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同学 留学申请背景
本科:四川大学商学院
专业:会计专业(在读), GPA 3.8+/4.0,雅思7.0,GMAT 640
录取学校: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MSc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Analytics(以Mini营方式提前申请)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MSc Operations Research & Analytics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来自川大ACCA专业的W,受小木筏张老师的邀请写下这篇申请分享。我的GPA、雅思、GMAT、竞赛成果、实习经历等等其实并不突出,但是在申请季意外拿下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的offer,也还算是圆满收尾。
综合考量 清晰定位
我其实不是一个非要出国留学的人,在我看来,单从学校本身的角度出发,影响就读体验的无非就是以下几点:
01 所选硕士课程是否为自己真的想学的;
02 学校或者这个项目的氛围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03 学校或者这个项目的制度能否保证自己拥有想要的就读体验。
我大二的时候开始思考自己的硕士去向,初步定下了硕士专业的方向选择。在当时我发现我并不喜欢也不擅长会计这样偏文科的科目,我更擅长静下心来去理解和思考以公式、各种逻辑符号、流程框图直接呈现的内容,所以我在大二时开始倾向选择偏理科的硕士课程。加上在与本专业的同学的相处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我和会计专业的同学思维方式差异很大,我在这个群体里面找不到想要的归属感,反而我和在各种场合认识的理工科同学相谈甚欢,所以我对我未来硕士项目的要求是希望班上理工科背景的同学占大多数。
结合课程偏好、对团体的选择以及我自身的商科背景,我希望未来能学习商业分析、数据科学、应用数学、量化金融这类专业。
对于学校选择,我大二的时候暂时还没有明确的偏好。当时班里的氛围是大家在争取保研,但是我觉得境外也有很多优秀的学校,并且为了降低风险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留学的事项也是需要早早开始准备的。由于认可雅思的地区较多,并且我也对去美国的安全问题存在担心,所以我在留学学校选择上重点选择的是英、港、新的学校。
关于选择留学机构 我的经历
我在大二上期刚开学不久就着手开始寻找留学机构来帮助我规划留学的事项。我记得我当时在网上联系了很多中介,跟他们都电话沟通过,也在成都一家一家去实地咨询过,但是这些中介都让我不满意,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这些中介普遍存在功利申请的心态。
因为很多同学和家长非常渴望上名校,很多中介为了迎合市场就想方设法增加学生进名校的几率,不管学生的兴趣和优势,更不管学生选择了这个学校的这个专业未来能否获得想要的发展,只知道要求学生按照他们的安排前进。
我当时咨询的几个中介就是了解了我的基本情况以后告诉我说要上名校最好不要转专业申请,然后我的GPA不够还需要多努力提GPA,还要多参加相关的比赛、科研和实习,甚至有个中介还跟我推荐了和他们有合作的某学校的会计科研项目,我和这些中介聊完后就再也没有接过他们的电话。
然后经同学介绍我认识了小木筏留学的张老师,和张老师聊完后我发现张老师很支持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规划,更多是以建议的方式对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张老师也很愿意基于学生自身的情况来帮助和引导学生成长,所以我开始对张老师产生信任,后面的申请过程也确实证明了小木筏是适合我的。所以在此我非常建议之后要选中介的同学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来选择留学机构,不要只是盲目去选宣传名校录取高达多少人的机构。
留学申请准备 软实力提升
确定好学校方向、专业方向和留学机构,接下来就是着手进行前期准备了。
为了兼顾境内学校和境外学校的要求,结合我自己的目标,我把重心放在了和数据高度相关的内容上面,包括进行数学建模、科研、选修量化金融和计算机相关的课程等。我整个准备过程都是非常“自我”的一个状态,带来的好处就是我确实在按照我想要的方向进行提升,坏处就是由于较少考虑外界的要求,也不喜欢和外界进行沟通,我并没有高效地获得肉眼可见的成果。
以我的科研经历为例,从科研主题选择上,我没有选择我的导师正在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没有选择和本专业相关内容,而是选择了和会计基本无关的管理科学的研究主题,并且选择了能够锻炼我数学建模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研究方法。这一切选择的结果就是外界很难向我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也找不到同学跟我合作,我几乎只能靠自己去学习和理解我研究领域中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我花了将近两年时间才完成了这个科研项目,其间学习到了DEA、熵权法、因子分析等数学方法,也自学了R语言进行数据分析,并且独自一人经过繁杂、琐碎的数据搜集和清洗过程锻炼了数据处理能力,但是我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发出很优质的期刊。可是在这两年中我培养的自我反思能力、自学能力、文献阅读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却是让我在之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获益良多。
留学申请准备 硬实力提升
在提升综合能力之余就是保住标化成绩,我的这段经历也是较为曲折。在GPA方面,由于我花了大量时间在科研和我选择的Python、C语言等计算机课程上,我无法对我本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足够的精力,这导致我自主选择的课程分数大部分在95分及以上,但是我本专业的课程成绩却越来越差。
