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县城·风物」物华天宝 幸福流淌

来源:河南日报网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大明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平顶山市宝丰县的幻术(宝丰魔术)和周口市西华县的胡辣汤制作技艺均榜上有名。

宝丰县位于我省中西部,远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劳作生息;商周时为应国属地,秦代置父城县,隋唐时先后为汝南县、滍阳县、武兴县、龙兴县;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因有白酒酿造、汝官瓷烧制和冶铁工场等,“物宝源丰,宝货兴发”,奉敕赐名宝丰县。如今,县境内有清凉寺汝瓷窑址、庄科洞穴遗址、东关新石器时代遗址、父城遗址等古遗址,文峰塔、香山寺、龙兴寺、青光寺等古建筑,也有刘邓大军“宝丰会议”旧址等红色文化遗迹。

西华县位于我省东部,夏属豫州,春秋时为宋华氏分封地,居东者为东华,居西者为西华;汉代置县,历称西华、长平、箕城、鸿沟等,唐代复名西华至今。这里是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神话传说起源的地方,县境内有女娲城、昆山女娲宫、盘古寨遗址、商高宗武丁陵、殷商箕子读书台、龙泉寺等,亦有新四军杜岗会师纪念碑等红色文化遗迹。

这两座小城,古老又年轻,享受着来自时光的馈赠——比如马街书会和逍遥胡辣汤,无不是全国闻名。这两个名称,一个“热热闹闹”,一个“热热乎乎”,听起来就暖心。居住在那里的人们,也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多姿多彩。幸福,就这样静静地流淌……

「县城·风物」物华天宝 幸福流淌

小朋友参观马街书会说唱艺人泥塑 王双正 摄

宝丰——

赵庄魔术

文:何俊芳

儿子上大一,寝室住了四个人,分别来自辽宁、贵州和海南。说起地方特色时,一个谈海,一个谈山,一个谈热带水果。当他们听说儿子来自魔术之乡时,非要他表演一下,于是他便露了一手。室友们立刻被吸引住了,争着要学。我儿子告诉他们,这只是小儿科的玩法,要是在宝丰县赵庄镇,连小孩子都比自己玩得好。他们听了,十分羡慕。

说起赵庄魔术,可谓源远流长。据一些文化专家考证,这里的魔术是由2000多年前的楚国大将养由基所创。养由基的封地叫养阴里,就在古城村一带,当时他曾教村民们变戏法为乐,从那以后,当地就以“汝水作带,虎狼为壁”“山清水秀,老幼竞艺”闻名。而魔术作为一种糊口手段,却是兴于唐宋、发展于明清乃至盛于当今,享誉神州。当地出土的唐代瓷枕、壁画上面,皆有魔术表演形象。还有一座建于唐宋年间的云水寺院,至今尚存,寺内东墙上绘有一民间艺人口中吐出熊熊火焰,从口中拉出许多彩条,西壁上则是“吞剑”表演。

赵庄魔术的演出节目,过去有“三仙归洞”“巧接绝”“海里崩”,也有带了点儿恐怖色彩的节目如“吃火”“吞剑”“吞铁球”等,明朝万历年间还曾有“吃针穿线”和“吃火吐旗杆”的玩法。明末清初时,这里还有一个“女变男”的故事,说是在周营庙会上有父女俩正在表演变戏法,县太爷的儿子想把女孩抢走,当抢亲队伍行至半路时,轿内的妙龄少女竟变成了一个力大无比的男人,令人哭笑不得……

到了现在,赵庄魔术的演出节目更加丰富多彩,惊险的有“割头换项”,离奇的有“大变活人”。还有融杂技、歌舞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节目,如六连环表演,六个钢环上没有任何缝隙,可在魔术师手中,它们就是能套在一起,并变换出官帽、绣球、三轮车、吊灯、荷花等十几种造型,看得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魔术表演还衍生出了道具制作业,扑克牌、绸条、帽子等一应俱全,也连带着演出服等附属产品的生产和音响、帐篷、运输及广告设计等十多个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全国知名的魔术市场,产品长年销往全国各地。

