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姚璇秋:前人传给我,我就有责任传给后人

在汕头市“姚璇秋艺术传习所”,姚璇秋捧起当年在《辞郎洲》中饰演陈璧娘时所戴的头冠 图/张烈华

汕头的广东潮剧院宿舍,这套三十多年前单位分的旧房子没有电梯,87岁(虚岁)的姚璇秋上下楼不用人搀扶,“尽我的身体能力,尽量自己做。”屋里保留着上世纪90年代的布置,墙上挂着她与毛泽东、习仲勋等领导人的合影,客厅中间摆放一张折叠桌,茶几上的工夫茶具上了年代,但洗刷干净。

姚璇秋退休后长住广州,前一天晚上才赶到汕头小公园出席活动,早上6点又起来参加一个揭牌仪式,连日的奔波让这位老人的神色略显疲惫。过去一年她收获了太多荣誉: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2020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对于年轻人来说,姚璇秋的名字已然陌生,若不是这一连串分量十足的荣誉奖项,恐怕没多少人知道这位“邻家老奶奶”曾经是万人追崇的潮剧巨星。回顾姚璇秋的职业生涯,如同翻开一部现代潮剧史,鲜活丰满,曲折漫长,充满着光荣与苦难,虽然筚路蓝缕,却始终精进成长。姚璇秋与潮剧的关系,紧密到难以区分个人与剧种。

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潮剧,至今已经有590年历史,原本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和福建闽南一带。上世纪中期,在姚璇秋等一代潮剧人的努力下,潮剧从一个地方剧种跃升为全国知名剧种,并且长期保持着国际影响力。循着姚璇秋的足迹,可以窥见潮剧过往的辉煌:二度进入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都曾观看演出;曾经拍成电影,风靡香港、东南亚;受国家派遣,在对外文化交流上扮演过重要角色。

潮剧找到了姚璇秋

1935年,姚璇秋出生于广东省澄海县(现汕头市澄海区)东门村,家里有五个姐姐和两个哥哥,姚璇秋最小,排行第八。原本应该享受父母宠溺,兄姐爱护,可惜生逢乱世,等待她的是坎坷的童年。

1939年7月16日,日军攻陷澄海县城。“日军进占后,一连三天,疯狂进行大屠杀,惨遭杀害的居民达一千多人。”(《澄海县志》)姚璇秋的父亲带着家人四处逃命,颠沛流离,由于丧失经济来源,最终贫病交加,溘然长逝。两年后,母亲也因为劳累过度而病逝,临终前把姚璇秋托付给守寡的“姆母”(大伯母)。家里四位姐姐均已外嫁,二姐不幸早逝,两位兄长无人抚养,无奈投靠附近的孤儿院,一度殷实的姚家变得支离破碎。

姚家的斜对面,隔着池塘有个民间演奏团体,叫“阳春外江国乐社”,唱的是外江戏。抗战胜利后,两位哥哥已经从孤儿院进入老源正兴班,变声后又从戏班出来,当上小店员,业余常在这里演奏。姚璇秋自小耳濡目染,慢慢也成为这里的一份子。外江戏演员李隐文见她天生一副好嗓子,便教她开腔唱曲,传授一些基础的身段和水袖技巧。解放后,姚璇秋已经会唱一些简单的潮曲片段,兄妹三人经常被当地广播站请去演唱节目。白天去火柴厂工作,夜晚就到阳春国乐社演唱,姚璇秋并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成为一名潮剧演员。

1950年3月,潮汕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随后,潮剧进入“改人改戏改制”的新时代,这其中就包括童伶制的改革。从1951年起,潮汕本土六大潮剧团先后烧毁了卖身契,开始废除沿袭了150年的童伶制。由于老演员也是从童伶成长起来的,解放童伶受到了新老演员的一致拥戴,然而伴随而来的是演员青黄不接的问题。

正顺潮剧团的团长郭石梅和业务主管陈炳光四处物色新演员,1952年,他们在去澄海工人文化宫的路上意外发现了姚璇秋,邀请她加入剧团。而等姚璇秋解决户口迁出问题,正式入职正顺潮剧团,时间已经拖到1953年。

几经曲折,潮剧总算找到了姚璇秋。没有人想到,这个半路出家的小姑娘会是未来的潮剧巨星。

“雅歌妙舞动京华”

姚璇秋的到来,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好像整个潮剧界重新搭好舞台,就等着她登台表演。“我来的时候安排做青衣行当,(潮剧)叫作‘乌衫’,学做《扫窗会》,是从老剧本《珍珠记》选出来的一折,然后进行改编。当时已经改好,各个剧团都排练过了。”正顺潮剧团安排了杨其国、黄蜜、陆金龙等名师来带教姚璇秋,教学相当严格。

