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5日 星期二

工具书:《摄影,是你想多了》

【原创】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评分】⭐️⭐️⭐️

为了您能拥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漫游在云海的鲸鱼

致力于分享富有启发性的读书笔记和影视评论

目录

  • 前言
  • 第1章 「聊聊拍照之前的那些事儿」
  • 第2章 「拍人像不想千篇一律」
  • 第3章 「如果旅行的意义是拍照片」
  • 第4章 「尝试更多的拍摄题材」

前言

另外一类是随心所欲、凭感觉按快门的朋友,这有点像文科生的心态。他们更强调画面感和氛围感,重在画面本身带给观者的心理感受,而很少关心曝光参数这类理论指标。

后来开始自己独立拍一些东西,也慢慢有人愿意找我有偿拍摄,我便开始了兼职摄影师或“周末摄影师”的道路。从爱好者到兼职摄影师的转变,对于摄影的思考立场和想法角度便也有了改变。

第1章 「聊聊拍照之前的那些事儿」

在大多数摄影爱好者的印象中,纯手动的M挡是最专业,也是可以拍出好照片的挡位,然后是光圈优先和快门优先,会在拍摄不同题材时用不同的挡位,至于程序曝光的P挡及AUTO自动挡则被视为“傻瓜挡位”,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M挡手动模式:该模式适用于拍摄经验丰富的人,可以凭经验通过取景器在不同光线环境取景构图中主观判断测光情况。通常情况下是先确定好光圈值,然后在实际取景拍摄中,根据画面明暗和测光条的滚动情况,判断和调整快门。

拍黑暗中的蜡烛、烟火或创意类摄影时,用M挡会比较方便,因为曝光时间可以自己决定。

貌似大部分摄影人都喜欢用光圈优先模式,也就是锁定光圈值后,由相机根据不同取景来判断构图画面的曝光。

快门优先模式。这个模式大多用于拍摄运动物体时。是把正在运动的拍摄对象拍清楚,还是把它们刻意拍虚一些,则决定于你选择的快门值。

P挡自动模式,把光圈和快门,甚至ISO(感光度)都交由相机来安排。

也许在光线充足的时候,无法拍出虚实明显的照片、运动物体的拖尾效果等,但是如果同样拍摄一张普通的风景照,P挡也许不亚于M挡的拍摄效果。

新闻和纪实题材的照片,拍到往往比拍好更重要,而在这类摄影师中,不乏用P挡的朋友。

我觉得摄影是个很包容的领域,无论是以研究器材和理论为乐,还是以强调感觉和美感为荣,甚至是以交友、挣钱、炫耀等为目的,都是被接纳和允许的。

第2章 「拍人像不想千篇一律」

网络上有太多千篇一律的人像照片,大多数是人物特写、半身和全身近景,因为在人们的刻板印象里,摆出专业POSE(姿势)是人像拍摄的技巧。

摄友们讨论最多的除了模特的脸蛋和身材,便是曝光是否准确、构图是否严谨。

会通过照片中人物的表情、举止去揣摩摄影师当时的拍摄环境与模特的状态,进而留意光线、颜色和构图的搭配,却很少去打听照片的拍摄器材和参数设置。

还记得恋爱约会时,心情大好的女孩子常有哪些举动吗?她们对身边事物总是敏感而好奇,例如,在路过镜子时会整理衣装,会拿起可爱的玩具爱不释手,也会把美食伸向你或是品尝时故意做出享受的表情等,甚至会突然拉着你好似发现新大陆一样让你和她一起看天上的飞机。他们会拿着饮料在街头凝望,会坐在窗口向外发呆,会靠在栏杆旁听你讲话,甚至只是拎着包走过人行道等。这些瞬间是真实和自然的。如果多留意都可以作为拍摄人像的素材。

新鲜感总是在给予我们感观刺激的同时,带来一些拍摄上的灵感。当走到有感觉的地方,或是看到某个特别的标志物时,我会琢磨该场景会与人物本身可以产生哪些互动或融合。

可以让你的模特与之发生关联,然后取景时考虑画面中各元素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即可拍摄。

这是在挪威峡湾的木屋酒店外拍摄的,用广角镜头拍摄,酒店外墙的文字和木质纹路因为广角而被拉伸,人物靠在墙边吸烟,与这一元素产生互动。

在挪威峡湾旅游时,乘坐绿皮火车是一个游览项目。于是借用绿皮火车停靠的短暂时间,与友人沟通,利用绿皮火车的车窗和一部分绿色车皮,内外结合拍摄了一张人与环境关联的照片。

在爱尔兰旅游时,利用某个教堂外墓地上的十字架拍摄。在国外没有禁忌,只要不破坏墓地上的东西就好,所以会有很多游客在这里拍照留念。

在商业街外拍,常会利用玻璃门,把人物放到玻璃内侧。虽然因为隔音交流起来比较困难,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示意对方靠窗看镜头,然后抓拍一些比较自然的瞬间。

