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永恒不竭的“第一原动力”。
文 丨 华商韬略 麦昉
必须当老大。
【以小博大】
1990年底,郑州三全食品工厂里,一群操着外地口音的人卷着铺盖——不走了。
他们的目的很简单:用最快速度,争抢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三全凌汤圆。
对于吃腻了元宵的北方人,南方汤圆本就是稀罕玩意。而在当时,速冻食品,更是字典和认知中完全不存在的新概念。
汤圆从工厂里出一箱,这些人就抱一箱。厂房外,等着取货的汽车几里长,客户们提着现金抢货,仍怕空手而归。
商超门外,排队买汤圆的景象,更堪比黄牛抢票;有的老太太为争抢汤圆摔断了手脚,有的超市为维持秩序,吓得拨打了110。
没人能抵挡这样的诱惑。
发明速冻汤圆的人,叫陈泽民,是三全食品的厂长,也是郑州第二医院副院长。
从院长变厂长,他改变命运的初衷,也只是想替儿子娶媳妇攒点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陈泽民在省级医院副院长的位置上,拿着130元的月薪。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在医院任职的陈泽民(左一)
但有两件事,狠狠刺激了陈泽民一把。
1990年,陈泽民到广州参加全国卫生系统会议。晚上散步时,他发现摆地摊卖电子表的人,竟是白天会上,给全国同行做报告的广州市卫生局局长。
对南方的“炒更大军”(即做兼职),陈泽民略有耳闻。但亲眼所见的震撼,更溢于言表。
而这还不是最致命的。
回到郑州,陈泽民发现,邻居靠倒卖水果,从无业游民成功变身万元户。
当真应验了那句话:老大(工人)靠了边,老二(农民)分了田,老九(知识分子)上了天,不三不四赚了钱。
眼看别人生活越过越好,自己两个儿子结婚的钱都不够,院长的虚名有啥用。
于是,陈泽民成立了三全(因为“感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盯上了汤圆。
陈泽民夫妇曾在四川生活多年,包的一手好汤圆,吃过的人赞不绝口。但汤圆只能现包现吃。一次,陈泽民到哈尔滨出差,发现当地人把吃不完的饺子放户外冻起来再吃。
他当即想到,这是个商机。
30年前,“速冻”是个陌生概念,没人知道它的技术指标和工艺。
但陈泽民不怵。在医院工作时,他接触过低温技术,对制冷设备有研究。
实操上,他更是个技术控。
初中做电子管收音机;高中用理发推子的原理做收割机模型;工作后,又将一台官宣报废的X光机,改装成郑州第一台对讲X光隔室电视透视机;甚至还仿照北展上的日本洗衣机,造出郑州第一台土造洗衣机……
结果历时3个月,陈泽民发明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
1992年春节前,陈泽民利用到北京开会的机会,跑到西单、崇文门的菜市场搞推销。买家先打算进2吨试试,可不等到会议结束,买家电话就追来了:“赶快再送5吨来!马上!”
