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进来!看汕头最早出现在航拍镜头下长什么样!
近年来,“航拍”这种高大上的摄影手法越来越走进普罗大众的生活,人们通过另类的俯视摄影来拍摄城市风光、记录重要时刻。
航拍即空中摄影,是指从空中拍摄地面图象,获得俯视航拍图。航拍图能清晰的表现地面形态,在过去注重摄影实用性的时代,航拍更多地被运用于军事方面。
2017年,纪录片《航拍中国》通过俯瞰的视角,真实和立体展示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风景,新颖的航拍角度让观众们充分感受了中国大地的美,备受追捧。
《航拍中国》中的山河美景
而自从汕头进入“创文强管”时代,城市面貌大变样,绿地公园多了,还有东海岸的“网红桥”,这些都成为了本地航拍爱好者取景的好选择。
汕头航拍图,白云摄
汕头“网红桥”航拍视频,林剑锋摄
那么问题来了,你知道最早的汕头航拍图片拍摄于什么时候吗?第一个用航拍技术记录家乡风情的汕头人又是谁呢?
请往下看——
《潮梅现象》上刊登的《汕头市区之鸟瞰图》、《崎碌东区绥靖公署之全景》
现在可见到的最早航拍潮汕的图片,可能是1935年出版《潮梅现象》上刊登的《汕头市区之鸟瞰图》、《崎碌东区绥靖公署之全景》。据目前掌握的材料,侵华日军在进攻汕头前所摄的一组照片,也是较早航拍汕头埠的作品。
这些日军航拍汕头的照片,最早发表于《支那事变画报》第62辑、63辑等,为八开黑白印刷,于昭和十四年(即1939年)在日本发行,近年汕头大学图书馆编译成《日军侵略潮汕写真》出版。
在《支那事变画报》第62辑有《汕头攻略战特辑》,刊登了多张航拍汕头全景图片,而《汕头攻略の意义》一文,更暴露了日寇侵占汕头的野心和阴谋,文中清楚地写明:
“
6月21日凌晨,我军精锐部队实然实施攻陷汕头的举动,彻底打破了英国等国家的梦想。这一举动充分显示了日本的潜在力量和军队的精锐水准以及大陆政策毫不动摇的坚定信念……潮汕地区是南洋华侨的故乡,迄今为止,汕头一直是蒋政府和南洋华侨之间的联络信道。攻占汕头可以使南洋华侨更深刻地认识到蒋介石政府已经败北,促使他们放弃对蒋的支持。同时,汕头会成为我军在中国南部海域实施海岸封锁的重要据点,以及掌握华南地区制空权,取缔和消灭广东以及香港附近敌军的重要据点......
”
在这些航拍作品中,清楚地注明码头、仓库、发电所、公园、邮政局、海关等重要目标,让人认识到日军在侵略汕头之前,已做足了前期的侦察工作,对汕头的进攻是蓄谋已久的行动了。
注明发电所、税关的汕头港航拍图
注明汕头街市、公园、邮局的航拍图
发电所、仓库的的汕头港航拍图
1939年6月21日,日本空军再次飞抵汕头上空,又拍下了几张照片,特别是轰炸汕头市郊交通运输线的航拍照片,更赤裸裸地窥得日军之狼子野心。
侵华日机在汕头上空
侵华日机飞抵汕头上空拍摄的太古码头
侵华日机轰炸汕头市郊交通运输线的航拍照片
如果说1939年侵华日军航拍汕头埠的照片,更多地带给我们警示的话,那么,1977年汕头知名老辈摄影家洪浩老师航拍汕头埠的作品,则是为鸟瞰当年汕头埠的形象留下弥足珍贵的资料,也勾起了一件难忘的往事。
1975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泰国建立外交关系。1977年,由外交部等部门组织到泰国举办轻工纺织品展览,触进双边贸易交流。由于侨居泰国的华人不少来自潮汕,泰华社团就向中国大使馆反映,希望展览能展出介绍家乡风貌的照片资料,要求得到外交部的首肯,汕头地委当即从各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负责此事。
