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锦灰堆——古人的“垃圾”艺术

黄雪莹/文

虽说垃圾分类的立法与实施已有段时间,但是广大市民依然被垃圾分类弄得焦头烂额。然而在处理垃圾的问题上,老祖宗比我们早了800多年,甚至把厨余垃圾变成了艺术品。

锦灰堆—跨越中西的前世今生

关于“锦灰堆”的说法,最早起源于何时,并无准确文献记载,传说起源于元代,盛行于清代。

“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先生有本书叫《锦灰堆》,书中的《自序》里写道:“元钱舜举作小横卷,画名《锦灰堆》,所图乃螯钤、虾尾、鸡翎、蚌壳、笋箨、莲房等物,皆食余剥剩,无用当弃者。窃念历年拙作,琐屑芜杂,与之差似,因以《锦灰堆》名吾集。”大意是相传元代一个与赵孟頫齐名的画家—钱选(字舜举),在一次聚会时趁着酒兴,将吃剩下的散落在饭桌上的蟹脚、鱼刺、虾尾、蚌壳莲房等等酒菜残羹信手绘制成一幅小横卷,取名为《锦灰堆》。

王世襄把自己谈古旧家具、书画、饮食、养鸽、放鹰等的“琐屑芜杂”文字编为文集,自认为与锦灰堆类似,便以此作为书名,可谓寓意深远。

还有一说,“锦灰堆”起于明代,最早出现在明代的鼻烟壶上,它源自中国传统本身,并受到西方物质文明的影响,非常真实的描绘古代文人雅士书房所常见的杂物,是具三维视觉艺术特点的写实画法。

这就是锦灰堆的由来,也算是当代波普艺术的前前前世吧,好一个跨越中西的前世今生。

所谓锦灰堆,乍一看是个古怪的名字,细细想来却意蕴悠远。“锦”:绮丽繁华,“灰”代表灰烬和残破,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对世俗和底层生活的关注和亲密。当那些残缺的美好堆砌成画,竟别有一番韵味。活像灰堆里拾出来的,古人却把这些废弃之物加以错综组织,有正有反、有半截、有折角,或似烬余,或如揉皱,既充分体现了艺术趣味,又具有一种潜在的解构主义,可谓当代艺术潮流的远古鼻祖。作为一种自成一派的艺术形式,锦灰堆被历代文人所推崇。

“打翻字纸篓”

锦灰堆起初只是画家成画后对剩余笔墨的几笔游戏,通常是对书房一角的随意勾勒;翻开的字帖,废弃的画稿,参差的秃笔,杂乱无章、层层叠叠挤入画纸,看上去就像是字纸篓打翻了,故又名打翻字纸篓。

八破图—东方幻境

“锦灰堆”的另一名称“八破图”,八是虚数,指多种,意为把一些残破的东西放在一起画成一幅画。它的内容往往是古代文人雅士书房常见的杂物,如古旧字画、废旧拓片、虫蛀的古书、废弃的画稿和信札等,通常呈现破碎、沾污、撕裂、虫蛀、火烧、烟熏等形态,古朴而耐人寻味。如此奇妙的艺术形式,被美国学者南希·柏琳娜称为“中国的幻境画”。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

老祖宗的波普艺术

同是源自垃圾的处理,西方有经久不衰的波普艺术,其中不得不提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汉密尔顿的《是什么让我们的生活如此不同》。寻常物品和人物的生动展现,芝麻绿豆大的小事都戏剧化、荒诞化地处理,跨次元的拼接和重组,很多看似无厘头的组合,有的甚至是从别的图片画作里直接复制粘贴的,恰是波普艺术的中心思想。

锦灰堆也是一种废纸残卷的美学,任何元素,比如古旧字画,青铜拓片,碑文拓片,虫蛀古书,扇面信札都能成为画中的主角,通过叠加套嵌烟熏做旧等多种手法,展现出一种个抑扬顿挫的凌乱美。

然而,在创作上的技术难度却高出西方很多个层级,因为所有的图像都不允许复制粘贴,都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而且其写实程度堪比复制粘贴。绘画者需多才多艺,诗书画缺一不可,需擅长草、隶、篆、印刷体等各种字体及模仿各家书体;精通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题材,工笔、写意等各种技法;能篆刻各种印章;对诗文、碑拓、古籍版本、古器物要有研究;即使杂物也各有出处和依据,不能任意编造;讲究 画面布局,构图美感,看似杂乱无章,实则井然有序,有中国画的疏密对比、浓淡干湿,相互映衬,平中见奇;纯手工精心绘制而成。如此高要求,能胜任者极少;绘制过程十分耗工费时,一般一幅作品2到3个月完成,慢者半年才能画一张。

到了明清时期,“锦灰堆”逐渐衍生到瓷器和鼻烟壶上,随着出口贸易的增加,在日本、新加坡及东南亚等地均有所发现。近年来,当代优秀的玉雕大师们,在创作中借鉴了“锦灰堆”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所谓“垃圾材料”独运匠心而另辟蹊径,变拙为巧,点石成金,创作出有历史观和沧桑感的作品。

制作难度之大,耗时之长,使“锦灰堆”这种艺术形式一直很小众,甚至濒临失传。因此,这门巧夺天工的手艺也于2013年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能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在历经了800多年的时光,锦灰堆更像是一部写实的记录片,将属于各个时代的最日常的元素都一一记录在案。这样的艺术形式,不仅留给世人美学上的享受,更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现实写照,将历史长河中的生活碎片融合混搭,让我们在回味时光时有了无限的想象。

锦灰堆这一种传统艺术文化形式,对于当代术盛行的如今可能鲜为人知,其起源和发展直接反映了社会变迁和审美思潮的改变。它同时具备残缺美之美、多元化、写实主义以及多种组合样式共存的审美内涵,既能传达出朴实的市民阶层审美情趣,反映出它通俗化、大众化的商业美术性质,也展现出其时代特色。到了近现代,跟西方波普艺术成功接头以后,国内也有很多艺术家可以借鉴西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将中国传统元素与具有现代感的元素结合,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后现代感十足,可谓“反差萌”。

目前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锦灰堆”偶尔露面,不仅出现在书画上,还出现在鼻烟壶、瓷器、玉雕上,数量不多,价格也不算高,这和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不相称。随着藏家对“锦灰堆”有越发深入的认识,这种特殊艺术形式将具有更大的收藏价值和潜力。

当代玉雕新贵

如今,锦灰堆破旧的作品形象、古老的传统图案,承载的文化元素,给我们一种回味历史和阅读历史的遐想,同时展现出穿越时空般的表现力。而“锦灰堆”玉雕题材作品,在当代越来越受到玉器爱好者的喜欢和追捧。优秀的玉雕大师们,在创作中借鉴了“锦灰堆”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所谓“垃圾材料”独运匠心而另辟蹊径,变拙为巧,点石成金,创作出有历史观和沧桑感的作品。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碑拓篆刻等,能写能画能雕,所以对玉雕匠人的技术要求非常高,这是技艺之上的升华。

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又被作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在呈现现实最本真的样子的同时,每时每刻都在与我们的生活和情绪产生化学反应,这正是艺术的绝妙之处。

曾经美国著名艺术家马塞韦尔在给美国版的《杜尚访谈录》写前言之时说:问毕加索什么是艺术之时,而毕加索立刻想到的是“什么不是艺术”。我想毕加索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生活处处皆艺术,最贴近生活的,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所以,今天的垃圾分类了吗?没扔的话,不妨回家创作创作?

来源:艺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