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博士生新论丨民国《妇人画报》现代女性的视觉建构

文章摘要:“现代女性”分析常常是一个社会面临现代化变迁中较为显著的讨论对象,各种眼光的凝视、欲望的焦点和社会化论述的建构都投射在现代女性身上。本文基于《妇人画报》的视觉史料考查,从上世纪三十年代沪上女性的现代生活观以及与社会互动关系入手,探讨女性刊物如何建构现代女性的视觉形象,并系统论述时代氛围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想象及其在当时的都市情境中彰显的历史意义等。本文发现,现代女性的装扮,不乏有西方好莱坞明星的诠释,而其家庭生活,则是现代都市化的核心体现,此外,现代女性还将健美身体作为一种现代性生活的标准。

媒介纪录历史同时也成为历史的记忆,借助媒介的记忆我们得以瞭望曾经的社会景观,且为今天的媒体出版提供可操作的样板间。探讨成功得失,分享经验做法,民国时期沪上的《妇人画报》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有关中国结束封建统治迈入现代化进程的研究中,一种现代形象(常以女性为主体)或将某类女性宣称为时尚的视觉图例,常常是方家论述的角力点,如研究文本中常出现的“摩登女郎”、“时尚女性”这样的指称。对于现代性(modernity)的理解,一方面可从一种物质文化(如蒸汽机、坚船利炮等科学技术)对传统的强烈冲击中感受其存在,另一方面也不可忽略都市社会里的巨大视觉震撼(如高楼大厦、华灯高照等现代景致),也还有各种文化商品流通管道中种种时尚意象在日常生活的持续渗透,如照片、电影、画报这些大众文化流行品可作如是观,这恰在《妇人画报》中得以窥见。

一、现代图景:以视觉愉悦为出版宗旨

1933年,有人将其称为“杂志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流通的报纸杂志多达200种,新创办的报刊更有30多种。[1]上海作为文化重镇,成为中国杂志出版与流通的重心,尤其各类富饶趣味的画报,包罗照片、漫画、小说、小品等,图文并茂,为这座城市架构出一个颇具现代感的传播时尚意象的文化场域,广受市民欢迎。也就在这一年,作为反映妇女社会形象、家庭生活、自身镜像和传递时尚衣物、译介文艺作品等多种面向的《妇人画报》(图1)上市,虽创办初期反响平平,但后期却受到沪上妇女的追捧,成为时尚女性必备之读本。

博士生新论丨民国《妇人画报》现代女性的视觉建构

图1 《妇人画报》第9期封面

(一)《妇人画报》的出版概况

创刊于1933年4月15日的《妇人画报》,每月两期,每期两角,正方型16开本,在广州、汕头、南京、汉口、香港、福州、厦门、北平等地的良友公司均设特约代理,香港和新加坡的美美公司也有代理经销,南北美洲及全国大书店均有销售。《妇人画报》与《良友》画报同属于上海良友图书印刷有限公司,某种意义上可说该刊是从《良友》分流出来的子画报,聚焦婚姻、爱情、时尚与化妆等女性议题。《妇人画报》的前身最初可以追溯到良友公司于1928年创办的《今代妇女》,后又易名为日本同名刊物《妇人画报》继续出版,历时九年有余,1937年7月,《妇人画报》在出版第48期后因日军进犯上海走向终章。画报前后共经历邓倩文(1-13期)、郭建英(14-33期)、李青(34-44期)和沈传仁(45-48期)四任主编。虽然数易主编,但画报一直将“妇女与家庭”、“妇女与社会”的关系探讨贯穿始终,诚如画报广告所言“我国妇女界唯一的出品”、“是我国新家庭的好刊物”。画报在形式上“格式新奇,印刷非常精美,内容文章图画各半,材料极为丰富”,使其风格游走徘徊在俗与雅、大众化与纯文学、流行与经典之间。

