年 布面油画
180×150厘米 ©曾梵志工作室
面具系列的成功改变了曾梵志的生活,也给他留下了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下一步应该往哪里走?” 在人们的脑中,曾梵志等于面具这一条件反射过于牢固,以至于曾梵志的新创作反而少了关注。
2002年第9期
布面油画
220×660厘米 ©曾梵志工作室
肖像
2004 布面油画
200×150厘米 ©曾梵志工作室
其实面具系列的创作仅占据了曾梵志艺术生涯的1994-2004的10年时间,之后,曾梵志便将目光转向了“抽象风景”系列,不再勾画人像,而是通过中国传统造型元素——线条的表现力来体现情感。曾梵志还尝试了许多不同的绘画对象,例如静物、西方人像等。他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推出了“纸本山水”系列,强调纸本本身材质的变化,同时营造出一种暗沉的古典观看环境。这一连串的尝试,都体现了曾梵志想要走出新路的决心。
遮盖的羔羊
2009年 金丝楠木
110×70×55厘米 ©曾梵志工作室
艺术家丛书,卢西安·弗洛伊德(2011)
布面油画
180×180厘米 ©曾梵志工作室
《卢西安·弗洛伊德》(2011)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展览上
艺术家系列自画像
2011 布面油画
150×100厘米 ©曾梵志工作室
自2004年起,肖像慢慢从曾梵志的绘画里淡去,一种全新的,以纯粹的线条和色彩来表达自然和意识的“抽象风景”从画布上生长出来。浓烈的对比,凌乱交织的线条,翩若惊鸿的走势,让作品内蕴某种东方色彩。曾梵志站在绘于2015年的抽象风景《蓝》前告诉记者,为了画这幅画,他找来全世界所有的蓝颜色,反复研究、实验,考量各种蓝之间微妙的关系。以蓝色作底色,再以柠檬黄形成对照。“因为蒙克也喜欢画水面上的光斑,这幅画也是向蒙克致敬。”
基督的孩子
2012年 布面油画
150×150厘米 ©曾梵志工作室
祈祷之手
2012 布面油画
400×400厘米 ©曾梵志工作室
京沪刘曦
2012 纸上铅笔
50×70厘米 ©曾梵志工作室
野兔
2012 布面油画
400×400厘米 ©曾梵志工作室
自画像
2013 布面油画
290×290厘米 ©曾梵志工作室
无题
2015 铸银
260×193×52厘米 ©曾梵志工作室
蓝色
400×700厘米
©Zeng Fanzhi Studio
Laocoon
2015 布面油画
400×400厘米 ©曾梵志工作室
蓝色
2015 布面油画
400×700厘米 ©曾梵志工作室
美丽的土地
2010年
布面油画
2.5×10.5 m ©曾梵志工作室
我在创作的时候,不会真的去想下一个阶段会是什么样子。我也没想到,三十年后回头一看,变化这么大。我觉得变化都是发自内心的,这样创作我觉得有意思。——曾梵志
Lucian Freud
2017 布面油画
180×180厘米 ©曾梵志工作室
来源:中外艺术
李铁夫 / 徐悲鸿 / 刘海粟 / 颜文樑 / 吴大羽 / 吴作人 / 杨秋人 / 董希文 / 卫天霖 / 关良 / 艾中信 / 潘玉良 / 关紫兰 / 吕斯百 / 林风眠 / 杨鸣山 / 庞薰琹 / 丘堤 / 冯法祀 / 吴冠中 / 罗工柳 / 苏天赐 / 靳之林 / 陈钧德 / 苏高礼 / 阿布都克里木·纳斯尔丁 / 袁运甫 / 戴泽 / 魏传义 / 谌北新 / 任梦璋 / 詹建俊 / 夏葆元 / 毛岱宗 / 杨松林 / 刘秉江 / 宋惠民 / 路璋 / 买买提·艾依提 / 文国璋 / 全山石 / 鄂圭俊 / 张京生 / 沈行工 / 杨飞云 / 翁凯旋 / 章晓明 / 卓然木·雅森 / 冷军 / 任传文 / 涂志伟 / 杨参军 / 何红舟 / 焦小健 / 白羽平 / 忻东旺 / 赵开坤 / 闫平 / 王克举 / 陈和西 / 庞茂琨 / 丁一林 / 刘小东 / 管朴学 / 赵培智 / 王辉 / 崔国强 / 袁文彬 / 杜建奇 / 王彦文 / 王嵬 / 童雁汝南 / 刘文星 / 杨继锋 / 吴建陵 / 金凡 / 黄晓岩
毛焰 / 黄菁 / 宋克 / 蔡锦 / 张立平 / 秦烨
格哈德·里希特 / 安塞姆·基弗 / 巴尔蒂斯 / 白发一雄 / 东山魁夷 / 德库宁 / 蒙德里安 / 夏加尔 / 维米尔 / 马克·罗斯科 / 朱德群 /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 / 安格尔 / 安德斯·佐恩 / 威廉·麦格雷戈·帕克斯顿 / 梅尔尼科夫 / 保罗·西涅克 / 克劳德·莫奈 / 丹尼尔·加伯 / 列维坦 / 希施金 / 迪迪埃·洛伦索 / 布歇 / 托马斯·桑切斯 / 达利 / 弗洛伊德 / 诺曼·洛克威尔 / 丢勒 / 高更
【版权声明】
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投稿咨询
收藏咨询13522454081(微信同号)投稿邮箱art57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