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珠江路来说,1992年是一个要被铭记的年份,它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这一年,珠江路成为了全市唯一一条科技街。
这一年,珠江路进驻的企业已经有98家,并且成立了珠江路电子行业协会
这一年,在《中国电子报》上,首次出现了“北有中关村,南有珠江路”的言论。
对于一些的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来说,1992年也是一个需要铭记的年份。
这一年,一位年轻人正骑着自行车到处送显示器,十年后这位送货郎,成为了中国名营企业500强之一的掌舵人,这个企业是福中集团,这位年轻人叫杨宗义。
这一年,一位年轻人从河海大学离开,在西康路租了一个十平米的门面房,靠着替别人打字、复印养活了一个电脑公司,这家公司后来叫“天技实业”,有着网络、通信、电脑等多板块业务,这位年轻人叫樊友国。
这一年,一位年轻人从体制内离开,他倒过大米、做过服装,最终把2万块钱本金折腾得精光,最后他决定做电脑,最终他的电脑公司成为了中国名营企业第21强,这个企业叫三胞,这位年轻人叫袁亚非。
1992年,是珠江路的春天,而珠江路,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春天。
在珠江路小小的破房子里,孕育着如今电子电脑行业中,资产过千亿的庞然大物。
珠江路的故事,要从1985年说起。
那一年南京市政府开始建设珠江路商业街,一路上沿街住户破墙开店,新建商业网点就有69个。
随后一年,国家对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逐步削减事业费投入,推动科研机构加速走向市场,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纷纷下海创业。
下海的大批科研人员,自发地汇聚到了珠江路,创办了20多家科技企业,他们中的领头羊便是江苏江计电脑技术联合开发公司。
1991年,珠江路被市政府决定,建设成为电子一条街,并且着手制定吸引电子企业进驻。
到了1992年,珠江路被命名为“珠江路科技一条街”,年轻人们开始纷纷在这里发挥自己的才能,迎接他们以及珠江路的春天。
当珠江路确立市内唯一一条科技街地位时,那位名叫杨宗义的年轻人,刚刚经历出国失利、闯荡海南失败的风波。
在飞机上他认识了一位新加坡的老板,相谈甚欢,于是他来到南京,负责这位老板的彩显业务,当起了一个穿梭于珠江路的送货郎。
刚刚离开河海大学的樊友国,则窝在西康路的一个小门面房里,说是主营电脑,却兼职经营着替别人打字、复印的工作。
1993年6月28日,珠江路第一家电子商城“玄武科贸世界”开业了。
玄武科贸开业的同时,一位年轻人,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从南理工毕业,并被分配到了当时亚洲最大的研究所——14所工作,这是一份让平常人羡慕死的工作。
他却在1994年跳出了这个圈子,孤身一人来到了珠江路,干起了销售!所有人都在说他傻的时候,他埋头苦干,成为了珠江路上的头号金牌销售,一个月就能拿到一万块钱的奖金。
这位年轻人,叫郭根龙。
郭根龙在赚钱,袁亚非却赔光了他2万块钱的本金。在珠江路的一个小饭馆里,袁亚非遇到了姚云,开始了做电脑的创业之路。
他们在玄武科贸,最靠里、最靠近厕所的位置租了个铺面,一年的租金两万,这就是三胞集团最开始的资产。
多年后,回忆起的这段时光,袁亚非说,当时下海时,都想傍个大款、傍个侨胞、台胞、港澳同胞,于是就干脆起名三胞。
后来他们去深圳,进来了第一批电脑,在那里遇到了后来三胞集团股东之一胡强,为了省钱,他们不敢坐飞机,电脑都是火车托运,光驱、软驱全是自己背,回到南京,满身都是血痕。
当袁亚非还在自己把电脑配件从深圳背回南京的时候,那位靠着打字、复印养活公司的樊友国,却在深圳成功找到了自己的合伙人周国华。
他们在珠江路光阳电子城二楼租了一间房,开始打拼,并且第二年就拿到了ALD主板代理。
当时珠江路的电子电脑企业越开越多,到了1995年,入驻的企业已经达到了200家。