墙壁上的旧时涂鸦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于是以墙面为背景,人物摆出一副与之相关联的姿态,来体现与环境元素的互动。

在室内拍摄可以用到的元素更多,例如,一把纹路清晰的木椅,选择一个可以被阳光照到的位置,挡住半张脸,突出人物的眼神。同时木椅上端的斜线,也可以参与到构图当中。

源于自己在饱览各种摄影论坛中充斥的千篇一律的美女写真之后,有了想拍不一样的人像照片的念头。于是我发现,利用环境因素搭配人物来拍摄,更有意境。摄影师考虑的不再是模特资质或设备成像效果,更多地会把精力放在取景角度、光线运用、构图,以及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上,这样一来,照片中融入了更多摄影师自身的想法,也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情况。

如果我们把取景的范围再扩大,把大海和美丽的夕阳都拍到照片里,人物会在画面中变得很小,但是却交代了整体的环境要素。

就风景而言,把人物放在其中有很多种解释。例如,增加生机,这有点像一些拍摄建筑的照片,摄影师往往会考虑在冷冰冰的钢筋水泥建筑画面里,特意找一些花草来搭配。

环境是暗示给观众的潜台词,也就是说,人物的情绪甚至思绪,通过照片中的大场景得到渲染和体现。就像我们常见的一些情景——开心的情绪会选在蓝天、白云、绿草地中配合人物的笑脸;颓废的情绪会选在支离破碎的废墟和荒漠中。

在这样一处风景面前,谁都会想按动快门。把人物从风景中去掉,也是一张风景照片。但是因为有了人物的状态,在风景中就给照片增加了一些生机的元素。

夏天的某个黄昏,太阳还没彻底下山,月亮就“抢”着出来了。于是把荷花池塘、绿草坪、蓝天和月亮拍到一张照片中,算是白天版的荷塘月色吧,两个人在这样的画面里接吻,还是很浪漫的。

在挪威峡湾的维京部落,有一个长长的木桥,很复古。本来是想在侧面把桥的全部拍下来,后来同行的朋友经过,便让他到桥上自己凭栏而望做些什么,把人物和桥拍到一起。

与朋友们翻看一起旅游外出或聚会沙龙的照片时,那些被瞬间抓拍到的表情,往往会比做好被拍准备后摆拍的照片更吸引大家的注意,也更容易勾起彼此的欢声笑语,若是遇到一张丑化或恶搞的照片,甚至会让大家捧腹大笑。这说明,自然流露的瞬间,最容易打动人。这又让我想起拍摄婚礼或婚纱照时,打动人的往往是那些不经意间的表情流露,哪怕是浅浅地一笑,也是耐人寻味的。有可能迷眼了、吃惊了、尴尬了、难过了、害羞了或生气了,都没关系,记得按下快门即可,这些都是很真实的素材。

在拍摄婚礼时,我更愿意让自己变成隐形人,尽量让新人、家人和嘉宾忽略摄影师和相机的存在。亲戚、朋友一早走进房间看到正在化妆的新娘时;新郎在门外堵门,以及闯进来之后的热闹氛围;仪式上新人之间的互动细节和场下父母关注的眼神,以及敬酒时朋友们的推杯换盏与百般刁难等,都是尽量回避摄影师干预摆拍的地方。

你记住的也许真的是那些笑得呲牙咧嘴、哭得惨不忍睹,或是不经意间捕捉到的表情,因为打动人心,与美丑无关。

这么小的孩子不会摆拍,所以抓到的瞬间都是自然的东西。喜欢这张闭眼的照片,本来想因为拍摄失误而删掉,后来再看觉得很有意思就留下了。没想到家长也很喜欢这张照片。

很喜欢拍女孩子回头的照片,因为这是个动态的抓拍,会比拍正面显得更自然。方法就是举着相机随着她一起往前走,然后让对方回头与自己交流,抓拍瞬间。

拍孩子的时候,遇到大哭大闹也是不错的拍摄素材,尤其是有眼泪流下的时候更加生动。

抓拍到一两个亲历者的细节行为,往往会比人潮汹涌的照片更打动人;拍摄万里长城时,选取城墙斑驳的一个局部来拍摄,往往更能体现历史的沉淀感。

对一套组图来说,局部特写可以起到点缀的作用,例如,一组新娘化妆的照片中,穿插进涂抹唇线或穿上婚鞋的特写,是对组图的补充,交代细节的同时,体现了唯美感。

孩子在沙堆里玩闹,把自己下半身埋到沙子里,只露出两只小脚丫,很是可爱。于是把焦点对到脚丫上,而放弃了直接拍脸。

新郎堵门成功,来到新娘房下跪献花,等着新娘子接过花的瞬间。我特意选择了两个人的局部来表现这个场景,而放弃了大场面的拍摄。意图是想让当时的热闹环境,换一种安静的情绪表达。