(二)《妇人画报》的视觉形象

《妇人画报》的视觉形象包括摄影照片和漫画,除少量风景照外,画报中的摄影照片绝大多数为女性肖像照,包括国内外电影明星、名媛闺秀照片以及国外女性生活记录,此外还有与女性相关的时尚衣物、美容化妆、家居布置等照。《妇人画报》的封面初为名媛闺秀照,翻开封面即是《名闺影集》,每次出场的时尚女郎一律是青春短发,或在门槛外闲坐,或置身娱乐场所,或身处体育场;有的穿超短裙,有的身着笔挺西装,有的怀抱吉他,有的手持网球拍,突出的主题只有一个——时尚。绘画出生的郭建英在接手画报后,便着手对封面进行绘制与设计,从第14期开始,郭建英用简洁、优美且流畅的线条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个的封面女郎,或轻颦浅笑,或顾盼流连,或婀娜多姿。郭建英在任《妇人画报》主编的两年里大显身手,除了他亲手绘制画报封面图像外,他还为自己所译中村正常、浅原六郎、山本彻夫、J.W.皮恩斯脱、泻尔·基耐儿等人的都市恋爱小说绘制插图,这些插图与原作丝丝入扣,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勾勒了二十世纪30年代都市女性现代生活的众生相,海上风情宛若眼前。此外,他为画报独创彩色版面,“专载富于时代性的,最有趣味的文字与图画”,[2]在每期精彩的插图与文字并列的页面里还绘有特别的装饰边框及分隔花边,这些均成为《妇人画报》吸引读者的视觉亮点。

本文将基于《妇人画报》的视觉文本形态,从上世纪30年代沪上时尚女性的生活观以及与社会互动关系入手,探讨女性刊物如何建构“现代女性”之形象,并系统论述时代氛围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想象及其在当时的都市情境中彰显的历史意义等。这里要说明的是,所谓的视觉文本形态并不只局限于纯粹的视觉图像,在视觉图像之内和之外的文字或媒介技术也是决定视觉文本意义建构的要素,所以无论是画报的编辑记事、一幅照片的文字说明、一则广告画的宣传标语或是某一漫画中作者设想的对话情境或是读者阅读语境等都被考量进去。

二、现代扮相:以好莱坞文化为生活摹本

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上海被誉为“十里洋场”,处处显示出它欧美化的现代性魅力。诚如郭建英在《求于上海的市街》一文中所言:“被欧美习俗深染了的上海街头上,欲觅求一个纯粹的中国女子固有的美,确是一件不易的事情。”[3]彼时,上海的女性正走在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女性之列。

(一)现代女性的女式扮相

服饰显然是展现女性美的显着标志,《妇人画报》在这方面的努力自然不在话下,每期皆有固定专栏推陈出适合不同季节(春装、夏装、秋装、冬衣)、不同场合(寝衣、夜服)的新装。例如第3期为大家介绍的春装(图2),并附有春装设计及着装要点的文字说明:轻灵的设计式样以显露春天活泼生动的气象、单夹的旗袍需配以大衣以御时而料峭的天气。到第7期夏装登场,褪去春大衣,其中特别介绍一种新装:“这是一袭很普通的新装,下脚加阔,颇美观。因普通旗袍,必须开叉,叉高不雅,需穿长裤,叉低则行动不便。但仿此则无上述之缺点。”第10期秋装开始出现(图3),短、薄大衣回笼,绒线衫出场。第13期冬装上阵,厚重冬衣讲究时髦与廉价并济。翻阅一期期画报,从轻薄春装到厚重冬大衣,一个个现代女性形象跃然纸上,演绎着三十年代沪上风情。在这些流行服饰图片中,短发、旗袍、配上欧美化衣物(大衣居多)俨然一副现代女郎的标准扮相。

博士生新论丨民国《妇人画报》现代女性的视觉建构

图2 初春的新装

博士生新论丨民国《妇人画报》现代女性的视觉建构

图3 秋装

(二)现代女性的男式扮相

男式服装是现代女性扮相的另一种彰显式样。如《妇人画报》第4期在“国外妇女界”一栏中便选登了一幅女性男式扮相照片(图4),下方有文字说明:“男式时装好莱坞女明星玛琳地德丽女士喜穿男子之服装。今此风尚已传至伦敦,上图为英国妇女男装之近影。”图中的英国妇女烫了一头时髦短卷发,一身利落板正的男性西装,少了婀娜的女性装束,与旁边的戴帽绅士一般,呈现轻松自在之感。在第20期上,出现了身着衬衫、背心、西装三件套的女性,编者在图片下发表评论,将此扮装视为“个性美之闪耀”,进而归类于“壮丽”的性格,是一种健康、中性之美。类似的如郭建英在第22期手绘的封面女郎(图5),剪一头短发,身着黄色西装三件套,搭配波点领巾和口袋巾,时尚且帅气。郭建英在其创作的漫画中也有相关的描写,一位穿着短袖衬衫和长裤的女画家,从容地为一位男士介绍裸体模特:“老黄,让我介绍吧,这位就是陈小姐。”此番举措反倒让老黄惊得哑口无言,不知如何反应。这样前卫的作风,比男性更为男性,甚至更加开放。

