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华服:见证中国纺织梦的伟大复兴
文 | 王泠一
10月16日,是载入人类命运共同体史册的高光时刻!神舟十三号的完美升腾,彰显了爱好和平与发展的中华民族对国际社会崭新的卓越贡献。三位中华民族的精英,为普天之下的中华儿女赢得了万千自豪。而在党的诞生地上海,有一群纺织人更是自豪地告诉我:中国航天员们穿戴的太空华服,是彻底的上海智造!
太空华服让巾帼英雄王亚平更加英姿飒爽
我所了解的上海准备研制航天员服装的计划(当时还不叫规划)是在1991年即建党70周年之际,上海工业界和科技界展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后来因宇航服研制和试制耗费巨大,如何更经济地投入甚至谋求市场衍生效益就成了上海市政府不得不考虑的课题。于是上海社科院的经济学家们也投入研究。当时我的父亲王志华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所长是著名脑科学家杨雄里院士。他们也在研究航天员进入太空后的生理反应,目标就是保证其安全。
当地时间2019年7月16日,美国华盛顿,在阿波罗11号登月50周年之际,尼尔·阿姆斯特朗的阿波罗11号宇航服在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进行展览
杨雄里院士曾经告诉我:在真空环境中,人体血液中含有的氮会变成气体并使体积膨胀;如果不穿加压气密的宇航服,就会因体内外的压差悬殊而导致宇航员生命危险。记得当年父亲也告诉过我:宇航服是在飞行员密闭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功能服装;需要应对真空、高低温、太阳辐射和微流星等太空环境因素对宇航员生理危害。宇航服需要中国独立研制和生产,因为没有任何国际技术转让可能性。美国当年主导的对华技术封锁中,包括宇航服在内的太空技术封锁名列第一位。本世纪的俄罗斯、法国虽然对华有限合作,但要价都是特别的惊人。
东华大学的太空华服国家实验室
随着神舟五号的升空到十三号的腾飞,世界各国终于明白中国已是当然的太空强国。同时被冠名为太空华服的宇航服,成为上海这个中国纺织摇篮的民族骄傲。其中新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高等学府东华大学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初中时就居住在其上海中山西路校区的附近;当时叫华东纺织工学院、一度改名为中国纺织大学。十三号腾飞之际,恰巧是东华大学的七十华诞;没有比这更好的惊喜了。
东华大学实验室测试太空华服
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说的是:宇航服是典型的高科技产品,从解决舱外宇航服外层防护材料问题到研发设计航天员系列专用服装,东华大学科研团队参与了每一代宇航服的设计。如本世纪初,由东华大学九个学科组成的联合课题组就解决了舱外宇航服制造技术的瓶颈问题——舱外宇航服涂层。这个涂层,被研发团队专家比喻为盔甲,它比皮革软、比镜片薄、比手机轻,却能像盔甲一样保护着航天员在太空行走的安全。当然,这一核心技术没有任何资料和实物可供参考。但在上海市政府和教育部的全力支持下,研发团队完成了杰作:具备耐化学腐蚀、耐磨损、防撕裂、防热辐射、防微流星、防离子辐射等性能的高科技材料,并且在抗高温和抗辐射等指标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不久就投入太空实战。
东华大学科研团队集体收看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亮相主题直播
如今,由东华大学团队参与研发和设计航天员专用服装已经有三十多个成系列的品种了。据了解:它们有的可以帮助航天员在长时间的太空飞行中对抗失重对人体肌肉的不利影响;有的甚至能呵护航天员的情绪和心情。同时,在设计时还考虑到了舱内光线环境下进行摄影、摄像和图文图像传输后的显示效果等有关细节;出于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在实用第一的条件下,还增添了中华文化元素的美学配置。值得指出的是:除了服装,航天员离不开的太空居家鞋也有东华大学科研人员的积极参与。其全新的材料配置和精巧设计,确保了航天员在飞船舱内和空间站失重环境下,进行工作和活动时脚部的舒适和安全,真可谓是神来之笔!