没必要照本宣科,更多角度的尝试,才会体现更多的个性,这也是年轻人玩摄影的开放性思路的体现。最常用的拍摄角度无非就是直立平拍,除此之外,就是高角度和低角度所带来的不同视角。

这是在东京地铁里等车时把卡片机放在地面上拍摄的,把地面做了延伸的处理,体现一种旅途的感觉。

这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附近拍摄的作品,女孩子站在台子上,我站在低位置进行仰拍。这样拍摄也是为了能把楼体拍全,把人物充分放到场景中。

这是躺在地上,让男孩从我身上跃过时抓拍的,我喜欢尝试不同的角度拍摄,很有意思。

我们在某个破旧楼道内,人物头顶上方有一盏白织灯,我们顺着楼梯上到二楼从上往下拍摄,同时保留周围旋转的楼梯,指导人物仰头摆出不同的造型动作。拍摄时,可以多利用地形,找些与众不同的角度和构图尝试拍摄。

下地铁台阶时,我站在高处台阶拍低处台阶上的女孩。其实这个角度拍摄人像的照片很多,女孩子自拍时也大多会尝试这样的俯拍角度。

学校的环形楼梯从上往下看的时候很有感觉,右侧空缺的地方刚好可以把人物放进去。于是站在高层的地方,垂直向下拍摄。

让女孩躺在上面假装入睡,把相机竖着放在地面上拍摄。把相机放在地上,与地平线平行的角度拍摄人物。

女孩趴躺在房间的地毯上,把相机与对方平放,距离较近,人物眼睛盯住镜头拍摄。

用什么焦段拍人像最符合标准比例,以及如何调节参数才能让曝光更准确等。是过曝还是欠曝、是否有眩光和鬼影、广角和鱼眼拍人走形等,这些都不是重点。尝试突破一些传统教条的限制,才会拍出属于自己的人像。

对于焦段而言,书上说最佳的焦段是85~135mm,这样透视畸变会相对很小,基本还原人物比例。用广角镜头拍人像可以兼顾背景,若使用得当可以拍出气势,除此之外,若使用得当还可以把人物拍得更纤细、修长;鱼眼镜近距离拍摄人像,会变成有哈哈镜的效果,为照片增加趣味;长焦距拍人像,不管是半身、全身,都可以让背景有一定程度的模糊,画面看起来显得比较干净。

对于设备而言,定焦大光圈镜头无可厚非,而全画幅相机更是可以提升画质。如果我们把人像摄影的追求放在画面内容本身,就可以摆脱设备的束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人物的表现、拍摄视角、构图或照片的主题上,这样才不会成为器材的奴隶。

对于参数技巧而言,书上说:应该用点测光对人物脸部测光取值才能保证脸部曝光准确;拍逆光时要运用闪光灯或反光板;要使用手动模式;要确保眼神光;谨慎用最大光圈。就拿曝光准确这件事来说,有些高调片子大面积过曝是可以突出清新风格的,逆光拍摄时也不一定非要让人脸部清晰才好。暗场时灯光很漂亮,于是把卡片机调到黑白模式,去除掉杂乱的光线,尽可能降低曝光补偿,调整数码变焦进行拍摄。

有时候遇到好场景,也会临时用手机解决。目前手机的拍摄软件非常丰富,完全可以应付各种场合、各种效果的拍摄。这是拍摄一对情侣在场外观战时,刚好双方争抢篮板球跳起时抓拍的瞬间。

高感光度解决光的问题,大光圈解决景深带来的意境问题。这是一张在棚内拍摄的照片,但是没有用传统的方法拍摄。而是开了一只微弱的灯,将光打在人物脸上,然后用相机的高感光度、大光圈进行拍摄,后期进行黑白处理。景深很浅,也便于抓拍人物的各种情绪。

我喜欢拍孩子的各种情绪,哭闹或忧愁,从他们的眼神里也可以看到属于孩子的小情绪。我喜欢记录眼睛真实看到的画面,所以没必要按照传统摄影理念进行补光拍摄。

我喜欢用自然光拍人像,所以常常会寻找有光的地方。其实方法也很简单,只要留心观察,总会发现光源,然后把人物放到相应的位置拍摄即可。

酒吧外侧的两个棚子之间刚好会透过光,人物站在里面的时候,抬起头,脸部就会被光照亮,这样就会与四周的暗环境产生对比。

人物左侧是一排粗大的柱子,影子也在走廊里形成线条。把人物前后安排,站在每一个可以被光照到的区间里。黄昏的光线并不是很强,而且可以拉长影子。

冬天拍照片有个好处是,太阳会比其他季节柔和一些,所以当太阳直射人物的时候,不会太刺眼。掌握好每个季节或每个时间段的太阳强度,也很重要。

在黄昏的时候,拍一张接吻的照片是件浪漫的事,但千万别用闪光灯进行补光,那样就会破坏这样的意境。

也可以单独拍一个影子,找到合适的位置,利用两个人的肢体动作,在阳光下演绎一幅影子情人的照片。

这是在耶路撒冷圣城,早上的太阳照进来,我们走到桥洞下,刚好有一道光照射在墙壁上,又刚好一个人的大小,于是马上让队友坐过去,拍了一张照片。寻找和发现光源,是件很好玩的事情。

