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黄芷渊】
上个月一位内地朋友来香港旅行,让我陪她吃大排档,快吃完时她突然说要赶着回酒店方便。我说,附近就有公厕啊,朋友坚持不肯去,说:“香港的公厕出名又臭又脏,可免则免,还是回酒店吧!”我顿时无言以对。公厕问题成为香港一丑,令香港形象大打折扣。
几天后我重返大排档附近,好奇心驱动下,走进了当区一间被香港厕所协会列为“公厕评分最低”的公厕,果然“名不虚传”。还没走到门口就闻到一股浓烈的异味,厕所地板湿漉漉的,墙壁地板都有磨蚀处。
我捂着鼻子往里走,十二个厕格有一半被锁起,门上贴着“已报维修”告示。剩下的六格,三格有冲水系统问题。厕格外的洗手台上放着塑料容器,旁边贴着“用厕后请盛水冲厕”。再看洗手盆,半数水龙头的电子感应器损坏,更不用提没有洗手液和卫生纸了。现场味道实在难忍,我进去“视察”不到一分钟就逃离了。
上述这个例子,是香港最极端的公厕情况。但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辖下约有八百个公厕,过去三年署方共接获八千四百多宗关于公厕或公共浴室的投诉。香港作为一个国际旅游城市,公厕臭、脏、坏的问题与国际大都会的形象相违背。
有鉴于此,消息指,香港特区政府将在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中,预留五亿港元翻新全香港超过二个百公厕,占总数四分之一,目标是改善通风和卫生,以及更换新设备等。
财政预算案拟拨款五亿元推动“公厕革命”,大力改善公厕卫生/大公报记者蔡文豪摄
优化公厕硬件设备 营造舒适环境
改善公厕卫生问题可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按照特区政府预留的五亿港元预算,翻新一个公厕平均需二百五十万港元。笔者认为,在改善硬件设备方面,除了优化基础的冲水系统、洗手盆水龙头问题外,还应该完善公厕的通风系统,甚或增设冷气,以及增加公厕内的防滑措施,确保厕所没有积水和异味。
翻新工程还应考虑到如何防止细菌传染的问题,透过置换自动化冲厕设备及洗手盆水龙头,以感应装置减少市民用手触碰公厕设施,以及增设洗手液以保持卫生。
厕所是让人放松的地方,很多国家和地区更习惯把厕所称为“restroom”(休息室)。香港厕所协会副主席熊志权曾以新加坡的公厕为例,指当地公厕设计会配合环境,例如机场的公厕墙身有装饰,公园的公厕则有大量绿化,像个“小森林”。
其实香港也可以仿效类似的做法。香港依山傍海,在翻新涉及公厕时可以考虑在墙身和洗手盆边种植一些绿化植物,或在地砖和墙身加入一些与海洋有关的图案,为厕所使用者提供舒适和轻松的环境。
要改善公厕管理,硬件设备固然重要,但完善软件因素和增加维修巡查更是缺一不可。
完善软件管理 扭转公厕臭脏坏印象
前一段时间,一张香港公厕清洁工人在公厕内用膳的照片在网上疯传,引起网民热议。公厕外判清洁工人的待遇问题,更备受社会关注。
曾有香港食环署外判清洁工人透露,外判承办商一般都是以最低工资水平聘请员工。薪金低,福利待遇差,加上清洁公厕属于厌恶性工作,这一行很难吸引年轻人入行,服务水平更一直无法提升。
特区政府在拨款改善公厕硬件的同时,更应加强外判工人的清洁工作管理,以及改善食环署的外判制度。例如,微调前线员工薪酬,以及在翻新公厕的时候,为前线清洁工人增设员工休息室,而不要再让他们在电表房休息。
翻新公厕不应该只是一项一次性工程,就算更换好硬件设备,软件保养问题也会随时间耗损。特区政府之后要投放更多恒常资源,增加公厕保养和维修,并在招标时按照不同地区的人流状况列明公厕每天每小时的清洁次数,以做到厕所干净无异味无污迹作为目标,扭转市民和游客对于“香港公厕就是脏”的印象。
当然,教育和宣传也相当重要。
公厕内可以张贴具有趣味性的标语和漫画,推广公共卫生意识。食环署也应加派人手在公厕巡查。特区政府可以考虑为巡查制度定下赏罚原则,如果某公厕卫生情况长期欠佳,该外判商之后就不可以再落标,而如果巡查人员未有跟进,也要被记录在案。署方甚至可以考虑为市民和游客提供热线电话,以便公众监督。
借鉴内地“厕所革命”经验
香港还应该借鉴内地“厕所革命”的经验。
早在201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曾提出,要治理旅游景点的厕所;他在2017年11月提出倡议,表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而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弱项。在内地考察调研过程中,习近平到农户家里时经常会问道,村民用的是水厕还是旱厕,强调要改善全国老百姓、特别是农村地区人口的厕所卫生条件。
记得以前,我到内地很怕去公共厕所。除了异味难忍,部分大城市公厕的厕所之间竟没有间隔,上厕所时可以和旁边的陌生人相互打招呼,这令人很困惑。近年再到内地,虽然类似的情形在小农村依然存在,但情况已大有改善。
去年有一次到北京出差,我无意中经过一座公厕,惊现门口竟有个“厕所监测系统”电子荧幕,当天公厕的用电、用水量、上厕所的人数,以及哪个厕隔空着等信息一目了然。洗手盆旁还有个人脸识别机,只要面向机器站三秒钟,机器就会自动吐出纸巾。
走进厕所,里面播放着音乐,墙边放了绿色盆栽,还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洗手台的多媒体面镜还显示着当天气温、湿度和降雨量等信息。后来朋友告诉我,那座公厕经升级改造工程后,集“科技、生态、智能、舒适”于一体,之前更吸引了“全国公厕革命观摩交流会”的与会人员前来观摩学习。
香港拥全球首创咸水冲厕系统
香港的“厕所文化”其实也很有特色,其中“咸水冲厕系统”更是全球独创。
上世纪五十年代,香港曾经历严重水荒,为了节约供饮用的淡水,水务署开发了海水冲厕系统。前期需要铺设海水管网及安装处理设施,后期需要建立和淡水完全独立的输送系统和排污系统。发展至今,香港已是世界上广泛使用海水冲厕的少数地区之一,海水冲厕系统覆盖全香港超过八成半人口,为香港每年节省超过二亿七千万立方米的饮用水,相等于香港约两成的饮用水资源。
善用咸水冲厕为缺乏淡水的香港节省珍贵的水资源,更令香港在2001年获英国水务及环境管理学会颁发“持续水务管理大奖”,成为亚洲第一个获奖的项目。
香港特区政府理应大力宣传这种既节省水资源、又促进人类与自然共融的可持续发展系统,让更多人知道香港的优良城市管理模式。
厕所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但由于中国人的固有传统,公开谈论厕所问题常常被视为不礼貌,关于厕所主题的管理问题也因此容易被忽视。不过,一个地区的厕所管理,反映的不仅仅是当地的形象问题,更是人们生活质量的指标。内地的公厕改善升级工程早已展开,香港也将迎来一场“厕所革命”,更多细节内容,且等财政预算案公布!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