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晚,中新广州知识城(下称“知识城”)举行建设十周年暨知识城国际科技中心启用仪式。众人欢呼,这个备受瞩目、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的知识经济高地喜迎“十年蝶变”,开启腾飞新征程。
过去十年,知识城引进重大项目165个,在建企业投资项目79个,总投资近1700亿元,预计达产产值超3000亿元;规划建设“一核两心三区多园”,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在建40公里风雨连廊和8条轨道交通、5条高速公路、7条城市快速路,打造30分钟通达机场、火车站、港口,1小时连接大湾区主要城市的交通圈……
然而,正谋划实施下一阶段发展目标的知识城,真的“变”了吗?
“我认为,通过10年的发展积累,知识城积蓄了很大的发展动能,大方向还是不变,发展路径还是要坚持下去,在某些发展战略上要做适当调整。”当天,知识城合作事务办副主任徐晖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已经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也遵从‘一张蓝图绘到底’这个理念。”这个观点似曾相识,早在2019年6月21日举办的知识城智库首期沙龙活动上,广州开发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彭宇也表示,知识城不变的特色是发展的理念,不变的追求是对知识价值的追求,不变的底色是坚持实体经济支撑。
它正以那张“不变”的发展蓝图和一如既往的信心与热情,造就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瞬息万变。
6月30日傍晚,流光溢彩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十年前,也就是2010年6月30日,中新广州知识城正式奠基。
中新合作
用知识产权保护创造经济
2010年6月30日,在广州东北部的黄埔区九龙镇,一片阡陌田舍中,知识城迎来奠基仪式,成为中新政府又一跨国合作标志性项目。从8.08平方公里起步,规划面积123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设用地面积60平方公里。
“这个项目本身定位非常高,希望把新加坡向知识经济阶段转型的经验带到广东省,以项目为主去推进。”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陈培进告诉南都记者,这就是“知识城”名称的由来。
彼时,“知识经济”对于大众而言是一个“生僻词”。“以前用知识产权来创造经济,大家不明白,总觉得国内是在‘抄袭’。其实有很多知识产权都是国内创造的,只是不懂得怎么去保护,去注册专利,所以很多国内的知识产权变成了别人的。”陈培进强调,知识产权并非发达国家专有的权利,“关键在于,很多创造性的东西,我们都要保护。”
进入2013年,经过土地拆迁与平整,知识城建设亟待提速,在新加坡凯德集团任职的陈培进被委派广州,负责此项目。
“我刚接手工作时,这一片都是黄土,只有九龙大道最明显。”在知识城腾飞科技园里,陈培进依稀记得,“就站在这块地上,2014年4月4日,我们接待了时任新加坡荣誉国务资政、前总理吴作栋,这块地上还有一个小山坡,我们就站在山坡上给他‘画饼’,说未来有凤凰湖,有各种项目,跟他说了很多,但心里没底,真的没底,不知道到底怎么开发。”
陈培进没底是有理由的,就在吴作栋到访一周前,知识城刚打下新城建设的第一根桩。但就是这么一个想象中的全新的城市,让梦想的种子在那时正式扎根。
人才大厦
产业支撑
要满足最高端企业的研发需求
从南起步区的九龙大道进入知识城,不多久,便可看到如今扎堆的高层洋房,“新城”面貌首先被这抢眼的楼盘景观所揭开。随着知识城的开发,越来越多人“闻风而来”,实地考察、买房置业,也让外界一度将知识城认作“房地产城”,毕竟住宅楼盘的开发周期要短于产业项目与公共配套。
陈培进对此感受颇深,“我记得当时有一个省领导还说,你们干的都是住宅,不是在搞产业。”他解释说,足够的住宅配套是吸引人才的必要条件,“没有人才,招商是招不到的”。
的确,产业才是支撑知识城发展的命脉。正如彭宇所言,知识城不变的底色,是坚持实体经济支撑。但要给正在开发住宅用地和公共配套的“新城”引进产业,还是高端引领性产业项目,着实不易。
“我们刚开始打造项目时,招商非常困难,拉了很多外国企业进来,他们看了一眼,觉得很难,走了。”陈培进记得,在亚太地区,劳斯莱斯公司研发投入最大的就是位于新加坡的研发基地,2014年初,中方政府希望引进劳斯莱斯在知识城设立研发中心。陈培进带着广州开发区的政府领导前往北京,拜访劳斯莱斯驻北京的负责人。
“他直接就说,好多城市的政府领导都要找我们合作,你们要是能够达到我的五个要求,我马上就在知识城里设一个研发中心。”据陈培进介绍,这五个要求分别是稳定的政府、稳定的政策、足够的高端人才、知识产权保护,以及足够的上下游产业链。
对方一语中的,让陈培进更加理解,“通过合作,我们能够让开发区政府明白,需要哪些因素才能够满足最高端的企业来这里做研发。我们能够引进理念、开导方向,最终必须由本地政府去争取。”
刷新政策
资本大鳄进驻自成产业链
从那以后,蓄力待发的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不断刷新政策体系,相继从产业、人才、知识产权等方面搭建政策“10条”家族,让资本大鳄闻风而动。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刘建就提到,“广州开发区的政策很有优势,特别是人才政策,吸引很多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的高端人才来这里。”
近年来,知识城相继引进落地创维、诺诚健华等重大项目165个,目前在建企业投资项目79个,总投资近1700亿元,预计达产产值超过3000亿元。
