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紫砂洋桶壶赏析



紫砂洋桶壶是紫砂茗壶名种里较为常见的一种传统紫砂壶款式,亦是一种茶壶款式的专用名称。自清末民初创制以来,以其造型简练,使用方就,适宜把玩,便于提携,便于茗泡而一度盛行,并为大多数茗壶喜好者接受,嗜好、收藏而成为紫砂光货素器类经典传统作品之一。

近现代多位大师,著名艺人都制作过洋桶壶。洋桶壶长圆形身简,端庄大方,典型的光货特点,最不能遮丑,所以洋桶壶既是入门练艺又是最能考虑紫砂传统技艺功力的一致壶型。

一、紫砂洋桶壶探源

紫砂洋桶壶以其古朴大方,典雅素淡的面目与风格向世人展示其迷人的魅力。它以其简练的造型,顺畅的线条,精巧的块面,融合艺与日用为一体,获得海内外客商的青睐,并吸引众多的制壶名家、好手参加到制作紫砂洋桶壶的行列中,各显其能,各展其艺。俞国良、汪宝根、储铭、顾景舟、何道洪等等艺人,无不为紫砂洋桶壶的流行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紫砂洋桶壶随着人们的饮茶习俗,饮茶习惯的改变而兴盛、衰落。在特定年代中,它曾以高档艺术壶的姿态为爱壶者、收藏家所高价求购。在流行紫砂洋桶壶的风气转变之后,它又以一般商品壶而不为“高档艺术”所容纳。因此,紫砂洋桶壶既是一个大众普及的日用器皿,又是一个具有高水平技艺的工艺品,同时,它又为制壶名家所喜爱、所制作、所衡量艺人技艺高低的样板之作、楷模之作,经典传统之作。可以这样说,在特定的年代中,曾出现以制作紫砂洋桶壶来评论一个艺人的技艺高低和功底浑厚,并一度在好壶者中形成共识,在壶界形成共识。

紫砂洋桶壶在清未民初至1970年代这段年限内,它在壶界、茶馆、好壶者、藏家眼中,既是首选的日用佳品,又是鉴赏艺术珍品。紫砂洋桶壶一直以日用艺术为主导,深受人们喜爱。名家、好手制作的紫砂洋桶壶一直成为人们追逐、使用、收藏的目标。有好壶者甚至以购到一把上好的紫砂洋桶壶而自豪骄傲。因此紫砂洋桶壶影响之广、之深、之大,在特定年代里是为壶界所承认的历史事实,也是紫砂历史上应该书写,而不应该遗忘的一页篇章。

紫砂洋桶壶是一个以“洋”为名,以“洋”为题,却又是道道地地的宜兴紫砂茶壶品种。它为何冠以“洋”名,现将就紫砂洋桶壶创制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原因,做一探源,权作抛砖引玉,以其引起壶界同仁的重视和交流。据所知,紫砂洋桶壶起源有三种较为代表性的说法。

其一、“南洋外销”说

这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据史籍记载,光绪七年至十六年(1881~1890年)。国内外兴起紫砂收藏热。宜兴紫砂以较大规模的增长态势大幅增产。紫砂产品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远销国外,远销日本、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英国、法国、秘鲁、智利、意大利、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为适应外销的需要,宜兴紫砂业界经营者跟紫砂艺人想方设法迎合海外客商的需要,创制各式各样的新款茶壶,供外商订货收购。“独钮洋桶壶”即是为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客商看中订购,并正式定为“独钮洋桶壶”品名的。据宜兴工商界前辈鲍增泽、华荫堂先生介绍:“独钮洋桶壶”首先为宜兴蜀山清末最大的茶壶店号“锦堂发记”所雇佣的紫砂艺人创制,创制成功後,由“锦堂发记”老板至南洋同泰国、马来西亚等客商最先订货。初期用紫泥或红泥生产,後照泰国客商的要求,适合当地民间风俗习惯,采用段泥材质,制成後运至泰国,经加工打磨,表面磨光。流部、钮部、口沿部、把部、脚圈部均用铜片或金皮片包裹装饰。“独钮洋桶壶”销南洋最早,销泰国最多,以“南洋”为俗名,故取“洋”名,称其为紫砂洋桶壶。

