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民都在高呼吃不起六七十块一斤猪肉的时候,替代品悄悄上线了。早已在国外风靡的人造肉借着中秋节的热度也在国内市场抢占最新流量入口。同样兴奋的还有各路VC们,想尽办法挖掘中国市场的下一个Beyond Meat,梦想着继续上演资本市场的“人造肉”神话。
人造肉月饼上线
“植物基蛋白肉”创业公司珍肉在9月推出的国内首款“植物鲜肉月饼”,成为当季最红的潮品。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记者在珍肉的淘宝店铺看到,只有一个产品,即珍肉联合老大房推出的人造植物肉月饼,根据客服咨询目前只在线上销售,打着“好吃不胖”的宣传语、以“营养、环保”为卖点,坚持现烤现卖,目前在淘宝月销量接近1000盒。
而有上市公司的公告同样完美地蹭上了节日的热点,双塔食品(002481.SZ)发布公告称公司成功研发出了豌豆蛋白素肉月饼、豌豆蛋白素肉馅料部分产品,填补了国内豌豆蛋白素肉领域的空白,其合作伙伴就是创业公司——珍肉。
“珍肉”创始人吕中茗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植物肉”风靡的本质,其实是消费观念的改变,美国消费者在追求口腹之欲和健康的同时,也愿意为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等精神追求付出溢价。中国的消费者们也在改变,“植物肉”有机会成为引领新饮食习惯的产品,也一定会跑出百亿级的品牌。
根据 OECD 的数据,2018年中国肉类消费量达到 8829.6 万吨,欧盟与美国肉类消费量分别为 4426.7 万吨和 4134.9 万吨。目前美国肉类人均消费量为 100 千克左右,而中国仅为美国的一半左右。因此,未来中国的肉类消费量将进一步增加,预计 2030 年中国肉类产品的供给缺口将达到3800万吨以上,该不足部分可由有人造肉来填补。
尽管是中国市场的首次露脸,但是在海外人造肉已经火了很久。尤其是5月3日,美国的“人造肉第一股”BeyondMeat在纳斯达克上市,且股价在当天上涨了163%,创造了2000年以来的最高IPO首日涨幅记录。
同样是美国植物性人造肉行业的另一巨头Impossible foods已经获得7.5亿美元融资,公司成立至今,先后得到李嘉诚旗下维港投资(Horizons Ventures)、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Temasek)等资本大鳄投资,其中最新一次(2019.5.15)融资额高达 3 亿美元,总融资额达 7.5 亿美元远超 BeyondMeat。此外,Memphis meats 也是一家专注于使用生物技术制作人造肉的公司,2017 年 7 月,Memphis meats 获得 DFJ 领投的 1700万美元的 A 轮融资,并于 2018 年 1 月得到美国最大的肉类公司泰森食品(TysonFoods)的投资。
除了上述几家龙头公司以外,人造肉行业还不乏新进入者。根据兴业证券研究报告,这些新兴公司大部分致力于细胞培养技术的研发,产品涵盖牛肉、猪肉、家禽甚至是海鲜,其中包括 Mosa Meat、JUST、Good Catch 和 Future Meat 等。
资本的新憧憬
饮食健康、环境保护等消费习惯推动了人造肉市场的快速发展,海外资本市场对人造肉的狂热追捧,国内的创业者和风投们早已蠢蠢欲动。尽管在中国市场人造肉还处于最早期的阶段,而在5月美国的Beyond Meat上市后,中国国内平均每月都有3—4个同类新公司注册,集中在北上广深和东南沿海地区。
有专家预计,到今年年底,国内能够拿出人造肉产品的公司至少会有50家,而一旦中国市场推出真正意义的“人造肉”,肥胖人、糖尿病患者、“三高”等广大亚健康人群将成从中受惠,在一定程度上不必担心健康问题,可以放肆地吃肉了。
MarketsandMarkets预测 2019 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的市场规模约为 121 亿美元,预计每年将以 15.0%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到 2025 年将达到 279 亿美元。目前美国、欧洲是最大的市场。亚太及南美国家对植物性人造肉的巨大需求也将推动人造肉市场快速扩大,其中亚太植物肉类市场预计将由中国主导。
根据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记者的了解,目前对这个赛道关注的风投机构很多,但相当一部分仍在等待机会出手。首先,从国内消费者的饮食习惯改变需要时间,人造肉主要包括肉排、香肠、肉丸等冷鲜肉,中国消费者的接受度较低,但随着90后和越来越多的素食主义者的出现,这一局面有望改变。VC们更多的是把人造肉看成是消费升级下的新品牌。
兴业证券预测,随着人造肉工业化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相信不久的将来,Beyond Meat、ImpossibleFoods 等同类的工业化技术和产品会拓展到中国市场,同传统素鸡、素鱼等一起丰富国人的餐桌,从而带动肉制品龙头企业进入人造肉领域,或者吸引新的入局者,从而撼动产业格局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