很多人认为雨天无法拍照,但只要不是大雨就好,尤其是雨后地上的积水更是可以利用起来的。地上的积水既可以把人物和建筑的倒影映射出来,也可以对天空起到压暗的作用。

在去日本富士山拍照的时候,刚好赶上连绵细雨,于是雨伞便成为道具,拍两个人在雨中的故事,也是一种主题的尝试。

有谁能想到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正好是狂风暴雨来袭。我们躲在房檐下,借着门和墙壁上的爬山虎拍新娘子。

拍这张照片时,左侧的天空已经一片阴沉,眼看乌云卷着大雨就要来临。而这样罕见的天空景象,刚好被我利用,拍了一张末日感觉的照片,大家都很喜欢,也觉得那次拍摄经历很难得。

街边卖烟的小摊,有个悬在空中的灯泡,人物脸面向灯泡发光的方向,也可以解决补光的问题。夜晚商业区的楼体上大多会有醒目的霓虹灯或LED大屏幕,越接近越亮,刚好可以作为拍摄人物补光的光源。酒店楼道中的光线比较微弱,但是每隔一段都会有一个圆形的顶灯,利用这个特点,让两个人在灯下接吻拍摄,头顶的圆灯和墙壁的灯光起到补光作用。在一个老旧的楼道里,楼体旁边有一盏白炽灯。让人物站到灯下并仰头,刚好照亮面部,利用这样的环境光线拍摄,明暗真实,有一种剧照的感觉。这是在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内,借助烛光的微弱光亮,照亮祈祷人的脸。

因为要兼顾对焦、测光、调节参数、闪灯或反光板,于是忽略了人物的情绪表现,照片的感觉总是很呆板。我慢慢放弃了闪灯、反光板甚至繁琐的参数设置,尝试用光圈优先和中央平均测光这个常用的模式来拍人物逆光,然后用增加曝光补偿来控制亮度,引导模特在走动过程中进行对焦拍摄。

背景可以是大树、屋檐、楼体、架子等比人高的物体,例如,道路两旁错落、交织的树杈和树叶,不同大小的空隙可以挤出不同的逆光效果,利用这样的背影可以举着相机在镜头里通过寻找角度来控制阳光的强弱和方向。画面也会因为有了背景内容,而不会显得太单调。对光线把握没有十足经验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这样的方法,利用背景来减少天空在画面里的成分。

我喜欢逆光拍摄时产生的所谓眩光和鬼影,我不觉得这是瑕疵,反倒认为是一种点缀,所以我一般不会使用遮光罩。

◆ 2-10 拍有情节、有情绪的照片

在胡同里的一个拐角处,想利用右侧的纵深,衬托左侧人物的情绪。当拍摄时,刚好有一个路人经过,于是借用了一下,让人物情绪调整到失落状态。告诉她,好像自己的男朋友刚刚与自己吵架离去。给模特“设计剧情”,试图把对方的情绪引导到剧情中来,抓拍到其表情流露的瞬间。

即使在捕捉动态瞬间时发生虚焦的情况,有时也会比一张清晰的人像摆拍要更耐人寻味。

导演除了捕捉肢体动作完成构图,还要善于通过眼神和表情体现画面的情绪,增加些深度。

我们在挪威旅游等火车时,为了消磨时间,便想借用火车站台拍一些有情节感的照片。于是让铁哥重新背上包裹并点上烟,诠释一种流浪者的状态。

这是在欢乐谷的一个主题游艺项目里借景拍摄的,这个复古的隧道很有感觉,像是在时空穿梭。然后给女孩讲戏,告诉她把自己当做一个从另一个时空来的人,回眸的瞬间看到以前的人或事,好像自己穿越了一般。

有时候,一些特别有爱的场景还是要设计的。借用胡同里的椅子,把小朋友放在上面,然后让妈妈俯下身亲吻孩子,拍到这个有爱的瞬间。

这是在日本东京街头拍一对情侣在接吻,刚好有骑车人经过并转头望向接吻的他们。这样一来,给很普通的一张情侣写真增加了一些纪实的味道。

经常会借用玻璃及玻璃反光来拍人物,但这里想聊聊情绪的调动。其实我拍摄最多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他们不会像模特一样摆姿势,更不会像演员一样很快入戏,所以耐心地与对方沟通,或用讲故事的方式。例如,想借用这样的场景拍些颓废感觉的照片,就聊了一些伤心的事,抓拍人物的情绪变化。