博士生新论丨民国《妇人画报》现代女性的视觉建构

图4 男式时装

博士生新论丨民国《妇人画报》现代女性的视觉建构

图5 《妇人画报》第22期封面

(三)现代女性的好莱坞版本

翻阅《妇人画报》,其实不难发现,现代女性的服饰装扮深受好莱坞电影明星的影响。自1896年上海徐园率先放映了“西方影戏”,电影逐渐成为颇受沪上女性欢迎的娱乐项目之一。一战后,好莱坞电影得到蓬勃发展,由好莱坞明星打造的新的审美标准,将服饰扮相晋升为一种时尚符号,从西方传至中国,举凡电影明星的招牌表情、经典姿势、个人衣着、打扮装饰等都成为当时沪上女性争相效仿的模板。标榜时尚流行的《妇人画报》对好莱坞时尚的追随自然不在话下,画报编辑常以好莱坞女星为范本,或全身服装画作或脸孔勾勒,映入读者眼帘的多是这些改良式短裙旗袍、洋服、中性西装、高跟鞋等图像。

(四)现代女性的妆容特征

《妇人画报》中妇人之美的另一重点是妆容。画报对好莱坞流行妆容的推崇从创刊时就显露无疑,第1期中,编者专门为好莱坞当红女星葛烈泰·嘉宝(GretaGarbo)开辟专栏,以《她们为什么都模仿嘉宝》为题,讨论其迷人的妆容特质。类似《好莱坞十位标准美人》、《理想中的完美女性》等以妆容为主题刊登的各式好莱坞女星照片,在画报中也是层出不穷,指导女性学习好莱坞明星妆容的图文更屡见不鲜,如以瑙玛·希拉(NormaShearer)、玛莲·戴瑞丝(MarleneDietrich)等女星为例,号召女性来学习她们的“美目”法,并定义了美眸的标准:“怎样才是美的眼睛的标准呢?1.应该阔大,作长圆形。2.瞳子不要太小。3.睫毛应长而黑。4.顾盼要活泼。5.要有光彩、润泽。”[4]在《美容院》、《美容术》等专栏中,敷粉、涂口红,卷睫毛,烫头发,面部保养,洒香水等各式美容教程,对应的模特要不是好莱坞明星,要不呈现典型的西方面孔。

可以说,当一个个现代女性在《妇人画报》上成了目光之焦点或成议论的众矢之的时,画报不仅表现了对西方女性扮相的审美倾向,也完成了对好莱坞文化的临摹与翻译工作。

三、现代家庭:以都市时尚为表现核心

自二十世纪初接受西方知识教育的女性在中国出现以来,“现代女性”这股力量慢慢在男权社会中显山露水。因现代工商业发展的都市化,造就了一批现代职业妇女群体,即便是家庭妇女,因经济基础的保证日益养成的独立自主人格,也使其与传统社会的女性有了差异。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江西南昌行营扩大总理纪念周上,发表《新生活运动之要义》一说,揭开新生活运动之序幕。其中,就妇女的新生活运动应实践的目标有如下总结:“促进自我的觉醒、锻炼健全的体格、培养料理家务的能力、培养教育儿童的智能,和赋有服务社会的精神。”纵观《妇人画报》,“照片方面,如妇女生活,女界名人介绍,家庭儿童,妇女时装,居室布置等;文字方面,如关于妇女问题之探讨,中外女界名人传记,家庭日常生活之研究,美容与时装最新的知识,关于电影有趣味的消息与批评,及各种切合实用之文稿”[5],似乎都在一一呼应妇女的新生活运动。

(一)现代女性的家庭使命

生活在上海的女性,“她们一般受过中等以上教育,才貌双全,精通治家、社交之道,因丈夫的体面职业和优厚收入而受到世人的尊敬和羡慕。她们所属的社会阶层和消费需求,使她们在都市扮演了家庭消费示范的角色,引导家庭生活方式追逐潮流、不断更新。商业广告则是她们的良师益友,引导她们追逐时尚,在社会上营造出超前消费的一组组移动广告。做个称职的都市太太,是她们每人必修的课程,各类家庭生活杂志是她们的课本”[6]。《妇人画报》的目标读者,正是这群在上海现代化进程里产生的都市太太群体。诚如画报开篇宣言:

本刊负以下五种使命。

(一)解决妇女在家庭间一切的困难问题!

(二)引进妇女在家庭内一切的愉快生活!

(三)指导妇女在家庭间一切的繁重工作!

(四)供给妇女在家庭间一切的娱乐材料!

(五)发表妇女在社会上一切的新闻消息!

