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纲:未来,是好人赚钱的时代
口 述:王志纲 战略思想家、智纲智库创始人
编 辑:张启玉
来 源:正和岛
01、过去的发财秘诀,只会让你碰壁
国家当前密集出台了很多新政策,从教育行业的“双减”政策到针对互联网平台、娱乐行业、房地产行业一系列的整改政策,一时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读,政策变动也成为了自媒体时代“群体狂欢”的重要题材来源。
但这个时代很矛盾,一边不缺题材,一边又在破坏题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拉扯着很多人的认知。
这其实反映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现代的人们在小的问题上知道的越来越多,但是对于大的问题却知道的越来越少”。
要解决也不难,只要认准一句话: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小道理可以有很多,但是一定会有一个最核心的大道理,是这些小道理都要服从的。
而近期的这些变化所围绕的核心就是从效率优先到公平优先,从量变到质变。
当下中国的发展已经基本完成了上半场,正在逐步进入下半场。
上半场用一句话来总结其实就是以效率优先的方式做大蛋糕。这也应和了邓小平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但其实这句话还有下一句,不是领导人说的,而是过去三十年的客观写照,叫做“胡作非为都有理”,只要能把蛋糕做大,用什么手段都可以。
所以我们的上半场其实“坏人”赚钱,好人不一定赚得到钱。
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们诟病已久的房地产行业。这个行业本身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对于很多房地产商,我们也很难说他们是社会的楷模。
如果仅仅因为一些人频频登上富豪榜,就把他们作为可以学习对标的榜样,这个社会的风气就歪了,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发展。
而如今,我们可以说中国的蛋糕已经做大了。
中国现在处于世界第二阵容,美国将我们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在这个节点上,以前忽略的问题必须要重视起来了。我们还要继续不择手段地做大蛋糕吗?
答案是否定的。
中央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方针,表明了我们现在要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需要提示的是,这里的“高质量”不可以做简单理解,它不仅仅指经济、民生的质量,还涵盖了文化、政治、生态等一切方面。
大的政策方向一经提出,紧跟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也就不足为奇了。
比如原来咱们国家做区域战略的时候,很多区域为了方便排污都把一些重工业化工厂设置在海边和江边,现如今,这些化工厂全部被要求向后撤退,远离江川湖泊,因为我们都知道化工排放物的污染性和破坏力有多强。
所以在我看来,当前的转型是正常又自然的,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比喻,就像是蛇蜕皮。蛇如果不经历痛苦的蜕皮,也就不会实现成长。对于我们来说,量的积累达到之后,如果没有质的转化,发展也会变得不可持续。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之前那些习以为常的经商方式和发财秘诀就不再应验了。
我们最近看到的很多知名企业碰壁,还有一些老牌企业甚至面临破产,人事发生重大变动。这背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时代变了,规则也变了,如果还按照原来的老一套,不跟着政策方针走,那么就会永远碰壁。
相对于原来“胆子大了能挣钱”的说法,现在脚踏实地,靠真功夫、真本事挣钱的人才能站上主舞台。
02、真本事不只硬实力
所谓真功夫、真本事,一方面肯定是要有专业方面的硬实力,另一方面,指的是要有战略布局的能力。
我做战略咨询也很多年了,给企业、行业以及城市都做过顾问,常常被问及“战略是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关于战略的表述有很多种,光我自己在各种场合和各种文章中都做出过不同的解释:战略是预见,战略是找魂,战略是整合,战略是聚焦……
哪个对呢?其实都有道理,都是针对不同的场景所做出的解读。
不过最近我将过去带着团队为上千组织提供咨询、顾问、资源整合等服务的丰富案例进行了体系化整理,其中通过各种大小道理,复杂情况的解读,得出了一个结论:
所谓战略,就是我们在面临关键阶段的重大抉择时,如何做正确的事以及正确地做事。
这个定义中有三个值得关注的点:
1. “关键阶段的重大抉择”
从大到小的战略有很多: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城市战略、企业战略、个人战略等等,这些被冠以战略名字的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找关键。
历史大潮,稍纵即逝,奔流不回,当转折点来临时,机遇和挑战并存,黑夜与光明同在,是登上高峰还是坠入深渊,都在一念之间。
柳青在《创业史》中有一句话我很认同:“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但关键处就那么几步”。
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不过是漫长人生为数不多的几个瞬间而已,但真正能抓住这个瞬间的只有极少数人。企业、区域、乃至国家同样如此,其发展过程都是非连续性的,只有少数在关键时刻做对了重大选择的人方能成为赢家。
2. “做正确的事” 和“正确地做事”
“做正确的事”是一种思维;“正确的做事”是一种能力。
战略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掌握了这种思维就能动态地做出正确的决策,并最终沉淀为一种能力——并且不是领导者一个人的能力,而是领导者和核心团队共同拥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正非说:“不确定的时代要有确定性的抓手”。
什么是确定性的抓手?