此时,袁亚非开了当时珠江路电子电脑行业的先河,打起了广告。广告词袁亚非至今都记得一清二楚:“三胞电脑大于等于兼容机世界,小于等于全市最低价”。
广告词出来后,销量提高,被同行警告,于是一个月后三胞电脑把台词改了,“小于等于全省最低价,小于等于全国最低价”。
当袁亚非在珠江路风生水起时,距离珠江路不远的太平北路上,那个骑自行车送显示器的“送货郎”,终于在12月拥有了自己的电脑公司——“福中电脑”,取意“福泽百姓,中意万家”的公司,却只有不足20平方米的店面,就连员工都只有3个人。
次年福中在太平北路正式开业,随后3月1日就推出了“前三年免费包换,后三年保修”的3+3服务,一下子将电脑维修期限由1年提升到了6年,改写了全球电脑行业的质保服务规则。
这一年,整个珠江路都在讨论福中,说杨宗义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只是哗众取宠,并且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然而,在随后的五个月内,福中销售额就上升了25%,公司不得不连夜加班装机到深夜,曾经珠江路的公司周日是不加班的,然而3+3的出现,改写了这一规矩。
正当福中名声鹊起的时候,樊友国的天恒却出现问题,与合伙人周国华的意见开始出现不同,天恒公司一分为二,樊友国成立新天恒,周国华则带着新成立的金天恒离开公司,一下子,樊友国回归到了起点。
樊友国从零开始,三胞的袁亚非却已经涉足股市,拿着从珠江路赚的钱走进了完全不懂的证券领域。
在这次尝试中,一位业务员失误操作使袁亚非蒙受了经济损失,他没有追究,证券公司出于感激,帮他打了新股,赚了不少钱,从这当中,袁亚非说自己学会了宽容。
同时,樊友国也终于找到了再次崛起的契机。9月,台湾升技主板挺进珠江路,新天恒拿下了总代理,短时间内就让升技在珠江路众多板卡中声名鹊起,新天恒也同样脱颖而出。
1997年,国家开始打击“四无”微机,当珠江路很多公司不以为然,继续自己的兼容机业务的时候,樊友国却决定申请电脑生产许可证,做自己的品牌电脑。
于是新天恒,成了第一家有了PC生产线,购置了检测设备的企业!
此时,福中的3+3服务已经推行了一周年,杨宗义带着员工向全社会宣布要将3+3进行到底。
当时来聆听他宣誓的,有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单位用户以及个人用户代表,就连《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在内的数十家中央、地方媒体也都进行了报道。
那个从14所离开的郭根龙,再次从月奖金1万的销售圈子跳了出来,拿着自己的所有积蓄和从朋友那儿借的钱凑了50万,开了自己的公司:一个办公场地在招待所,20多平方米房间的公司,自己一边找产品,一边干着销售。
这一年,NEC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当时,珠江路很多企业不愿意做新牌子,郭根龙和他的维优接下了这个挑战,成为了NEC的江苏总代理,开始拼了老命销售。
与郭根龙一样拼了老命的还有杨宗义,他带领着员工经常在店里一起装机到11点多。
有一次,来了一位纯粹看稀奇的顾客,完全可以不必理会的,然而杨宗义依旧热情地给对方介绍产品,聊了好一会儿。
不出意外,这位顾客没有买任何东西,但时隔一个月,他又来了,同时带来了所在单位——南京化工大学近期招标购买电脑的消息,于是杨宗义赢得了这份价值百万的电脑订单。
1997年,丰收的一年,三胞营业额过了一个亿!
这时候在珠江路,电脑的生意是说真的红火,但袁亚非却偏偏觉得IT圈子在珠江路看不到希望,非要把三胞的总部搬到了国贸中心,珠江路的门市全部交给了姚云打理。
同时,那位郭根龙也拼着老命,NEC的销售量在珠江路搞到了第三,紧跟东芝和IBM之后。
在无数和郭根龙、袁亚非一样拼命的人努力下,1998年,珠江路科技一条街有企业893家,其中电子电脑企业741家,全街实现销售额30.1亿,电子电脑类比1997年增长30.8%。
正当三胞大丰收、转移战略,维优接连与方正、IBM合作,创下销量全国第一的成绩时,福中却对外宣布,启动电脑售前培训计划。
这绝对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卖一台电脑还要对客户进行免费培训,这还怎么搞?!
