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没地位?(七)完结篇
自明朝中后期,玫瑰香气的价值被发掘,进而引发民间大规模种植玫瑰花以来,玫瑰在花卉中的地位相对于宋朝时期,稳中有升。到了清朝,玫瑰的地位总体进一步提升。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清朝的对外贸易在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玫瑰作为香料之一,在香料交易中一直有一席之地。自康熙帝开始,统一台湾,取消海禁,重新打开对外贸易的大门,关于香料的贸易持续活跃,玫瑰作为香料之一,在交易品类中一直享有独特地位。
康熙皇帝统治期间,官方不直接参与对外贸易,而是利用中介行商进行管理,推行“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行商制度,建立海关制度取代自唐、宋、元和明朝一直沿用的市舶司制度。清朝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出现了“西洋来市,东洋往市,南洋互市”的局面。1757年,乾隆帝以规范海防为由,下令各国商人只能在广州进行通商,此后,“一口通商”的命令逐渐固定下来,闭关锁国逐渐变得严重,但仍然没有完全关闭与南洋的交易互通。
民国初年《平阴乡土志》载:“清光绪二十三年(1907年)摘花季节,京、津、徐、济客商云集平阴,争相购花,年收花30万斤,值银五千两。”此时期平阴玫瑰盛极一时。据海关记录,1860年开始就有广东、福建客商将玫瑰露酒销往香港、新加坡等地。
到了晚清,由于与西方交流频繁,西方的玫瑰文化开始被一些专注交流往来的官员了解。张德彝,光绪朝外交官,其《航海述奇》一书就记载了英、美、秘鲁等地有关婚姻、花会、国事等的古今中外玫瑰文化的差异。如“西人最善种花,凡玫瑰、月季皆能作五色”“英国男女婚配……(新郎)赠新娘、伴娘红白玫瑰花捆”“看花果会,花有红、黄、紫、白玫瑰大如碗者”“喀色莲呈献皇后浅红玫瑰一束,以表恭敬”“有甘特姓者,世业莳玫瑰园极广”“粤中来书,夏间寄到玫瑰花,开如小铜钱,何迁地弗良也”“美俗指为中国玫瑰者,已退粉矣”“秘鲁杂花最重山茶、栀子,非如美洲知有玫瑰而已”。
其次,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观念,在皇室和民间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清世祖顺治皇帝开始,就在宫廷里供养、任用了很多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单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就有将近80位传教士在宫廷中。这些传教士帮助建造大炮和火器,完善天文学和历法,传播西洋绘画技法,制造钟表等精密仪器,在皇室中传播西方文化,为传教士在全国各地传教打开了方便之门。
玫瑰在西方基督教中代表“上帝之爱”,“圣洁的香气”,在西方民间象征热烈的爱情,其地位是其他诸花均不能比拟的。这样的文化认知差异通过传教士进行传播,玫瑰香气在祷告和基督教徒聚会周期性使用,自然而然就对让更多的群体对玫瑰的认知进行了新鲜的扩充,使玫瑰的认知发生动摇和改变。
清代画家钱维城曾画过一组《花卉册》,其中第三开画的是玫瑰,相当于把玫瑰提到了三品的位置。乾隆帝在上面题诗曰:“麝炷鲛纱体物奇,省郎花较且卑之。花经七品还三命,故实疑他述自谁。”首句赞美玫瑰有香有色,称玫瑰为花中奇葩。后两句对《花经》封玫瑰为“七品三命”颇有异议,怀疑《花经》的作者对玫瑰的品评不够公允,为玫瑰的低下地位鸣不平。
第三个原因是清朝晚期,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开放沿海口岸,更多外国商品倾销到中国。同时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开启“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尤其是知识分子,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积极主动地翻译外文书籍,出国留洋等路径,向西方寻求和学习革新救国的方法。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睁眼看世界”的首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和意识当中。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玫瑰在西方文化中的崇高地位和美好象征意义在这批知识分子阶层开始得到认可。传统儒家文化受到挑战,西方民主和自由的意识在普通民众中发芽,整个社会处于变革的状态当中,女性的独立意识开始觉醒,女性力量作为变革力量的一部分开始受到重视。在这样的文化和社会氛围下,玫瑰以“独立自主”的女子意象重新回到舆论视野,玫瑰象征爱情的美好寓意也在知识分子和民众中得到认可。