持续高强度的练习,让她很快就能登台演出,“我1953年2月底3月初进去开始学,11月就选去参加全省汇演。”

1953年底,为检验戏曲改革效果,广东省戏曲改革委员会在广州举行全省汇演,由粤、潮、琼、汉四个地方剧种各派代表团参演。“全潮剧界选代表团,包括音乐人员在内,五六十人。当时选上代表团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选上就去合练、演出呗。跟我搭档的翁銮金兄是童伶出身,他变声后留在剧团唱老生,叫作‘大小生’。演《扫窗会》要改唱小生,就把唱腔的调子降下来。后来的汇演非常成功。”

省城汇演,姚璇秋一演成名。中山大学教授王起对演出的评价非常高:“四个节目里演出最成功的是《扫窗会》……扮演王金真的姚璇秋、扮演高文举的翁銮金,对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中所引起的复杂变化有着深刻的体会,因此,在表演上已经完全达到内外一致的地步。”

《扫窗会》的成功,离不开新文艺工作者的努力。当时戏改会将文工团打散分到各个潮剧团,里面不少人是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受过高等教育,其中就包括导演郑一标。郑一标早年从事话剧导演,他将中西方的戏剧理论引进潮剧,第一个在潮剧界启用导演制,《扫窗会》便是他和老教戏先生卢吟词联合导演的。姚璇秋对当时剧团政治环境的描述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党组织的人也好,团长也好,首先跟老戏班的关系搞得非常好。因为共产党扶持潮剧,烧掉卖身契,不准打人,老先生们感恩戴德,对党非常忠诚。剧团里面有工会组织、有团组织、有党组织。我1953年入团,1956年就入党。剧团每星期固定一个下午要上课,有专门的老师来辅导‘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学习这些方针政策路线,来指导文艺。”

《陈三五娘》剧照

1955年底,正顺潮剧团携新排练的《陈三五娘》(即《荔镜记》)在广东省内五个城市巡演,姚璇秋成为建国后第一代黄五娘的扮演者。在广州的演出反响热烈,吸引了省城一批戏曲专家和文艺工作者出谋划策,道具、台词、服装,一路改进,越演越成熟。原计划两个月的演出一再延长到四个月,一直演到1956年。最后在中山纪念堂演出的时候,刚好梅兰芳先生率京剧团到日本演出归来,路过广州,整个团都来观看。“梅兰芳先生看后十分惊奇。一来当时不知道有潮剧这么古老的剧种存在;二来看到演出的《陈三五娘》跟他从日本带回来的资料一模一样。日本侵略我们的时候带走的剧本,他带了影印本回来,其中就有明本戏文《荔镜记》。”

更让梅兰芳惊奇的是,扮演黄五娘的姚璇秋只学了三年戏,在当时的京剧演员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因为“京剧学三年还是小小班”,还远不能登台。梅兰芳当即虚心请教了潮剧的教学经验,回京后向全国剧协汇报。后来田汉、周扬、阳翰笙等十来位专家特意跑到广东来看姚璇秋演出。

汇演结束后,广东省委趁热打铁,决定成立粤、潮、琼、汉四个省属剧团。1956年8月1日,广东潮剧团正式成立,潮剧进入最为辉煌的“金色十年”。

1957年4月,广东省文化局组织“广东潮琼汉剧赴京汇报演出团”,潮剧团在北京演了27场,其中最重要的一场是5月15日在中南海怀仁堂的演出。“当时去的有汉剧、潮剧、海南戏(琼剧),各出一场戏。晚上怀仁堂演出之前,大家在猜谁会来,因为领导没有宣布谁会来,只说是重要演出。紧张死了!等到开锣之后,广东汉剧先演,我已经化好妆,从条幅后面的缝隙里往台下看,看到中间坐着的是毛主席,几乎整个中南海的领导人都来了,紧张得不得了,很怕演出有差错。太高兴、太紧张,怕忘词、出戏。等到翁銮金兄先出台,灯光调暗了,看不到台下,这才定下心来把戏做好。”

年仅22岁的姚璇秋,代表潮剧登上五百多年来最高的舞台。演出结束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上台接见了演员。

