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8日 星期六

宁波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摘要

宁波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摘要

图为座谈会现场。 (李磊明摄)

编者按:

7月22日下午,市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座谈会举行。与会专家围绕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的主题主线,畅谈了对省党代会精神的理解与体会。大家表示,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是我省迈入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新征程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社科理论工作者必须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主力军的担当做好省党代会精神的学习领会、研究阐释和宣传解读,引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党代会精神上来,为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热潮贡献社科理论界力量。

高水平推进人的现代化 促进全体人民全面发展

黄建华(作者为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把“高水平推进人的现代化,打造促进全体人民全面发展高地”列为8个具体目标之一,提法新颖,寓意深刻,意义深远。

一、人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鲜明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与“坚持人民至上”的党的宗旨一以贯之,其与我省推进“两个先行”的联系,既是目标,也是内涵,更是支撑。马克思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论述了物质和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人的关键作用。推进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也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过程,物质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归根结底都是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服务的。人的现代化,既是前提,又是过程,也是最终目的。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把人的现代化作为目标明确提出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引领意义。

二、推进人的现代化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性

人的现代化不仅是社会整体现代化的必要组成,而且也必将影响社会整体现代化的进程和走向,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和动力。回顾宁波这五年取得的成就,也是积极推进“人的现代化”的过程。坚持人民至上,抓实疫情防控,取得防疫作战战略成果,坚持以人为本、整体防控,与西方社会的见物不见人,物质与生命割裂,形成鲜明对比;坚持创新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重大跃升。这是重视人才发展,构建全域创新体系,注重人才生态培育的积极成果。把握时代趋势,勇于塑造变革,数字化改革牵引全面社会改革,这其实是把人的现代化融入技术的现代化、生产的现代化和制度的现代化,牵引社会形态的现代化发展。民主政治、新时代文化、绿色转型美丽浙江、社会治理平安浙江建设等,其实都是人的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和具体体现,体现了党和政府充分学习借鉴西方已有现代化实践和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弊端和固有不足,彰显了中国特色现代化的“以人为本”的鲜明特征。由此,推进人的现代化对当前我市推进“两个先行”具有特殊紧迫性和现实性。

三、推进人的现代化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和探索实践

推动全体人民普遍得到更好发展,成长通道不断拓宽,人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实现现代化转型。人的现代化首先体现为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经验表明,人的现代化离不开现代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成长与互动。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着力推进全域文化繁荣和全民精神富有”,其实质也是推进人的思想精神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也体现为素质能力的现代化。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曾说:不论采取什么制度,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行这个制度的人的素质。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着力推动全面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着力推进数字化改革引领系统性变革”等任务实践背后,就是人的素质能力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还体现在行为方式的现代化,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就是规范和重塑人们社会经济商务实践中的活动规则。人的现代化还要求社会关系的现代化,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着力发展全过程民主”,是规整公民参政议政的行为规范;“着力开展民生优享的社会发展新局面”“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等等,这些也是对人在社会活动不同区域、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关系的调整和现代化发展。

我省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人的现代化建设也取得显著进步,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当前,新征程已经开启,新蓝图催人奋进。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伟大思想旗帜,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高质量发展中高水平推进人的现代化,促进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奋力打造区域未来发展新增长极

钟春洋(作者为市委党校市情研究所所长、教授)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着力塑造引领未来的新增长极,为浙江省描绘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蓝图。当前宁波处于发展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城市能级提升的突破期和综合竞争优势的重塑期,要奋力打造宁波未来发展新增长极,发挥具有竞争优势产业的扩散效应,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开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美好图景。

一、加快海湾拓展,放大新优势,在湾区经济建设上有新突破

2006年11月6日,习近平同志指出,浙江工业基础雄厚,港口资源丰富,在深入实施“八八战略”进程中,进一步发挥浙江的沿海港口优势。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级大湾区,迭代建设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三大现代产业带。“一湾引领”明确了引领未来的新增长极。环杭州湾产业带是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是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要平台,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重要支撑。