其二、“东洋外销”说

这亦是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清末期间,宜兴窑场均陶产品以“宜均釉”闻名于世,远销海外,特别是受到日本客商的青睐。日本客商订购宜均产品的同时,亦喜爱紫砂产品。“牛盖洋桶壶”即是为日本客商看中订购,并正式定为“牛盖洋桶壶”品名的。按宜兴工商界经营“洋装生意”(亦称“东洋生意”)的老前辈鲍泽勋、谈金荣先生介绍:“牛盖洋桶壶”的创制是根据宜均产品“小洋坛”改制成功的。设计者为清末紫砂艺人何士芬。宜均“小洋坛”亦称“子洋坛”,出口日本、南洋各国,稍比茶壶大一些。紫砂艺人何士芬当时看中“子洋坛”的牛鼻孔盖,认为很实用,方便又好看,便将“子洋坛”的身筒改为直形,“子洋坛”的短流改成长流,借鉴“子洋坛”的牛鼻孔盖,做成最早的嵌盖款式“牛盖洋桶壶”。新品一出,引起轰动,并为日本客商包销。故日本客商取了“东洋名堂”谓“牛盖洋桶壶”。

其三、“北洋外销”说

这是另外一种紫砂洋桶壶起源中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清末期间,最为流行的紫砂茶壶品种为“蛋包壶”和“寿星壶”,这两款茶壶均以大肚圆形、平盖弯流,日用功能显著,为世人所爱,且产量最多,销路最广,很早就销住全国各地及日本、东南亚各国。因此,运用“蛋包壶”、“寿星壶”平盖模式而创制的紫砂“平盖洋桶壶”,经烟台、青岛、营口、威海卫等地为日本客商看中订购,并正式定为“平盖洋桶壶”品名的。据紫砂界前辈业者徐祖纯先生介绍:在清末,“豫丰陶器店”开业前,“豫丰”的毛板吴启南就在家中大量生产“平盖洋桶壶”。并经北洋口岸销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吴启南创制“平盖洋桶壶”,是以明代的“直筒四系壶”为基本造型,把“直筒壶”中的四系耳改成二系耳,并对称协调。平盖取“寿星壶”壶中的浅盖为蓝本,流一直顺弯。“平盖洋桶壶”一面世,在烟台、青岛、营口、威海卫等北洋口岸即为日本客商看中,并取了洋名,谓“平盖洋桶壶”。

这三种款式的紫砂洋桶壶,尽管有三种说法,但面世应该都在清末期间,亦应该有先有后。根据史料的分析,最早出现的字眼是“独钮洋桶壶”。《宜兴陶瓷简史》、《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宜兴县志》记载中,均于清光绪年间外销出口壶类记述中出现“独钮洋桶壶”,却均不见其它于上述记载。而传世品中最早外销的“独钮洋桶壶”亦符合史书的载述,这是应该肯定的。紧追其后出现的紫砂洋桶壶壶式,应该是嵌盖“牛盖洋桶壶”。牛盖犹如宜均产品中的“子洋坛”盖,盖无明显口沿,内口沿处用整块泥片封住,牛鼻眼尖而酷似牛眼睛,不像现代“牛盖洋桶壶”那么圆润,流长且圆浑,肩深而有势,是清末紫砂的造型风格。壶界收藏鉴赏人士分析其壶,一致认定该式应是清末早期出品的紫砂洋桶壶品种之一,也证实了有关“牛盖洋桶壶”的创制的口碑是有根据的。紧随“牛盖洋桶壶”面世的,才是“平盖洋桶壶”。理由是“平盖洋桶壶”是根据“寿星壶”茶壶平盖变化而来,而“寿星壶”与“独钮洋桶壶”的记载均同时出现在《宜兴陶瓷简史》、《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宜兴县志》中,出品也在同一期间。既然“平盖洋桶壶”参照了“寿星壶”平盖而创制。因此大胆推测:“独钮洋桶壶”为先,嵌盖“牛盖洋桶壶”紧随面世,其后才出现“平盖洋桶壶”。