首先就是战略思维和战略能力,有了战略思维和战略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当然,战略不是刻舟求剑式的静态规划,光有定义还远远不够,“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这两句听起来很简单的话,为什么只有极少数人、极少数企业和极少数国家做到了,绝大多数却没做到呢?
这与第三个关键点息息相关。
3. “正确”
不管是要“做正确的事”还是“正确地做事”,都要知道什么是正确才行。
权威正确吗?民意正确吗?直觉正确吗?
还是大数定律正确?人工智能正确?
今天正确的事,明天还正确吗?
正确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其边界在哪里?
孙子所说的“不可不察”,究竟该怎么察?察什么?谁来察?
这些问题都不是纸上谈兵能解决的,现实中的问题,也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进而言之,关于战略的这些理论也并非看过之后就能运用自如的,没有经验的积累和实战的锻炼,充其量只能停留在背口诀的阶段,这样做出来的战略不仅无益,甚至可能对局面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需要长期的实践,才能得出结论。
那么,在操作层面,该如何对战略布局进行实践呢?
03、“战略”是一种奢侈品
我做战略咨询确实横跨了很多领域,有人会好奇,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有没有生成自己的“套路”,或者说“模版”?
这个问题其实是矛盾的,因为一旦形成“套路”“模版”,就注定不是“战略”。
不过这不代表战略无法系统地学习和锻炼,战略咨询是科学的方法论,不论是做城市战略还是企业战略,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两点:
1. 回答和解决的都是同样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2. 都需要“找魂”,找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和制高点。
不管是一个城市还是一个企业,“找魂”就在于找到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并将他们引导至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赛道上。
虽然进度会有快有慢,但只要找准核心,接下来就是操作的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不会犯颠覆性错误,这就是战略。大道都是相通的,只不过企业和政府二者的文化和性质不一样。
所以不管是咨询师、企业家还是其他想要锻炼战略布局能力的人,该知晓了解的东西一个都不能马虎,只有把这些经络打通以后,再给城市区域以及在城市区域上发展的企业做战略咨询,才能把握全局,做到下笔如有神。
目前确实有很多人,他们在做战略时,认为我强调的这些都是虚的,但平心而论,往往这些所谓的“虚”的才是我们做好战略最应该也是最先考虑的。
前年我出过一本书叫《大国大民》,这本书就是30多年来我行走中国大江南北,深度参与多个省、多个城市的发展规划,结合其渊博的历史、人文之后沉淀而成的一本书。
做地域研究,我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有的本地人可能三言两语就能说完的内容,我研究了30年之久。
细细回想,几乎所有的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这些城市的战略转型和发展我和我的团队都有参与,但是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成都和西安。
在成都我们智库帮了8年,在西安帮了3年,最后将成都打造成中国第四城,塑造成休闲之都,西部之星。西安就是皇城复兴战略,打造“梦回大唐”的古城形象,这两个地方的城市转型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一点上我感到很欣慰。
这两个城市的成功转型不是偶然的,第一就是要挖掘城市的个性,特点,不能一味照搬以前,照搬照抄可不叫战略转型。其次,就是将城市的个性特点极致释放。
一直以来,我们团队也在长期进行大湾区的升级项目,区域升级、产业升级、城市更新、园区发展、高科技布署等,都需要战略安排。
我希望更多人能意识到战略确确实实是一种奢侈品,我们只需要看看当下就知道,其实大部分人都是摘果子的,早在15年前20年前就有人种下大树了。
又或者我们来拆分布局战略措施所需要的五大能力,能更直观地表现战略这种产物的奢侈程度:
1. 大势把握能力
包括对整个天下大势、国家大势、行业趋势、产业迭代趋势以及时代大趋势的精准把握。大势把握能力需要有生活阅历、知识结构、以及个人天分等因素的支撑。
2. 理念创新能力
管理学有一个词叫定位,定位相当于打固定靶,战略则相当于打移动靶。打移动靶就不能固定位置不动了,它需要我们有变化、追踪、反应的能力。