“农忙务农、农闲从艺”,是赵庄村民的独特生活方式。上至七旬老翁,下至学龄顽童,大都能即兴变两套戏法,或唱几首歌曲、跳几段舞蹈。很多男女青年登台就能表演,农忙时,他们在田间干活累了,坐在地头休息时,几个人便会凑在一起,你点支烟,吸一口就能吐出彩绸、花朵形状的烟圈,他掏出几张扑克,随手一晃就能变出一把百元大钞;大姑娘的遮阳伞一收一开就能飞出一只鸽子,小媳妇的花丝巾随意一甩就能甩出一个红绣球。每人亮几招绝活,大家评评谁的好看,谁的有趣,谁的技术含量更高些,相互交流切磋,取长补短,既是休息又是娱乐。待农闲时节,他们收拾行装,带上道具,踏上通往四面八方的演艺之路,不仅国内,就连缅甸、越南、新加坡等国家也有了赵庄魔术表演的身影……

听起来“神出鬼没”,演起来“偷梁换柱”,看起来捧腹大笑,点破了恍然大悟——这就是宝丰赵庄魔术的真实写照。这一表演形式走到哪里,就把欢笑带到哪里;演到哪里,就把快乐送到哪里。

「县城·风物」物华天宝 幸福流淌

宝丰县李庄乡风景迷人 何五昌 摄

与酒结缘

文:望东坡

宝丰古称“龙兴”,菽麦盈野,地涌甘泉。这里出土的大量陶制酿酒器、饮酒器,系商周时期应国遗物,说明宝丰人与酒的缘分由来已久。关于酒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一是说酒祖是仪狄。《战国策·魏策》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而据《吕氏春秋》记载,“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于汝海之南,应邑之野”,说的就是宝丰。宝丰酒里也蕴含了太多的文化,比如宋代理学大师程颢曾任汝州双酒务(现宝丰商酒务镇)治所监酒,弟子朱光庭听其讲学一个多月,如痴如狂,谈及老师讲学的精妙,说:“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后人建明道祠、春风亭以为纪念。

作为酒乡人,我一直对造酒充满好奇。一个偶然的机会,从肖旗乡三里营村经过,在村外就闻到一股淡淡的酒香扑鼻而来,便走进去一探究竟。原来,这里有个酒厂,主人姓张,原是酒企职工,退休后在家征地建厂,办证、购设备,前前后后投资了数十万元,现在年产原酒20余吨。

热情的主人邀我参观地缸发酵车间、原酒储存车间、粉料车间、制曲车间、蒸馏车间,详细地介绍了造酒的过程。在粮食存放车间,他指着一个个袋子说:“这都是咱本地出产的优质高粱、小麦、大麦和豌豆。没有好的原料,是造不出好酒的。”

我问他为什么想到自己办厂,他就讲了一个关于宝丰酒的传说:从前,县城仓巷街马家酒馆酒香馥郁,香飘十里,惊动了铁拐李和吕洞宾。他们循着酒香来到小巷,足足喝了七七四十九坛好酒。感念于掌柜心地善良、买卖公平,也为了答谢,他们就把葫芦中没喝完的酒倒到了院中的井里,一缕青烟从井里袅袅升起,顷刻间,井口盛开一朵美丽的莲花。从此,掌柜用这井里的水酿酒,不仅口味甘甜,而且倒在酒杯里后总会出现一朵莲花,因此宝丰酒又叫莲花酒……

老张说,宝丰酒历史悠久,而自己熟练掌握了造酒技术,丢了太可惜,想把造酒技术传承下去。就这样,他天天侍弄着这一坛坛老酒,就像与老朋友在一起一样,心里也找到了安慰。造酒还带动了乡亲们共同致富,目前,村里有一二十人在这里做工。一个工人说,在这里每个月能挣几千块钱,还能顾家,一举两得。老张还告诉我,近些年新兴的酒厂、作坊有几十个。

