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年轻的镜头,年轻的眼睛:“高研班”的学员带来了怎样的结业作品

7月3日下午,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举行第二期上海市青年摄影人才高级研修班结业典礼暨作品分享会。“上海市青年摄影人才高级研修班”是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为积极繁荣上海摄影创作,促进上海市摄影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上海市青年摄影人才培养力度而创办的一项品牌活动。

回看2021年10月10日上午,第二期高研班在“上海之巅”上海中心大厦举行了开班仪式,上海摄协副主席常河、《上海摄影》杂志执行副主编叶明文出任二期高研班导师。在两位导师的带领下,16名学员分两组到松江佘山镇、宝山区蕰藻浜沿线进行创作研学。经过三个月的学习、创作和交流,成功完成所有教学内容,并根据主题、结合创意,产生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毕业作品。

分享会上,10位学员立足自己的作品,就创作思路、作品特点、难点疑点、心得体会等进行了交流,并展开热烈的讨论。大家纷纷表示:“回顾和分享,是对自己的创作一次难得的再思考、再审视,而和导师和同学们的交流则是一次再提高的过程。” 常河、叶明文两位指导老师则在现场对学员们的作品进行了细腻独到的点评。

市摄协副主席、秘书长忻雅华主持结业典礼,她介绍到: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二期的汇报展览无法如期举行,但上海市摄协充分利用协会公众号和《上海摄影》杂志进行专辑推送,协会微信公众号分16期专栏推送每位学员作品,《上海摄影》杂志也根据不同主题陆续刊发学员作品。

周仰

自由摄影师、译者,中摄协会员,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学院外聘摄影教师

神话的遗址——宝山篇(Sites of Myths)

本次宝山的拍摄延续了长期项目《神话的遗址》的主题,但从更为微观的地方民间故事中汲取灵感,这些故事包含了宝山这一地名的由来及其沧海桑田变化,从这些故事出发,我试图想象它们在时间中遗留的痕迹。另外,我也尝试把宝山的工业遗址加入影像之中,创造一种立足于未来看当下这工业神话的遗址。

凌磊

Base在上海的商业摄影师;上海成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OriginStudio主理人

那时的面孔

此系列作品是在川藏等高原地区旅游时,用闪光灯拍摄的少数民族肖像。希望能通过自己手里的相机记录下旅途中偶遇的不同的面孔。

宋若轩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专业型硕士(MFA),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学士(BA),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访问学生

新物质

《新物质》对准钢铁厂的命脉——管道功能,纵横交错如盘旋蛰伏的沉睡之龙,其代表了工业美学的视觉符号。而组装的管道正是“产出的空间”——新物质的形成过程,旧物质的无法褪却。《新物质》实则表现的是“物的空间”,旨在建构一个虚拟的新空间。

李琳琳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以视觉文化影像为主研究方向,关注女性视角与女性议题。个人作品常通过对周遭环境的观察出发,以景观化的方式进行表达

树与树的影

这一系列照片使用针孔成像的方式,通过长时间的曝光将宝山区古树的身影留在底片上。本雅明说:“曝光过程使得被拍对象并非‘活’出了留影的瞬间之外,而是‘活’入了其中:在长时的曝光过程里,他仿佛进到影像里头定居了。”针孔中长时间的曝光与古树于人而言显得漫长的生命结合在一起,针孔成像时树所散发地灵光如它们的生命缓缓。

吴晓婷

Tina Wu Photography摄影工作室创始人/摄影师

重塑

现代生活中,塑料使用泛滥,随之而来的污染在急剧增加。想象一下,就在此刻的地球上,真实存在着一些景象——庞大面积的海洋垃圾带、鱼类腹中的塑料残渣、被渔网束缚致死的海龟……这样的一切迫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令人不安的人类未来。

周平浪

澎湃新闻记者,复旦哲学学士,伦敦艺术大学摄影硕士

新发地

世上最多的就是人,而人最多的地方,就是我们脚下的城市。

张宁宁

上海海洋大学教师、教职工摄影协会秘书长;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

非常态

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一些司空见惯的东西,它们安静地存在着,被当作生活中的常态。其实,常态中也有其非常态的一面不为人所知,或是几何图形,或是凌乱线条,或是秩序井然,或是杂乱无章。我们只需仰望天空,只需俯瞰大地,或者朝世界的某个角落里多看一眼,便会发现它们在闪闪发光,默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等待着每一位摄影人去拥抱这无与伦比的非常态之美。

