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如何设计一间社区咖啡馆?

# 行业观察

星巴克是休闲商务人士最爱,瑞幸俘获了城市白领上班族,精品咖啡馆成为网红打卡胜地……咖啡对于中国人来说早已不陌生,而且越来越“平民化”。它不仅仅是一种提神饮品,更代表着一种社交生活,渗透到我们日常里。

各大商业街区或写字楼附近,连锁品牌或复合型咖啡馆随处可见,而扎根在住宅区、居民楼的小型咖啡馆也越来越多。但,与那些只为了吸引人来拍照的网红咖啡馆不同,社区咖啡馆想要为附近的居民提供短距离内的高品质咖啡服务,以及可以办公、休闲、聚会、娱乐的社交场所。



显然,作为一个新兴的细分咖啡市场,社区咖啡馆有着截然不同的受众、功能和诉求。这样的咖啡馆在设计上与一般连锁品牌或者“过于功利“的咖啡馆有什么不同?本期,我们选取了国内外5个典型案例,从它们的内外空间里寻找答案。





© Alessandro Wang


位于上海零陵北路延街上,坐落高楼耸立的居民区中,聚福 Shanghailander选址在公寓的底层沿街商铺。隔着一条马路,门店正对面是一所小学。上下学时间,路上挤满了孩子和接送他们的家长。因此,一岸建筑设计决定打造一个像书报亭一样亲民的咖啡馆,能让社区居民和父母们可以随意随性进入。


© Alessandro Wang


这是一岸与聚福合作的第二家店。延续品牌复古的风格,结合新社区环境需求,设计师将吧台安置在室内正中央,并且通过打开外立面的折叠门,让室内空间向街道开放。


© Alessandro Wang


边长3.6米的三角形柜台成为咖啡馆内最引人注意的亮点。柜台上方采用了铁板做的拱形圆顶,远远地就能够一眼看见;其设计借鉴了对面的小学外墙,刷上了珊瑚色,给人以亲切和熟悉感。


© Alessandro Wang


底部柜台与上方拱顶从结构上分离,使拱状圆顶的形状更加纯粹,也简化了施工。墙上安装了书报亭样式的自制壁灯,营造一种温馨如家的氛围。


© Alessandro Wang


设计师借鉴了原本建筑外墙的水平线,将其引入室内,赋予视觉上的连贯性。柜台周边的墙壁镶嵌上水平方向的木板,并延伸至长椅的靠背、放置菜单的凹槽、门的把手上。


© Alessandro Wang


此外,沿着这条线,在入口边的墙壁上安装了镜子,将室外的街道投射在墙面。这些背景招揽着人们从室外走进室内,沿着长椅直至室内尽头的盥洗室。


© Alessandro Wang


坐在弯曲的长椅上,喝着咖啡,惬意地等待孩子放学,这家咖啡店能够悄无声息地融入到此社区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钱盈


CinCin是意大利语干杯的意思,它的发音与中文的“请请”相似,用于表达捧杯时相互之间的问候与诚敬。请请咖啡馆的三个主理人分别从三个国家留学归来,他们在济南老城区一个市井胡同里开了这家咖啡馆,对设计提出了一个“城市客厅”的概念:一所集精品咖啡、小酒馆为一体的社交空间


©钱盈


房子建于上世纪90年代,因街道对老城区建筑外立面风貌的保护规定,设计保留了老房子的外立面,内部空间则以化繁为简的设计手法,以“新旧共生”的设计理念,打造年轻人能产生共鸣的空间。


©钱盈


内院的深灰色水泥地面延续了街道的感觉,白色的外墙搭配红色的门头,红色楼梯如一座天桥连接至二楼。红色作为Cin Cin品牌的VI视觉主色,在这里既强调了空间的主动线,也体现了空间的视觉趣味性。


©钱盈


室内空间是略显粗旷的工业建筑的调性:使用大面积中灰色系微水泥漆和水泥地面作为主基调,无框玻璃窗户使室内和内院的空间连成一片,台阶形式的卡座和空间一体化,摆放上红色系的坐垫、椅子和桌几,形成轻松随性的客座区。


©钱盈


吧台区是视觉的焦点:弧形墙顶面选用了肌理粗旷的红色拉毛漆,吧台用不锈钢配之温润质感的胡桃木台面,隐喻了酒与咖啡的浓烈和细腻。


©钱盈


二层的露台是一个一人高度的凉亭,在这里邻居平房的屋瓦仿佛触手可及,放眼望去是老城区连绵的瓦片屋顶和错落的古树相映成趣。在二楼露台能更为直观地感受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气息并存。


©钱盈


古老的建筑融入新生的灵魂,浮光掠影交替中至虚与静笃,东形西见中寻找共生的平衡,这是请请咖啡馆发出的邀请:“您请来,请您来”。





© Anak Navaraj


并非所有的社区咖啡馆都是“小而美”的空间。移步至曼谷Thonglor住宅社区,环绕分布的碧绿绿植中,隐藏着一间玻璃屋,乍看可能会以为这是一个植物温室,事实上这里确实有一家独立运营的咖啡馆。


© Anak Navaraj


建筑内部包含一个可容纳25人的小型咖啡屋,以及一个可以提升生态意识与可持续居住理念的开放庭院。附近农场及商铺常在庭院中售卖当地有机农产品。


© Anak Navaraj


用木造结构搭建玻璃屋,是曼谷NITAPROW设计团队的构思。项目坐落在地势较高的土丘上,设计团队用质地温润的原木,搭配大片落地玻璃窗的设计,将周边的绿意从外延伸至室内,巧妙地模糊了内与外的场域界线。这也是经营者所希望看到的:咖啡馆跟社区的绿植融合起来,让即便在室内喝咖啡的顾客,也能感受到绿植丛生的自然氛围。