我拍孩子时,基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情绪的瞬间,包括孩子跟妈妈耍赖闹着要妈妈抱。我觉得这样的瞬间更真实,也更加有故事感。

第3章 「如果旅行的意义是拍照片」

前者会由于司空见惯而提不起人们的拍摄兴趣,后者又容易把照片都拍成千篇一律的“明信片”。出国游基本上都是随团出行,时间上并不自由,经常被导游催赶,所以我常会用其他游客睡觉、休息、吃饭、购物的时间,在景点周边完成自己的拍摄。如果你指望导游和大巴车把美景送到自己眼前,恐怕拍到的大多是名胜风景区千篇一律的纪念照或风景照。

在爱尔兰都柏林的第二天清晨六点,便拎着相机出来“扫街”。那时街上空无一人,走到街心花园时,门口停着一辆白色马车,背面是刚刚升起的暖阳,那个画面很浪漫,跑过去拍了下来。

在鼓浪屿旅游时,我给自己安排住在岛上一晚,为的是第二天一早可以去岛上更多的地方走走。于是,就有了大清早出去拍照的冲动,这是路过日光岩景区时拍到的晨曦照片,当时四下里还没有游客,太阳刚刚升起,一片一片的云很漂亮,椰子树和缆车的剪影也很美。

在多拍的过程中了解相机和镜头的使用;了解自己的拍摄习惯和需求;了解摄影中各个参数的关系;了解不同拍摄数值在不同场合的效果。很多问题是可以通过自己“多拍”之后自解的,而这个过程,足矣胜过你挑灯夜读几本摄影理论教材。

多拍可以避免错过很多稍纵即逝的东西。如果为了发在网上与朋友分享旅游攻略,那么照片需要面面俱到,拍到比拍好更重要;如果为了展示一下自己的摄影功力,也许只选出1%的照片也不足为奇;如果给杂志投稿,就要选择有共同性的主题组图,每张照片的视角和信息量还不能雷同,还要在选题上尽量做到新颖别致;如果是参加摄影比赛,那些抓眼球和有故事感的照片往往会让评委眼前一亮,当然这里还涉及到构图、用光和颜色的考量;如果是出于自娱自乐,可以自己按照颜色、主题或拍摄对象来搞组图,例如,这一路拍到的罕见的汽车、人们的笑脸、经过的每一个特色厕所、所有带红色的景物等有趣的主题。

海港边的海鸥聚集很多,准备一些面包屑扔到地上,就会引来很多海鸥争抢。其实这是从十几张海鸥抢食的照片中选出来的一张,所以多按快门很有必要,尤其是遇到这样快速变化的场景,拍好瞬间需要反复尝试。

摄影者除了具备发现和捕捉的能力以外,剩下的就是靠运气了。照片是两只犀牛在荒野处冲自己狂奔的瞬间,他介绍说这张照片几乎成了自己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都是人山人海,于是第二天早上天蒙蒙亮就来到这里,看到大门敞开,里面无人,就蹲下打算拍一张广角空景的照片。正在构图时,从自己身后出现一个人影,并走进画面,我当即按下快门。

在上海拎着相机“扫街”,路过湖南路时,刚好有个骑自行车的邮递员,把车停在了墙边,进去给院子里的人家投递报纸、信件。很巧的是,这辆绿色的、满载信件的自行车停靠的墙上,有一个红色的箭头,给画面加了点睛之笔。于是我跑过去,趁邮递员还没回来拍下了这个小场景,算是一种运气和巧合吧!

特拉维夫是一个艺术感很强的城市,很多地方都画着各种有趣的涂鸦。同时,这又是一个流浪猫很多的城市,基本上每走几步都可以看到一只流浪猫。很幸运的是,我偶遇了这样一个墙角位置,涂鸦和流浪猫凑到了一起,很不容易,把相机放在很低的位置拍摄。

在特拉维夫的第一天便赶上了罕见的地中海风暴,傍晚时,风浪都很大,海面上空的乌云更是恐怖得吓人。但也正因为罕见所以难得,对于拍摄来讲,能遇到这样震撼的场景,也是一种运气。

在从丹麦飞回北京的路上会经过亚欧大陆的寒冷地带,我坐在飞机上也是很偶然地把小窗挡板抬起,才发现窗户上居然结上了冰霜。于是赶紧记录下了这个美丽的场景,很幸运。

是耶路撒冷圣墓教堂内的一幅很有代表性的壁画,本来想简单地把它拍摄下来,却很难躲避往来游客,刚好面前出现一男一女两个人,他们在专注地看着壁画,索性把他们拍摄进。

这张照片曾在一个摄影比赛里得过三等奖,理由是它很有生活的创意性。其实拍摄得很偶然,只是在商店里偶然发现玻璃上出现内部灯饰的反光,所以借着蓝天和楼体为背景,拍摄记录,仿佛是城市上空的悬浮灯。