这种能力其实就是“创新能力”,在战略中要运用创新能力,需要考虑“因时因地”:
因时:把握时机,不要太超前或落后;
因地:考虑地方要素所处环境、所处行业以及周边生态,因地制宜。
3. 因人制宜,也即自己本身的能力
包括对整体的驾驭能力、判断能力,拥有这三种能力,才能把握好时代趋势并将创新理念落到实处。
4. 整合能力
考察的是对要素的整合。
如同手机有1.0、2.0,移动通信技术有3g、4g、5g,任何事物,时代都是不断往前发展的。
但是发展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应该主要发展我们的长板。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长板,才会吸引到别人跟你合作。整合自身长板,能够帮我们形成强大的竞争能力。
5. 操作决断能力
任何一个构想,往后走下去都是要进行孵化的,从而实现0~1的突破。
将我们的理念变成一个实际的产品,就需要具备良好的操作决断能力。构想如果仅在脑袋中,那它就只是一个想法,没有竞争力也没有价值。
我这30年来做了好多项目,凡是成功的、开创性的项目都具备了这5大要素。
04、同时像这三种人一样活着
战略布局所需要的5种能力,每一种都需要长期的积累,与其刻意去锻炼,如果能在生活中形成一些做事的习惯,反而事半功倍。我总结了三种习惯,分别对应三种人:
1. 像少年一样保持好奇
保持好奇,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对新兴事物和现象的浓厚兴趣。
以我自己为例,我个人的好奇心,可能和我小时候生活的环境有关。
贵州多山,山里的孩子和平原地区的孩子从小就不大一样。平原往往一览无余,风景尽收眼底,因此生活在平原上的人们多为人朴实,做事踏实。
山里人则不同。我生活的小县城四周崇山叠嶂,云雾弥漫,再加上孩子的思维又不受限制,真是思接千载、神游八极。我小时候经常想,山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这种好奇心和想象力也是我日后做记者、做智库去走遍世界的动力源头。
我说过一句话叫:有限的生命要享受无限的生活,生命是比宽度不是比长度。
有的人活了一辈子活到100岁,也是在自我重复,像一个毛驴拉磨一样在磨道上走,有的人可能只活到五六十岁,但是生命是很灿烂的。
怎样在有限的生命里,享受无限的生活呢?
我给出的答案是:不重复,不重复是最重要的。
2. 像记者一样敏锐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到新加坡学习,跟李光耀有一段对话非常精彩。
他们探讨新加坡从一个弹丸之地,一个贫穷不堪的边角地方,是怎样成为发达的花园式城市和国家?
李光耀当时回答邓小平说:
马来西亚、新加坡是中国大陆客家地区一批破产的农民和渔夫为了生存流入到这个地方的,最终凭中国人的聪明勤劳和智慧,还有一个好的方向和战略,造就了这个花园城市。而大陆是从皇亲贵族、士绅豪门到文化大家聚集的地方,只要路找准了,未来的发展之路远比新加坡可期。
这段话给了邓小平很大的启发,在回国后决心开放门户、改革开放。现在的中国发展如此之迅速,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重大拐点。
当时很多人都没看懂那段对话,但敏锐的人会理解这段对话背后的潜台词:
邓小平对于市场经济有两个困惑:
1. 东亚人种是不是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天然有劣势?
2. 中国人是不是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天然有劣势?
此前日本和韩国的发展已经说明了不是东亚人种的问题,而这次与李光耀的对谈中,邓小平意识到,新加坡的发展恰恰证明了不是中国人的问题,最终让他坚定了自信。
3. 像哲学家一样不断探究
像哲学家一样,对台前幕后、现象本质、偶然必然有不懈挖掘、探究提炼的功力是最后一个重要的习惯。
战略一道,源远流长,纷繁复杂,大家辈出,但在我看来,如果把战略浓缩为两堂必修课,一堂是哲学,另一堂是人性,唯有打通此二者,我们眼中的世界才不至于割裂,万物之间的关联才正如他们真实的关联一样被整体的认识和考虑。也唯有这样,才能于现实照见未来,于此处照见彼处,于偶然照见必然,走上追寻战略的道路。
少年、记者、哲学家,同时像这三种人一样活着,将这三者统一,并且长期以往坚持下去,这些习惯就会扎根在你的做人做事之中。
05、结语
整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这40多年惊天动地的变化历程,我一直为自己不仅仅是体验者,更是一个参与者而感到荣幸。
经过这40年的风雨,我回过头梳理,惊觉很多看似不相关的内容其实都是相关的,我们所认为的偶然,其背后都有必然的道理。
“战略”二字,不只对于王侯将相和将军元帅重要,对于年轻人和普通大众也重要,对于企业家,更是可以帮助他们为自己的事业找到一个合理的目标,并且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行进。
对于任何人来说,越早理解战略的重要性,或许就可以越早地看到这个世界不一样的缤纷,知道该如何掌握命运的风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