二、乡风民俗与紫砂洋桶壶的关系

清末时起,紫砂洋桶壶作为一种畅销品种,行销海内外(泰国、马来西亚)。外销以打磨抛光,镶铜饰边为主流,以“独钮洋桶壶”占主导地位。内销以不打磨抛光,不镶铜饰边,以素面裸胎为紫砂本质的“牛盖洋桶壶”、“平盖洋桶壶”占主导地位。无论外销或内销,紫砂洋桶壶都以适应民俗民风进行调整、改制,并一度颇为流行。

外销“独钮洋桶壶”打磨抛光,口沿、底沿、盖边、钮、嘴、以金或铜皮包边镶嵌,并配以漂亮的铜质软提梁,装饰华丽。过去有人认为主要是为了对茶壶起掩饰、保护作用。掩饰是有毛病遮盖,保护是不使茶壶受损。这种观点用现代人的观点为解释,似乎是行得通的。打磨抛光,无非是增加美感,镶铜饰边,无非是掩盖缺点,起一种保护作用。“独钮洋桶壶”的镶铜饰边,部位不外乎流口,钮与壶口。这些重点部位,有了缺损,除了影响美观之外,实用上也受到损害,这是不可弥补的损失扣缺憾。为不使“独钮洋桶壶”在碰撞中受损,唯一的保护措施就是镶铜饰边。在探索外销紫砂壶镶铜饰边问题上,探访过许多壶界的前辈,也采访过许多做南洋生意或过去曾在南洋开过店的老板。他们解释“独钮洋桶壶”打磨抛光,镶铜饰边这一现象除了保护掩饰的功用之外,还有一点新的内容,那就是民俗民风。现在把这一观点如实写下,以供壶界人士探讨。

“独钮洋桶壶”主要外销地是泰国。而泰国人是特别讲究装饰打扮的民族,尤其是衣食用具。他们除了美感,还特别讲究光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珠光宝气”,这会给他们带来吉祥、幸福。一件物品如果符合他们眼中的“珠光宝气”的要求,他们就会争相抢购,争相竞争,争相比个高低。这种“珠光宝气”一旦为人们所接受,成为共识,那就会把“珠光宝气”的吉祥物件当成心爱之物,赠献於心爱的人或最亲近的人。泰国金属镶嵌工艺而闻名于世,他们用本国手艺装点紫砂壶,正符合民俗观念,争相竞购紫砂壶,如宜兴出产的均陶产品-龙缸、龙坛(经打磨抛光、镶铜饰边的独钮洋桶壶)在泰国行销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龙缸、龙坛产品满身光彩,一副“珠光宝气”,所以泰国姑娘在出嫁时备置嫁妆,非要配上一对宜兴出产的均陶龙缸和龙坛不可,这逐渐形成了泰国城乡不成规矩的乡风民俗。

那么“独钮洋桶壶”的性质亦是如此。泰国姑娘为了将纯洁和吉祥如意带给心爱的人或长辈,将“珠光宝气”带给心爱的人或长辈,在出嫁时也要选购一对经打磨抛光,镶铜饰边的“独钮洋桶壶”作为嫁妆,一给爱人,献上爱心;二给老人,尽子女的一片孝心。这是清未民初时期流行在泰国城乡的乡风民俗,也是宜兴紫砂“独钮洋桶壶”行销泰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内销“牛盖洋桶壶”、“平盖洋桶壶”,以其紫砂的素胎不加任何装饰,不打磨抛光,行销海内。“牛盖洋桶壶”和“平盖洋桶壶”的主要区分在于适应不同层次人的需要。高档的“牛盖洋桶壶”为大先生用,“牛盖洋桶壶”壶把一般用讲究的金丝、银条,经银匠、铜匠精制加工而成。“牛盖洋桶壶”的外装,一般用较讲究的漆箱、木箱、藤箱,包箱封包,外面用银锁上锁,用时开锁取出洋桶壶,专壶专用,配置茶杯,用完后放进套箱上锁。日用“牛盖洋桶壶”一般为高薪层次人员所用,如窑场上的烧、装、开技术工人,店号的掌柜、账房、职员等。日用“牛盖洋桶壶”壶把较讲究的用铜把、锡把,较一般的用铅丝、绳线之类。“平盖洋桶壶”大多为低薪工人、农民所用,“平盖洋桶壶”的把亦不讲究,随意配套而已。