陈泽民最初的报价是2.5元/斤,后来直接涨到4元,依然供不应求。
他又开着二手面包车,飞奔沈阳做推销,翻着黄页找水产厂、蔬菜厂、肉联厂。
话术简单粗暴:“我新发明了速冻汤圆,在郑州和北京都卖疯了,轻轻松松赚大钱,现在在沈阳找代理,你们要不要看一下。”
代理商闻讯而来,尝过汤圆,当场拍板——成箱装。
沈阳的报价是3元一袋,代理商们卖8块。一对转业兵兄弟,刚开始蹬着三轮找陈泽民进货;一个月后,就开上了金杯面包车。
三全就此彻底打响。
▲三全凌汤圆早期厂房
1992年5月,他正式辞去医院的职务。靠着小汤圆,他把作坊变成大公司:1993年,试产速冻水饺;1995年,研发了中国第一款速冻粽子,并在西安、太原、沈阳、上海等中心城市建立销售渠道。
这一年,陈泽民请来营销大师叶茂中实施品牌策划,并不顾家人反对,斥巨资在央视打广告。
很快,“三全凌汤圆,味美香甜甜”的广告语,红遍大江南北。
哪怕日产30吨,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上百辆外地车涌入三全,要等十几天才能排上货。
火爆的速冻食品行业,在郑州本地,催生出100多家竞争对手。
后来者虎视眈眈,坐等三全从先驱变身先烈。有竞争对手甚至直接在厂里贴上标语:食泽民生。思念食品也放出话来:“三年之内,超过三全。”
【就要做老大】
千禧年后,三全以一种老大的姿态,放纵其他厂家跟风、抄袭。有种“本事再大,也逃不出五指山”的信心。
但“中国速冻食品专家”毕竟是自封的,三全想要的,是全行业俯首称臣。
当时,速冻行业,四分天下:盘踞台湾16载的龙凤,占据香港40%速冻水饺份额的湾仔码头,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思念,都不是省油的灯。三全想要当“大哥”,并不容易。
很快,陈泽民向龙凤和湾仔码头亮了一手“姜还是老的辣”。
争夺上海市场时,三全先推出9吨散装速冻汤圆,以低于龙凤一半的市场价一举成功,不出半个月,超市卖断货。
很快,龙凤和湾仔码头纷纷跟进,如法炮制。没想到,三全却突然收手,撤出战局。
对此,龙凤和湾仔一时百思不得其解。但2007年,商务部突然发布《汤圆新国标》规定:不经预包装的散装速冻食品,不得在商场柜台销售。
这部《汤圆新国标》的起草人,正是陈泽民。
两年前,他已经开始筹备起草速冻汤圆新国标。
这手请君入瓮的降维打击,把龙凤和湾仔耍得团团转,大量散装汤圆积压,周转困难。龙凤被迫暂退汤圆战团。
反观三全,销售额猛增至14亿元。
之后,陈泽民开始应战自己的“高仿”老乡——思念食品。思念从创立开始,对于三全几乎是“亦步亦趋”。
“思念创始人李伟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有能力的人。我怎么做他怎么做,我搞汤圆他搞汤圆,我搞粽子他搞粽子。”
但思念的本事还不止于此。
三全推35克汤圆,思念就做10克“珍珠汤圆”;三全推“老街油条”走怀旧风,思念就出“放心油条”不加明矾。
粽子、馄饨、水饺、南瓜饼……新产品都是三全的,但思念每次都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为了甩开影子,陈泽民于是在品类数量上搞大进军。
很快,三全成立了十几个产品研究室,细分产品线,一口气推出汤圆、水饺、包子等数十个品种。即便在思念最拿手的小汤圆品类上,三全也做出7大品类。
种类多了,产能更要跟上。三全不但在郑州建立食品工业园,还在天津、成都、苏州、广州等地大建生产基地,扩大产能,抢夺市场。
销售渠道上,思念和三全更展开龙争虎斗。
2006年,思念在全国设立600多个办事处,开辟省内直销、省外经销模式,压低费用、提高收入,巩固并拓展了商超的渠道。
也是这一年,思念在新加坡成功上市,融资5亿人民币,市占率达到20%、销售额20亿,一度超越三全,被认为新晋行业老大,甚至不乏思念收购三全的坊间传言。
而不同于思念的经销商制的是,渠道上,三全采用直营集权制,通过提升高端产品比重,强化规模优势,不断摊薄费用。
2008年,三全在深交所上市,以拓展融资渠道、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市占率和行业地位。而《招股说明书》中,三全被提及最多的关键词正是“行业龙头”。
所谓“神仙打架,百姓遭殃”。在思念和三全的争斗中,龙凤水饺却率先倒下了。
【三个男人两台戏】