在海边看日出、拍日出都很司空见惯,刚好遇到在不远处的地方有一对情侣也在看日出,于是把他们作为剪影,放在了整个日出的画面里,使图像更加生动。

是在瑞典的海港城市赫尔辛堡港口边拍摄的,当时走到这里,抬头看到北欧五国的国旗,迎风飘荡在蓝天白云中,因为是晴天,所以国旗的颜色给我的冲击感是最强的。

走在哥本哈根繁华商业街时,那里正在展示世界各国比较有意思的各种标示牌。我喜欢颜色丰富的标识牌罗列摆放在一起的样子,于是低角度以蓝天和欧式建筑体为背景拍下了这些丰富的颜色。

傍晚时下起了小雨,我拎着相机往酒店赶。因为是傍晚时分,加之阴天小雨,街道都是灰色的,转弯的时候看到某个商铺门前拴着一捆五颜六色的气球,丰富的色彩与当时街道的氛围形成反差,于是拍了下来。

当光遇到遮挡阻碍时,会产生光影和明暗;当我们观察光的位置不同时会产生顺光、侧光或逆光。那么,尝试培养一下,让自己对光的变化和现象变得敏感起来。

我习惯用光圈优先模式,根据自己想营造的意境和景深,确定好光圈值后拍摄。通过回放看效果,判断亮度,然后调节曝光补偿来控制画面中的光影表现。

耶路撒冷圣墓教堂内的环境很暗,我又不想打开闪光灯破坏这里的氛围,于是会借助这里的光源来拍摄。这位老者正在点烛台,烛光刚好可以把她的脸照亮,于是借助这样的环境光拍了下来。

这是挪威峡湾里的一家餐厅里,傍晚从里面往外望,玻璃会把餐厅内的灯光反射进来。黑色的麋鹿剪影实际上是餐厅玻璃上的贴纸,于是借助这个玻璃把眼前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事物拼凑到一起拍了下来。有一种麋鹿踏着星光点点降临人间的感觉,很有趣。

在耶路撒冷老城行走,到处都可以看到关于十字架的标示。这是画在教堂门上的小十字,于是居中构图,用大光圈拍摄下来,适当制造暗角,衬托主体。

在耶路撒冷圣墓教堂的角落里,一个女教徒借着教堂顶部的自然光专注地看着圣经,引起我注意的是后面墙上的挂画。于是把女教徒放在画面右下角并配合背景一起拍了下来。

不过拍多了,自己就会觉得千篇一律,无非是拍成宣传手册或风景明信片的样子。于是,我开始尝试在拍经典景点时,从镜头中把游客“裁切”掉,这样的话,基本上只记录景物的某个局部。

这是爱尔兰的本拉提城堡,那个傍晚的天空云层很复杂,给当时的气氛增加了厚重感。于是取城堡的上方边缘,把近处的树枝放在画面右侧,等着有盘旋的乌鸦经过时按快门拍摄。相比自己拍摄城堡全貌的那些照片,这样的记录更加生动。

在欧洲旅游会在街上看到很多这样的雕塑,立在城市的路口或老建筑前。这是在瑞典赫尔辛堡拍摄的一个征战的战士雕塑。当时很多游客都在拍摄雕塑的正面,我便尝试绕到后面拍摄了一张逆光的照片,取景时抬起视角,截取掉雕塑下面的游客,只有蓝天和夕阳。有一种“敢问路在何方”的感觉。

这张照片与上一张的拍摄手法雷同,是爱尔兰都柏林街头的一个雕塑。雕塑的人物肢体形象用这样的手法拍摄会显得更加生动,同时加入了很多我自己的拍摄想法,有一种向上天呐喊的意图。

在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内游客和朝圣者络绎不绝,很多拿着相机的人都在拍壁画、烛台、仪式、教徒等。我当时也在左右环顾地拍,偶然间抬起头,看到这样的一幕,觉得很神圣,于是为了保证更多地记录顶部弧线,便又降低了机位拍摄。

我不会画画,所以我会用镜头来帮忙弥补,在平面的世界里,把自己想要的线条、颜色和各种形状,通过有限的取景器进行选取和裁切,然后拍摄出自己喜欢的局部。如果把“局部”的意义再放大,那么相机真的就是每个人的画笔。

这是在厦门鼓浪屿某个居民家外拍到的一个局部,一条绳子上挂着各种衣物,生活气息很浓。我喜欢拍摄这样的细节,可以让自己离当地人的生活更近一些。

蓝色的木板已经出现裂纹和瑕疵,上面还挂着钉子、线绳和生锈的衣架,有一种岁月感。

这是厦门大学的某个教学楼的局部,这个门好像已经关闭很久,门口和台阶上都停放了自行车,有一种老校园的感觉。拍摄这样的细节,比拍教学楼整体更能体现学校的氛围。

有时,看到一些人文气息很浓,或是当地居民生活状态的照片,也很眼馋。很好奇人家是如何与当地人沟通,以及如何拍到那样自然、生动的表情。因为对于旅行摄影来说,其实有人情味儿的照片才能活起来,这是与拍摄建筑风景截然不同的感受。

