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宋人花鸟画艺术观
文/未君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尤其是花鸟画在这一历史阶段不仅走向成熟并极盛一时。而宋人小品画更是这一时期社会现实生活的写照广为被人关注。据《宣和画谱》记载,当时宫廷藏画见于著录的作品有6396幅,其中花鸟画就占一半以上,可见花鸟画在宋代创作之盛况和宫廷陈列花鸟画的重视程度,宋代画院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得画家地位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赵佶《红蓼白鹅图》 132.9x86.3cm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的工笔花鸟画代表着中国工笔花鸟画的最高水平,并成功地实现了中国花鸟画由以院体花鸟为主的局面到以意笔花鸟为主的格局的转换。
日本读者在阅读
宋代初期的花鸟画,主要是继承了五代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黄筌“勾勒填彩、稚趣浓艳”的富贵风格,统治着画坛近百年。到了北宋中期,随着崔白、赵昌、易元吉等在花鸟画坛崭露头角,以他们生动活泼的画风,打破了黄家富贵体系的垄断,为宫廷花鸟画注入了新的生机。北宋后期,由于宋徽宗赵佶对绘画的特殊爱好,在他的大力倡导下,画院得到空前发展,宫廷花鸟画达到颠峰,此风锦延至南宋宫廷,花鸟画的创作长盛不衰。当时著名的花鸟画家有李迪、林椿、法常等,还有一些人物、山水画家亦兼擅花鸟,如李嵩、马远、马麟、梁楷等人,还有一些佚名的花鸟画作品,虽多为圆形、方形的小品,但构图简洁、主题突出、描绘精密,是南宋花鸟画中较为特色的部分。同时以拟人化手法写梅兰竹菊,表现其高洁、坚忍、卓然不群的“君子”品格,由于深受文人喜爱而成为流行的花鸟画题材。代表人物有文同、苏东坡等人,主张绘画和文学结合,借笔下的墨竹抒发个人情感。以及画墨梅的扬无咎、画墨兰的郑思肖、画兰竹的赵孟坚,均以诗、书、画结合,成为文人画的中坚。他们重自然传神和意境新颖,而轻视那些徒有形似而不能传神的作品,认为绘画反映现实,最好是形、理、神兼备。
赵佶《芙蓉锦鸡图》 81.5x53.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从唐代的“雪里芭蕉”到张躁提出的“中得心源”论,都是文人画的萌芽,而真正奠定了文人画理论基础的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他从理论上以专著的形式阐述了士夫文人画,并和米芾等人在理论上将文人画独立出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在苏东坡看来,士夫画和画工画本质的区别是:前者重“意气”,后者则拘泥于形式。他认为,以画得像不像的观念来评价一幅画,是非常幼稚的。对画的品评应当如同对诗的品评一般,讲究清新、自然、疏澹、含蓄的意境,绘画贵有“神机巧思”,而能“得诗人之清丽”。
新加坡读者在阅读
宋代宫廷院体花鸟画继承了黄筌院体工笔形态的主流思想,并影响至北宋和南宋,中期以崔白为代表,兼容徐煕的“野逸”画法,后期发展为崇尚徽宗写生至精至理之创作状态,使院体花鸟画在这一时期达到一个巅峰。画家们重视情景交融,寄情于景,将自己的主观精神和情感融于自然之中,使画面充满了诗意。画家们或记游行迹、或抒发性灵,意境营造独具匠心,特别是诗词的意境被引入绘画之后,更成为作品的灵魂,可谓开一代之风气,而为千年之楷模。
日本读者在阅读
宋初都市经济的繁荣,使绘画成为上层社会环境的一种雅趣,画家在现实主义美学观的影响下,追求妙得其真的自然美,并把这种生命意识贯注到作品中。以写生著称的赵昌、易元吉等,他们把对象作为传达自己情感的媒介,将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自然景象交融渗透,成为他们这一时期绘画的主要特征。后又经徽宗赵佶的倡导,宋代画家均善于写生,擅长捕捉大自然的美,无论闲花野草、鸟虫蜻蜓、自然山水,都精心刻画,各种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
夏威夷读者在阅读
夏威夷读者在阅读
夏威夷读者在阅读
当下,临摹宋人花鸟小品成为许多工笔画爱好者入门学习的重要范本,作为临本,我们又需要重新审视宋人小品。如小品画中的构图、花的分染法,叶子的分染法,枝干的分染法,背景的制作等,都需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谨慎地处理画面中的各种关系,只有仔细了解或熟读临本,方可达到“师古人心”的重要目标。学习宋人工笔花鸟小品,虽是我们学习中国画优秀民族传统的典范,但我们也要分清哪些值得学习,哪些是需要屏蔽。我的意思是,宋人花鸟作品也不是处处都值得去学习,我们要对传统作品进行客观地认识。因为古人的作品也只是表达了那个时代的审美需求,表达了那个时期画家们的思想观念与作画的态度,而这些观念和思想并不一定完全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观念。比如一些院体画中的枝干、花卉叶子的构图,用现在的审美观念看显然存在一些问题。社会在前进,人的思维也在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只有开阔更高的眼界,才能提高我们的鉴赏力,才不会被传统所束缚,也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深入传统精髓,创作出符合我们这个时代审美特征的优秀作品。
本文摘自《紫陌醉羽》一书
未君,1973年出生于湖南益阳。2003—2005年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2005—2007年任教于广州大学,担任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2007年9月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学习,毕业后定居北京;2008年创办《国画收藏》并任主编至今。曾受聘于多所高校,任高研班导师、特聘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协艺委会委员、未君书院院长与研修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
长期致力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工笔重彩画、写意重彩画、中国书法,以及中国古代画史与中国绘画美学。主要研究成果发表于《人民日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艺术生活》《艺术界》《美术》《书画世界》《美术大观》《新视觉艺术》《画界》《中国书画报》《艺术中国》《美术报》《艺术界》等刊物。
中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并有获奖,作品被外交部门、中央军委北戴河办事处、香港特区政府、厦门美术馆、银川美术馆、武进博物馆等单位及私人收藏。有文学集《欲望的城市》及《未君花鸟画作品精选》《名家未君工笔花鸟》《未君作品集》《未君画集》《未君白描花卉》《未君书法集》《紫陌醉羽》等十余种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