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客厅”里擦出文明互鉴的“火花”,非遗精品大展凸显亚洲“匠心”
【搜索下载华舆APP,浏览世界各个国家媒体的新闻资讯,且无需翻译】
展览将持续至5月28日。
斯里兰卡木偶。(图片来自中新社 杜洋摄)
来自14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30位手工非遗大师,用器物作品诉说生活智慧,介绍本国独特的历史文化。5月16日,亚洲文明周系列活动之一的“文明匠心——亚洲非遗大展”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幕。
2019年5月16日,一名观众为百衲衣拍照。此件百衲衣作品是由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柬埔寨、印度、巴基斯坦、美国(包括印第安)等各个国家及地区的布料制成。布料中涵盖了多种当地极具代表性的制作工艺,某些工艺历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宋朝。(图片来自华舆 王骏摄)
一进展厅,参观者便能看见一件由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布料制作而成的“百衲衣”。布料中涵盖了多种当地极具代表性的制作工艺。
正如展厅前言中的介绍,“百”为聚合众数之意,“纳”是万物能容的手段。地貌和气候的多样性,赋予亚洲文明的多样性,使其顺理成章的成为文明的策源地;不同的工艺器物,承载了丰富的传统和悠久的文明积淀。
2019年5月16日,展览展出菲律宾服装设计师莱诺拉的设计作品。莱诺拉的服装融合了源自菲律宾不同土著族群的古老编织技术。(图片来自华舆 王骏摄)
“从空间环境到衣食住行,正因为有了亚洲的工匠,才使得亚洲文明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介绍,本次展览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将亚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通过传承与创新让非遗离人们的生活更近。
2019年5月16日,一名观众在展览现场观看约旦的马赛克花瓶。(图片来自华舆 王骏摄)
在展厅的中央,独具特色的“亚洲客厅”设计非常引人注意,它将传统中国文人书房形式与亚洲各国非遗之作融为一体。“各国非遗作品在这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客厅’中,相互交流。”范迪安说。
2019年5月16日,印度尼西亚皮影艺术家迪迪克·尼尼·索沃克制作的皮影。(图片来自华舆 王骏摄)
印度尼西亚艺术家代表迪迪克·尼尼·索沃克认为,交流和互动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中国与其它亚洲国家之间有着跨越文化的认同感,而这种认同使得这些国家又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化认同。“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渗透将我们的心灵彼此相连,在各类文艺作品中,均能找到对方的影子。”
伊朗文化遗产与旅游组织中国代表何飞告诉记者,伊朗和中国都是文明古国,两国始终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我们希望自己有足够的胸怀接纳各国文化,也有足够的耐心推广伊朗自己的文化,互学互鉴。”
2019年5月16日,伊朗设计师阿巴斯·塔瓦纳伊(左)向媒体及参观者介绍其设计制作的地毯。(图片来自华舆 王骏摄)
本次展览中,伊朗带来了波斯地毯和银器。伊朗地毯设计师阿巴斯·塔瓦纳伊在一个“地毯世家”长大,母亲是一名地毯职工,父亲是一名地毯经销商,这是他对波斯手工地毯充满热情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地毯是伊朗家庭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是伊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5月16日,马来西亚艺术家努尔·沙依巴赫·赛义德现场展示蜡染工艺。(图片来自华舆 王骏摄)
来自马来西亚的蜡染设计师努尔·沙伊巴赫·赛义德为现场观众演示蜡染的制作过程。她从事这项工作已经有了十年的时间,她将生活中实景和想象绘制成“画”,制作成服饰、家居用品等。
2019年5月16日,展览展出的由漆、竹和鸡蛋壳制作的越南花瓶。(图片来自华舆 王骏摄)
2019年5月16日,一名观众在展览现场观看泰国艺术家尼韦·瓦夫萨马纳制作的孔剧面具。(图片来自华舆 王骏摄)
此外,日本的陶瓷,韩国的斗笠、纸艺,尼泊尔的铜器,泰国的木偶、陶瓷,哈萨克斯坦的冬不拉、挂毯等齐齐亮相本次“亚洲客厅”,尽显各国生活之美。
2019年5月16日,一名观众为斯里兰卡木偶拍照。(图片来自华舆 王骏摄)
2019年5月16日,观众在现场观看中式红木家具。(图片来自华舆 王骏摄)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华舆 记者/凌云 摄影/王骏 编辑/崔相光
【浏览世界各个国家媒体的新闻资讯,且无需翻译】
苹果手机:►「链接」
华为手机:►「链接」
小米手机:►华舆-小米应用商店
vivo手机:►【华舆】 - vivo应用商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