我开始尝试用长焦镜头进行“偷拍”,也就是站在街头漫无目的地街拍路人,只是找不到任何思路。但这个过程会让我偶然拍到一些有趣的场景,例如、情侣亲热、一家人嬉笑、讨价还价、偶然跌倒或奇装异服的怪人等。

我开始努力让自己与当地人走近,鼓足勇气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与对方进行沟通、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拍摄。例如,在与小贩买卖时、街边问路时、夸赞对方美丽,逗逗小朋友,或者直接主动与对方打招呼笑脸相迎等,这样往往会拍到对方善意的笑脸,或者是一些故意夸张的表情。在反复地尝试之后,自己的胆量也大了起来,从起初的羞涩、被动变得主动起来,从此才发现,拍到他们的脸其实并不难。当然,如果发现对方反感和排斥,还是赶快放下相机,尊重对方为先。

来到天安门旅游,以红色城楼为背景,拍摄正在站岗执勤的军人,就是一个很简单、很通俗的例子。既有特征性人物,又有当地的环境背景。

在发现一处代表性景致后,找好角度和构图,并调节好相应的快门和光圈,就等当地人经过时按下快门即可。这样带有预见和准备地拍摄,虽然准备充分,但也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有时经过的人走得过快,或者经过时的举止姿态并不如意等,这样就需要反复尝试进行抓拍。

在特拉维夫雅法老城有很多这样的二手店铺,里面凌乱摆放着各种老物件,而且灯光昏黄。一进门右手边就看到被各种旧货围在当中的老板,专注摆弄手中的商品。于是拿起相机把老板和这个整体环境拍摄下来。

在以色列旅游时,住在某个山间酒店,第二天导游带大家参观这里的农庄,刚好碰到一位农夫。于是大家便与他攀谈起来。我趁农夫哈哈大笑时按下快门,抓拍到这个自然的瞬间。为了拍到他们相对自然些的表情,举起相机时会有意地向她们示意和微笑。

以前我旅游时很少拍摄当地人,但是那次去以色列旅游,我便开始尝试各种方法来拍摄那里形形色色的人。这是一个害羞的小朋友,不过队友们都很喜欢她,围着她聊天、问问题,我拍下了她躲避和试探我镜头的瞬间。

在北海道旅拍时,往返美瑛会搭乘木质复古的小火车,很有感觉。在车上看到一位白发英俊的先生在靠窗远望,突然有种熟悉的电影画面感,于是拍了下来。

清晨的特拉维夫街头,光还不是很强,小广场长椅上老人、鸽子和倒影,暖暖的感觉。为了不打扰到这个老人,我便绕到侧面,把他、影子和街景一起拍摄下来。

在新加坡小印度的一个教堂里,这里允许拍摄,而且有很多僧人、拜佛的人和参观的游客。刚进去时,有些不知所措,找不到重点。经过观察之后,发现了人们的规律和排队的方向。拍摄了一张有代表性的照片。

清晨的耶路撒冷老城几乎没有游客,在教堂外的转角处看到一个身着长袍的当地人低头行走,于是从他身后跟着拍摄了几张。

第4章 「尝试更多的拍摄题材」

第一类是重视照片质量且带有任务因素的摄影师,他们会尽可能多地携带相机,镜头基本覆盖全焦段,一般是16-35mm和70-200mm这样的配备;第二类摄影师比较随性,只是会携带平日常用的一部微单相机,或者只给单反配一支常用镜头,以减轻重量为主。

最初我只会带24-70mm一支镜头,而且会放弃闪光灯和三脚架等配件。之后再出门,我开始尝试带一支35mm定焦镜头,为了追求随意性和更好的画质,另外也相对减轻一些镜头的重量。最近,我开始尝试单反配定焦镜头外,单独再带个微单相机配超广镜头来弥补广角拍摄的需求。因为我并没有长焦拍摄的兴趣,所以很少携带50mm以上焦段的镜头。

当拍暗景或动态物体的时候发现手中相机的感光度不够高,或是对焦不够快,那索性拍一些虚化或光线条的东西,玩些小文艺;当需要拍摄风景的时候发现镜头不够广,那不如就用手中有限的焦段在眼前的画面中“截取”某个局部来拍摄记录;当拍摄远处物体的时候若意识到镜头不够长,也可以通过构图尝试把拍摄主体放置在某个场景中拍摄。

我们不求镜头面面俱到,那样不但会增加旅行负担,也许会更加不知所措和手忙脚乱,也许还会在更换镜头的时候错过美景和瞬间。如果换一种思路来考虑,定焦镜头比变焦镜头更利于拍摄,因为它的焦段是被规定死的,所以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就不用再顾虑远近,而只需要考虑构图就可以了。所以重要的是,尽量用好手里的设备来拍出自己想要的画面。