宁波作为环杭州湾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浙江中心城市之一,在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为发挥宁波比较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宁波加快湾区经济建设,有利于深度发挥宁波在港口资源、综合交通、港航服务、口岸通关等方面的集成优势,服务国家战略,作出新贡献。宁波要通过不断强化制造业、港口和新材料等高端功能,促进传统经济与新兴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的融合,在全球的生产网络中不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进而形成国际产业分工的支撑平台和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控制区域。

二、深化区域合作,拓展新空间,在区域联动发展上有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宁波要与杭州协同发展、错位发展,共同唱好“双城记”。2020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来浙江、宁波考察调研,又勉励宁波继续与杭州唱好“双城记”。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唱好杭甬双城记,培育国家中心城市。推进宁波舟山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这是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支撑。

通过整合区域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产业联动、市场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产业优势的形成。未来的宁波,将在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总体框架下,继续发挥滨海优势,构建“一核、三湾、六片”的陆海统筹发展新格局。出台实施杭甬“双城记”行动方案,有序推进甬舟、甬绍、甬台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兴建交通设施,降低区域间交易和交通成本,这将促进市场广度和深度的扩大,催生更具实力的大企业,形成规模经济和提高生产要素效率。

三、找准发力点,打造新平台,在未来产业发展上有新突破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进,世界范围内未来产业的经济板块正在崛起。未来产业发展将代表科技和产业长期发展方向,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升级的需求,在产业转化中形成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巨大带动。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指示,宁波要进一步完善多类型、多层级、广覆盖的开放平台体系,使各类开放平台真正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主战场。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集中布局高能级平台、高端产业、引领性项目,谋划建设未来园区。

打造新平台是产业资源支配力重构和价值链更新的过程,是重构空间治理新格局、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宁波高水平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竞合的重要载体。打造新平台把增长极的空间格局与产业优势统一起来,推进能级的整体提升。宁波要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围绕新经济、新产业、新技术、新消费、新需求,抢先布局未来产业。按照“推进系统性重构、创新性变革”的要求,放大港口最大资源优势,加强与上海等长三角重点城市合作,着力优化生产力布局,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重点发展平台和高能级战略平台,为宁波谱写“两个先行”提供高效的平台支撑。

加强生态文明素养培育 高水平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沈升良(作者为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色彩,把“高水平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列入8个具体目标之一,这是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实干争先奋力建设“重要窗口”的重要体现,描绘了“整体大美、浙江气质”的生态文明蓝图。生态文明素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是抢占高水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文明高地的重要手段。宁波要在争当“重要窗口”模范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中,把高质量高水平建设生态强市、打造生态综合改革先行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任务之一加以推进。针对宁波存在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和素养水平差异明显、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对现代化发展支撑力不足、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缺乏统一的有效机制等问题,通过“美好”培育理念、“美化”培育方式和“向美”培育制度等办法,加强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促进美丽宁波建设。

一、合理定位高水平的“美好”培育理念

基于生态强市的美好价值,促进生活美好与生态友好城市协调发展,通过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有效连接高品位群众生活与宁波生态友好型城市的发展,在构建三大流域生态链、内湖生态链、公共空间生态圈的过程中,以“节约、绿色、美丽”理念统领市民对城市生态文化的认知,培育生态文化素养;基于生态文化沁润的美好心灵,全面梳理宁波商帮生态经济文化,系统总结提炼宁波生态富民文化的特点,促进生态自信与生态富民文化共进,扩展市民生态文化的宽度和深度,提升生态文化自信;基于生态规律的美好行为,立足宁波、跳出宁波与辐射全国,通过创办“宁波生态节”,倡导绿色出行、绿色生活,依据生态发展规律,立足宁波的生态资源、发挥优势辐射全国,引导市民“绿色·美丽”的生活理念,促进市民参与宁波生态结构性转型,培育知行合一的生态文化践行素养。