“知识城最有希望实现突破的是高端电子、生物医药这两个领域。”彭宇在知识城智库首期沙龙活动上如是说。就在去年,百济神州和粤芯芯片两大世界级项目陆续在知识城投产,成为该地生物医药产业和半导体产业的标志性项目,并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据了解,百济神州等生物医药项目带动了诺诚健华、绿叶、恒瑞、龙沙等30多个生物医药枢纽型项目在知识城落户,总投资超200亿元,预计总营收近千亿元。“广东本身具有产业生态聚集效应,特别是广州开发区,这样的发展速度可能在全国其他城市是比较少见的。”刘建评价称。
粤芯芯片项目是广东省唯一一条量产的12英寸晶圆生产线,也是知识城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的标志性项目。据悉,粤芯动工建设后,已有80家集成电路企业链企业前来考察,32家企业注册落地,这些企业不仅来自广州,还有深圳、珠海等地,形成了集“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应用”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圈。
“我们把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半导体产业给串了起来,化作所谓的‘一日产业圈’”,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海明说,“一天之内,我们就有办法完成从芯片的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再到应用开发。相关产业需求或是开发中所遇到的问题,也能够在一日之内解决。”
当前,知识城正规划建设“一核两心三区多园”,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下一步,知识城将推动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研究院、新加坡智慧城市联合创新实验室等高端科技创新平台集聚落地。
知识经济
让落地的知识产权受保护
正如陈培进所透露,劳斯莱斯看中研发地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城本身也是为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而生。
知识经济建立在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生态链的基础上,知识城着力打造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示范区,积极借鉴新加坡发展知识经济和在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方面的经验做法,让知识经济始终是知识城最直观的代名词。
2016年7月,知识城成为全国唯一经国务院批准的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田,并大力实施知识产权驱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知识产权综合改革工作。
也在同一年,新加坡百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入驻腾飞科技园,这是一家致力于新型免疫疗法研究与商业化的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治疗病毒相关癌症和病毒感染。
“这里以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为国家合作方向,从我们自身而言,十分重视知识产权的问题。”百吉生物联合创始人王树立和其他新加坡企业家一样,非常关注知识产权保护。他提到,公司的研发项目“莱恩细胞”所自主研发的TCR-T和CAR-T细胞免疫疗法,可定向攻击肝癌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达到治疗癌症和病毒感染目的。“项目所有的知识产权都发给我们公司,希望能够在中国尽快做出来”。王树立说。
相继落户的企业和重大项目,不断壮大着知识城的知识产业。李海明表示,知识产权涉及到引入、创造、保护与应用等多个方面。“粤芯在知识城与政府合作,其实是一些新专利的开发,这是我们工艺不断研发的过程所需要的。但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相关知识产权的引入。”他认为,尽管企业研发的目标是让国产替代进口,但仍有很多技术需要来自其他城市或外国的企业相互合作。“如何把这些相关的知识产权引入知识城,引入大湾区的产业链,同时去使用它并创造价值,对于粤芯或者知识城而言,还在一个起步阶段。”
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院长余龙则表示,在知识产权引进的过程中,要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中国依旧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
广州百济神州生物制药。
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
引进人才
提高单位面积知识密度和产出效益
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王珺在知识城智库首期沙龙活动上曾表示,发展知识经济关键在人才,要更加注重创新的裂变和孵化,提高单位面积的知识密度、产出效益,这是知识经济园区最基本的竞争力。
201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正式入驻知识城,成为首家入驻的知识产权单位。紧接着,在南起步区规划建设总占地622亩的知识产权服务园内,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北京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中新国际知识产权创新服务中心等100余家各类知识产权机构相继涌入。其中,审协广东中心专利审查结案能力突破每年17万标准件,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在2020年广州市预算报告中,知识城更获得40亿元市级财政资金支持,用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园区。