© Anak Navaraj


步入室内,空间中央是一个被藤条包裹的螺旋楼梯,流动的线条缓缓而上,增添视觉趣味与有机特性,楼梯直达圆柱体顶部,让人得以从上往下一览室外优雅景致和整个室内空间。


© Anak Navaraj


天花板的结构设计灵感来源于椰子树和棕榈树的优美造型:细高的树干和向外辐射的树冠。建筑内部的支撑结构以这种独有的形式令人印象深刻。


© Anak Navaraj


设计充分考虑了木材作为可再生循环材料的应用,结构中的梁柱,展示柜,咖啡桌和座椅均来自屋主的木料木材以及淘汰的木质家具,用一种有机和时尚的方式处理自然和建造环境的平衡关系。


© Anak Navaraj


倚窗而坐,阳光透过白色棉麻窗帘洒在玻璃空间里,窗外葱郁的椰子树与棕榈树剪影映入眼帘,与其说是社区庭院,不如说是为社区打造的一个遁世桃源——还有什么能比隐匿在自家花园更惬意的呢?





© Hui Designs


受人喜爱的咖啡馆都具有强烈的、令人难忘的个性,社区咖啡馆也一样。位于新加坡BukitTimah住宅区的Altas是该地倍受欢迎的咖啡馆,Hui Designs最近的一次翻新,让它进一步融入了社区环境。


© Hui Designs


作为常客,设计师Lim Siew Hui对这家咖啡馆非常熟悉。“我注意到顾客的身份和动机各不相同,有忙碌的高管、家庭主妇、学生和骑自行车的人,他们在不同的时间涌入咖啡馆。我想设计一个能吸引他们所有人的空间。”


© Hui Designs


Lim用活泼的颜色描绘了一条新的路线,改进了的布局与街道的新关系。并充分利用周边的人行道,设计了拥有36个座位的露天平台,不但增加了座位容量,也成为了在维修站骑自行车的人的最爱。


© Hui Designs


高大的玻璃连接了这个室外空间和内部空间,设计师用自然材料和饱和色调取代了陈旧的工业主题装饰,在视觉上定义了咖啡馆的不同部分。


© Hui Designs


在室内,设计师将各种元素,风格,材质和功能汇集成一个目的明确,连贯的整体——质朴、活泼、扎根于当地的空间探索。


© Hui Designs


在深蓝色的柜台后面,有一堵四米高、森林绿色的木墙;裸露的白色砖墙为一排长椅座椅提供了质感的衬托;在餐厅的后面,高高的桌子和酒吧的凳子让人们可以通过一面胶合板墙围起来的服务窗口窥视厨房。


© Hui Designs


设计还改善了空间流,使订购过程更加愉快。柜台以前在后面,被带到入口,而一个矮墙从水磨石地板上升,巧妙地组织排队,远离柜台,以避免拥挤。一个尴尬的三角形角落变成了一个弯曲的象牙软座,进一步证明了空间灵活性。





© 李国民空间影像事务所


同样选址在社区、巷弄,位于台北的小南通咖啡馆没有采用现代审美来吸引年轻人,反倒是参考过去台湾文化当中连结社区与人情味的巷弄店面,以摊贩形式来呈现。


© 李国民空间影像事务所


左边是机车修理铺,右边是电脑维修店的地方,小南通坐落其中却毫不违和,乱中有序地,与街道乃至周边社区融为一体。


© 李国民空间影像事务所


设计师的出发点是从“整理“开始的,打除过度潮湿的壁面,改由瓷砖阻断内与外的水气,没有刻意增加的隔间与壁面,让老旧公寓整理到最可用的状态。


© 李国民空间影像事务所


拿掉大门原有的铝窗,在空间内重塑一个摊贩式的吧台区,呈现出屋中屋的视觉感受。吧台区构筑出一个具有情怀与细节的量体,同时产生旧新相融的氛围,原本看似传统的语汇转而成为现代感十足的重叠拼贴视觉,让人们看见一个不寻常的空间状态。


© 李国民空间影像事务所


波浪板、黑铁、镀锌管、明锁的螺丝、马赛克式的外墙瓷砖、不太准确的焊接……台北特有的铁皮屋元素混搭,转化运用于空间设计中,建构出独特的美学。


© 李国民空间影像事务所


室内空间原本不平整的墙面,被设计师运用蒙德里安式垂直水平交错的几何分割,将数种不同的瓷砖做拼贴,产生材料对比关系,看似随意地构筑出具有时代记忆的视觉符号。


© 李国民空间影像事务所


设计师拒绝用复古来定义这个空间,而称之为是“创新与情怀的交叠”,希望创造出一个属于这个时代可以被记忆的“现代”。


-


不同的城市气质,多样的社区文化,丰富的人文底蕴,赋予每一家社区咖啡馆不同的生长基因;而每一位主理人的独特喜好和经营理念,每一个设计师的设计构思和创新手法,也让每一家社区咖啡馆呈现不同的个性和风格。


但有一点相通的是,这些出现在街头巷尾,居民楼,城中村,住宅区里或大或小的社区咖啡馆,无不以某种充满温情的人性尺度介入,改变在地的场域,融入社区的氛围,带给周围生活的居民温暖与归属感,希望成为他们除了家或办公室以外,最熟悉也最依赖的“第三空间”之一。



编撰/Fiona

校对/Dai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