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玫瑰在生活中的实用性进一步拓展,并得到广泛推广和认可。自在明朝中后期被大规模种植以来,规模效应产生的经济价值非常明显。玫瑰在实用性方面异军突起,不仅玫瑰香气被广泛应用到各种熏香和工艺品中,而且玫瑰花瓣凭借药食同源的突出特点,在疏肝理气方面的效果,被中医大大推崇,占尽先机。这显然离不开商贾的商业性推广,当然更离不开明清以来的中医、美食家们和工艺匠人们对玫瑰用途孜孜不倦地开发。
明朝的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写到:“玫瑰花立夏前采含苞未放者,阴干用,忌见火。气香性温,味甘微苦,入脾、肝经,和血行血,理气治风痹。药性考云∶玫瑰性温,行血破积,损伤瘀痛,浸酒饮益。”说明这时候的人们,就发现了玫瑰花的药用价值。
清代中医学者、本草学家赵学敏编著《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玫瑰露气香而味淡,能和血平肝,养胃宽胸散郁。” 《少林拳经》中有记载玫瑰花能治跌打损伤。清代姚澜所著的《本草分经》记载:“玫瑰气味甘平,香而不散。肝病用之多效。蒸露尤佳。“成书于乾隆年间的《脉药联珠药性考》中记载:“玫瑰性温,行血破积,损伤瘀痛,浸酒饮益。” 写于清道光二十一年的《本草再新》中写道,玫瑰花可“舒肝胆之郁气,健脾降火。治腹中冷痛,胃脘积寒,兼能破血”。
众多的美食家为玫瑰的食用提供了诸多的做法,如玫瑰露、玫瑰酱、玫瑰花饼、玫瑰卤,玫瑰汤,玫瑰花粉等等。
在《红楼梦》第三十四回中宝玉挨了父亲的毒打,王夫人让袭人给他吃玫瑰卤子,说可以“心中爽快,头目清凉”,宝玉得了清露后,喜不自禁,就令人调了尝试,果然香妙无比。这里提到的玫瑰卤子,既是一种芳香气味的玫瑰露,也是一种中医提倡的健身治病、养颜美容的药露。
而《本草纲目拾遗·水部》中就记载了药露的起源和制作原理:“凡物之有质者,皆可取露。露乃物质之精华。其法始于大西洋,传入中国。大则用甑,小则用壶,皆可蒸取。”
而玫瑰露酒更是从唐代起就一直是王宫贵族的常用饮品,很多文学著作里都提到过,如《红楼梦》、《济公传》、《杨乃武与小白菜》、《四世同堂》等。
这是玫瑰在中国发展史上特别有意思的一段历程。明清时期的众多中医为玫瑰代言,把玫瑰作为一味药材写进药方,无疑为玫瑰在民间的传播提供了坚实可信的证明,也为玫瑰在实用性从专业方面提供了佐证,这是其他在九品九命之列的诸多花卉都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就这样,玫瑰自有专属名字开始,在中国历史上摸爬滚打了1000多年后,终于在近代才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在宫廷收获了尊重,在民间收获了赞誉。这是多么漫长的路程啊!
不难看出,玫瑰在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社会主流中,缺乏“君子之风”的精神内核和主流文化的寓意之美,与中国儒家文化的契合度非常低。玫瑰远远不如兰花、牡丹、梅花、菊花和莲花那般格调高贵,寓意隽永。虽然以“女子之花”的精神意象在女性地位尊崇的大唐获得了短暂的高光时刻,但是,在儒家主导的封建王朝时代,绝大部分时间男权占据统治地位,尤其是宋明理学盛行以后,女子要遵从三从四德,居于绝对的附庸和从属地位,思想和地位受到压制。象征自由平等、热情进取、矜持自傲的玫瑰无疑是更难仅以“女子之花”的意象持续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盛行的几千年里,文人的格调风骨和家国情怀把控主流的审美市场,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决定了民间的审美寓意。像梅、兰、竹、菊、牡丹、莲花这样的花和植物,从观赏性、君子风骨和格调、家国情怀的表达,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寓意上,都完美匹配了中国用户溶于血脉的深度的内在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源于孔子、老子和最初的传道者,源于在这片土地上繁衍世代的百家姓的祖先,以及浸润在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中形成的文化潜意识。玫瑰这样的特征使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必然不会有特别高品的观赏性地位。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女性的地位不断提升,“女性能顶半边天”,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中国仍然是一个根植于深厚思想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父权社会。传统思想文化是中国人的宝贵财富,但是对于玫瑰来说,却是快速发展最大的隐形阻力。那么,玫瑰在中国怎样才有一席之地呢?