以宜兴地区为例,无论“牛盖洋桶壶”、“平盖洋桶壶”,一直是人们最为喜爱、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这也跟地方的乡风民俗习惯分不开。宜兴的阳羡茶和紫砂壶,是中华茶文化的两颗璀璨的明珠。宜兴的茶馆亦源远流长,古今不衰。由于民风民俗的影响,自宋代起,宜兴人就开始讲究茶文化。清末民初,宜兴城乡茶馆林立。仅宜城、丁蜀、和桥、张渚四个镇.茶馆就多达七十多家。宜城的“仿和楼”、“新阳羡”、“步瀛楼”、“先春楼”、“春泉楼”、“亦圆”、“青云楼”及抗战时期的“畅和”,“顺和”、“步瀛楼”、“奇芳圆”、“凤阳楼”等。丁蜀的“达泉”、“丁荆泉”、“三圆”、“集贤”、“中央楼”、“南园”等,都是较为有名的清末民初茶馆。

一般人上茶馆,早晨三、四点钟就起身,洗面漱口後即上茶馆吃茶。大先生提着包箱,包箱内是高档的紫砂“牛盖洋桶壶”。工人、职员、账房等人一般是拎着竹篮,竹篮内放置着棉絮之类,内包日用“牛盖洋桶壶”。低薪阶层和农民一般不拎篮,而是一手提着“平盖洋桶壶”,用食指套只茶杯,另一手提烟筒袋上茶馆。各种人在茶馆里谈山海经,早晨约二个时辰,二开三开茶后,即回家吃早饭。一到晚上,茶馆里又热闹起来,人们分层次包厢、包房、包座,再用紫砂洋桶壶茗泡享受一番。茶要吃到三开以上。一般人早晚两次一天跑两趟茶馆。个别亦有例外一天跑三趟、四趟茶馆。有时白天逢上抽诗条、斗蟋蟀、吃品茶,或谈生意,就要多跑两趟茶馆。从宜兴地区的饮茶风气来说,人们上茶馆一般以自带紫砂洋桶壶泡茶品茗为主,只有外地来客才使用茶馆里用的“莲心”、“仿古”、“鱼化龙”、“竹鼓”等日用紫砂壶。

宜兴窑场上三班倒的技术工人,如烧、装、开的大师傅正好在龙窑上当值,或在炉房内烧窑,不能上茶馆,那紫砂洋桶壶就成了随身品,人到哪,壶到哪。一般人上窑时拎只篮,篮内第一需要安置的即是紫砂洋桶壶。炉房或空地上,休息场所搁放石块搭成“平台”,“平台”上少不了洋桶壶茶壶与茶杯。稍有空闲即坐下茗泡享受一番。下工回家洋桶壶茶壶即安放于长台头。来客人即用紫砂洋桶壶泡茶,成为宜兴窑场饮茶习俗的一道风景线。这种风气自清末盛行,直到1970年代左右才有所改变。可以说,在特定年代里,宜兴紫砂洋桶壶是最为人欢迎和喜爱的紫砂茶壶品种之一,也是使用人最多,使用面最广,使用中感到最适用的泡茶器皿之一。到现在,很多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泡茶还是习惯使用紫砂洋桶壶。因此,紫砂洋桶壶的盛行与人们的饮茶习俗风气有很大的关系,这一点特别是在江南,在宜兴,在窑场,在乡村得到了确认。

三、历史上的洋桶制作名家

储铭《洋桶壶》的技艺特点

清末期间,紫砂洋桶壶创制以来,名家名手纷纷加入制作洋桶壶队伍,使“独钮洋桶壶”、“牛盖洋桶壶”、“平盖洋桶壶”得到超常规发展,造型越来越简练讲究,工艺越来越精致讲究。在这批制壶名手中,储铭无疑是制作紫砂洋桶壶的突出代表人物之一。

