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GPA低,我斗胆放弃了保研:我去常青藤

个人背景: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数学专业

4段实习+2段科研

AD: Cornell MFE,USC MFE, WUSTL MSFQ, BU MSMF, UIUC MSFE

时间线:

大一:学习+语言+实习

大二:学习+寒校+实习

大三:学习+实习+背景提升

大四:申请+语言+背景提升



学习:

推荐一下人大的金融数学实验班,可以不用自己排课表担心金融和数学必修课冲突,基本所有学校要求的金融类和数学类课程都可以覆盖到。但也存在一些很难但基本不会被要求的课程拉垮绩点,在这点上不如自行修课。

强烈强调一下GPA的重要性。个人感觉基本上GPA在哪个level能决定你能申到的学校的tier。同时不太建议拿水课刷绩点,尤其是申请美国的学校,很多申请网站上会让你填核心课程单科的成绩,绩点水不水一目了然。



实习:

由于我大一的时候加入了人大的IBCA(投行与咨询协会),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师兄师姐,受到了许多刺激和鼓励,所以有很早地开始为实习做准备。虽然我是大三才向量化方向找实习,但是数据分析类实习其实属于商科必须要有的,所以我前面的实习对这方面也有涉及。实习最主要的就是学到技能和知识,因为在申请季写文书和essay要用到很多实习中的工作内容细节,如果不是真的做好了就很难写清楚。同时在实习中就可以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推荐人,平时在工作中可以有意识地主动汇报、主动提问,跟同事们可以多交流,多了解各种任务,这也是一种学习。实习不追求量大而是求精,个人感觉水实习相对来说用处没有很大,如果你觉得大一目前还不能找到很好的实习(至少能对市场有基本的了解),那可以换成一段暑校或其它经历。



科研:

我的两段科研都是属于机缘巧合。第一份是我对某人大毕业回校教课的老师任教的课程中研究过的许多课题很感兴趣,就跟老师间歇性交流,零零散散地做了一段。第二段是我在世毕盟推荐的爱科研做的线上科研。这份科研为我的后一段实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它的主要内容是在金融项目中应用量化的方法分析解决。整个科研是以小组的形式展现,所以锻炼了我和别人团队协作做项目的能力,同时也相互促进相互进步,从数据分析、模型研究到报告撰写都有一定的提升。



语言:

语言属于我规划得不算好的部分。首先最初为了提升自己英语能力,有非常早地开始考托福,因为当时还有高中的底子在,所以考得虚高,等到大四再考的时候就变得有点艰难。其次刷GRE成绩两次考试之间时间间隔不宜过大,否则就很快会忘掉。最后是语言成绩还是尽早考出来比较好,大四上还在挣扎真的是很痛苦了。



和世毕盟并肩的申请季:

我是大三下学期加入世毕盟的。那个时候基本我的条件基本已经定格了,所以主要考量的是我申请季可以获得的资源和服务。选择世毕盟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因为我在世毕盟看到了丰富的资源、认真负责的态度、在申请、面试等各个方面的经验,给我一种很安心的感觉。整个申请季,世毕盟培训师和mentor师姐始终在激励我,让我的申请季充满希望,感觉自己有无限可能。

培训师姐姐真的是非常认真负责,有时候我有很紧急的问题或者已经很晚了,老师都会很快回复我、只要看到了就会回复。老师经验也非常丰富,经手过许多案例,基本上我申的这些项目需要的材料和条件老师都很了解,尤其是一些video的机经,对于我这种有考试综合征的同学来说真的大大增强了我的自信心。

申请中有时会出一些小状况、小失误,培训师老师会立刻安抚我的焦虑情绪,顺利快速地解决我的问题,让我快速找回自己的理智。我在世毕盟的Mentor师姐(Columbia MFE毕业)也非常nice,我前期写文书和essay还不太有经验(尤其是康村的因为是第一个提交的申请),mentor姐姐给了我很多建议,让我的文书和essay变得逻辑性更强了,内容结构也变得清晰了许多。



感谢的话:

非常感谢的是在申请路上一直支持我的妈妈和最终一起同行的人。在出国、保研选择的分岔口——我的大三下学期,疫情爆发了。那几个月留美政策限制和保研的强大利好真的狠狠动摇了我们这一届准备留美的同学们的决心。有的同学保研或者考研了,有的同学选择了新加坡、香港、英国等等,曾经约定一起美国相见的人越来越少,我的心情也越来越焦虑,陷入怀疑自己选择是否正确的无尽纠结中。

虽然保研名额就在眼前,但是我还是觉得既然选择了美国留学这条路,也为之付诸了很多努力,那就应该坚定地走下去。幸运的是,妈妈非常理解我并给予我最大的支持,要录video的时候妈妈都会在家给我提供最好最舒适最放松的环境,我练习准备的时候也不时给我提一些有价值的意见。虽然她也很焦虑,但她全程尊重我的选择,只求让我的出国道路顺利一点。申请期间还有不时宽慰、鼓励我的同学,言语中给了我很多自信,让我感觉自己也没有那么差,被抛弃感和焦虑感都淡化不少。这一路上没有什么比家人和朋友真挚的情感更温暖人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