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国方便面兴衰史

疫情之下,你囤货了吗?


从没觉得活下去还需要如此多补给品。眼看着外国人搬空超市厕纸,从春节就开始“恐慌性囤货”的中国人充满问号。对以食为天的中国人来说,把冰箱和橱柜塞满食物,才能多一分安全感。


新鲜食材自然是抢手货,不过吃的是“青春饭”,保质期更长的方便面才是永远不会变心的“备胎”。2013年到2018年,方便面曾一度失宠,销量低迷长达5年。就在2019年,方便面销量回暖。经此一疫,更是成了必囤List榜首。


有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某电商平台的方便食品成交金额增长3.5倍,仅方便面一类就售出了1500万包。而在某宝平台上,方便食品类目自1月20日以来的销量也增长了10倍以上。


消费升级下的人,似乎很难对某样东西长情。而在疫情面前,不能出门的生活回归到最纯粹的需求:有一点安全感地活着。如果说厕纸是外国的安全感那么中国人安全感的底线或许只是一碗方便面。


曾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歌手写过一首歌,就叫《方便面》:“就算以后你的脸变得像方便面,我还是依然和你泡到永远,我没有车,也没有钱,也不会说誓言,我只有一颗爱你的心能坚持五百年。”


听起来有正宗的方便面内个味儿。一碗被认为“没营养”“没出息”的方便面,其实也在半个多世纪里陪着中国人走过没有车、没有钱的岁月,也见证过这个国家的起飞。


如今的底线,也曾是寻常人踮起脚才能够到的“奢侈品”。


尖儿货


方便面生来就是为了给人以温暖。


1945年,二战刚歇。日本大阪池田车站,饿着肚子的人在拉面摊前排起长队。路过的一个中年男人看到,脑中灵光一现:“为什么没有一种加入热水就能马上吃的速食面呢?”


他抓住了这道光,在家里辟了个“泡面研究室”——一个在自家后院临时搭起的不足10平米小屋。花了13年,他在这间研究室里琢磨出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从包装上看起来是鸡汤味的,其实没有料包,滋味全靠食客咂摸面饼。


这个男人叫安藤百福,江湖人称“方便面之父”。


安藤百福在发明方便面的研究室小屋前


此时的日本,正忙着战后重建。一天工作24小时都嫌不够,哪里还有工夫吃饭?方便面的出现成了劳工福音。10年后,安藤百福创办的日清公司总算推出了方便面2.0版——“出前一丁”。这回是带调料包的。


出前一丁上市不久后,香港工业家周文轩就到日本参观了一家方便面工厂。他一瞧,这东西不错,吃起来方便,味道也不差,索性往香港代购了一批,在自家的南联工业大厦合作社里限定售卖,反响极好。


发现商机的周文轩很快就从日本专门买了制面机器,创办“永南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本土方便面“公仔面”。直到现在,公仔面和出前一丁在香港仍是茶餐厅二虎。


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人口激增。战后举家搬到香港的资本家也带来了资金和技术,可以说当时最时髦的元素汇集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街上是着喇叭裤、松糕鞋的摩登男女,以便捷闻名的茶餐厅、大排档林立于市,“包伙食”“盒饭”等快餐文化应运而生。


当时的茶餐厅不准开伙煮饭,只能卖三明治,后来又多了一个“方便面”选项。有香港餐厅从业者说,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有很多双薪家庭,父母没时间顾小孩,泡3分钟就能吃的方便面就成了孩子的口粮。他觉得“某种意义上来说,方便面带动了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社会”。


差不多也在这个时候,正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的内地也开始摸索制作方便面。


1964年,北京食品总厂手工操作用鸭油生产方便面。1970年,上海益民四厂用高压蒸面油炸工艺做了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国产油炸方便面。


上海益民四厂生产的方便面


在当时人的记忆中,一包二两的方便面要价一角五分钱,装在印刷精美的纸口袋里。很多时候孩子只能隔着包装袋,想象方便的滋味。跟果子面包、北京人民食品厂的甜圆面包比起来,方便面性价比实在不高。


某种意义上,方便面也是“特供”。


中共创始人之一陈潭秋幼子陈楚三在回忆录《人间重晚晴》中写过这样一段经历:“文革初期一段时间,因为开会等原因不能按时到食堂吃饭,于是方便面就真成了‘家常便饭’。那时的方便面确实比现在的更‘方便’,调料不像现在花样翻新,就是一包椒盐,面是油炸锅的,打开纸包取出方便面,把椒盐洒在方便面上,就这样干吃,倒觉得很有滋味,用开水泡的反而觉得不好吃”。