历史上,宝丰“万家立灶,千村飘香”“烟囱如林,酒旗似蓑”的盛景,我们只能遥想。如今,县里大小酒厂、作坊林立的景象却是事实,它们传承着古老的技术,带动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助力着美丽乡村建设。

宝丰人对酒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晚上,很多宝丰人会与家人一起,待在家里小酌几杯,算是对一天辛勤劳动的犒劳;周末,则会邀上三五好友,到小酒馆里酣畅淋漓地痛饮一番,过过瘾、解解馋。如果划拳猜枚,他们会根据伸出手指的数量说“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鸣翠柳”或“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等。宝丰人的热情好客、厚道豪爽也尽在杯中,直教人欲罢不能。

在宝丰行走,不经意间,你可能就会被弥漫在空气中的独特香味吸引,然后,它便包围着你、浸润着你、追随着你,令你沉醉其中,陶醉在父城

大地对你的亲切问候和别具一格的欢迎仪式里,流连忘返,乐而往归。

西华——

胡辣汤,不简单

文:严相合

说到西华县,“逍遥胡辣汤”是个绝对绕不过去的名字。关于这一款“中华名小吃”的起源时间,历来说法不一,但以“宋代说”较为可信。胡辣汤是民间小食,典籍本来少有涉及,但一些专家认为,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宋代流传甚广来看,在食物里加入辛温香燥药物很可能是当时的社会潮流,而胡辣汤就是在这一潮流下由酸辣汤和肉粥改进而成。算起来,它也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到了现在,它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药食同源”的典范,是全国首批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之一。它的原料里会糅合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质胡椒、花椒、豆蔻、桂皮、木香等近30味中药材,似也能体现出中原人包容开放的品格。

熬制胡辣汤,香料最关键,各家胡辣汤的味道不同,主要在于香料的选择和配方不同。比如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群生,每年都会去广西、云南、四川、陕西、宁夏等地采购各种香料。在食材方面,只选本地特有的豫东槐山羊、淮阳黄花菜和逍遥镇的小香葱,在制作方法上也始终坚持手洗面筋、用洗出的芡粉勾汤等老手艺,保留胡辣汤的“传统味道”。

从一般的流程来讲,熬制胡辣汤的第一步是将全羊骨下锅熬制五个小时,再放入多种香料。和好的面团要先搓洗成面筋,过滤下来的水会作为芡粉。然后再对面筋进行揉搓,直到有了一定的韧劲和弹性后拉成薄片下锅,面筋的孔洞会吸收汤中的滋味。然后放入适量熟牛羊肉、黄花菜、红薯粉条。最后十分钟左右的收汤也很关键,调整火力后用外圈火滚,汤便会从外向内翻滚循环,不泄汤、不分层。

「县城·风物」物华天宝 幸福流淌

来到河南的客人,有很多会慕名品尝一碗胡辣汤。在饮用胡辣汤时,自古有“三碗而识其文”之说:第一碗原汁原味,甘而不烈、淡而不薄,满口鲜香;第二碗温润过腹、沁人心脾,神清气爽;第三碗佐以陈醋、小磨香油,道不尽的美味,勾不尽的情怀。随着胡辣汤产业的壮大和品牌美誉度的提升,西华县根据市场需求,依托19家汤料龙头企业,研制开发了“方便胡辣汤”“水冲式胡辣汤”“胡辣汤全味粉”“豆沫料”“美味香”等八大系列60多个品种的胡辣汤系列调料,年产汤料600万件,全国市场份额占90%以上。胡辣汤的火爆,也带动了红薯、香葱、木耳的种植和牛羊养殖等规模产业的发展,形成了特色农产品31个,涉业人员20万人,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40亿元以上。

如今,西华县正全力打造集饮食文化传承、技术研发、非遗展示、品鉴欣赏、饮食文化博物馆、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观光产业基地,并在全国各地设立品牌专营店,力求让全国各地、不同季节的不同人群,每天早中晚都能喝上正宗的西华胡辣汤。随着约30万家胡辣汤商户遍布全国,加上《胡辣汤》电影、《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以及四届胡辣汤大赛的举办,“胡辣汤之乡”的美名蜚声海内外,胡辣汤也已走出国门,向着“让胡辣汤走向世界、让世界爱上胡辣汤”的目标前行。