二、集聚互补高效的“美化”培育方式

采用数字化教育手段,组织专家、学者全面系统建构生态文明培育内容,打造数字化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平台,创新宁波生态文明培育智库资源,运用线上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线上系统学习;采用区域性和整体性的跨领域培育措施,各单位从业务内容出发,结合单位特点,建构不同行业的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尤其在学校教育中构建大、中、小一体化生态文明素养教材,全面实施大生态文明素养提升工程;实施聚焦重点内容和大众普及相结合的模式,全面征集群众意见,梳理百姓关心的十个生态问题,作为重点解决内容,采用“学者科研+群众实践”的方式,从理念、价值、认知等方面进行解决,实施重点与普及的全员育人模式。

三、融合联动高度整合的“向美”培育制度

组建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工作组,发挥政府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功能,构建政+企+校+社区生态实践平台,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落实教师的教育主体责任意识,并结合融媒体宣传平台,破除专业壁垒,不断挖掘教育内容与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之间的内部联系;广泛招募志愿者,成立生态文明素养培育讲师团,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宣传生态知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通过树立新时代美丽宁波生态文明标兵,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文明素养提升实践中来,以“专家+生态标兵”的人才格局,培育社会新风尚,促进生态文明美德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 以文化力量推进“两个先行”建设

张伟(作者为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对“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作出了明确要求和系统谋划。浙江要实现“两个先行”,不仅需要形成更富活力创新力竞争力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而且需要注入文化这个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动力,推动思想观念更新、舆论氛围转变,形成共同奋斗、共创美好生活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以文化力量推进“两个先行”建设。

一、以精神富有、文化先行推进“两个先行”建设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两个先行”宏伟目标,要求浙江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伟大变革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而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对实现“两个先行”建设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总结浙江经验时指出: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深层原因,就在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与当今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就在于发展先进生产力与发展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进而强调:我们应该看到,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文化要素是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文化资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素质是领导者和劳动者首要素质。因此,研究浙江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增强文化软实力,为浙江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浙江人民的共同事业,也是浙江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全面贯穿了这一文化理念和嘱托,在8个具体奋斗目标中,明确提出要“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而在主要任务中提出的10个着力点之一就是要“着力推进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强调要“推行以精神富有为标志的文化发展模式,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不仅明确了未来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和方向,而且把文化建设作为推进“两个先行”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优先发展,这标志着浙江对文化力量的认识,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提高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

二、加快文化标识、省域品牌建设,着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

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关键在于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引领新时代社会风尚的文化高地,使全省人民思想自觉、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涉及文化各个层面,其中明确提出要彰显浙江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标识、打响“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其核心是打造既能反映浙江特点、时代特征,又能彰显社会导向、文化内涵的浙江特色文化。

这些文化标识、省域品牌包括上山、河姆渡、良渚文化等浙江古代文明遗址,包括大运河文化、唐诗之路文化、宋韵文化、唐宋海上丝路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体现浙江文化传统和精神的“浙学”,具体又包括阳明文化、和合文化、黄帝文化、大禹文化、南孔文化、吴越文化等。挖掘继承浙江历史文化,除了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外,更重要在于弘扬浙江文化传统中务实求真的创造精神,焕发新时代浙江人民的创造力。

建设文化标识、打造省域品牌,旨在挖掘、弘扬浙江社会发展的文化基因,丰富当代的先进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提升浙江综合实力,并凝聚社会共识,引领全省人民进一步提振信心,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两个先行”建设。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之邦,无疑是浙江文化标识、省域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征程中,要以省党代会精神为指针,在文化的挖掘、弘扬、转化、创新上下功夫,奋力有为,力争在浙江“两个先行”建设中走在前列。

创新生态赋能制造业做强做优

伍婵提(作者为宁波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着力推动全面转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反映了省委对浙江经济当前发展中面临的挑战、时代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和前瞻性布局。宁波作为浙江社会经济发展“双子星”城市之一,要坚决扛起锻造硬核力量、加快推动全面转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建设创新、集约、开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生态赋能制造业做强做优。