80年代,中国方便面生产厂


也有六十年代参与“四清”工作的人回忆,当时在乡下,工作队只能偶尔靠从城里私带方便面改善伙食。那段时间实行的是“派饭”,工作队被指派到农民家里吃饭,按国家规定的伙食标准付给农民伙食费和粮票。


粮票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象征。在这一时期,购买方便面也需要粮票


《辽沈晚报》曾刊登这样一则故事:当时在东北当老师的王志斌被领导派到北京出差,送行时亲朋好友纷纷委托他带一些方便面回来,“开开眼,尝尝鲜”。后来王志斌还是托人找关系,才搞到10斤北京面票,买回10袋方便面,“当时心里那种喜悦就甭提了”。


方便面就是钞票


80年代初,上海益民食品厂和北京方便面厂分别引进日本袋装油炸方便面生产线。到1982年,全国已经有10套日本进口的方便生产线。光1981年一整年,全国生产的方便面就高达6500多吨。


内地方便面一霸“华丰”也是在这时创办的,直到现在亮黄色包装的华丰三鲜伊面还是很多80后的回忆,童年BGM之一就是沈殿霞代言的广告和那句“食华丰路路通”广告词。


就在华丰创办3年后,中国粮油政策就逐步开放,粮油贸易愈发自由,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方便面也不再是只能摆在橱柜看的奢侈品。


买得起的人多了,吃的人也多了。


1994年,上海市场上的方便面


有学者研究发现,自从1980年代,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增长迅速,个中翘楚就是中国。八九十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更多知识青年打开了回城的大门。城镇企业的发展也吸引了更多人往来务工。浩荡的“民工潮”开始掀起波澜,而他们是方便面的忠实拥趸。


面对一片蓝海,全国各地都有企业一个猛子扎进方便面市场。山东龙丰、河北华龙、无锡中萃、福建宏发等都出现在市面上。


也有人的梦想在更远方,想要抵达,就得登上那列绿皮火车。逼仄的车厢,因为一碗方便面而热腾腾了起来。


90年代的火车上,乘客在喂孩子吃方便面。


就有人借着这股子热气,扶摇而上,挖到一桶金。


想搭个80年代中国大陆改革顺风车的台湾商人魏应州四兄弟没能如愿。他们在大陆合资办厂,投入1.5亿新台币,结果还赔了2000多万。兄弟四人,只能四处奔波,筹措资金。1991年,四弟魏应行出差时随身带了6罐台湾产的碗装方便面。


他成功引起了全车人的注意。围观群众纷纷打听,你的方便面咋闻起来比我碗里的香?


虽然坊间也有另一个版本,说是魏应州在火车吃方便面遭围观。不过这都不妨碍兄弟四人掘金。商人的敏感雷达让魏应州意识到“大陆这么大,坐火车的人那么多,方便面的市场该有多大”。


他们调研了一圈北方城市,决定在最后一把梭哈。根据北方口味生产了红烧牛肉面,并在天津设厂。没错,这就是至今仍制霸方便面界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


1992 年康师傅第一条方便面生产线


那碗康师傅红烧牛肉面一看就不是普普通通的方便面。除了有料包,它还有牛肉酱料包,自带纸质碗和塑料叉子。这在当时不亚于高配版方便面,谁还敢说这是不入流的食物?


据当时媒体报道,1993年初,厦门一位经销商为了买康师傅,专程飞到天津住了一个月,每天上午9点准时到工厂下订单。因为拿到就是赚到,出了厂区大门,加价30%就能出手。


1994年,刚建厂两年的康师傅就卖出去2亿包。到了1995年底,康师傅火爆到即便批发商们拿着成捆现金,在厂区门口等5个小时也买不到一包面。


康师傅的红烧牛肉面抢去了所有风头,这让比它早进入大陆的统一很不痛快。既然康师傅主打务工人员,统一决定调转目标,把眼光放在“下一代”。1999年,统一请了广告公司,专门制作了水浒传卡片。从此,吃面集卡成了90后不可或缺的童年记忆。


小浣熊卡片


不要小看卡片的力量。这一记直接打中很多孩子的收藏爱好,毕竟谁小时候不爱集几盒橡皮、本子呢?据说,光是靠当年利润,统一就建起了一座办公大楼。


眼见着同行起高楼,更多国外方便面进入中国市场,诸如新加坡“幸运”,印尼“美厨”和“营多”。还少不了的是日本“出前一丁”,这下时髦男女也能学着港剧里那些精英男女“下碗面给你吃”了。