简单地为玫瑰做一个优劣势、威胁与机会的SWOT分析的话,可能对回答这个问题回答有帮助。
劣势:相比九品九命中的前三品观赏性花卉如兰、梅、菊、莲等,玫瑰一直缺乏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的“君子之风”的精神和风骨内核,这是玫瑰一直难以挤进上品观赏性花卉根本原因。
相比后起之秀如牡丹、水仙、海棠和桂花等,缺乏中国人向往的福、禄、寿、财、禧、富贵满堂等世俗的良好寓意,也缺乏皇室栽培的良好门第出身,这是玫瑰想要以后起之秀的身份挤进上品名花的弱点。
威胁:玫瑰因颜色俏丽娇媚、玫红居多,与其相近的“月季”又有风流之花的名号,玫瑰虽然也有“美好青春”的隐喻,但不免总与古时“不能着正红”的“妾室”互有所指,在地位上难以扶正。这是玫瑰在地位上受到的名誉方面的隐形威胁。
优点:相比上品观赏性名花,玫瑰的独特优点是极为明显的,那就是香气、药用和食用价值,以及独特的“女子意象”。
香气:玫瑰自从有专有名字以来,玫瑰香气不论在民间,还是文人、士大夫或皇室中,均受到一致的认可,这也是玫瑰香气的生活用品自被开发以来就广受欢迎的原因。
药用和食用价值:玫瑰的疏肝理气的药用价值、美容养颜的食用价值、普适性和安全性更是受到了明清时期众多中医名家的一致推崇,这份来自中医的专业背书令其他名花难以望其项背。
女子意象:玫瑰因其生长条件要求低而不显名贵,颜色娇艳、枝蔓生刺而难以接近,象征了积极进取、恣意奔放、傲骨天成的普通女子意象,是一种典型的女子之花。这样的女子意象在女子思想受到约束的儒家处于绝对统治地位,要求女性顺从,讲究门第出身的封建社会里难以认可,但是在女性思想自由、行为独立的时期、在需要女子贡献力量的时代里,玫瑰的这些特征恰恰比其他的观赏性名花更能代表每一个而独特的女子形象,得到广大女性的共鸣。
机会:玫瑰的机会在哪里?
不与中国传统的观赏性名花争夺中国人精神世界中的固有位置,不企图在中国人的传统“精神家园”中掠得一席之地,不用去迎合男性的口味,而是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思维,创新性地聚焦在女性的领域,聚焦与观赏性价值相反的实用价值,给每个普通女性都提供实实在在的实用价值,在玫瑰与女性的共鸣中打出自己的差异化优势。也许这就是玫瑰在中国重新界定自己地位的必由之路。
从现代营销学上说,玫瑰从中低端客户群体和不被重视的边缘功能切入做强,反向渗透到高端用户市场,影响高端花卉进行功能延伸。这一顿操作,如果时间缩短到3-5年,大概很容易看出是典型的颠覆性创新手法。然而时间跨度容易使人们迟钝,放松警惕。综合天时、地利、人和和神助的因素,玫瑰近千年的翻身之战,仍然可以算是颠覆性创新时间持续最长的成功案例。
在当代的中国,花卉的品级评判标准综合化、多元化,玫瑰不仅已经成了人们浪漫爱情表达的首选,成了“铿锵玫瑰”的女子意象,还拥有了众多的“实用价值”,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慎侵权,请联系删改。
本文文字原创。如需转载,请私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