一碗胡辣汤,寄托着浓郁的乡愁。它背后的精彩故事,一定还有很多很多……

多彩的民间艺术

文:侯满昌

西华地处平原,民风古朴,除了极具典型意义的生活习俗,还有民间艺术深蕴其间。

比如当地的民间文学,蕴藏量极为丰富,在县域内流传的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笑话、歌谣、谚语、谜语等种类,堪称中国民间文学的一个缩写本。其中,“盘古女娲神话群”以当地的盘古寨、女娲城遗址为依托,流传着《盘古与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造六畜》等一系列创世神话,试图演绎出人类起源、婚配、生育、繁衍的过程,是中原神话群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而在西华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大多存在于历史现实中,如武丁、箕子、朱元璋、王敬民、王鼎振等,构成了一部“民间口述史”,涉及的历史时期多为殷商、明清等历史阶段。也有各种风物传说、动植物传说,均十分独特,如《五月为什么不打长虫》《人去世了为啥要烧纸》《冬至吃饺子的道理》等,与各种歌谣、谚语一样,这些传说也是一部小型百科全书,让人在口头延衍中得到教育和娱乐。

说到逍遥镇,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胡辣汤,殊不知这里也是被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的“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其中,泥塑纸扎品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黏土、麦草、高粱秆、彩麻绳等物作原料,制作手法以捏、扎、缠、绘为主,造型以人物、动物居多,兼有其他品类。逍遥南门汪彦山纸扎品,相传已有三百余年历史,《牧羊人》《狮子》《开动的大车》《火车站》《戏剧人物》等作品曾在各种艺术展览中获奖,法国民间艺术收藏家皮艾尔·吉莱姆更是三次到逍遥镇考察研究汪彦山泥塑并收藏其《三国人物》《白蛇传》两组作品。

西华的民间舞蹈亦流行甚广,富有乡风民俗情操,既有祭祀祈祷用的《僧侣小刀舞》《斋婆花篮舞》,也有用于娱乐的《狮舞》《龙舞》《鸡毛人舞》《高跷舞》《盘叉》《肘歌》《驮歌》《竹马》《旱船》《小伞子舞》《二鬼摔跤》《鹖蚌舞》等。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历史悠久的民间玩具制作,大致可分为泥玩具、布玩具、面玩具、木玩具、纸玩具等。拿布玩具来说,多为端午节前后大人给小孩缝制的香包(香布袋),造型各异,有搬脚娃娃、子母粽子、罗汉钱以及小老虎、小白兔、鸭子、鲤鱼、燕子之类,各具特色,活灵活现。此外,立春时节的“春鸡子”和冬季的虎头鞋、猪脸靴、虎头帽等,无不手法夸张,风格独特。面玩具则主要是在过年时蒸制的面花,造型多为小羊、小狗、小牛、小鸡,可以给孩子玩,当然也可以吃。这些民间玩具均出自乡土审美眼光,泥土味很浓,但其中许多品种的题材已远离当今生活,部分民间玩具正在消失。就美学意义而言,这也是一种损失,若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抢救出一些,也算是一种贡献……

作为现代艺术的源头,民间艺术表现出华夏民族深沉的民族性格,折射出人类的原始生存方式和生存想象。这些散存于民间的艺术瑰宝在历史发展中正经受着弱化和消亡,今天,我们应加以科学保护和开发,使其更具历史感,以充分利用民间艺术的广泛影响,使古老的文化重新绽放出新的光彩。

「县城·风物」物华天宝 幸福流淌

《河南日报》2021年1月29日16版

上一篇新闻

开封最有文化的一条街

下一篇新闻

餐饮人平均薪酬7278元;老乡鸡回应拖欠员工社保... | 周报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