《家有儿女》中,吃方便面当早餐


嗦着方便面的民工和盘算着卡还差几张的小学生大概想不到,他们吃的泡面不仅能盖起大楼,还能换到战斗机。


1992年初,中国从俄罗斯引进第三代战斗机苏27。这对中国空军来说,是极为重要的采购。尴尬的是,当时的中国囊中羞涩,买战斗机不亚于一笔巨款。于是中国跟俄罗斯打个商量,看能不能用货款结算。


彼时苏联刚解体,俄罗斯各种物资紧缺,乐得接受。于是,方便面就成了不二选择,一方面国内当时方便面产业火热,另一方面,俄罗斯也需要方便面做军粮。最终,中国用20万箱方便面换了架苏27战斗机。


一度因口味偏香辣,不合胃口,俄罗斯还提出退货。随即中国又附赠海鲜酱,可以说售后服务一流。


如今在非洲一些地方,方便面也还是身份的象征;在美国监狱,方便面也是堪比香烟的“硬通货”,人称“油炸黄金”。大佬们用中国方便面换取衣服、香烟、洗床铺等服务,也可作为赌球玩牌的筹码,甚至可以换到可卡因。


方便面的中年危机


方便面不香了,只在突然一瞬。


据统计,方便面的高光时刻在2012年。这一年,全球方便面销售突破1000亿包,其中中国大陆占了440亿包,也就是说每人每年要吃掉34包方便面。从这一年开始,方便面销量逐年下滑。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一包方便面背后的中国改革》中这样分析方便面危机的原因:消费升级和“农民工红利”的消失。


随着口袋饱饱,人们对肚子饱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吃得健康且丰富,而光是“油炸”这一项,就让方便面挨不上健康食物的门槛。很多人也许都有瞒着父母偷偷吃方便面的经历,吃完还要特别留意通风、漱口。


《请回答1988》中,“拉面”是大家最爱的食物


业内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康师傅和统一从来没有想到过,打败方便面的,并不是另一家方便面企业,而是外卖”。这两家缠斗了几十年的方便面巨头,被日益便捷的互联网服务各打五十大板。


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如今,当同事们接过包装体面的外卖,而你带着方便面去接一壶热水的画面简直不可想象。即便是在旅途中,也有不少精致的猪猪女孩、男孩们也开始尝试自备日式清新风格的便当,或是看起来仿佛自欧美空运而来的三明治。


摇摇摆摆跨越车厢接热水泡面绝非一个Newboy该做的事儿,甚至网络上还频频掀起对在车厢吃方便面的讨伐。


原有的方便面死忠粉也在越来越少。


吴晓波介绍,从2011年开始,中国农民工总量增速持续回落。2015年,李克强慰问农民工,亲手为他们泡方便面。他泡的是老坛酸菜面,开水一下,香气醒来,他对农民工说:“这是家乡的味道”。事实上,随着农村不断发展,越来越少人愿意离开家乡。


电影《悬崖上的金鱼姬》中泡面场景


一路拼杀出头的方便面企业肯定不会坐以待毙。近些年,方便面口味看得人眼花缭乱,还有了不少被疯狂吐槽的,比如听起来就暗黑的抹茶味,还有被嫌弃一生的香菇炖鸡面……


主打健康的方便面也层出不穷,买账的人不知几何。


比起拥有浓厚汤底、华丽配菜的方便面,伴着方便面长大的80后、90后却更汲汲于追求上世纪的古早方便面。哪怕是一样的包装,一样的口味,滋味已经不再。这一刻,奢侈的不再是方便面,而是“小时候的那个味道”。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需要方便面。它是简单的过往,也给当下安定。对几代人来说,方便面见过他们各种模样,无论是年少幼稚还是疲惫不堪。所以也不用害怕在它面前现形。


那些平日里要小心掖进面子之下的狼狈,只待方便面的热气一蒸腾,再厚的油彩也融了。


只要还能泡上方便面,你没那么糟,生活也还没那么坏。


1.《60年“方便面”的繁华与落寞》,《健康报》2018年8月31日,第008版

2.《方便面60岁,从轻奢到垃圾食品》,龙源期刊网

3.《一包方便面背后的中国改革》,吴晓波

4.《一年卖出400亿包,中国方便面市场迎来又一春》,《商业人物》

5.《我国方便面生产的现状和展望》,上海益民食品四厂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