但当时单反相机和长焦镜头在书包里,临时翻出来拍摄飞机已经来不及。于是就用手头的小相机自带的针孔模式拍摄了这样的照片,因为小相机无法拉近太多焦距,索性借助轻轨的架子来配合完成构图拍摄。

我旅行时基本不带闪光灯和三脚架,即使是在夜晚拍照也是手持完成,调至大光圈即可。很多地方的摄影理论教导大家拍风景要用小光圈,拍夜景要放在三脚架上用低感光度、慢快门拍摄等。我只是喜欢随意些,不想被束缚。

在挪威峡湾转站等火车时,旁边游客里有个帅哥,于是大家用英语跟他交流,问问愿意不愿意给我们当个临时模特,拍照玩耍来消磨等车时间,于是他很痛快地答应了。旅行时,经常有这种有趣的事情发生。

去日本旅拍坐地铁时,看到靠窗位置正在坐着仰睡的老人,他的状态与旁边广告上的画面形成强烈的反差,觉得很有意思,便拍摄下来。

每次有机会看演唱会,我都不会放弃拍摄的机会。虽然自己不是摄影记者,也并非任务式拍摄,但是拍摄热情一点也不减。

我喜欢演唱会上的各种光影效果,因为没有太好的设备去拍歌手们的特写照片,但是把他们投入的状态结合舞台灯光一起记录,是我喜欢尝试的东西,临场感十足,也非常锻炼自己对灯光和影调的把握。

儿童摄影是我这两年才渐渐涉足的领域,起初对拍孩子没有自信是因为不知道该如何与他们交流并很好地“打成一片”。后来发现,在一旁默默地关注并及时按下快门抓拍他们的瞬间也是件有意思的事。

对于拍摄目的地来说,可以根据天气、颜色、共同性、差异性等特征来拍主题组图;对于拍摄人物来说,可以根据对方职业、性格、造型或某些情节来拍图片故事。在拍摄结束之后,给自己打分,也算是一种自娱自乐和实战锻炼。

这是一次棚拍的尝试,两个女孩都是熟悉的朋友,她们为那次的棚拍在造型上准备了很多。快要结束拍摄的时候,我建议她们站到一起,想通过眼神和两个人的姿态,诠释一种女人和女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我平时经常拍婚礼,每场婚礼的主角除了新娘、新郎,就是那对又小又轻,但是意义非凡的戒指了。我每次拍戒指都喜欢把自己的想法拍出来,然后结合当天环境、道具或场景,把戒指放到里面来拍。一年下来,把几十张戒指的照片整合到一起,我依然可以通过这些照片想起那天的婚礼和那一对幸福的人。

常常带着相机出行拍摄,遇到天空中震撼到自己的云,都会不自觉地按下快门。我觉得能遇到这样的云和拍到这样的照片,是一种机缘,所以我从来不放弃这样的缘分,即使是好久好久才能拍到这样的一张照片,但是每次闲下来整理以前的照片,把这些云凑到一起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很幸运,满足感油然而生。

在玩摄影之前,我喜欢写东西,把偶然的灵感通过文字记录下来,或长或短,是一种诠释,也是一种收获。

有时按快门只是凭直觉,找不到什么理由便有了一张照片,这种情况,我们通常会用“感觉”两个字一笔带过。其实给自己拍摄的照片配一段文字,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图片会因为文字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入,文字也会因为有了图片而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这样巧妙的组合会给自己在拍摄图片和撰写文字方面带来更多的满足感和刺激性,激发着自己很多的创作欲望,也激励着自己不断拍一些有想法的照片。

如果说绘画是“白手起家”的创作,那么,摄影则更像是半成品,在眼前的世界里寻找素材来进行创作,所以摄影好似绘画的衍生品。

我觉得想让自己对摄影的兴趣持续保鲜,可以多尝试与其他领域进行融合。

自己拍的照片除了冲洗、打印、塞进相册以外,还可以制作成明信片,寄送给新老朋友。

把自己认为不错的照片,通过网上或街头找来的加工店,印制成个性的明信片,当做见面礼或纪念品是个很有心意的做法。最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激励自己拍出更好的照片。

这些明信片除了邮寄和赠送,还可以售卖。记得我在2010年的五一假期,参加了草莓音乐节的创意市集活动,从主办方那里租来了一个小摊位,售卖自己拍摄制作的各种主题明信片。在三天的时间里,销售了近千张,虽然盈利有限,但是看着自己的明信片一张张挂在草绳上、飘在春风里、被来往的男孩女孩们翻看和买走时,那种欣慰感油然而生。

上一篇新闻

第十一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先进制造专题展广受关注

下一篇新闻

干货!论装配式建筑设计标准化——模块化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