韦海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松江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二级摄影师(技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自媒体影像制作考评员

华亭八景图

当前郊区城市化进程、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人向往闲云野鹤般的山水之间,无奈困在城市中的人们只能在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布置园林、摆放山水盆景等室内景观来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恬淡闲适的生活,在这个背景下,萌生用摄影因心造景,创作《华亭八景图》。

朱柯丁

管理学博士,经济管理博士后;2003年因为热爱大海而开始潜水,2006年开始尝试水下摄影,足迹遍及世界各大洋

一 半

一半碧海,一半蓝天,清澈的海水与蓝蓝的天空映衬在一起,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让水下生物和水上世界同时出现在一幅画面中,感觉如此神奇。这就是吸引我拍摄半水面图像的原因。我试图向观者展示,在我们熟悉的世界下隐藏的风景,一个充满了超现实神秘感的如梦似幻的水下世界。

徐昕

照相师傅小徐,上师大摄影专业研究生致力于都市影像研究与实践

大都会the Metroplis

《大都会the Metroplis》是一个长期进行的大都市影像实践与观察计划,至今已经持续了五年。项目名称来源于日本著名动画导演手冢治虫的同名作品《大都会》,而“metroplis则为杜撰之词,隐喻不存在之城市。

王洪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上海同吉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杨浦区职工摄影家协会会员

消极空间

计划性与无序性、人群的聚集与消散是城市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的根本区别。后者即指街区中散漫的、无组织的空间。比如建筑缝隙空间,城市桥下空间,没有经过设计的阴角空间,以及在城市更新中失去活力待置换的城市组团。

施渊栋

2021届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摄影专业毕业,现从事新媒体以及电商行业工作,对传统胶片摄影情有独钟

无 界

从摄影视觉上出发,自然侵蚀产生了纹理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出现了非常迷人的光影过度,我主观去除了颜色对细微光影的束缚,力求体现尽可能多的灰阶过渡通过后期分区处理,营造一种包围曝光的效果。在极具纵深感的山谷空间内,我反而选择一种扁平化的视角来体现这种纹理的流动感,刻意强化了这种不分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的画面形式,表达了摄影艺术没有边界的寓意。这也是我在学习摄影的过程中,对纯粹派摄影的致敬。

卢照

上海师范大学讲师复旦大学博士。曾赴德国科隆大学访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悖论与影像未来

《兀》

宝山作为上海的北大门,长江与黄浦江汇流于吴淞口入海,明清时期,亦有“重洋门户”之称。而吴淞口是长江流域出入江海的咽喉,又有“七省锁钥”之称。以《兀》为主题,取其形与意双重含义。

方喻卉

上海W.LAB STUDIO时尚制作⼯作室工作,负责协助制⽚前期筹备,现场控制等辅助⼯作

幸福理发店

运用纪实摄影的表现形式去记录传统理发的手艺,取材于现实生活题材进行创作,通过镜头与人物进行交流、透射出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最朴素、最真实的画面。通过对理发店夫妻的日常经营和生活进行记录,采用了电影摄影中的取景与构图风格来增强氛围感,融入环境,通过长期拍摄,将影像进行整理,把这份充满时代温情回忆的传统老式理发手艺,做一个记录与再现。

孟雨涵

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摄影记者,国家高级摄影师,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见之所见——带着相机走过的1280天

从2018年7月毕业入职解放日报,做摄影记者已近四个年头。这四年里,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在重大工程的节点现场,在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沿,在全国重点突发新闻的第一线,我努力用镜头记录着城市的脉搏和呼吸,每一个快门瞬间的见证、经历和感动,都弥足珍贵。

袁寅

上海唐映广告创始人,深耕影视制作与传播二十余年

回 声

我截取了往日宝钢的影像,叠加新拾取的当下的环境面貌,通过新与旧的交错对话,营造了一种光影的蒙太奇。固定的影像,定格了宝钢的片段,那是曾经的荣光与时代的印记;而行走当下,同一坐标下的不同影像给观众不一样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