储铭(1881~1937年)又名腊根,号大匠巨人,亦号龙溪山人,时人称“洋桶壶王”,制牛盖洋桶壶出名,崭露头角,并成为历史上的经典之作。储铭原是宜兴西乡盛塘桥人,16岁来到宜兴蜀山,拜当地制壶艺人为师。因天资聪慧,勤奋好学,20岁后即以制作紫砂洋桶壶崭露头角。清末宣统年间,储铭受聘于“阳羡紫砂陶业公司”,专门制造高档打磨抛光、镶铜饰边的外销壶“独钮洋桶壶”。储铭所制“独钮洋桶壶”,线面挺刮,气度饱满,肩线、口线、脚线均称圆润,口盖严密无隙,流圆浑有势,饱满得体。他的严谨制作,精湛壶艺得到壶界人士一致推崇,并荣获“南洋劝业会”优胜大奖。进入民国年间,外销逐渐由内销替代,储铭亦以调整制作“牛盖洋桶壶”、“平盖洋桶壶”而闻名窑场。这一时期,储铭所创制的“鼓钉平盖洋桶壶”、“焐灰平盖洋桶壶”,因别具一格而精品独出。

储铭“鼓钉平盖洋桶壶”为宜兴民间收藏家陆候先生八O年代所收藏。“鼓钉平盖洋桶壶”材质粗砂红泥,表面颗粒突兀,另加一层“粉红”处理,红腻艳亮,肩部、脚部分饰一圈大小一致、间隔均匀的鼓钉装饰,鼓钉用黑泥装饰,显眼夺目。其壶一改打磨抛光的外销习惯,表面肌理丰富,红砂素胎,内蕴紫砂古朴典雅之风。口沿、盖沿、肩线呈一线圆浑状,抚摸玩壶手感舒适,茗泡捧擦心旷神怡。壶流爽而滴水不漏。倒茶时顺畅之极,收口时倾刻茶止,均显示了储铭“鼓钉平盖洋桶壶”的日用艺术魅力及他本人高超精湛的技艺。“焐灰平盖洋桶壶”为宜兴紫砂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先生所藏。材质天青泥焐灰,黑中带紫,紫中带蓝,蓝中返青,细腻光洁,水色玉润。壶表平滑透明,呈现一层青莹蓝光,与壶钮圆润玉色相协调呼应,手触壶似有触玉之感,茗泡之间才真正享受到玩壶即玩玉之真谛奥妙所在。徐汉棠先生介绍,其壶作者即为“余之师公”,顾景舟大师为师父。

进入三○年代,储铭更负盛名。代表作“牛盖洋桶壶”沉静稳健,色雅丰润,端正完美,整体呼应,口盖紧密准合,代表了紫砂洋桶壶陶艺的最高水平,订制品应接不暇,有“价高名重”之誉,时人称之为“洋桶王”。储铭所制“牛盖洋桶壶”分大中小三号,以自配手工泥为主要材质,材质选用上较为讲究,有段砂、红砂、清水砂、灰砂等。宜兴民间,官方博物馆及港台人士均有收藏。现以“中号洋桶”为例,赏析一下储铭洋桶壶的日用艺术之魅力及技艺特点。

储铭“牛盖洋桶壶”,宽17公分,高15公分,材质清水泥。颗粒显隐,淡红嵌砂,细腻光洁。壶整体凝重端正,身与肩结合部圆浑有致,便于抚摸把玩。肩与颈自然过渡,口沿工整对仗,薄厚一致。牛盖纯边处理,牛耳圆润顺畅,流挺括精致,细部处理周到,无不在“精、气、神”上下工夫。储铭“牛盖洋桶壶”茗泡,得体适宜,出水爽而不滴,随出随止,出止自如,流内孔道弧形处理,无滞水之嫌。牛盖孔亦操作自如,起到控制水流作用。每一次细部处理,都显示出储铭的高超技艺悍匠心独运。在使用中才能体味出储铭洋桶壶的奥妙。

这里需要指出一点储铭洋桶壶以量少艺精闻名壶界。无论是早期外销“独钮洋桶壶”,还是“牛盖洋桶壶”、“平盖洋桶壶”,都是紫砂洋桶壶作品中的精制之作,是不可多得的紫砂工艺品和收藏珍品。洋桶壶系列作品无高文件、低档之分,这是储铭洋桶壶的工艺特征之一。究其原因,储铭洋桶壶把人的精神融合到壶中,是储铭人格化的体现,这显然超出日用范畴。