“我认为我们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首先是吸引高端的知识产权元素汇聚,紧跟着各个行业的高端产业和企业陆续落户,马上还有很多研究院和研究生院落户在我们旁边,形成产学研一体。”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副主任董琤说。
南都记者获悉,知识城中部区域规划建设科教创新城,面积2平方公里,计划引入13所科研院所,成为高科技人才培育、高校科技研发和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地。各科研院所将密集发力,在知识城打造集聚硕博研究生及博士后等高端人才逾7000名,科研人员、教职工逾2000名的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科教创新城启动区面积450亩,目前已引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研究生院与广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等一批科研院所。
余龙也表示,目前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通过1+1+N的方式链接大学的科研资源。“现在已经链接了华南理工大学的产业转化能力和南洋理工大学的基础研究能力,未来还会加入更多的世界顶尖学府的科技力量,利用中国的市场、中国的产业链,在知识城把知识变成生产力。”
中新广州知识城。
知识城腾飞园内的广州新月材料科技展示"月光玻璃"。
产城融合
产业园里也要生活和远方
人才要留下来,住宅和公共配套自然不能少。知识城的定位也不是传统单一功能的工业产业园区,而是产城融合区,从腾飞科技园就可看出。
腾飞科技园是新加坡原星桥集团(现为星桥腾飞集团)与中方政府合作引进的第一个项目,将要打造一个新加坡式的产业园区,与传统工业园区有天壤之别。“典型的老工业园区是一栋栋楼,一栋楼一家企业,围起来,员工吃住都在里边,园区里很少交流。”陈培进说,新一代产业必须要依靠高端人才之间的交流碰撞,才能产生新的发展机会。
产业园里建住宅项目?这一举动让当时很多人摸不着头脑。陈培进解释说,“好的项目本身需要解决的不只是引进产业,还有居住、吃饭等生活问题。住在这里的人开始在这儿工作和生活,居住的人与工作的人就有很多机会去碰撞,很多新的理念、新的业务都可以产生了。”
“产城融合”发展理念,让知识城朝着这一路子往前奔。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功能区分别布局为南北两端发展产业、中部居住生活和公建配套。但在局部范围内,产业区也规划适量的居住和商业用地,避免各区域之间人流的钟摆移动。加上原有的生态资源,“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我们叫‘三生融合’的发展理念”,徐晖说,这就是知识城的理念定位。
如今,在中新合作开始的南起步区,6.27平方公里范围内,工业产业园、邻里中心、地铁站、学校、医院拔地而起。“这地方晚上住满了人,工作、生活、娱乐、学习立不了这个地方”,陈培进熟悉这种感觉,“你可以看到有点像新加坡的缩影。”
风雨十年
知识城什么没变?
“知识经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今天我给你的答案,可能两年后又会不同,因为市场变了、社会变了,整个环境也变了。”陈培进很是感慨,在这样的环境下,必须通过不同的合作方式来磨合,“巧妙之处就在于不停地学习、变化,积累经验再去变通。”
风雨十年,从任何一个角度去看,知识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有人说它“一点也没变”。
2019年6月21日,知识城智库举办首期沙龙活动,广州开发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彭宇表示,知识城不变的特色是发展的理念,不变的追求是对知识价值的追求,不变的底色是坚持实体经济支撑。
“我认为,通过10年的发展积累,知识城积蓄了很大的发展动能,大方向还是不变,发展路径还是要坚持下去,可能在某些发展战略上做适当的调整。”徐晖告诉南都记者,“我觉得这已经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也遵从‘一张蓝图绘到底’这个理念。”“三生融合”的发展理念一直在延续,即生产上致力于打造高端前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业为主导引领城市发展;生活上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生态上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生态理念。
南都记者还观察到,始终如初的还有知识城建设者、投资者、居住者的热情与信心。回想起当初劳斯莱斯提出的“五个要求”,“在知识城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后,政策稳定也实现了”,陈培进说,“我很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研发机构会把他们的研发中心放在这里。”
徐晖也说,“我们按照这样一个阶段去规划,头5年是起步,之后5年是跟跑。第一个10年之后的前5年,我们会达到与国内其他先进园区并跑,再花5年的时间,我相信我们会实现领跑。”
一号楼工作室出品
统筹:南都记者 冯芸清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实习生 刘钰滢
通讯员 张成 蔡妍菡 饶凤珍 林洵
摄影:南都记者 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