我设置了一个成绩列表分成乐观、一般和悲观三种情况预估和控制我的成绩范围,并针对专业课中我更擅长的课程投入更多的精力;对于那些我不擅长的课程,我尽力去满足老师的各项打分要求即可,也不强求自己能够取得多高的成绩。这样的结果就是我能够按自己的意愿学习知识,但是总体GPA就比较中庸。
在GMAT方面,我是在经过将近1年半备考并且考了5次之后最终以640的不占优成绩提交了申请,所以对于GMAT考试本身我并没有什么值得分享的内容。
但是这里我真的想点赞黄大仙的GMAT课程,我为民营教育机构里面能有黄大仙这样非常重视提升学生思维方式、重视讲述方法论的清流感到骄傲。虽然我最后也没有出分,但是听了几遍黄大仙的课程以后我有以下几点对我长期有利的收获:
01 重视去理解一个指令背后的意图,开始学着去根据目标和意图拆解行为步骤、构建自己的行为体系、设置控制节点和刻意练习;
02 适应基于环境条件和已有资源进行不确定性决策;
03 在学习过程中将学习内容分为思维改进、行为习惯养成和纯粹的知识积累三个部分分别用不同的态度进行学习;
04 重视各项努力的协同效应。
雅思方面我没有做过多努力,因为平时准备GMAT和上课都用英语,所以也是顺其自然去考出了一个基本合格的成绩。
留学与保研抉择中 反思与总结
接下来就是大三下和大四上正式进入申请环节。我一开始还对保研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但是在我认真了解过境内大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硕士的氛围和管理制度以及对我转专业申请的友好程度等信息以后,我还是放弃了我的保研名额。
根据地理位置优越性、学校的认可度、就业氛围、硕士课程设置、学校管理制度等维度的筛选,我最终选择申请了英国G5、新二(英国G5名校即剑桥、牛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帝国理工、伦敦大学学院;新二指的是新加坡前二的学校,即新加坡国立、南洋理工)数学、计算机相关的硕士项目以及港中深的商业分析项目。坦白来说,这样的选择是具有较高风险的,也不被我周围人所理解,在22fall申请门槛大幅提高的环境下要是运气不好很可能申请季就“全聚德”。
幸好港中深在21年6月就给我下发了offer,让我更加坚定我只要自己想要的项目,绝不为了有书读而妥协。
可能因为我的性格特点和一些思考被LSE看上了吧,当然也可能是吃了疫情的申请红利,22年1月份我出乎意料地收到了LSE的offer。目前我的申请也算告一段落了,在申请准备到现在选择offer的过程当中,我也意识到我总是在选择自己想要的路径而忽视了现实对我的要求以及对职业规划的深入思考,这也是我将来需要通过不断实习和反思总结来提升的方向。
最后 个人总结
总的来说,不仅是我的申请过程,我的整个本科阶段几乎都在关注和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我没有获得很多肉眼可见的成绩,但是却对我未来的持续提升奠定了一定的积累和思考。
我始终认为在一个985平台就读本科的意义不应该只是为以后进入更好的学校、找到更好的工作而背书,而更应该利用985这个综合的平台去对自己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去更加明确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希望过怎样的生活、想对社会有怎样的贡献,并且为以后实现这些打下一定的基础。
我很庆幸我能够在本科四年快结束的时候更加明确我是谁,也开始有了自我反思和终生学习的意识。希望看到这篇分享的学弟学妹们也能在本科阶段获得自己想要的成长,在升学、自我提升等各个方面都获得满意的结果。
本筏PS:就在当下,W同学又积极地去往上海做着一份新的有挑战的实习,以下是她与我们的微信聊天中的原文:
我做的是行业研究,一方面是对一个行业或者一个公司开始进行很细致的研究,再通过去听专家访谈等当时搜集各类信息。这样其实很有利于像我这样的学生对行业现实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然后另一方面就是分析问题的思维了,确实研究所的人分析问题的逻辑性还有整体的框架性很强,概括总结和快速学习能力也很强,然后这就逼着我得每天不断练习我的这些能力。然后我感觉虽然之前学GMAT一直出不了分,但是听了几遍黄大仙老师关于怎样构建他的GMAT教学体系的以及怎样去分析问题的方法也确实让我在工作当中能够更高效地进行学习;
然后第三就是因为研究所节奏特别快,我也得逼着自己动作特别快,每天需要阅读大量的资料(我觉得这点丝毫不比我在小红书上面看到的LSE硕士每天看的文献少),然后加上研究所的工作是随时可能有临时的事情甩给你,就又得逼着你提高协调和安排自己时间的能力还有和团队沟通合作的能力;
第四就是在这里认识到的人了,就是看到了那些比我优秀的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是怎样的,了解了另外一种生活模式。
小木筏语
两天前我向W同学发出写申请感想的邀请,今天就收到了她洋洋洒洒特别真诚又内容丰富的申请感想文章。回想两年多前,在大二的时候她通过川大同学的推荐微信联系到我,8天以后,她带着父母来我们办公室确定由我们与她一起完成余下几年的留学准备。回想起来,这个缘份也是我们的幸运。
W同学是一个非常谦逊的学霸,她的认真除了体现于在校成绩之外,更多地体现在她的科研经历中,也体现在从最开始觉得找不到实习不自信,到有了第一次实习后一步步坚实地走下来变得更加如鱼得水,看到天外有天,更加开阔了起来。
她是一个在这个时代少有的理想主义者,时常跟我探讨她真实的内心想法和挣扎,希望可以坚持科研的专注和兴趣,希望不要随波逐流。她同时是一个适应力很强,愿意听取各种意见的人,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自己的价值,她知道自己想成为的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她不功利,不会为了别人在意的而放弃自己内心的价值和选择。
她特别可爱,有一天我们发现她已经有几周不在状态,联系到她,回复说最近很颓废,什么都不想做,主要是思想斗争很激烈,在思考一些很重要的问题,比如,难道工作真的不需要有意义,搞钱就好?为什么不能追求那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能实现自己价值的事?然后又很倔强地说,我会好好调整。后来她带着对自己是否有心理咨询需要的疑问去了一次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回来之后又生龙活虎了,并且确认自己还是好好的。
要放弃保研,要放弃LSE都不是轻松的事,但她在听取多方建议后,遵从自己的内心仍然做出了属于自己的决定。路是自己的,当然是自己走。要相信,只要是自己选的路程,一定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