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湃书单|夏日书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

思想新闻中心

这是澎湃新闻思想新闻中心以及评论部的编辑们最近在读或读过的14本书,正值上海书展期间,希望能给大家一点逛展购书的指南。

湃书单|夏日书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

《光与暗的故事》

【美】劳伦斯·布洛克/编著 【美】爱德华·霍普/绘 曹雷雨、刘洲、刘玉静/译,中信出版社·大方,2018年1月版

推荐人:顾明

推荐语:

爱德华·霍普+劳伦斯·布洛克,文艺爱好者看到这两个名字的组合是不是就必然要去看一看这本《光与暗的故事》了?!更何况,在劳伦斯·布洛克的“组稿”下,他的好友、一批美国著名作家都纷纷出手了:斯蒂芬·金、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迈克尔·康奈利……是不是很好奇这些名家在看到霍普的画作后,会开出怎样的脑洞?

《光与暗的故事》选取了爱德华·霍普的18幅画作,由17位作家每人选一幅配上一个故事(有一幅因为作家未能交稿而轮空了,就配给了作为组织者的劳伦斯·布洛克所写的序言,列在故事开始之前)。这些作家们回应霍普的方式,自然也是体现着他们一贯的写作风格。比如斯蒂芬·金选了《纽约的房间》,这幅画中,除了各做各事的一对男女外,最吸引观众的是背后的一扇门,斯蒂芬·金就此创作的《音乐室》中,将所有的恐怖都与这扇门联系了起来,男女主人公在看似稀松平常的对话中暗藏杀机。冷血而恐怖的氛围,与画作中令人窒息的气氛,十分契合。劳伦斯·布洛克自己的《自助餐厅之秋》,讲述了一个高明的女骗子的故事,小说中突出了霍普画作里女人所戴的帽子这个细节。看图写故事,拼的就是对细节的观察入微。

湃书单|夏日书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

《纽约的房间》

当然,也有人跳出画作本身来讲故事的。当今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推理犯罪小说家迈克尔·康奈利,将霍普那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夜游者》作为了故事中的一个线索、一个场景。受雇去监视女人的私家侦探,在美术馆中霍普的这幅画前,与他监视的女人展开了一次充满暗示的对话:“绘画就是诉说故事。”“所以你是一名作家却来欣赏绘画作品。”最终,私家侦探为她“背叛”了自己的雇主。而研究爱德华·霍普的权威盖尔·莱文所写的《牧师的收藏》,则让人感觉她越过了“城市屋顶”,以一个窃取霍普早期画作的骗子的视角,讲述霍普晚年及死后鲜为人知的片段。虚构还是非虚构,已经分不太清楚。

湃书单|夏日书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

《夜游者》

《光与暗的故事》中这17个故事,可能不如布洛克自己所言的“篇篇精彩”,但都真真切切地源自爱德华·霍普。

湃书单|夏日书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

《国家的歧路:日本帝国毁灭之谜》

马国川/著,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2月版

推荐人:熊丰

推荐语:

十四年抗战,是中国人无法忘记的伤痛。或是通过历史课本,或是通过影视剧,每个中国人都对抗日战争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记忆。但我们对于发动这场战争的日本,其实了解并不多。

1853年黑船来航,日本和中国一样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被迫打开了国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中日两国的历史走向了巨大的分水岭。甲午战争、“九一八”、“七七事变”……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的侵略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把自己带向了毁灭的边缘。

同样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方国家,同样在西方列强的逼迫下被迫开国,日本何以在“明治维新”后的几十年时间里迅速完成国家的启蒙和富强,成为亚洲的第一个现代化国家?经历了大正民主的短暂熏陶后,拥有宪政和议会民主的日本又为何会迅速地滑向军国主义?所有人都知道与美国开战必败,可日本又为什么会偷袭珍珠港自取灭亡?一个原本充满希望的国家,最终是怎么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财经》杂志高级研究员马国川先生的《国家的启蒙》和《国家的歧路》两本书,就通过日本近现代史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来重新勾勒了日本从启蒙到疯狂的这一过程。

湃书单|夏日书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

《回归故里》

【法】迪迪埃·埃里蓬/著 王献/译,上海文化出版社·后浪,2020年7月版

推荐人:臧继贤

推荐语:

本书作者埃里蓬的代表作品是《米歇尔·福柯传》,他同刚刚去世的斯蒂格勒只相差一岁,两人的共同点也不少,都出身法国平民阶级,年轻的时候都是左派,都热爱哲学,最终都成为了知识分子(从埃里蓬的书中可以体会到这对平民来说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不同之处在于,埃里蓬很快结束了平民孩子对于社会的反叛,少年时就沉浸在哲学阅读中。斯蒂格勒却早早退学谋生,还经历了牢狱之灾。