“戏刚演完,毛主席就带头上台跟演员握手。听说他在台下看戏的时候,夸潮剧字幕的书法真好。当时整个剧本的简介、念白和唱词都用毛笔写在胶卷上,很小的正楷,做成幻灯片,整个广东代表团就潮剧有,其他都没有。京剧后来唱腔有打字幕,对白就没有。”作为用方言演唱的剧种,考虑到外地观众听不懂的问题,广东潮剧团在成立之初就设立专职幻灯字幕书写人员,这一创举对潮剧的推广至关重要。随后在上海、杭州等地演出也畅行无阻,大受欢迎。

离京前,姚璇秋到梅兰芳家中拜访,梅兰芳书以“雅歌妙舞动京华”七字赠别。1957年6月1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首诗歌,给广东潮剧团送行:

争说多情黄五娘,璇秋乌水各芬芳。

湖边细柳迎环佩,江上名桥走凤凰。

法曲久曾传海国,潮音今已动宫墙。

难忘花落波清夜,荡气回肠听'扫窗'。

两年后,姚璇秋再度进入中南海怀仁堂,参加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包括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宋庆龄、贺龙等领导人观看了她主演的新编历史剧《辞郎洲》。离京之后,又到上海、杭州、南京、南昌做巡回演出。

姚璇秋两度随潮剧进京演出及在国内大城市巡演,不但让全国的戏迷知道了潮剧,也让戏曲专家们见识到潮剧的艺术魅力,让潮剧有机会跟全国各地方剧种广泛交流,而所到之处主流媒体的报道,则把潮剧在国内的影响力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潮剧出海”:从香港走向世界

1959年和1961年,姚璇秋主演了《苏六娘》、《荔镜记》两部潮剧电影,传统戏曲的创新非但在香港引起轰动,电影可复制传播的特性更是让潮剧风靡东南亚华人圈。“国内最早在上海和广东汕头地区发行,国外在东南亚、美国、法国等地发行。后来发行录像带出去,影响很大,当地很快发展出许多业余的潮剧团和潮乐社。”

1960年5月,应九龙普庆戏院和香港高升戏院董事长何贤的邀请,包括姚璇秋在内的广东潮剧团共66人到香港演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潮剧首次到香港演出,一改香港观众记忆中童伶演出的潮剧印象,令人耳目一新。潮剧团在香港总共演了26场,可谓盛况空前。

1960年10月,受国家委派,广东潮剧院以一团为基础,从各地方剧团抽调艺人组建“中国潮剧团”,由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出任团长,赴柬埔寨王国访问演出。中国潮剧团在柬埔寨受到极高的礼遇,第一场演出在柬埔寨王宫进行。第一次代表国家出国演出,潮剧团的幻灯字幕再次发挥作用,非但有中文字幕,还翻译成当地文字,柬埔寨人民也能轻易看懂剧情。演出结束后,柬埔寨王后登台给中国潮剧团颁发了六枚勋章,姚璇秋获得柬埔寨“国家骑士”勋章。

1960年,中国潮剧团赴柬埔寨,回国上飞机前与送别观众道别,前排左二为姚璇秋,前排左三为团长王昆仑

1979年10月,中国广东潮剧团应泰国“泰中友好协会”邀请,受国家委派到泰国进行友好访问演出。泰国国王派出“御代表”观看了首场演出,并赠送花篮。

1981年11月至次年1月,应时任泰国总理炳·廷素拉暖邀请,接受国家委派,姚璇秋再次随广东潮剧团出访演出。泰国总理、曼谷市长和诗琳通公主观看了首场演出。1984年,广东潮剧团第三次到泰国访问演出的时候,当时的王储、现在的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观看了姚璇秋主演的《穆桂英捧印》。此后,姚璇秋还多次到泰国进行商业或慈善演出。

到2000年65岁退休之前,姚璇秋多次随团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访问,或演出,或担任艺术指导。

“我一生只会做这一行,要做就做到底”

在汕头市潮剧艺术博物馆里面,有一个“姚璇秋艺术传习所”展厅,按照姚璇秋各个时期主演的代表剧目展示着相关的照片、录像、戏服、道具。在这个潮剧传承基地,姚璇秋和其他老艺人会给新人们传授技艺。

姚璇秋年少成名,之后一路高歌,又恰逢潮剧锐意改革的年代,不管剧团还是个人都主动进取,剧种之间交流密切。“搞一次中南六省大汇演,各大名剧种都来广州演出。我们就有机会观摩学习。豫剧怎么做?秦腔怎么做?川剧怎么做?看到一些好片段,可以向人家提出学习要求。”