就是凭借着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劲儿,福生硬生生闯出了一条通往全国发展的血路,1999年的10月20日,福中电脑在全国各地的政府采购招标中,投标103次,中标100次。
这一年,珠江路终于坐实了“北有中关村,南有珠江路”这个名号,聚集了超过900家电子电脑公司,成为了华东地区最大的电子电脑产品集散地,年纪工贸总收入近50亿元。
这一年,珠江路被确定为南京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组成部分,举办第一届珠江路电脑节。
随后,以全新姿态进入千禧年的珠江路,东南大学科技园、江苏软件园纷纷入驻,加入中国IT社区联盟,势不可挡!
同时,福中也开始在千禧年正式走向全国战略布局,连续在全国各省第十区政府招标中中标,仅仅7月、8月就中标一百多个!
而那个在最好的时候把总部搬离珠江路的三胞,也开创了袁亚非最著名的“王大妈”模式——WDM模式。
袁亚非用“沃尔玛-戴尔-麦当劳”给自己的模式命名,因为这个模式像麦当劳一样有了标准化的特许经营体系,像沃尔玛一样的集中超市管理。
也是在这一年,袁亚非与江苏省著名的上市公司宏图高科董事长刘小峰见面了,WDM这种跨过渠道,缩短中间环节的模式,深得刘小峰的认可。三胞电脑得到了宏图高科的注资,我们熟悉的那个电脑零售业的航母——宏图三胞,正式扬帆起航!
1992年到2000年,九年时间,是珠江路最好的春天。
九年时间,杨宗义从一个送货郎,成为了一个布局全国战略的“福中集团”掌舵人。
九年时间,靠着替别人打字、复印养活电脑公司的樊友国,成了如今拥有网络、通信等多个板块的“江苏天技实业”董事长。
九年时间,曾经最崇拜卖盐水鸭万元户的袁亚非,成了年销售额1300多亿(2016年数据)的“宏图三胞”集团的缔造者。
九年时间,也塑造了珠江路上无数这样的年轻人。
到了2003年底,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1999年的8家快速扩展到51家,其中年销售额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6家。
杨宗义、袁亚非……后来这些业界大佬,正是在珠江路挖到第一桶金。
这样的九年只有一个,随着IT产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再加上2004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珠江路的企业遇到了发展瓶颈。
2005年,珠江路推出了“园街一体化”以缓解困境,的把珠江路和徐庄软件园串联,搞“前店后厂”。
2008年,珠江路“一街两园一基地”格局出现。
可惜,随后而来的不是下一个春天,而是“电商”。
随着珠江路的价格优势逐渐被蚕食,2012年开始,电子卖场纷纷进入衰退期。珠江路两侧200多家店,卖电子产品的已不到1/3,多半经营小吃。
适者生存的竞争机制,在珠江路这条街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2015年,玄武区政府将珠江路升级为“创业一条街”,并且争取5年时间打造5万平方米以上的众创空间,以带动产业转型。
到了今天,珠江路支持高校院所围绕优势专业建设中创空间,进行创业创新项目孵化。
越来越多孵化器落户,众创空间、创客中心、孵化器等载体面积将达到珠江路载体总面积的10%以上。
1992年那个春天已经过去了,竞争的激烈、电商的兴起,珠江路被时代推着往前走,不得不做出改变。
新的时代,珠江路开始以众创空间为支点支持创业,这会不会是一个新的春天?没人知道,但希望珠江路还是那个“草根创业者”的天堂……
参考文献
01.珠江路史-陶然
02.珠江路电子一条街商业状况极其空间问题研究-沈强
03.数字珠江路-吕文锦
04.挑战者袁亚非-易生
05.福中的财富谋略探秘-施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