储铭性格豪放,能收能发。壶如其人,协调得体,收放自如。可惜储铭生不逢时,一生不得志。储铭一度受聘于川埠赵松亭坊间,所创精品除洋桶壶系列外,还制作茗壶“如意仿古”、“矮石铫”、“掇球”、“线圆”、“圆刻”、“梨形”、“碗形扁腹”等传统款式流传在世。但诸多茶壶品种之中,以紫砂洋桶壶为最,并成为紫砂茗壶优秀传统经典名作得到壶界公认。1933年间被顾炳荣邀至家中,辅导顾景舟制壶历时两年之久。顾景舟镌刻“龙溪山人”印章相赠,更名储铭。他性格豪放,无家室,一生不得志。1937年紫砂行业一落千丈,储铭贫困潦倒而离开人世。


近代 储铭 牛盖洋桶壶 高:12.6厘米

此壶是在传统洋桶壶基础上加添装饰,肩变为凹肩线,盖为母子线相吻合,颈与肩有精细的节奏变化。该壶特点是携带方便,便于保暖与藤提相配套,俯视线条韵律丰富,嘴为洋桶式,底部圆韵,比传统造型更精制,深受当地陶工、业主的欢迎,成为历史名作。

四、紫砂洋桶壶典型之作

紫砂洋桶壶自问世以来,经久不衰,成为人们茗泡品茗较为普遍选择的用具之一。且自清末到至今,名手参与不在少数。各人有各人的形制,各人有各人的气韵,大小变异,参差不齐,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这里挑选各时期较有代表性的典型之作,略作浅析鉴赏。

1、“锦堂发记”款茶胆式“独钮洋桶壶”。壶高13公分,宽12.5公分,材质细红泥。制作年代:清末。底款大方,印章阳文楷书『锦堂发记』,为台湾民间人士收藏。壶为早期“独钮洋桶壶”形制。身筒粗矮稳重,脚线、肩线、口线对称,流顺,弯二弯式,微缩,系耳厚笨,口颈深且厚,茶胆套于壶内,利于沥茶分隔。肩、口线色铜饰边,钮用黑釉装饰。整体造型有笨重感,拖沓感,垂头感,凝滞感。制作工艺亦一般化。

2、何士芬嵌盖“牛盖洋桶壶”。壶高14公分,宽19公分,口颈8公分,材质细段泥。制作年代:清末。壶身一面刻山水画一幅,一边刻草书『步趋简翰,唯古是尚。士芬』字款,为宜兴鲍建南收藏。壶为早期“牛盖洋桶壶”形制,圆浑稳重,形体大方,简练对称,流一弯,顺势胥出,系耳粗糙,牛盖眼长而尖,盖口沿不明显,用整块泥片封住。虽粗糙形制却协调,制作工艺一般流却挺畅有力。


何士芬,清同治至光绪年间人,首创紫砂“牛盖洋桶壶”,材质段砂,圆纯简练,嵌盖得体,工浑饱满。现为宜兴鲍建南收藏。


清 紫砂提梁壶 高:20cm

紫砂质地及佳,色泽古朴,且正面刻莲花,背面有『清和』『来试人间玉川茶』字样。

3、“少山”款“独钮洋桶壶”。壶高18.5公分,口径8.2公分,材质段泥隐其麻。制作年代:民初。底刻款『荷净纳凉时 少山』,为南京博物院收藏。此壶是外销泰国经打磨抛光后返流中国内地。壶稳重大方,工整严谨,流长而顺,二弯式抛物体状,打磨后黄黑相嵌,光洁平滑,制作工艺比较讲究,风格严整端正。


近代 少山 洋桶壶 高:18厘米 宽:1.5厘米

此独钮洋桶壶为南京博物院藏品。首创于宜兴“锦堂发记”茶壶店,系后由“阳羡陶艺公司”经营此项业务。少山者,原为时大彬名号,陶刻工匠为提高身价,即署『少山』款,以混视听。


清晚期 福记龙印款 紫泥磨光直筒提梁壶 高:20.5cm 宽:16.8cm

4、俞国良“牛盖洋桶壶”。壶高18公分,宽16公分,材质紫泥,制作年代:二○年代。底钤『锡山俞制』,盖款『国良』,为宜兴蒋彦中收藏。壶整体协调,块面流畅,壶盖紧密,大度精神,做工较为讲究,风格稳重大方。