洪浩老师从参加工作开始一直在汕头负责文化展览、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又擅长摄影,自然成为赴泰展览筹备组成员之一。在筹备会上,洪老师提出,最为直观的表现方式无过于用照片介绍情况,以图说话,但有些照片无法在地面上拍摄,最好请地委向上级反映,向空军部队借用直升飞机进行航空拍摄。这一似乎破天荒的提议,在会上几经讨论中,最终得到了地委、省委的支持,当即指示空军派出一架直升飞机协助拍摄好这次摄影任务。
航拍的汕头港,洪浩摄
当时飞机从外砂机场出发,向北沿海岸线拍摄,再转入潮州,然后沿韩江南下。由于所使用的直升飞机产自苏联,装备原始,在空中不能停留。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完成任务,直升飞机取去机舱门,洪浩老师整个人压在飞机门槛上,系一根小绳在腰间作安全带。虽然机身不断摇晃,但洪老师顾不上这些,为将镜头角度取得更广,双手努力将照相机伸出机舱外,以忘我的精神,用简陋的海鸥牌A4反光照相机拍摄了一批具有潮汕特色的照片,如《昔日汕头港》、《汕头光华桥》、《韩江母亲河》等等。
拍摄完成后,洪老师还根据需要对照片进行剪裁,用拍摄艺术照片的方式处理纪实照片,既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又不失生活根基,更保证了最佳的视觉效果。
光华桥所在的光华埠,是汕头市区西北部的一片区域。1916年,以廖杰夫为首的新加坡侨商开始对光华埠进行开发,经费主要由廖杰夫和廖葆珊父子负责。他们花巨资购买厦岭周围几千亩海滩地进行开发,南向光华桥头(即航拍照片的左下方),北沿西港河到现在的大学路,东到潮汕路西侧,筑了一条底座宽2丈、深2丈、地面高1丈、长约5公里的石堤。工程施工长达17年,直到廖杰夫1933年去世时才接近完工,自此,光华埠一带的企业日见增多,工厂、仓库林立,成为汕头埠的工业区。
航拍汕头光华桥,洪浩摄
光华桥前身为耀华桥,杉木结构,于1949年前后塌毁,1950年,汕头市政府拨款重建为生活便桥,1953年增设桥柱,提高承载力后成为交通桥,1961年,桥身被洪水冲垮,同年10月修建,仍为木桥。1964年1月,广东省建筑工程局对对光华桥进行投资改建,由广东省建筑设计院设计,广东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承建施工。改建后的主桥为3跨,长90.4米,桥面宽10.5米,其中车道7米,两侧人行道各1.75米,引桥南端近60米,北端62米,设计荷载能力汽车10吨,拖载60吨,于1965年8月15日建成通车,缓解了汕头西北片的马路交通压力,成为当年汕头的重要交通设施。以侨资建成光华埠的背景,在洪老师照相下,光华桥已不仅仅是一座交通桥梁,更是连接泰国侨胞与家乡的纽带。
洪老师的航拍照片在泰国展出后,在泰华社会中引起很大的反响,圆满地完成展览任务,达到很好的政治效果。不少潮籍的侨胞在阔别家乡多年后,再一次直观地、俯视地看到家乡的风貌,满足了大家的思乡情愫,为中泰建交后各项双边工作的进展注入润滑剂。这批航拍作品,虽时隔多年,今日读起来依然韵味隽永,洪浩老师也因此成为汕头人航拍汕头的第一人。
如今的汕头航拍
汕头航拍,白云摄
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件纪实的摄影作品远非摄影者一按快门这么简单。日军的航拍照片,更多带给我们铭记历史、奋发图强的负责感,而洪浩的航拍照片中体现的是创作者对家乡炽热感情,通过不断观察,把握最佳拍摄时机,拍出经典的作品,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
文/陈嘉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