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仝一
吃饭不仅仅是“吃”。在饮食人类学中,“吃什么”和“如何吃”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饮食是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剪影。今天,中餐遍布世界各地,拥有无数的粉丝。请跟随今日君一起去探访海外中华美食背后的故事。
丨2013 年,来自四川省的海底捞连锁火锅店在洛杉矶开业,满足了不少寻求家乡风味的游子的需求
曾有人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华人移居海外的历史悠久,或为经商,或为谋生,或为逃难,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人选择离乡背井。现今,世界各地的华人中,大约八成在东南亚地区生活。华人移居东南亚的高峰期为十九世纪中期以后至二十世纪初,大部分是以华工身份,漂洋过海到南洋各国工作。华工经历了许多辛酸故事。大概同一时期,第一批移民美国的华人也加入到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兴建中。至1866年,在美华工人数超过十万,他们被誉为“美国之真实开路先锋”。
在“吃”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是固执的。中华美食随着华人移民一起走向了世界。即使到了异国的土地,拥有了新的身份,华人仍然“固执”地坚守着祖辈传承的饮食习惯。移居海外的华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眷念,保存在了饮食中。“娘惹菜”“炒杂碎”“卷粉”……这些美食的背后,是一段段悲欢离合的故事。中华美食飘香海外,华人独特的饮食文化不断与当地的文化融合,形成新的饮食文化。
数十年坚守家乡风味
丨英国牛津城的中餐馆:一菜馆
美国洛杉矶唐人街的“宝记”中餐馆,70年来没有换过菜单。“宝记”1946年开业。刚开业时提供的是改良过的美式粤餐:云吞、老式叉烧、炒饭、鸡肉沙拉都是当时最受欢迎的餐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中餐馆纷纷关门歇业,“宝记”成为当地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家中餐馆,也成为洛杉矶几个华人聚集区中最老的一家。光顾这里的客人有的是附近的上班族,有的是几十年的老主顾,每次来用餐还会穿上印有店名的T恤。开胃炸米条、芙蓉蛋等大部分中餐馆里如今已不再贩售的老式菜品,一直是“宝记”的招牌菜。
如今已近古稀之年的伍国,是“宝记”的老板。他说,那份坚持了70多年的菜单,也就是为了给这些忠实的顾客保留下那个老味道,虽然不知道宝记未来的命运会是怎么样,但只要是自己经营,就会坚持这份从来没有改过的菜单。
岁月流转,“吃”心不改。虽然时代变化很快,但总有一种坚守,让我们泪流满面。
在马来西亚,也有同样的坚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马来西亚霹雳州太平市有个卖广东“全蛋面”的小贩,街坊邻居都叫他波叔。吃波叔做的手工全蛋面,成为很多当地华人的习惯。后来,波叔把手艺传给了儿子阿威,阿威开了个“威记”面馆。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阿威”也变成了“威叔”,但仍坚持每天清晨4点半就开张卖面,并且坚持手工打面。波叔和阿威的全蛋面,是当地华人习惯的早餐,也是马来西亚华人的乡愁。
新移民带来中国各地风味
丨肉夹馍被称为“东方汉堡”
早餐,猪肉白菜大包子;午餐,河南烩面和西安肉夹馍;晚餐,煎饼馃子和珍珠奶茶。这是在伦敦工作的山东姑娘Lucy一天的饮食菜单。她刚到伦敦时早餐只能啃三明治,如今唐人街能买到的肉夹馍无疑是来自家乡的慰藉。尽管种类和国内比还差很多,也足以抚慰像Lucy这样从小在中国长大,在海外工作的新移民的“吃”心了。
虽然早年间英国卖中餐的店也并不少,但基本是老一代移民在经营,口味比较单一。而且,为了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很多中餐都被“改造”过,着实不够“地道”。随着中国新移民和留学生人数的增加,英国经营地方特色食品的中餐厅也越来越多。这些餐厅在服务新一代移民群体的同时,也推动着英国中餐行业向多元化发展过渡。
丨洛杉矶的一家“过桥园”,专卖云南的过桥米线和云南菜
同样的变化也出现在美国。美国南加州罗兰冈有家餐厅,最近推出了“苔条粢饭条”,这是江浙一带的传统小吃;而在圣盖博谷,一家川菜馆开始售卖传统四川地方菜——钵钵鸡和甜烧白,让四川老乡在异乡体会到了家乡的亲切。
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人移居到世界各地,新一代移民也带来了更丰富的中国食物。
中华美食融合当地文化
丨在北京留过学的布赖恩·戈德堡(Brian Goldberg)在纽约下东城开了一家“老金煎饼”
随着华人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华人的饮食文化不仅仅保留了正宗的“中国味”,还逐渐与当地文化融合,发展出新的文化。
娘惹文化,就是华人的传统文化与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当地文化结合而产生的独特文化现象。
新加坡华人黄俊荣的祖辈来到新加坡已经100多年了。100多年间,他的华人祖先和当地的印尼、马来人联姻。黄俊荣的祖母,就是一位正宗的“娘惹”。黄俊荣经营的一家出售娘惹家庭物品的店铺,就因为他的娘惹祖母而在当地小有名气。这家名为“金珠”的店铺,一边经营着娘惹粽子等传统娘惹糕点,一边售卖着娘惹家庭的传统用具和纪念品,比如牡丹凤瓷、娘惹刺绣、珠绣鞋等。
黄俊荣说,他们还是华人,只不过时间久了,把当地的一些文化融入到了华人的文化中来。他常对来店里的游客说:“我觉得,我可以把我们的文化延续下来,是对祖先的一种尊敬。这样一来,无论穿传统服装还是吃娘惹食物时,就会有一种骄傲。这是祖先留下来的一份记忆与情结。”
丨美国常见的中餐外卖盒上都画着一座宝塔。这是南京大报恩寺里的五彩琉璃塔,又称瓷塔
2003年,“是拉差辣椒酱”被华裔太空人卢杰带上了国际太空站。是拉差辣椒酱的发明人陈德,虽然出生在越南,却是地道的华裔。他的祖辈为了谋生,从广东潮州举家迁到越南。上世纪70年代,陈德带着家人从越南来到美国谋生,辣椒事业也在这里起飞。在洛杉矶唐人街的一个小作坊里,他发明了是拉差辣椒酱,还用自己的属相鸡作为辣椒酱的商标图案。如今这种辣椒酱不但深受美国人欢迎,还被粉丝称为“世界最火辣椒酱”。而辣椒酱瓶子上的中文标识和金鸡图案,却隐约透出一抹华人的思乡之情。
汉语有个词汇叫“酸甜苦辣”,表达中华饮食的丰富滋味以及对味觉平衡的追求,还用来描述人生际遇的千百滋味。今天华人饮食酸甜苦辣滋味的背后,是纵横交织的故事,是一代代华人悲欢离合的移民经历和饮食记忆。正如人类学家所说的,我们所吃的食物以及对于这些食物的记忆,决定着我们是谁。饮食的真相,或许就是我们对自我身份的定义。
中华美食纵横全世界,除了中餐的独特美味外,也和华人的移民史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