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痛惜!42岁急诊医生心脏骤停去世,小女儿才半岁

都说医生的使命

是救死扶伤,帮助患者。

可有时候

他们救治了无数人,

却无法救活自己。

扼腕叹息

悲痛不已

前天下午2点,

厦门市第二医院

急诊科副主任潘海晖

不幸离世 ,

年仅42岁 。

运动时心脏骤停去世

12月2日,

这一天对厦门医疗界来说

是令人扼腕叹息的一天。

而这一天,

潘海晖的女儿正好半岁。

可想起事故的发生,

就让人感到痛心疾首。

12月1日下午,他还在急诊室抢救患者;仅隔一天,他自己就成了患者。

12月2日,潘海晖在羽毛球场运动时心脏骤停,虽经过现场心肺复苏及随后二十多个小时的各级专家抢救,他仍在前天(12月3日)下午2时被死神夺走了生命。

医护人员紧急抢救潘主任

据了解,

潘海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儿子正在读小学五年级,学习成绩优异。

女儿才半岁,深受大家喜欢。

他的妻子也是一位医务工作者,

在厦门某医院任职护士。

在患者眼中他值得信赖

在患者眼里,

潘海晖是一个好好先生。

不管是不是上班时间,

只要有患者前来咨询

他都会仔细地为他们讲解。

从病因、用药、治疗

到日常的饮食、生活习惯

以及如何养护,事无巨细。

高先生

患者

“对我们是出了名的有耐心、负责任,我很信赖他。不仅是我,很多被他救治过的患者生病了都会找他看病。”

对待患者如亲人

极高的“”复诊率”是直接的证明

三个月前,一位70多岁的老人慕名来找潘海晖看病,原本没看门诊在病房工作的他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接待了老人。知道老人不认识去病房的路,他还专门接上老人。“他对待病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潘海晖的同事说。

不仅如此

还为患者开辟绿色通道

还有一次,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正在进行应急演习,急救车送来3名重伤者,演习立即变成了实战。当时,其中一名伤者已经处于昏迷状态,另一位颅骨骨折,第三位左耳被撕裂,左大腿骨折。

当他得知这位大腿骨折的伤者刚到厦门三四天还没有找到工作,在厦门也无亲无故时,他立即联系医院和同事为他开辟绿色通道,所有的医药费都由医院垫付。

 像大哥一样照顾同事

潘海晖的办公室十分整洁。

他茶杯里的茶还没来得及喝完。

但坐在位置上的这个人,

却再也回不来了。

潘海晖的朋友

人生没有如果。但如果时间倒回到高考填报志愿时,我相信他还是会选择做医生,因为他太爱这个职业了。

二院急诊科主管护师 陈晓梅

他上周五上午还在看门诊,下午在急诊室抢救患者,上周六就躺上了抢救台,明明自己是心肺复苏的专家,却救不了自己。

陈晓梅与潘海晖共事了十余年,在她的记忆中,潘海晖没有发过一次脾气,也从来不会抱怨,“他就像水一样温和,不管病人怎么发牢骚,他都会心平气和地去化解”。

潘海晖对待同事非常上心,身为副主任的他从不会“使唤”同事,只要是自己能做的,都亲力亲为。据陈晓梅回忆,潘海晖只要看到同事经过,他都会先停下手边的事,礼貌地称呼他们,然后露出一个微笑。

不仅亲切,和蔼,好脾气,

对待工作勤勤恳恳,从不懈怠。

有时甚至像大哥一样,

体贴照顾身边的同事。

急诊科经常会碰到醉酒闹事的病人,不少护士会很委屈,他会安慰这些护士,给护士倒杯水,坐下来和她们谈心,像老大哥一样照顾这些年轻的护士。

中午时间,作为科室副主任,他本可以休息,但是看到别的医生很辛苦,他就帮别的医生顶班,从今年6月到现在,他几乎中午都没有休息过。

护士长

急诊科

昨天在整理潘海晖电脑时才发现,他把从2007年到急诊科以来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电脑里,无论是和同事们的合影还是工作的笔录,都一字不漏地记了下来。

而潘海晖的哥哥在新加坡,

多次建议他去新加坡工作,

但他总是说:

“我放不下医生这个职业,

放不下医院,

我对这里是真的有感情。”

潘主任(左边)为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的体育老师上“心肺复苏”的急救知识课。

消息传开后,

甚至众多陌生的网友都

纷纷悼念致敬,

表示痛心不已。

如果有了这些身体前兆

你要更!加!小!心!

将军肚早现;

脱发、斑秃、早秃;

频频去洗手间;

性能力下降;

记忆力减退;

心算能力越来越差;

做事经常后悔,易怒、烦躁、悲观,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集中精力的能力越来越差;

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难解乏;

经常头疼、耳鸣、目眩,检查也没有结果。

具有上述两项者,为“黄灯”警告期,目前尚不必担心,但要改变生活习惯。

具有上述三至五项者,为“红灯”预报期,说明已经具备过度疲劳的征兆。

六项以上者,为两次“红灯”危险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开始干预。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八成的患者在猝死前都有预兆,22%的患者会有心绞痛,15%的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其余的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

最后再次提醒大家,

冬季到了,

更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心脏,

爱护自己的身体

来源:海峡导报、台海网、厦门网、网络、新浪微博

编辑:朱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