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朱镕基上任上海市长第一天,找到财政局局长,对完账后脸色铁青

1988年朱镕基上任上海市长的第一天,他上午从北京乘飞机抵达上海,下午便马不停蹄独自赶到了财政局。

来到财政局以后,他找来财政局局长开始面对面地“翻”账本,要跟他好好“算账”。

朱镕基

财政局局长把账本递给朱镕基,朱镕基坐下开始仔仔细细地翻看,翻着翻着,朱镕基的眉头便不自觉地皱了起来,看完整个账本的他,脸色已经是铁青一片……

这些账究竟有什么问题,竟让朱镕基如此生气?朱镕基又是如何解决的?

上海发展的困局

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省,在中央的支持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改革开放中迈出了很大的步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但彼时的上海却已经难觅往日的辉煌,反而面临着一个十足的困境。

八十年代的上海街头

1988年,《解放日报》中有这样一条关于上海的报道:

“一边是新楼成群耸入蓝天,一边是挤满乘客的公共车辆成串蜗行,一边是几千种商品价格上涨,一边是地方财政收入的连年滑坡;一边是‘金星’、‘上海’大屏幕彩电票暗中以四五十张‘大团结’的高价成交,一边是许多家庭实际收入减少造成的声声抱怨……不安的民意涌进市人大、政协会议,人们在思索——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上海啊,你将如何在‘阵痛’中振兴?”

作为曾经整个亚洲最为繁华的城市,上海在中国近代以来一直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的几十年间一直被公认为是全国经济的老大。

但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的发展却出现了严重的滞后,不仅在国际大都市中的竞争力越来越低,在国内的经济水平地位也是明显下降,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速度甚至一度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与广东、福建等省的差距更是越来越大。

八十年代的上海

当时有人拿上海市的现状作了几个比喻:

一、一只夹花的“大饼”形容上海的建设就和饼摊上摊贩摊饼的方式一样,是由中心为原点,向四周呈辐射性地进行扩张的。在以上海市中心为原点,向四周扩张的过程中,造成了住宅、商业、工厂、学校等没有进行区分规划,从而混杂在了一起,这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病。

朱镕基上任市长后说:“现在我们一天收到100多封人民来信,都是将粪便横溢、垃圾成堆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简直就要爆炸了。”

二、小作坊式的“大家庭”:全国各地都向上海输送这原材料、能源等,以负责供应上海可以顺利进行通宵达旦地生产和加工。

但实际上,在这些原材料和能源被输送到上海市民的主要集中地的同时,为上海带来的还有大量的人口流动、废水、废气、废渣、交通事故等,所以便导致当时的上海出现了五个全国“第一”:

上海市人口密度全国第一大,上海市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有4.1万人;上海市缺房户占比全国第一多,上海市区人均居住面积为4.3平方米,4平方米以下的缺房户达91万多,占到全市户数约60%;上海市建筑密度最高,上海市区的建密度高达56%,到处遍布着厂房,道路宽度严重不足,绿化面积是少之又少;上海市癌症发病率最高,由于上海市区三废污染严重,其癌症发病率排在全国首位;上海市车辆事故案件最多,上海市区平均每万辆车一年造成的死亡人数为42.5人。

三、心肺衰竭的“老人”:上海老旧的交通设施和电力基础建设等,每天都需要不停息地进行运转,可以说,这些设施的生产能力面临的是被无休止的榨取,无节制的利用,这导致这些基础设施像人的心肺一样面临着衰竭。

上海的种种弊病在八十年代末集中爆发,导致了1987年地陆家嘴轮渡发生的踩踏事件,以及1988年上半年甲肝大流行,近30万人染病的情况。

上海的全国经济排名一降再降;经济体制处于转轨期,国企管理水平和体制却跟不上;住房、交通、环境全都差到不行。市民们生活的地方脏、乱、拥挤……上海确实已经不堪重负,可谓民生多艰。

如何解决好上海的发展问题,是对执政者来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考验。

朱镕基前来“救火”

人大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朱镕基:“听说你将出任上海市副市长,不知道这个消息可靠吗?”