一、构建多层次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助推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宁波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取得重大进展,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要实现二次创新和持续高质量发展,需要为扶持宁波单项冠军企业建立长效的人才吸引与培育机制:宁波在疫情防控期间,有温度、有效率的服务为宁波创建了良好的城市形象。应抓住这个机会窗口,鼓励宁波籍的高端人才回归家乡、反哺地方经济,同时吸纳其他地区的高端研发人才、高级工程师到宁波发展,各级组织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要各尽其责,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格局;激活“人才码”,为人才解决“关键小事”,提高人才的获得感和对宁波的认同感,通过聚焦人才的高频需求,依托和完善“人才码”平台,重点扶持助力其事业发展,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强化校企合作,培育产业工人,针对宁波制造业的发展和用工需求,积极探索和更新人才培养内容和方式。

二、夯实先进制造业基础,构建制造业和服务业一体化产业族群

产业链和供应链处于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位置。为此,宁波提出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目前我市规上工业企业覆盖工业三大门类,其中制造业实现行业大类全覆盖。2021年我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接近1万家,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27.9%;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49.6%,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数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我市在模具制造、纺织服装、文具设计、洗车零部件等制造领域均处于国内国际领先地位。还应看到,当前我市制造业发展中仍存在着工业设计及数字营销文化元素缺失,制造业提质升级缺乏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强有力支撑等短板。因此,要全面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制造+服务’转型,通过推动工业设计品牌建设及制造业数字化营销能力提升计划,着力推进“设计+营销”服务一体化发展,打造校政企协同、多主体参与的“设计+营销”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有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族群,加速产业提质升级,全力推进全国制造强国战略试点示范城市建设。

三、构建“虚实相生、以实为主、融合发展”的经济运行良性态势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宁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要优化供给质量。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通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登峰”等计划,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大优强、绿新高”企业;通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加快形成“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通过推进数字经济倍增行动,打造一批标杆性“未来工厂”,打造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等方式推进现代工业体系建设,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构建“虚实相生、以实为主、融合发展”的经济体系。实体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的着力点,其发展也离不开金融以及网络等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的支撑和融合。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影响贷款需求,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增多、融资意愿减弱,当下促进虚拟经济良性发展有助于促进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引导资本向生产效率更高且效益更好的领域流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产业联合发展,并分散市场风险,优化产业结构。因此,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既要重视“产业+资本”的融合,又要重视“互联网+制造业(实体经济)”的融合,正确处理好虚实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实体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高质量打造宁波清廉高地

陈金波(作者为浙江万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市党建研究中心专家)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打造清廉高地的奋斗目标,这是贯彻党中央建设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清廉中国奋斗目标的再升华,也是落实省委《关于推进清廉浙江建设的决定》的再深化。宁波作为全国廉政文化先发地,承担着为全省打造新时代清廉高地提供“宁波样本”的重要使命,理应勇当“两个先行”探路先锋,供给更多清廉范例。

一、打造清廉高地是绘就“两个先行”的底色

打造清廉高地是“两个先行”的题之中义。党员、干部在“两个先行”中占主导地位,“两个先行”首先需要党员、干部清廉“先行”,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以清廉的作风赢得口碑,以清廉的形象赢得赞誉,以清廉的品牌赢得民心。因此,打造清廉高地是推进“两个先行”有机的、整体的、不可分割的构成要素。

打造清廉高地是“两个先行”的坚强保障。推进“两个先行”,关键在清廉的党委政府。打造宁波清廉高地,正是顺应社会对党的自我革命新愿望、满足群众对正风反腐新期盼的壮举,守护的正是“两个先行”,进而确保“两个先行”在宁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打造清廉高地是“两个先行”的鲜明标识。只有守护廉脉、践行廉诺、创新廉路,深挖浙东清廉文化资源、细化政治监督颗粒、释放市域治理优势、破解深层次矛盾问题,才能为全域建设“清廉浙江”供给更多“宁波样本”。这是宁波高水平自我革命的标志性成果,也是以清廉主动推进“两个先行”的鲜明标识。