民国 俞国良制 任淦庭刻 洋桶壶 宽:17.5cm

此件洋桶壶牛盖,直筒,双直板耳活络梁,整件器物用料考究,质感细腻舒适,造型端庄大方。器表由任淦庭镌刻装饰,以多变的刀法,表达出陶刻线条的趣味和美感,将书法于简约的紫砂陶上,使紫砂艺术相映成趣,平添浓浓的文人气。盖钤『国良』小印;底钤『锡山俞制』四字方印。此壶为俞国良与任淦庭合作精品,甚可宝玩。

5、民国,闻才,大洋筒壶,高22cm,宽27.3cm,款识:廷记图书(底款);闻才(盖款);闻才(把款); 铭文:春满玉壶随意酌,味余诗思扩胸进,己卯年之秋岩如氏书并刻之。 此壶闻才制,又有陶刻名家岩如氏刻字“春满玉壶随意酌,味余诗思扩胸襟。己卯年(一九一五年)刻。“不仅制壶者、刻款者、年代等条件皆备,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茗壶。


6、吴云根“牛盖洋桶壶”,壶高15.5公分。口径7.8公分,材质清水泥,制作年代︰三○年代。底钤:『吴云根制』,盖款:『芝莱』。为宜兴赵山南收藏。壶简洁顺畅,浑而润湿,流比较单薄,骨多肉少,制作工艺较为一般,风格清瘦。


吴云根 牛盖洋桶壶

7、唐凤芝“牛盖洋桶壶”。壶高15公分,口径8公分,材质清水泥,制作年代:四○年代,盖款:『凤芝』,为宜兴焦洪明收藏。壶简洁明了,圆润光洁,流挺括自然,线面制工精致,制作工艺较为讲究,风格自然秀气。

8、王寅春“牛盖洋桶壶”。壶高15公分,宽16公分,材质清水泥,制作年代:五○年代,底款:『王寅春』,盖款长圆印:『寅春』,为宜兴潘仁亮收藏。壶稳重大方,牛盖眼圆润,口颈挺括,做工精细,风格雅致浑重。


王寅春 牛盖洋桶壶 长:15cm

底款:『王寅春』 盖款:『寅春』

壶形制流行于民国年间,是仿制洋桶而来。长圆形桶身,配以金属提梁。壶身以打筒身法制作,肩变为凹肩线,盖为母子双线相吻合,颈与肩有精细的节奏变化,嘴为二弯,底部圆韵,俯视线条韵律丰富,点、线、面元素和谐统一,比传统造型更为精致。洋桶壶端庄、耐看、容量大,是当时各阶层喜爱的实用之器。此壶壶身素面、无纹,显得更简洁、端庄、素雅。


清末民初 王寅春 洋桶壶 宽:15.5cm

底款:『王寅春』

9、顾景舟“牛盖洋桶壶”。壶高15公分,口径8公分,材质清水泥,制作年代:六○年代,底钤方章:『景舟制陶』,盖款椭圆印:『景舟』,把小方印:『景舟』,为宜兴李氏收藏。壶整体协调,顺畅自然,工整圆润,线面流畅,流清瘦细腻,口盖吻合贴切,牛盖耳孔匀称圆浑,细部处理严谨,风格灵秀素雅。


顾景舟 洋桶壶 高:14.5公分 宽:15公分

壶身铭:『东坡陶壶,唐贡山茶,玉女潭水,足供高人清赏,乙酉秋月为鸿法兄清玩,范顺琪福赠』

民国34年制,鸿法宜兴土地改革所所长,范顺琪宜兴市政委送 顾老亲手刻画写。


顾景舟 牛盖洋桶壶 容量:600cc

底款:『曼晞陶艺』 盖款:『顾景洲』

顾景舟大师由于早时曾跟有“洋桶王”之称的储铭学壶,所以洋桶壶成了他早年做得最多的一种造型。在抗日战争后期,1944年顾景舟从上海回到家乡宜兴后生活艰难,开始以接受别人定制“洋桶壶”为生计,前后做过多件“洋桶壶”。故而此类“洋桶壶”也是顾景舟大师心得最为丰富的一种壶型。此壶为顾景舟大师的得意之作,常常被引以为经典。