朱镕基毫不迟疑:“我需要纠正你的是,国务院派我到上海去工作,是去当市长,而不是副市长。”朱镕基率直、自信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

朱镕基

一个月后,上海市长的竞选演讲上,朱镕基首次正式在全上海人民面前亮相。

他十分恳切地向大家“交代”着自己的经历。在演讲中,他真切地说道:“我是一个孤儿,我1947年找到了党,觉得党就是我的母亲,我是全心全意地把党当作我的母亲的。”

言之恳恳,他表达着自己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爱国爱党至此,又怎么会做不好建设党和国家的事业呢?

他在演讲中,提到了“上海未来的希望”,对上海的发展做出的新的规划进行了简要的讲述,在场的许多人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1988年2月6日,朱镕基赶赴上海任职。年近六十的他上午乘飞机从北京抵达上海,下午就马不停蹄地赶到了上海财政局听取了现场报告。因为他知道,上海的已经没有时间再等待了,改变已是刻不容缓。

他来到上海市财政局以后,与财政局局长面对面开始认真仔细地梳理财政帐,但他翻着翻着眉头便不自觉地皱了起来,对上海的财政情况越是了解,脸色就越是难看。

朱镕基对待工作总是很严肃

朱镕基生气是在所难免的。因为这个刚接过手的、有着1200多人口的,曾一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的中国第一大城市,近些年来的财政收入不仅没有任何的上升,反而是持续下降的,并且下降的趋势是越来越快的。

1985年为181亿元,1986年减少为176亿元,少了5亿元,1987年又为了165亿元,比1986年少了整整11亿元。

“今年还会再降吗?”朱镕基脸色铁青着问。

“照这形势,今年估计还得降。”财政局局长不得不如实回答。

朱镕基眉头紧皱,沉默了一会开了口:“你估摸着会再降多少?”

财政局局长坦言:“初步估计会比去年再少上15亿,总收入降到150亿左右。”

朱镕基听完之后,又陷入了一阵沉默,许久都没说话。对于上海的情况他是有所了解的,但他没想到形势已经严峻到这种地步了,必须立即做出相应的改变。

朱镕基的为人是十分率直的,在问题的整顿上,他更是雷厉风行的。他立即带领着上海的领导班子,展开了调查研究。

经过调研发现,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上海在1950年至1980年,这三十年间的物价平均上涨率只有1.3%。

到八十年代末,又迎来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期,大量原材料价格上涨,然而成品商品的价格却依然处于无法提价的困境之中,其利润空间极其地稀薄。据调查,当时一件棉毛衫的利润只有2毛钱,就算当时的物价较低,这也是不可思议的。

如此稀薄的利润几乎无法支持企业的运转,许多上海的招牌产品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像“永久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上海牌”手表甚至“大白兔”奶糖……曾经炙手可热的产品,慢慢地都成为了滞销品。

当年“紧俏”的蝴蝶牌缝纫机

上海这座曾经最时髦的城市,甚至成为了“老气”的代名词。原来最“洋气”的上海服装,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顾客千里迢迢地来到“南京路”逛上一圈,然而慢慢地“南京路”也不再热闹繁,“夜上海”的灯火下人迹寥寥。

取而代之的是,香港、深圳、广州的一些洋装品牌,以及从常州、常熟批发来的价格低廉,质量、样式也都还不错的各式衣衫和风靡一时的喇叭裤”,以及来自义乌的各种日用品、小商品。

上海的货品竟然没人买、没人要,这是上海人自开埠以来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尴尬局面。

朱镕基深刻明白,改变刻不容缓。

政府

朱镕基还发现,上海经济方面落后的原因,不仅是深受计划经济的约束,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在于上海地区有些干部的思想过于陈旧。

朱镕基刚上任不久,到浦东视察工作,发现已经开修了整整一年的浦东南路,道路只封了一半,另一半就那样开膛破肚地朝天放着,没有采取任何封盖或者遮蔽。

相关部门人员无人过问,这条路上的公共交通只好一直走另一边的公路,老百姓们戏谑:“这条路,晴天是洋灰路,雨天是水泥路。”这种情况整整维持了一年,始终也没有得以解决。

朱镕基在工作视察中,得知这一情况之后,很是生气。他回去之后,立即通知各部门召开会议。会议上,他没有等各部门先汇报各项工作,而是直接问电力局局长:“你们什么时候能把电线杆子埋下去?”