对于如何做一位懂得生活,善于打点家庭生计,社交礼仪得体,保持家庭和谐快乐的都市太太,《妇人画报》贡献了多个都市家庭生活的指导谋略,内容涉及下述几类:室内布置、手工制作、家务良方、保健卫生、育儿指导、料理饮食等。这些指导方法,颇受西方家庭生活的影响,处处得见都市现代生活的影子。

(二)现代女性的家庭设置

例如,室内布置多以现代新式家具摆设为主,如采用方形布沙发、圆型玻璃茶几或镜子、各种非正规造型的斗柜、几何形图案地毯、以及挂画、花瓶等软装元素营造一种“现代、时尚”居室的氛围。室内格局设计非常重视空间的利用(图6),编者提供了“三楼亭子间的设计”图纸,将屋顶晒台改成一个小小的房间,既能自用,又可出租,可谓一举两得。又有设计者对于屋顶倾斜处的角落提供的巧思布置,将其打造成一间“现代居室”[7],也惟有具备一定经济水准的阶层,才能将拥有宽敞的居住空间将其优化成“室内花园”(图7),以关照精神层面;手工制作上,画报编辑多有介绍绒线衫式样及织法,而对于中国传统刺绣的制作工艺在画报上则少有介绍,也只是常见一些中西结合的现代图案;在家务良方类别中,西方现代家居的小发明影响中国女性家务实践的例子比比皆是,如第3期介绍了由维也纳发明的“购物用手车”,以解决传统主妇以布袋或竹篮买物多而重之弊;第7期介绍“美国家庭新装置自动听筒”,类似今日的对讲门禁系统;第9期介绍“电气熨斗”提供主妇处理衣服洁净问题,等等,可以明显看到,通过这些西方家政消费品提供“便利”、“舒适”的现代感觉,中国都市妇女生活习惯与观念逐渐改变之轨迹;饮食类的指导文章更明显只刊登西饼、蛋糕、果子露、爆米花等西式点心的制作方法,亦印证了《妇人画报》以中产阶级妇女为主要读者,懂得制作这类供闲暇消食的西式点心,是一个都市太太具备的基本技能,同时,拥有“闲暇时间”来从事这种非生活必要的活动,更是这类群体的阶级表征。

在上海这个大都会中,围绕着《妇人画报》每期的西式现代、新颖便利的都市家务指导,家庭女性们具体而微地实践了一种现代时尚的家庭生活方式。不同于旧社会家庭,家务操持方法皆由家中女性长辈手手相授,近代女性社会地位提升后,使得新知识的吸收与实践成为可能并普及于都市中,“都市女性”摇身成为家庭生活方式的领导者,而因此与旧家庭女性有了分疏。这种身分的建构,意味着女性之于家庭的现代意义,极大地提升了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博士生新论丨民国《妇人画报》现代女性的视觉建构

图6 三楼亭子间的设计

博士生新论丨民国《妇人画报》现代女性的视觉建构

图7 室内花园

四、现代生活:以健康身体为唯美标准

五四运动以来,女性要求身体解放并以“健康美”展示自我风采的意识开始萌醒;女性参加体育活动,在运动场上合作竞争意识也得以张扬;女性奋起救国、不让须眉的社会责任意识更是油然而生……由此,“真正的美观,还是在康健的身体,和丰满的肌肉”[8]这一认识逐渐在当时的上海社会形成一股时尚的风潮。

(一)现代女性的健康理念

《妇人画报》对现代女性形象的建构,不单注重其外形美,更在塑造健康美的女性形象上不遗余力。画报的编辑通过策划多期女性在各类赛场上的倩影集锦,着重展示女性在运动场上呈现的青春、健康的姿态,让女运动员亦成为新的现代女性形象,从球类运动到田径赛事,皆可见女性活跃的身影。编者的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对女性读者重视强身健体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此外,画报对女性日常健身运动的指导意图也十分明显。如“室内运动:最简便的一种健身法”(图8),通过一系列健身组照,教授读者一套清早醒来后简单易行的体操,配合天乐所写的《健康的妻子》一文,强调了拥有健康的身体对繁衍下一代的重要性,培养现代社会妻子的角色感;第8期中,画报编者围绕“中国女子胸、腰、腿欠发达的体格弱点”,为读者展示了6种健身方法的照片,并附文强调“有健全之母亲然后有健全之国民”,再一次鼓吹女性的健康对下一代养育的责任;类似的还有“健身妙法”、“减重运动”,都是通过具体的图片指导女性读者如何塑身,保持健康苗条身材,更有“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等口号,透过精神锻炼使得健身深入人心。画报在第43期上策划了“动的韵律”专题,以横跨两页的篇幅呈现两幅绘制详细的健身体操的分解图画,每一动作均配有文字重点讲述如何具体实行伸展动作。这篇图文除了指导体操实施的步骤外,视觉呈现是其一大亮点,在黑底上以白笔简单描绘肢体动作,并以分解动作的概念排列出整套动作体操,即使是静态的画作,伴着观者视觉焦点的移动,随之产生流动、跳跃的动态效果,美名其曰“动之韵律”,不仅让读者能直观习得健美的动作,更能获得一种健身的艺术美感,召唤人们对于女体动态之美的欣赏。细观《妇人画报》,编者对女性健康体态的视觉呈现常以这类动态图片示人,如刊登女子某一舞蹈动作定格的瞬间(图9),渲染身体能量的爆发力,传达一种女性活力与自然生机连结的感觉结构,尤其刊登体育界名人的照片时,也刻意拣选其运动瞬间的画面,透过光影组合与身体肌理线条的流动,传播对动感体态的审美认同。

