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韫菲
泾川地处甘肃东部,秦陇交界处,这里是西王母文化的发祥地。西王母又称瑶池圣母或王母娘娘,是中国传统信仰中最神圣最古老的女神之一。在泾河一带的百姓中,尤其是在妇女中,对西王母长期存在着祖先崇拜意识,除了一年一度到西王母宫庙会朝拜外,在平素遇到大喜之事或不幸遭遇时,也会在心中默念王母之名以示感谢与祈求保护。曾也有不少信众将西王母牌位悬于家中,虔诚祭拜。
泾川西王母信俗传承久远,深深植根于当地人民生活之中,成为当地群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千百年来,泾川回山成为西王母信众朝观的圣地,相传泾川回山上的王母宫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距今已有2100多年,是最早最大的王母宫。除此,在整个泾川地区几乎所有的乡镇村落都有西王母宫殿的存在,形式不拘一格。由此可以看出,西王母信俗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活动,其活动内容和仪程蕴含着众多民俗文化的内涵。2008 年,西王母信俗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泾川西王母信俗,自宋开宝元年(968年)农历三月二十日在回山西王母祖庙举行第一届起,至今已传承了上千届。宋代翰林大学士陶谷奉宋太祖之命,所撰的《重修王母宫颂》碑,俗称“陶谷碑”,详尽记载了西王母古部族历史及其盛大的信俗活动。这种逾越千年的民间信俗活动,深深根植于广大民众心中。
祭典活动由精通道务活动和民俗信仰的“会头”操持。农历三月二十是西王母祭典之日,每值此日,上午8时整,在那口高悬于回山之巅的金大安铁钟的钟声中,西王母祭典拉开帷幕。祭典按道场、朝觐、祭坛、采圣水4个固定程序进行。道场外布满了数百面黄、蓝、紫色的旌旗和幡条,在数千名信众围观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声中,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法师、道士,身着法衣、道袍,头戴五僧冠、道巾,敲击着鼓、锣、钗、铃子、木鱼等法器,吹奏着唢呐、竹笛、土笛等相关乐器,在西王母大殿前布设道场。
众法师、道长迈着固定的步式,在西王母祖庙四周左右各转三圈之后,便伏地长理、他们或击鼓鸣锣,或摇铃诵经,唢呐、竹笛、土笛声响成一片,规模宏大壮观,既庄严又十分热闹。10时整,为朝觐时辰,众法师、道士依次向西王母塑像朝觐之后,成百上千的西王母信众蜂拥而上,争先恐后地把自己携带来的时鲜果品或寿桃献在供桌上,接着伏地而拜、焚香化表、双目微闭、双手贴胸、默默祈祷。他们或求子嗣、祛病痛,或求吉祥、保平安。
近20年来,每届祭典都有来自海内外侨胞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西王母信众组成声势浩大的西王母朝圣团前来朝觐。特别是我国台湾地区和马来西亚的朝圣团,从回山脚下到西王母祖庙近1公里的路上,就开始行三拜九叩之大礼。
水是万物之母、生命之源,是女性崇拜的最佳载体,所以采圣水是祭典的一个重要程序,“瑶池夜月亭”是泾川八景之一,亭下有一眼清澈的泉水从石龙口中流出,也叫瑶池圣水,传说此水有百病不生、延年益寿之功效,故凡上山朝拜者,无不在这里争饮圣水。采水队伍前面有数盏红灯和数十杆旌旗幡条引路,锣鼓唢呐开道,众道士诵经相随。其后便是成百上千个西王母信众列成的两路纵队,浩浩荡荡向瑶池走去。采回的圣水敬献到王母面前,再通过“女神”之手,从仙界播撒人间。
祭典活动完毕之后,正是晚餐时分,法师、道士和远道而来的信众便在祖庙后殿院内共进晚餐,院内搭满了帐篷,内设近百张桌凳,上面摆满免费供应的颇具泾川风味的素餐。祭典活动场外还有秦腔戏、皮影戏、放河灯、闹社火、耍巫术、占卜预兆等民俗活动。
西王母祭典不仅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承,在中国文化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有许多封建帝王都朝拜过西王母。李商隐、刘禹锡等文人也赋诗赞颂西王母。凡此种种在西王母民本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化、历史价值。西王母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祖先之一,与伏羲、女娲、黄帝、炎帝等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