电力局局长回答:“我们也想尽快完成工作,但问题是现在是没有做电线杆的材料,木头在江西,还没运过来。电线杆上的陶瓷只有景德镇才有,但现在景德镇对我们进行控制,买不到啊。”

朱镕基想了一下,直接说:“我们拿10辆桑塔纳,将木头和瓷器换回来。”又问:“要是我给你解决了木头和瓷器的问题,你什么时候能将电线杆埋下去?”

电力局局长拍着胸口打包票:“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我们一定按时完成任务。”

朱镕基道:“我要具体时间,你不要给我开‘空头支票’!”

电力局局长表示年底可以完成,朱镕基表示:“不行!必须提前一个月。局长同志,拿点魄力出来,干脆直接利用这项工程向国庆献礼。”

电力局局长点头之后,朱镕基的脸上终于出现了笑意:“就这么说定了,我到时候来验收,干好了给你庆功!”

将电力局的任务落实好了之后,朱镕基逐个又下达了具体要求,最后一个轮到市政局,朱镕基表示在国庆节前这条路务必能够顺利通车,市政局却说:“到时可以‘试通车’。”

朱镕基生气地说:“什么‘试通车’?我不要听这种虚的,我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要是你能在国庆节通车,工资直接加两倍,但要是你觉得干不了,现在就可以引咎辞职。”

大家都被朱镕基果断、务实的行事风格镇住了,会议结束之后,各部门负责人纷纷派出能工巧匠,抓紧一切时间完成工程。最后,在国庆节到来之前三天,浦东南路得以顺利完工。朱镕基那天刚从北京开完会回上海,一下飞机,就立即赶赴浦东南路,验收、视察竣工情况。

由此可以得知,朱镕基对政府的办事效率是十分看重的,事实上,如今在全国各地看到的“一窗式、一站式”的服务理念,最早就是由朱镕基在上海所提出的。

“菜篮子”

就在做事如此这般雷厉风行的朱镕基,准备在已经梳理完成的各个问题上一展宏图之时,上海却又突然爆发了甲肝,原本就价格持续上涨的数千种商品,遇到这种紧急公共事件的突发情况之后,价格更是贵的离谱。

问题种种,困难重重,上海市的各级干部们忙的焦头烂额,情况却始终不见好转,面对这种情况,消极的情绪一时间四处弥漫。

针对这种局面,朱镕基提出:“如果我们老是坐在这个地方,不去办实事,不去解决具体问题,那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朱镕基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民生问题,首先要让老百姓们吃得好、吃得起。于是,他提出了要狠抓“菜篮子工程”这一口号,将解决市民的副食品供应作为当时工作的一个突破口。


朱镕基到市场调查

为了将上海市民的“菜篮子”问题解决,维持住人民日常消费物价的稳定,朱镕基立刻组织展开了三大工程:

一、建设副食品生产基地,确保蔬菜、肉类的供应,以及卫生、加工、储藏的监管;

二、制定生产、销售一条龙,让生产加工出来的食品能够及时供应市场;

三、对零售点进行加强管理。

副食品虽然不直接与市民的生存问题相关,但是与市民的生活水平有着极大的关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市民饮食生活的幸福指数。

朱镕基将“菜篮子工程”放在极重要的位置,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不远千里到北京、天津等地进行调研,向当地有关部门进行取经,然后再结合上海本地的情形进行整合,最后推行出一套完整的可行性强的具体方案。

三大工程展开之后,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很快就遏制住了飞涨的物价,不仅保住了上海市民的“菜篮子”,还使得其种类逐渐丰富,解决了上海市民生活上的当务之急。

“交通”

“菜篮子”的问题得以成功解决之后,紧接着便要解决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另一大问题——交通