博士生新论丨民国《妇人画报》现代女性的视觉建构

图8 室内运动

博士生新论丨民国《妇人画报》现代女性的视觉建构

图9 舞蹈

(二)现代女性的身体呈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郭建英任主编时期的《妇人画报》,刊登了不少女性裸体照片,裸体图像在中国的传播,除了引介西方美术的流行标准之外,经由国内媒介的传播,内化成宣扬一种女性身体的现代审美观,使得女性对自己身体产生认同,建立自我价值,这是女性在身体作为性别权力场域中的一次突破。画报在第18期推出的《中国女性美体赞专辑》,就直接拿女性身体做文章,从中国女子的内在美、外人眼中中国女性的美、中国女性的稚拙美以及一系列以上海街上时髦女郎为对象的漫画,共同探讨了女性身体之美。然而,这种健康美的女性体态大量出现在30年代的社会空气中,也成为男性凝视的对象,除了电影、广告的频繁出现,尤其在以郭建英、刘呐鸥等“新感觉派”小说中更明显看到健康女体如何一步步进入男性的欲望凝视之中,而成为“都市生活色相的商品”。

女性被要求要有健康的身体,其视觉呈现还突出表现在力与美的各种扮装上,如《妇人画报》“男性化了的女性们”专题中,便刊载了各种女性穿着军装、持枪操练、斗牛等照片,又如第41期让女飞行员登上画报封面,强化女性的健康体格。在国内抗战的大背景下,妇女们解放身体,抛却时装,着各式工装,亦是现代女性一种骁勇御敌,保家卫国情怀的体现。

五、结语

出版于民国时期的《妇人画报》虽然是一份商业性画报,却给当今出版人许多启示。

(一)对传播受众的定位非常准确

《妇人画报》针对30年代开放的“上海滩”知识女性追求国际时尚的特点,将其传播对象定位在有一定经济实力、一定文化水平、一定审美品味的都市女性,这种精准的分众传播方法在现代出版物激烈的市场情况下,更具启迪性意义。

(二)女性化的视觉图式呈现

作为一份以女性为主要阅读对象的画报,视觉形象的建构应该具有女性文化的元素,符合女性阅读的心理视觉图式,视觉图式的呈现“身段”也应该更柔和一些,即女性符号更强烈一些。《妇人画报》则非常成功地建构了适宜女性阅读的版面视觉形态。在出版形式视觉化的今天,这种实务化的操作手段值得出版人借鉴。

(三)报道内容与社会生活高度互动

在复杂的社会文化脉络和多元的出版环境当中,《妇人画报》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价值观渐变的过程:新兴的都市女性群体,在社会物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报章媒介的指导下,从模仿好莱坞式明星装扮到重视体态健康美,开启了现代女性自我想象的视野,女性本身透过阅读参与了“女性与家庭,女性与社会的关系”实践,使其想象成为可能。《妇人画报》在刊登内容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上是比较成功的,这也给当下的出版物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作为一份时尚女性画报,《妇人画报》向当时的读者传播了大量的欧美社会时尚审美标准、现代家庭生活的实务指导以及相关健康身体的内容,建构了融汇中外各种文化而呈现出时代风格的女性视觉形象,最终将其定格成一幅幅“上海滩”的现代女性形象。

作者简介:季芬,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新闻界》杂志(2017年第7期 10—16页)

本刊唯一投稿渠道:www.ixinwenjie.com

上一篇新闻

「网约湘游」双清区:1元钱从繁华穿越到宁静

下一篇新闻

安踏上半年收入突破148亿元劲增超40%;猎聘8亿元战略投资问卷星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