在生命的前半段中,埃里蓬一直试图与自己的平民身份进行抗争,并且因为自己是同性恋,所以一直向往巴黎的自由氛围。因为政治见解不同,因为父亲恐同,埃里蓬同自己的父母兄弟决裂了,三十多年没和兄弟联系,连父亲的葬礼也没有参加。

父亲去世后,埃里蓬在《回归故里》这本书中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反思了自己面对家庭时的挣扎与决绝。虽然他没有勇气像卢梭在《忏悔录》中那样将自己“赤裸裸”展现给读者,而是用自己的经历分析社会阶级与社会结构等重大问题,但他的真诚和深刻的思考仍然非常值得一读。

湃书单|夏日书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

读完这本书后,便知道电影《将来的事》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令人艳羡的知识分子生活也许只天然属于某个阶层,也更能理解斯蒂格勒抢劫银行的动机和对当时法国社会的愤怒。

湃书单|夏日书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

《科举史》

【日】宫崎市定/著 马云超/译,大象出版社·后浪,2020年6月版

推荐人:黄晓峰

推荐语:

这是日本学者宫崎市定的代表作之一,同时出版的还有《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作者从汉代举孝廉开始讨论,对科举制,即通过科举考试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尤其细致地介绍了清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的产生,一方面是皇权为了打破六朝贵族的势力,另一方面当然也是为了选拔人才。特别是宋代实行殿试之后,通过科举入仕的士大夫都成为“天子门生”。可是希图借此改变命运的人越来越多,官位远远供不应求。科举发挥到极限,结果只能是不断地增加考试,把科举制度变得更加复杂困难而已。书中讲了一个故事,南宋绍兴年间,试子陈修科举中第三名时已七十三岁,还是独身,高宗将宫女嫁给他。时人称:“新人若问郎年几,五十年前二十三。”(131页)利禄之途的惨烈竞争,到清代登峰造极。即便中举,也要排队等待官位出缺,最久的等了三十年。而科举的失意者,因为改行也来不及了,往往成为社会动荡的不安因素,比如北宋的张元昊、清末的洪秀全。

湃书单|夏日书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

《猎巫:塞勒姆1692》

【美】斯泰西·希夫/著 浦雨蝶、梁吉/译,文汇出版社·新经典文化,2020年7月版

塞勒姆的故事已经被写过很多次,但诡异的是,猎巫行动至今没有停止过。“清教徒来到新世界是为了躲避那些干预民权的权威,自己却在殖民地丧失目标,纵容对彼此的虐待。”(401页)“当马萨诸塞女巫起飞时,欧洲的猎巫行动已近尾声。”(73页)阿瑟·米勒的四幕话剧《塞勒姆女巫》首演于1953年,彼时麦卡锡主义在美大行其道;十多年后我们的父辈经历了席卷全国的大型猎巫活动;如今猎巫行动又影影绰绰地闪现,而且有便捷的互联网检索功能、社交媒体加持,更加不亦乐乎。塞勒姆女巫案,最后造成二十余人惨死,近两百人被指控为巫师。1710年,马萨诸塞宣布塞勒姆受害者无罪,可是却忽视了六位女性。她们是在2001年万圣节被赦免的。你没看错,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自以为站在人类智识、理性的顶峰,市恩般地赦免了三百年前的受害者。可是作者却说:“17世纪的世界看上去让人无法理解。可与自动化、透明化、不断程序化的现代世界并无二致。”(第7页)猎巫-反思-赦免-猎巫……在打脸比赛中,人类倒是从来没输过。

湃书单|夏日书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

《冷战:交易·谍影·谎言·真相》

【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著 翟强、张静/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12月版

推荐人:西坡

推荐语:

现在为什么需要读冷战史,大概不需要过多解释。加迪斯是著名的冷战史学家,被称为“冷战史学泰斗”。不过这本只有两百多页的“冷战通史”不是晦涩的学术著作,而是流畅的普及性读物。

这本《冷战》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冷战并非只有大国博弈、地缘政治斗争、核威慑这样的宏观维度,力量之外还有是非,而是非也是有力量的。最典型的表现是水门事件。尼克松第一任期内在全球舞台上纵横捭阖、无往不利,以绝对优势赢得连任选举,但是他却因一场“微不足道的盗窃行为”而下了台。加迪斯认为,水门事件揭示出,“美国人把法治置于权力的行使之上,而不论行使权力的目的是多么值得称赞。结果并不总能证明手段的合法”。在两个超级大国中间的一个,权力不等于正确,而这一点对最终的冷战结局并非无关紧要。

湃书单|夏日书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

《莫忘我:人类学家老龄社会观察笔记》

【新加坡】汤玲玲/著,科学出版社,2020年6月版

推荐人:朱凡

推荐语:

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汤玲玲的这本《莫忘我》由她2008年至2015年间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开设的专栏结集而成,大多是对于新加坡、日本这两个颇负“盛名”的老龄社会的文化观察,也有一些她在世界各国旅居或参加学术活动时的经历,篇幅短小精悍,文字温婉动人,是不错的闲暇读物,对于每一个早晚都要经历老年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准备和安慰。在新加坡超过60岁的老人被称为“乐龄人士”,汤玲玲笔下的很多高龄主人公都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比如年逾80还爬上梯子清理屋顶的美国退休教授,83岁成功申请到奖学金攻读婚姻生活与老龄健康方向博士生的退休科学家。但老龄社会不得不面临的各种沉重命题在书中亦有体现,例如隔洋看护老人的艰辛、失智症患者的境况、老年独居的无奈以及最后的告别……作者在自序中说选集中最心系的是思念过世的公公的篇章《计算自己的日子》,她的公公在90岁因癌症辞世,临终时留下遗言:“不要悲伤,你们要感到高兴”;而文章的标题来自犹太教的祷文:“求你教导我们怎样计数自己的日子,好使我们获得智慧的心”,然而对于大多数老人而言,政府和民众共同为一个亲老龄社会而努力或许是比宗教更切近的关怀。

湃书单|夏日书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

《难民》

【美】阮清越/著 陈恒仕/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4月版

推荐人:彭珊珊

推荐语:

战火和硝烟要消散多久,一场战争才能真正结束?当阮清越的父母踏上逃难的轮船,在美国第二大的越南人社区定居,当家中长子、阮清越的哥哥考上哈佛成为医生,当阮清越自己从伯克利毕业、成为文学教授,这个越战难民家庭的新生活早已开启,但也很难说他们彻底告别了战争。阮清越在短篇小说集《难民》中写了七个(原版有八个)有关难民的故事,大多是关于他们在美国的生活和境遇,尽管各有主题,但战争记忆和族群身份认同的困扰从未走远。他们的“世界切成两半,一半留在了越南,另一半离开了越南”:在逃难船上遇害的家人化作鬼魂一再来访;患阿尔茨海默症的教授在病情加重之际不断想起的是在越南的过往(在茶场里吃榴莲味冰激凌,或是在西贡动物园里用竹笋喂驯鹿);到美国以后意识到自身性取向的越南青年欣然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但仍有一封字字殷切的家书要回复——开始了新生活,却似乎还有一个无法告别的过去。

相较于作者获过普利策奖的前作、间谍题材的长篇小说《同情者》,《难民》似乎是用更克制的文字写着更贴近日常的故事,哀而不伤;加上暖色调的封面,很适合做一本枕边书。

湃书单|夏日书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

《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

【瑞典】本特·扬费尔德/著 糜绪洋/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贝贝特,2020年5月版

推荐人:陈才

推荐语:

与白银时代的其他诗人相比,我此前并不喜欢马雅可夫斯基。作为苏联社会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他的“楼梯诗”曾风靡一时,并影响了贺敬之、郭小川、田间等中国诗人。1925年叶赛宁自杀时,绝笔诗中有一句:“这年头,死去并不新鲜/活着,当然更不稀罕。”苏联官方大骇,掀起了一场全国性批判“叶赛宁情调”的运动,马雅可夫斯基写了一首《致叶赛宁》:“在这人世间/死去并不困难/创造生活/可要困难得多。”对叶赛宁的自杀,很是不屑。没想到五年后,马雅可夫斯基自己也饮弹自尽。

读完《生命是赌注》这本700多页的大部头,终于理解马雅可夫斯基为什么会步叶赛宁的后尘。尽管马氏少年成名,十月革命后也写过大量歌颂社会主义的诗,但总的说来,他生前并不怎么受官方待见,直到死后多年,因斯大林御笔朱批才一跃成为“苏联第一诗人”。就其本性来说,马雅可夫斯基仍然是一个诗人,他的性格、爱情、未来派的出身、与布里克夫妇另类而先锋的情感生活模式,都让他与新生的苏联社会格格不入。最终究竟是爱情害了他,还是政治杀了他,相信看完本书,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湃书单|夏日书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

《新艺术的震撼》

【美】罗伯特·休斯/著 刘萍君 等/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1月版

推荐人:龚思量

推荐语:

罗伯特·休斯的《新艺术的震撼》(The Shock of The New)是一本研究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优秀作品。当我们为艺术家的传世经典啧啧称奇的同时,休斯也精确地指出艺术家所处的时代对其作品产生的巨大影响。在19世纪末期,飞速发展的工业、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乃至社会、文化、道德等方面的转变都对艺术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高耸入云的埃菲尔铁塔将天空撕开、占领了巴黎,而这样一座建筑物带来的冲击也必然影响艺术家们的创作。或许正如一些评论家所言,没有人能摆脱自己的时代的影响,但是艺术家们的作品也实实在在地反映了他们对于即将到来的、甚至已经发生的冲击的思考和情感。就像一战时艺术家的作品所传达出的焦虑、不安和讽刺那样,只有了解到他们的创作背景,才能体会这种情绪的由来。但是,我们也同样可以意识到另一个问题:当一个艺术家能在欣赏者不知道作品创作背景的情况下通过作品打动人们,这是否意味着优秀的作品能突破时代的局限,将人类共通的感受与思考一代代地传递下去?

湃书单|夏日书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

《一个戴灰帽子的人——1960-1965:“文革”前夕,一位右派分子的迷失》

邵燕祥/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7月版

推荐人:钟源

推荐语:

本月初,邵燕祥先生离世,享年87岁。因之前工作关系,与他有颇多交往,邵先生赠了我很多书,其中,《一个戴灰帽子的人》让我感触最深。1958年,年少成名的邵燕祥被划为“右派”,后虽因“特赦”摘掉了“右派分子”的黑帽子,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右派”的政治烙印让他早早地“靠边站”,远离各种运动的中心,他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戴灰帽子的人”。虽然变成了“边缘人”,但或许这是一种幸运,邵燕祥得以客观、冷峻地观察整个时代。书中,他非常详细地记述了“文革”前五年的个人生活,将自身经历放在时代背景中审视,带着读者重回历史现场。于他,是“迷失”的人“寻找灵魂”;于读者,是理解那个时代的一把钥匙。

谨以此书,缅怀这位可敬又可爱的老人。

湃书单|夏日书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

《瀛奎律髓汇评》

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5月版

推荐人:方晓燕

推荐语:

这种断版多年的孔网天价书能够原地重版总是喜大普奔的事,就算是爱好者也值得凑个热闹。书的基本信息,搬运一下前言介绍,大略如下:《瀛奎律髓》是元初的方回所选评的一部大型唐宋律诗选集,共选五、七言律诗三千多首,三百八十五家,并按照作品题材分为登览、朝省、怀古、宴集、伤悼等四十九类。一般认为,这是一部比较全面地体现宋代“江西诗派”诗学观点的选集。李庆甲先生以方回原书为基础,汇集了冯舒、冯班、陆贻典、查慎行、纪昀等十多家的评语。

这样体量的一部书,对于不用专业搞研究的人来说,当作律诗合集每次翻哪儿读哪儿地看几首最是合宜,且不论“弹幕”里二冯撕方回、纪昀满屏毒舌的戏码,便说苦暑天里翻到“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这样的句子,也是风凉事啊。如此年景,“溪山胜处身难到,风月佳时事不休”,且读诗解闷好了。

湃书单|夏日书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原著 斯泰凡·厄埃/绘 周克希/译,湖南美术出版社·后浪,2018年1月版

湃书单|夏日书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原著 斯泰凡·厄埃/绘 周克希/译,湖南美术出版社·后浪,2018年11月版

推荐人:韩少华

推荐语:

上个月“翻书党”栏目的一篇很有趣的文章《如何略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谈到“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的说法,并推荐了一些节译本。妙在这部“巨”作不仅有无数节本、简本、解读本,还有一部尚未完成的绘本。

绘本的配图文字全部来自普鲁斯特的原文,其价值对于读者来说,似乎可参考《追寻逝去的时光》中所述:书中“我”的外祖母于室内陈列风景名胜的景象,遵循一种品位,“不能让智力得益的东西,她是不买的,她相信那些美好的事物会让我们获益匪浅,会教会我们享受超越于物质和虚荣之上的情趣”,因此她尽力搜罗大师巨匠名作的镌版画复制品,“俗丽的画片能晚一天买就晚一天买”。

“远远看去优美和神秘的人和事,只要拉近了看,就会明白它们原来既不神秘又不优美,这不失为解决人生问题的一种方法。”

湃书单|夏日书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

这是带给我十分美妙阅读感受的一页,来自这本书人民文学出版社版(2006年)的末页。这本中译的“初版”购自2010年的上海书展,那也是一个夏日。

“窗帘开处,露出的夏日犹如一尊华丽的千年木乃伊,死寂而邈远,我家这位老女仆只是小心翼翼地除去了裹在它身上的衣料,让它在显身之前,沉浸在金色袍子馥郁的香气中。”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张艳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街头有四“怪” 杭州可以向狮城学什么?

下一篇新闻

海底捞海外生意好做吗?外国人直呼见世面,美甲、面条舞和过生日成流量法宝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