1957年和1959年两次进京演出和全国巡演,让她有许多机会向其他剧种交流学习。许多现今看来习以为常的潮剧程式,就是姚璇秋一招一式学来的。她向李筠秋学习京剧《霸王别姬》的双剑舞,向马传菁学习昆曲的趟马程式,都应用到潮剧《辞郎洲》当中;向张传芳学习尘拂的程式,并将昆曲《思凡》移植到潮剧当中;向魏连芳学习了《天女散花》的绸舞,后来化为潮剧《宝莲灯》中的绸舞……

2008年,姚璇秋被评选为潮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此,她笑着说:“其实1978年我就自己主动做传承了。但是当时没有(非遗)这个名词,叫作‘传帮带’。”

1978年,广东潮剧院刚刚恢复建制,就受国家指派,准备到东南亚访问演出。“我们已经三十多岁了,如果没有一两个青年演员出来,人家会失望。为了排好戏去东南亚演出,从戏校借了几个学生来学帮唱,我看中两三个青年演员,觉得不错,其中一个就是吴玲儿。我就用老师教我的方法——以戏带角。当时胆子也真大。《陈三五娘》整出戏七个角色,陈三、五娘、五娘的父母、益春、媒婆李姐和小七。我一个人要化身七个角色来教这些新演员。”

姚璇秋收徒弟,好学是关键。“想做戏就要好好做,要刻苦学。”她指着在场的徒弟李莉说,“她开始唱的时候基础非常差,一段《扫窗会》学了整整15天,一日三节课,跑去广州我家里。把唱的基础解决好,以后问题就不大。这个就没有放过她了。好在她肯学,刻苦学。”

平时和蔼可亲的姚璇秋,教起戏来却一丝不苟。“非常严格。她不断给我灌输说学艺术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艺无止境。每一个环节达不到要求,她就让你重来。有时候我觉得做得已经可以了,她还是说不行。”不过,最让李莉敬佩的,还是老师的艺德。“她与世无争,始终就是做好一件事,搞艺术,做好戏。在别人看来她是潮剧泰斗、巨星,但她非常朴素,你看今天采访她也不化妆,她说自然就是好。”

闲暇时候,姚璇秋喜欢写毛笔字,有一次李莉帮她收拾字稿,见到“宁静致远”写得好看,便向老师索求。谁知姚璇秋不肯,转而走进房间搜了半天,找出“艺无止境”四个字给她。“她就是时刻鞭策着我!”

如今姚璇秋教过的学生已经有好几代人,徒弟遍布中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其中不乏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张怡凰这样的明星演员。

对姚璇秋来说,传承潮剧就是自己的义务。“前人传给我,我就有责任传给别人。本来想着试三个月,不行就回去。没想到被重点培养。我一生只会做这一行,其他又不会做,要做就做到底。我退休21年,其实一直都在做传承工作。除了这两年,戴着口罩传承不了。”

2021年2月26日,姚璇秋被评为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去北京领传承的奖,是剧种的大事。我个人是代表,但是剧种更重要。京剧和昆曲,接下来就是潮剧,就目前来说戏剧就这三个剧种(得奖)。以后就不知道,希望会有更多。潮剧确实是非常幸运,也是非常光荣,责任也重。”

2021年4月18日,中国戏曲学院与汕头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与广东潮剧院、汕头文化艺术学校合办首个潮剧本科班。在姚璇秋艺术成就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贯涌说道:“如果情感失控,尽管有喜怒哀乐,它不叫艺术。艺术者,是对情感有计划、有计谋、有手段地控制,而且表达得恰如其分。而恰如其分者,请看姚璇秋。”

2021年6月28日,姚璇秋被党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作为一名有65年党龄的老党员,姚璇秋依然壮心不已地说,“尽我的努力吧。”

面对2021年收获的诸多荣誉,经历过大起大落的姚璇秋显得宠辱不惊,“我看得非常平淡。我做的时候默默地做,根本没想过别人会给我评什么奖。骤然得到这么多荣誉,我想来想去,觉得这荣誉是潮剧的,根源还是潮剧的。因为潮剧有很多地方素材。演的地方人物很多,比如《荔镜记》《苏六娘》《辞郎洲》《革命母亲李梨英》《彭湃》,都是本地的。加上潮州音乐、潮州唱腔、潮州话说白,等等,都很有特色。确实,没有潮剧就没有我姚璇秋。没有这个剧种谁认识你呢?”

(参考资料:林淳钧、许实铭《姚璇秋》;林淳钧、吴国钦《潮剧史》;陈名贤《姚璇秋舞台生活五十年》;《澄海县志》(1992年版)。感谢黄剑丰先生和广东潮剧院对本次采访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