二、多措并举加快形成更多清廉宁波范例

1、政治领廉,激发“两个先行”的方向引领力

一是以“红”的政治忠心守好红色根脉。实施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弘扬好四明山革命传统,活化好甬城红色资源,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宁波工作的殷殷嘱托转化为“两个先行”的扎实行动。二是以“严”的政治恒心守好清廉图景。推进从严治市向纵深发展,力求取得更多制度性廉政成果、更大可感性廉行成效、更优生态性廉洁环境。三是以“为”的政治决心守好先行优势。把清廉建设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发展强势、先行胜势,为清廉中国铸就“大引擎”,为清廉浙江构筑“硬支撑”、为清廉宁波奠定“强基石”。

2、思想育廉,聚焦“两个先行”的内生原动力

一是绘就一张清廉教育图谱。统筹推进机关、国企、民企、村居、学校、医院、交通、文化等单元清廉建设,推动主体责任与监督责任贯通协同、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二是建构一项清廉教育机制。弥合纪检监察机关唱“独角戏”的不足,发挥全市共做“合奏曲”的优势,帮助党员、干部育成清廉观念、形成廉洁人格、达成清廉行为。三是串起一条清廉教育环链。优化督学、督教、督治的立体链条,完善清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实行评价结果对关涉主体的“权益挂钩制”“发展导向制”“监督修正制”,促进思想育廉的闭合良性循环。

3、监督促廉,提升“两个先行”的全域驱动力

一是从严一抓到底,干出“宁波味”。及时治理监督执行中的温差、偏差、落差,确保腐败问题发现得了、调查得清、处置得好,努力做出具有鲜明辨识度、浓厚“宁波味”的清廉范例作品。二是提质一鼓作气,干出“清廉味”。突出正清源、治标本,推进“7+N”清廉单元建设;突出“五张责任清单”的动态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三是变革一以贯之,干出“窗口味”。深化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市域变革性实践,提升“四项监督”的广度、深度和精度,创造清廉目标提高、清廉进度提速、清廉改革提前的窗口图景。

4、数字赋廉,增强“两个先行”的智治塑形力

一是数字赋能,建成“掌上监控之市”。做大“数据池”,做精“预警值”,为精准监督提供强大数据支撑,实现清廉治理一网通办、一事联办、多端易办。二是数字赋权,建成“掌上监督之市”。设置群众“监督端”,联动“智能识别”与“人工识别”,打造监督难度“最小化”与监督效果“最大化”的闭环链。三是数字赋责,建成“掌上监理之市”。刚性化“履责”、智能化“督责”、苗头化“问责”、客观化“判责”,依托大数据廉情监测量化评估相关主体的政治生态,为打造宁波清廉高地提供研判依据。

高水平推进人的现代化需要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作支撑

余利军(作者为镇海区社科联副主席)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高水平推进人的现代化,打造促进全体人民全面发展高地”。要靠前谋划,主动作为,切实把“促进全体人民全面发展”摆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以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为支撑的人的现代化新路子。

一、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是高水平推进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现代化是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作为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育现代化既是教育自身不断变革与完善的过程,更是人的现代化过程。人的现代化,即人的比较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是现代化的根本标志;而现代化教育是决定一个人现代化水平和现代性品质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不断探索,人们对教育现代化这一概念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晰,对教育现代化的定义、功能、特质、要素、标准和实施路径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体系化的科学界定,也逐渐认识到“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最为根本的指向和归宿。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主体是人,人的现代化也是教育现代化的目的和核心,人的现代化由此也构成了一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和旨归。因此,人的现代化是目的,教育现代化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是高水平推进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高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人的现代化的过程,高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既服务于人的现代化,同时也蕴含着教育现代化的路径。