三全上市一年后,陈泽民宣布隐退。三全正式交给两个儿子,长子陈南任董事长、次子陈希任总经理。
哥儿俩接棒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三全改头换面,向高端进军。
三全的代言人,也从蒋雯丽换成了小S。年轻时尚又兼顾家庭的形象,引发一线市场好感。
此时的思念,倒反而不着急了。企业重心转移房地产、酒水等投资领域,速冻食品不再是思念的唯一。而且2012年,思念还从新加坡退了市。
唯一还能与三全制衡的,只剩湾仔码头。
而龙凤水饺的母公司亨氏,更渐渐开始“打酱油”:利用龙凤的渠道,他们不断推出龙凤酱油、龙凤生抽、龙凤蚝油等调味品,对水饺越来越不上心。市场份额,开始连年下滑。
2013年2月,股神巴菲特一举收购亨氏。或许是一生钟情汉堡包,巴菲特对龙凤水饺,却弃之如敝履。
最终,三全以2亿元将龙凤收入囊中,三全市占率达成35%,全面超越思念、湾仔码头,坐实了“老大”名号。
这一年,陈泽民家族更是凭借62.2亿的身家,成为当年的河南首富。
但成为行业“老大”后,三全却似乎失去了进一步增长的动力和运气。
2010-2018年,三全销售净利率逐年下跌,2015、2016年甚至不足1%。有行业分析认为,这或与收购龙凤产生亏损、与思念价格战,以及投资鲜食业务亏损有关。
三全鲜食,是2014年推出的新业务板块。消费者通过三全售卖机,可选购盒饭,加热15分钟后即可食用。
这原本是抓住年轻消费者、紧跟互联网+的新风口。但缺乏战略眼光的是,它推出时,美团已在“千团大战”中全面胜出,外卖成为O2O新潮流。
三全很快发现,要跟互联网企业争夺客源,实在过于惨烈。2016年,当各大外卖平台涌入巨额补贴,三全鲜食犹如炮灰,2015、2016年分别巨亏846万、2200万。
陈氏兄弟也明白:“玩法变了,年轻人变了,消费群体变了,环境也变了,三全也要尽快改变。”
相比于八九十年的匮乏、无序,变化确实翻天覆地。从0到1的创世经验,早已不可复制。在诸神的黄昏,英雄皆为凡人,商业亦需要回归到消费世界的本意。
2020年4月28日,三全突然发布一份光彩夺目的季报:一季度三全实现营收22.17亿,增长16.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58亿,同比大增541.13%,比三全2019全年净利润还高;扣非净利润1.56亿,同比大增329.44%。
战疫期间,因小商超关停、消费者囤货,三全全面恢复昔日雄风。
但在业绩预增的同时,三全又公布了大股东减持方案和10亿闲置资金的“炒股计划”。
而创始人陈泽民,如今却开始为“一口井”奔波起来。
离开三全后,陈泽民在家实在闲不住。2016年,73岁的他开始琢磨地球,想成为地热新能源行业的“老大”。
家人觉得他老糊涂,想一出是一出。
可老头一人跑遍全球100多个地热发电站,飞到西藏勘察地形,不用三全一分钱,成立了地美特新能源,热火朝天开始二次创业。
2016年在瑞丽地热项目开钻第一口井时,他吃住在工地,一年不到,就完成从立项、选址、勘探、打井、完井、装机、调试直至发电成功。连中科院院士都认为,陈泽民主导的地热系统优于西藏羊八井热电站。
2019年,陈泽民还跟董明珠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要共同开发清洁能源,尤其在中深层地热能综合开发利用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人们常说,创业难,守业更难。
如今,父子三人,上演三全、地热两台大戏。子辈在从1到万的道路上,似乎陷入迷茫;父辈却从0到1的持续突破中,不断再立新功。
2019年底,76岁的陈泽民认定,坚守做好“小汤圆”,让老百姓吃饱、吃好,才是三全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
产业在变、环境在变、时代在变,但某种程度上,那种敢创新、敢冒险、敢拼搏、敢于改变自己的企业家精神,似乎仍是企业发展永恒不竭的“第一原动力”。这一点,永远不会变。
参考资料:
1、《中国“汤圆之王”,年销60亿,74岁二次创业,77岁为民企发声!》正和岛
2、《挖地球、揉汤圆,三全二代接班十年,陈氏父子上演反转剧》经济观察报
3、《一只饺子引发的“冷”战》路胜贞
一一END一一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