朱镕基向大家说明,要大力推进以交通为中心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交通规划的问题。经过学习其他城市的经验,朱镕基计划修建上海快速环线,在浦西段修建高架桥,浦东段修建立交桥,两段之间再用大桥相连,确保交通畅行无阻。

不过这又遇到了资金方面不足的问题,当时上海80%的财政收入都需要上交到中央,然后再由中央进行统一调度。

为了解决资金的问题,朱镕基杀伐果断,先是直接砍掉了一部分楼堂馆所的项目,将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紧接着又努力争取到了世界银行以及一些发达国家的优惠贷款。

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之后,上海开始迅速换旧貌,展新颜。高架路很快得以建成、虹桥机场被重新改地铁一号线通行、苏州河河流污水改造一期工程建成、南浦大桥五大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门程控电话得以扩容……

上海真的做到了日新月异,各种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在上海建成,上海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市容市貌也提升了不少。上海成为一座现代化摩登大都市的雏形已经有了显现。

“住房”

上海最后一项民生问题,是住房制度

朱镕基到任后在走访过程中,亲眼目睹了上海一些旧城区里一家老少全部挤在一间老、破、小的棚屋内的情形。朱镕基深感上海市民的住房问题十分严重,他对上海市民许诺:“十年内基本解决上海人民的住房问题。”

不过,上海市政府的力量无法支撑起1200万人的住房问题,为此,朱镕基走访了香港、新加坡等地,之后发行了住宅建设债券。在朱镕基的领导下,上海还在全国率先推行了公积金制度,为居民解决住房问题提供了一个可用于实践的解决方案。但是,依然力不能及。

于是,新中国首次向外资以土地批租的方式出租土地的例子,在上海出现了。

1988年7月2日,上海市土地管理局的小楼里,6份来自海外的土地投标书一一开标,最终一锤定音:“2805美元,约合1.0416亿元。”日本孙氏企业中标,以此价得到了虹桥经济开发区第26号地块50年的土地使用权。

有了这个先例,早已备好腰包一直保持观望的港商们也纷纷入场,上海取得了“第一桶”资金。

这是朱镕基带领上海破解城市发展困境的大手笔,此举率先将土地使用权作为生产要素流入了市场。在获得了租后的资金以后,朱镕基提出了改造上海旧城区、棚户区的构想。

经过多次召开会议,反复进行讨论,最后确立了上海旧城区的改革要“打到外线去,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思想。跳出原来进行原地拆迁的旧想法,进一步扩大上海市区的住房面积,从而进一步实现上海住房的商品化改革,以促进政府强化住房的保障工作。

上海的这一尝试,再一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在1988年12月进行了相应的修改,承认了土地使用权的商品属性,城市发展的序幕由此拉开。

“企业”

在上海的企业发展方面,朱镕基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上海的企业养成了吃“皇粮”的依赖思想,竞争意识匮乏,因此转轨市场经济体制时,便一时难以适应,陷入困局。

朱镕基认为,首先应该转变观念,要将产品经济观念转为商品经济观念,让企业自己到市场中去游泳。

为了完成这种转变,朱镕基主张引入竞争机制,使企业运行的内外部环境得以改善和优化,做到政企分离。企业内部,可以落实承包经营责任制度,同时进行厂长招标。企业外部,推行简政放权,同时还要吸引外资,达成中外合资项目的成立。

从而有效调动企业自身的积极性,促进企业自负盈亏,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生产水平,促使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

同时,朱镕基还强调要加强企业质量管理,将上海拥有的优质人才和先进技术结合到企业的生产中去,打造效益和质量并存的优质企业。

另外,朱镕基还大力推动了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布局。一方面用新的技术和科技使传统的工业得以更新,一方面对浦西的老工业区进行适当的收缩,将产业搬去了浦东。这极大促进了上海金融业的发展,为浦东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的上海早就又成为了世界国际化的大都市,成为了一位令人心驰神往的魅力“魔都”。而这一切离不开曾几何时解救困境中的上海的那位“懂经济、思想开放、富于创新、任劳任怨的领导干部”——朱镕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