高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点是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需要落实到“让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关键少数”的作用,这同样适用于推进教育现代化上。在教育变革与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抓好“教育管理者”,包括各级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各类学校校长,他们是教育现代化的设计者、管理者和推进者,是教育现代化的首位要素。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程度决定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也极大地影响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过程、实现的程度和实现的高度。因此,高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推进教育管理的现代化,让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将教育的管理者和办学者纳入专业的管理范畴。这样,既有利于推动教育治理的民主化,也有利于真正做到尊重教育规律来实现教育的科学化,还有利于通过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来实现教育的法治化。

高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现代化。国以教兴,教以师立。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一切的教育理念和主张,必须通过教师才能得以实践,有了好的教师队伍,才会有好的教育。要实现教师主体的现代化,需要打造好的教师队伍。因此,高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推进教师主体的现代化,只有通过评价、培养、人事、待遇等系列体制机制的改革完善,才能切实促进教师主体人格的现代性、教学理念的现代性、知识结构的现代性、教育方法的现代性和价值理念的现代性,从而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优质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高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是广大学生的现代化。学生群体的现代化,需要落实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要实现学生主体的现代化,就要切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学习品质。因此,高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推进学生主体的现代化,这要求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建设、课程规划建设、自主课堂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生态建设等多个层面努力,通过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来高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最终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投身“两个先行”关键在党

谢磊(作者为市社科院党建研究所副所长)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从报告主题到成就总结到战略指引,再到目标任务,都贯穿了党的建设内容,从报告中,可见党建的矢量、力量、质量与能量。

一、党建的矢量——新思想引领前进的方向

矢量是一种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反复强调了党建的方向,即通篇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的重要指示精神。

一是深刻领会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报告用“4个更加深刻”和“2个根本在于”阐述了浙江五年成就取得的至深体会。五年来的历史性成就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二是当学懂弄通做实新思想的排头兵。浙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要在学深悟透、细照笃行上更先一步、更深一层。三是做践行重要指示精神的先行者。要以更高站位、更严标准、更强自觉和更深感情,深刻领会贯彻重要指示精神,以最坚决的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

二、党建的力量——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党和国家的全部事业都根植于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聚焦如何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更好。

首要是做到“两个维护”。做到“两个维护”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最高政治原则,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核心是坚持全面领导。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即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当前,要自觉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治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全过程、各环节,真正焕发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关键是把握党建统领。加快党建统领的相关理论创新,回答为什么党建能统领、党建统领什么、到底怎么统领等一系列问题;夯实党建统领的组织基础,织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建强党建统领的执行体系,强化党建统领重大决策落地、重大工作推进和重大风险防控。

三、党建的质量——打造新时代党建高地

先行意味着示范与引领,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在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前提下,以高地之高、标准之高,全面提升党建的质量。

一是不断健全党建运行机制。首先是完善制度建设。牢牢把握将制度建设贯彻于党的建设各方面,不断健全党内法规制度。其次是健全责任体系。进一步压实党建责任体系,党建责任层层传导、层层压实。再就是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对党建运行系统重塑、流程再造。二是全力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树牢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聚焦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建设,推动党的组织嵌入生产生活全服务链,实现整园建强、整楼推进、整线突破。三是突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做好选贤任能,树立政治标准、强化实干担当导向,加强“一把手”选任和战略储备、选优配强关键岗位、大力培养年轻干部。实施赋能成长,实施干部能力素质提升计划,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四、党建的能量——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变革

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是一部勇于自我革命的伟大历史,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就是全面从严治党。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一是自我革命以人民根本利益为中心。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过程中,要将初心自觉地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来检视自己,敢于向群众深恶痛绝的顽瘴痼疾开刀。二是自我革命以推动社会变革为使命。百年历史证明,党的自我革命在推动伟大社会革命中,发挥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作用,即以党的自我革命来引领、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只有加强自我修炼、苦练内功,把自身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锻造出坚强的领导核心。三是自我革命以全面从严治党为路径。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努力打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清廉甬城。不断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努力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具有宁波辨识度的清廉建设样板。

上一篇新闻

任正非7年前的预测,全部验证了

下一篇新闻

城中村最强改造!被弃握手楼变身95后怦然心动的时尚社区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