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家长群里,孩子近视是永远的焦点话题,在群中除了耳熟能详的OK镜、离焦镜、阿托品,也听到过睛延宝这类连医疗器械都不是的产品。所以,这一期我们谈一谈近视防控医疗产品,一方面有助于家长了解一下近视防控的正规产品,另一方面也看看这类消费需求的投资机会。
伴随儿童近视率增加以及众多近视防控技术问世,近视眼防控市场未来可能是国内最大的消费医疗器械领域之一。这个市场培育了曾经千亿市值的欧普康视,也带动了海外企业股价十年10倍。而随着国内产品研发进度加速,未来不同领域都会有更多国产产品出现,近视眼防控市场可能催生出更多的牛股,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
一、OK镜:二十年沉浮的近视防控明星产品
OK镜,也就是角膜塑形镜,其实早在20年前就已经在国内流行,但2000年前后,OK镜曾经因为透氧性较低以及佩戴不规范而导致医疗事故,也导致了OK镜在国内步入了较长时间的低潮期。
但随着技术改进,以及国内家长对近期防控关注度提升,OK作为少数具备临床数据疗效明确的产品又回到大众视野。
欧普康视,2013年年销量只有10万片,但是到了2021年销量超过60万片,而公司上市初最低市值只有50亿,到了2021年市场对于消费医疗热度最高的时候,给了接近千亿市值,小二十倍的涨幅也让大家更加关注OK镜这一近视防控明星产品。
在早期,国内只有7张OK镜批文,但近几年获批上市产品越来越多,现在批文数量达到13家,而这其中的后起之秀就是另一家上市公司爱博医疗。作为有深厚眼科研发实力的企业,在人工晶体集采中大放异彩,同时在拿到OK镜批文后也借助爱尔眼科渠道有了快速发展,上市第一个完整年度销量10万片,第二年达到25万片,迅速进入OK镜第二梯队。这其中有爱尔渠道助力,也有产品本身口碑不错,并且定价相对高端等原因。
在产品差异度不大的情况下,谁能够拿下更多的市场份额?欧普康视近几年通过资本扩张,大量收购区域视光中心,打通了生产商到销售的全产业链,也攫取了更多环节的利润,毕竟从出厂到终端,可能口径有5倍扩大,向下游延伸也有意味着拿到了更多中间商利润。从公司报表也可以看到,现在OK镜产品收入占比已经下降到只有一半,其他增量则是收购门诊视光中心的框架眼镜和护理液等常规产品的收入贡献。
总体看,现在OK镜年销量有250万片规模,国产欧普康视是当之无愧的行业第一,爱博诺德是增速最快的后起之秀,昊海代理台湾亨泰也切入到OK镜领域。虽然250万片相对早期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并且仍然以每年20%的增速发展,但相比广大的儿童近视患者人群,渗透率仍然很低,眼科视光医生短缺,患者消费意识提升以及偏高定价都是阻碍发展的瓶颈。
风险征兆:2021年末,种植牙要集采的消息让消费医疗热度下降,而同属消费医疗的OK镜,让大家也觉得处于集采边缘,同时北京对于不具备验配资质的二级以下医院整改之举,也让大家担心欧普的基层扩张是否顺利。
二、离焦镜:近视防控的另一种选择
在大家都把近视防控目光集中在OK镜之时,一种叫做离焦镜的产品,近几年发展也很快。与OK镜夜间放入眼中的佩戴模式不同,离焦镜作为框架眼镜主要是白天佩戴,对于晚上佩戴不舒服的孩子,很多家长选择了白天佩戴的离焦镜,而且离焦镜相对OK镜,价格更低,不到五千元的价格吸引了一大部分的中低端消费者。
离焦镜三大品牌是蔡司成长乐、豪雅新乐学、依视路星趣控。早期蔡司成长乐已经发展好多年,现在差不多300万片级别,而豪雅新乐学和依视路星趣控的多点离焦镜18年和20年相继上市后,销量快速增长,现在多点离焦镜市场差不多有400万片级别。从渠道看,蔡司、依视路这种本身就是眼镜领域巨头,在零售渠道有较高认知度的产品,大部分走眼镜店渠道,而豪雅新乐学则大部分走医院渠道。
OK镜属于三类医疗器械,需要较长时间的临床,并且监管审批也更严格。而离焦镜是二类医疗器械,审批难度大大降低,市场批文数量也非常多,除了三大进口品牌,国产眼镜片龙头明月眼镜以及已经有OK镜批文的爱博医疗都相继进入到这个市场。
之前,由于资本市场标的少,大家对这类产品关注度比较低,但我们看到实际销量可能有近千万片,远高于OK镜销量,只不过价格相对低,并且批文没啥壁垒,龙头都是进口品牌,所以被广大投资者忽略。但一方面可以看到,近视防控的需求并不仅仅是OK镜的250万片,实际需求量级还是很大的;另一方面也看到,有很多中低端消费者并没有升级到OK镜,而是就自己的需求特点和消费能力,选择了离焦镜。
离焦镜领域,如果说离焦框架镜和OK镜不是一个价格定位的产品,那么以库博光学Misight为代表的离焦软镜可能是OK镜的正面对手,离焦软镜验配方便、佩戴无异物感、定抛护理容易等优势可能成为未来儿童近视防控的新款重磅产品。
三、低浓度阿托品:近视防控的老药新用