顾景舟 牛盖样桶 长:16.2cm

底款:『曼晞陶艺』 盖款:『顾景舟』


1962年 顾景舟制 友石刻 毛主席语录洋桶壶 高:15.6cm

此壶形制流行于民国年间,是仿制洋水桶而来。长圆形桶身,配以金属提梁。端庄、耐看、容量大,是当时各阶层喜爱的实用之器。牛鼻形盖面略低,壶嘴顶端作斜面处理,别有新意。壶身一面为友石刻毛主席语录『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毛泽东』,并落『友石刻六二年春』款。另一面为春日花鸟图。

10、何道洪“牛盖洋桶壶”。壶高12.5公分,宽15公分,材质紫红泥,制作年代:七○年代,底印方章:『何道洪』,盖印小方章:『道洪』,为宜兴陆候收藏。壶端正圆浑,协调得体,肩颈饱满,牛盖挺括,精工细做,风格浑朴细腻。


何道洪 紫泥牛盖洋桶壶 高:11cm 宽:12.8cm 容量:550cc

印鉴:『何道洪印』

此壶金属双提梁,牛盖。造型简练,线条流畅,使用方便,便於提携。


何道洪 洋桶壶 长:15.5cm 高:12.5cm 容积:900cc

底款:『何道洪印』

此壶为传统洋桶式造型,壶身上以隶书书体陶刻装饰毛泽东语录:『我们应该谦爱,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两个中国之命运》(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三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一〇二八页』。壶身呈圆桶状,牛盖式壶盖以压盖式与壶口相合,二弯流,倾倒茶汤自如。壶鋬以软提式设计,未加提手。壶肩装饰一环线,使之壶体与颈肩更为协调美观。

11、徐汉棠“牛盖洋桶壶”。壶高15公分,宽17公分,材质紫砂,制作年代:八○年代,底印:『徐汉棠制』,盖印:『汉棠』,为宜兴周云龙收藏。壶稳健浑厚,得体匀称,口盖严密,线面顺洁,风格简洁挺括。


徐汉棠 牛盖洋桶壶 长:14cm

底款:『徐汉棠制』 盖款:『徐』、『汉棠』

该壶壶身瘦长、线条挺括。高颈,肩部圆润、丰腴,弧线自然下垂。牛盖眼孔椭圆匀称,子母线严丝合缝。壶嘴修长,二弯流呈抛物线上扬。银质双线提梁,似佩戴在女人玉腕中的银镯,随着使用,细碎作响,平添神韵。

以上各家再加上储铭(前节专叙),为紫砂洋桶壶各个特定年代的典型代表人物,可以这样说,紫砂洋桶壶的制作名手还远远不止以上这些人物,还有许多默默贡献的紫砂艺人(包括像裴石民、朱可心等制壶名手),在紫砂洋桶壶的各个历史发展时期,都做出了默默的贡献。


1960年代作 裴石民制 紫砂牛盖洋桶壶 宽:15.4 高:13.2cm

底款:『裴石民年七十六制』篆书印款 盖款:『石民』、『七十七老人』篆书印款

洋桶壶款式创制于清末民国初年,其造型简练,既方便使用,又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为紫砂光货素器类经典作品之一。紫砂名家多有制作,而以裴石民制品最为少见,尤显珍贵。此壶造型古朴大方,弯流紧贴壶身,肩颈过渡自然,壶身圆润有度,盖面牛鼻形钮,形制独特,铜钩软耳双提梁朴素典雅,弧线与壶盖契合。


任淦庭刻 牛盖洋筒壶 高:150mm 宽:160mm 私人藏品

壶底印款:『袁顺』

陶刻铭文:『色到浓时方近若,味从回处有馀甘』

落款为:『公元一九六四年三月上旬□镐南同志留念 七十六老人任淦庭赠』

这两句助人茶兴、益人性情的诗句,短小简洁的铭文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毛顺兴 洋桶壶 高:15cm 长:15.5cm 容量:1090cc

盖款:『春记』 底款:『龙凤』

壶身铭文:『汉砖瓦文,此仿金石索抚本。毛顺兴陶厂造』


朱可心 洋桶壶 容量:95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