眼科药物由于单价较低,通常很少有重磅药物,近些年只有抗体药物对wAMD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有较好疗效,从而产生了阿柏西普这样的几十亿美元的重磅药。但是在几年前,大家发现了阿托品做近视药物的投资机会。
阿托品原来是眼科常用的散瞳药物,但近些年台湾和新加坡有些研究证明低浓度阿托品具有近视防控的作用。
兴齐眼药,聚焦于眼科用药,前期只有几千万利润,市值也从上市初四十亿跌到十几亿,但在2019年初,大家突然发现公司在2018年申报了阿托品滴眼液,相对于近视防控的巨大空间,才不到20亿市值的兴齐眼药直接成为香饽饽,直接十二个涨停。只不过兴齐向CDE申报了两个阿托品产品滴眼液申请,一个是按照散瞳适应症,直接申报生产,另一个是按照按照近视防控适应症,申报2.4类创新药。在19年7月,CDE否掉了直接申报生产的申请,理由是作为仿制对照品的台湾麦迪森医药的阿托品滴眼液安全有效性不充分,不能做参比制剂。说白了就是不能打擦边球,想用于近视防控就老老实实按照做2+1的临床试验,也就是需要2年给药时间+1年观察期,结果兴齐的这款产品预期获批时间,一下子从2019年要拖到2025年了,兴齐的股价也从19年末开始进入到了大震荡格局。
说到低浓度阿托品,从产品制备角度来说不难,大部分医院都可以作为院内制剂自己配制。兴齐在产品获批之前,也申请了网络医院牌照,以院内制剂名义,先做销售。2021年亮眼业绩背后,主要就是医疗服务(阿托品互联网销售)收入从1.3亿增加到3亿规模,并赚到了5000万净利润。
其他眼科企业也看到了低浓度阿托品空间,欧康维视、兆科眼科、极目、博瑞等企业都陆续申报了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其中兆科眼科引进NVK002,原研企业已经完成美国临床3期并申报FDA,欧康维视也已经进入美国临床3期,产品的竞争者有所增加,但无论谁家产品最终获批国内上市,从院内制剂升级为正式产品,都受益于近视防控巨大市场,这款产品终将成为消费品属性的重磅药物。
四、STAAR:受益中国ICL快速增长的十倍股
我们先看一家叫做STAAR的美股公司股价走势,从16年至今,妥妥的大牛股走势,即使短期回调1/3,仍然是10年十倍的Tenbagger。而这家公司主营产品就是用于治疗近视的ICL屈光晶体植入手术。
近视眼手术的两大屈光手术技术,一类是我们熟知的激光手术,包括半飞秒、全飞秒等激光,但缺点就是角膜会变薄,另一类就是STAAR公司的独家产品ICL,就是屈光晶体植入,优点是如果未来遇到问题可以取出来。
从医院角度看,如果主推飞秒激光收入,需要一笔不小的设备支出,现在蔡司的全飞秒激光仪差不多要千万级别价格,而选择ICL前期投入低,晶体植入手术学习曲线短,成为了医院优先选择近视手术方式。
STAAR的ICL产品,2014年获批进入国内,2016年与爱尔眼科合作开启了腾飞之路,16-20年销售额差不多翻了5倍,在STAAR的ICL全球收入中占比从20%提升到44%,而公司股价也是在这个时点开始出现了十倍之旅。所以说,中国市场造就了一个海外十倍股,这话不为过。
国产对标1:爱博医疗作为国产眼科器械平台企业,也看到这一产品的市场潜力,对标产品普诺明PR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国产对标2:昊海生科收购了杭州爱晶伦,其产品是悬浮型人工晶体依镜 PRL,算是ICL的竞争对手,但适应症是1000-3000度的高度数近视手术,消费人群相对更少。
五、眼科医院:近视防控是支柱业务
我们在前文也说过,STAAR的ICL以及爱博的OK镜都借助爱尔渠道获得了较快发展,的确爱尔已经成为了眼科领域的绝对龙头,特别是OK镜这种民营医院主导的品类,据说爱尔占了全国OK镜1/6的销量,扶持了爱博、阿尔法等多个品牌。
那么我们看看近视防控业务在连锁眼科医院中的地位。爱尔上市较久,数据不详细,我们看近期上市的港股朝聚和A股何氏眼科,就会发现近视防控已经占据眼科医院业务的半壁江山。
1、从何氏眼科的业务结构看,近视防控业务(屈光+OK镜+框架镜)收入已经超过50%,近视+白内障两块业务合计占了70%。
2、朝聚眼科的眼科消费业务,收入占比提升到50%以上,毛利更是占到了60%比例。而拆分眼科消费业务,主要就是激光手术、OK镜和ICL,近几年增速最快的是全飞秒、OK镜和ICL这类偏高端消费业务。
六、总结
所谓的金眼铜牙,在眼科领域,特别是近视防控这种处于医疗和消费的交叉领域,既有医疗的高壁垒属性,又具有消费品的需求属性,容易产生大牛股,国内的欧普康视、兴齐眼药以及国外的STAAR的股价走势也都验证了这一观点。从眼科医院终端看,近视防控也成为了支柱性业务,并且高端产品增速加快,消费升级现象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