北京时间10月16日上午9时58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
有意思的是:考虑男女航天员的穿戴差别,在神舟十三号的最新套装中,还有从围巾、领带到丝巾的各种服饰配件新品种。所以,人们通过电视直播看到的北大骄傲和巾帼英雄王亚平,是那样的英姿飒爽、那样的神采奕奕、那样的大国风范!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女孩子会以王亚平姐姐为榜样,去追逐自己的太空梦!
最新行业专著《衣被天下上海纺织》封面
现在东华大学科研团队和上海纺织工业的伟大成就,让我想起了曾经深入坦率交流过中国纺织话题的东华大学校长邵世煌(1994-2001年任校长),那是1995年在广东惠州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术研讨会期间,晚餐后我们居然谈到了深夜。惠州会议由广东省委统战部主办,来了不少香港、新加坡、吉隆坡和台北的广东原籍同胞,大部分是已经投资珠江三角洲的纺织和品牌服装企业家。在会议上,企业家们也纷纷发言,主要话题集中在中国纺织和服装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等方面。我主要介绍了自己在上海纺织行业的调研结果,显示行业核心竞争力并不乐观。如当时的东方某鱼T恤衫淮海中路专卖店里售价居然一千多元,但实际上是在南汇燎原农场的乡镇企业里贴牌生产的;其成本每件只要二十元,新加坡企业主则以二十五元进行收购。而上海国有企业的衬衫每件出厂价的利润只有人民币三角四分,所以当时有八亿件上海村衫等于一家波音飞机的评论员文章。除了企业家苏寿南领导的三枪内衣生产厂家,当年其它上海国有纺织企业日子都很不好过;很难准时足额地发放员工的工资。上海纺织业不得不进行被称之为壮士断腕的改革即压锭和人员分流,分流的女工中还出现了第一代空嫂!
天平德育圈小记者叶紫辰采访黄宝妹奶奶并赠送《衣被天下上海纺织》
邵世煌校长对于我在大会上介绍的上海案例,感到很不爽。于是,在我们促膝交谈中着重议论未来的中国及上海纺织业的光明前景,还有曾经的辉煌。他和我谈到了元代松江府的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如今的徐汇区华泾镇有黄道婆纪念馆)、谈到了全国劳模黄宝妹(东华大学校友)、谈到了周恩来总理对纺织事业的关心。接着,他和我谈面料研发和品牌塑造,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迅速提高,面料或服装制造的原材料工艺已经显得落后了,这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另一个关键则是品牌的知名度,这决定着利润的水平。他很乐观地告诉我的是:纺织工业不是夕阳产业,一旦出现新的技术突破和市场规模性需求,它必将会成为时尚产业和朝阳产业!他高屋建瓴地指出:纺织产品的现实需求是很广阔的、未来也会不断有新需求;他甚至说抗震救灾的特种纺织用品,必然是有市场的,当然也是需要提高科技含量的。他判断以后的中国人民还会纷纷投入户外体育运动、水上项目和冬季奥运项目,这也需要中国纺织企业提供符合中国人特征和口味的相关体育服装产品。他有些神秘地告之:东华大学在1993年已经承担了国家战略任务——研制宇航服!他相信其领导的团队,必然会完成任务!
黄宝妹在家阅读复旦大学留学生们重阳节给她的致敬信
黄宝妹鼓励复旦留学生和上海学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现在可以告慰他的是:当年惠州夜谈的所有梦想,都已经实现了。我还要告诉他的是:东华校友、全国劳模黄宝妹在党的百年风华之际获得了七一勋章!黄宝妹艰苦奋斗的事迹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风范,正在当代上海青少年中间甚至在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留学生中间得到广泛传播和赞美。如韩国留学生申洧珍在今年重阳节给黄宝妹奶奶的致敬信中这样表示:“您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后,处处以身作则!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您居陋室,却将好房子让给老劳模们;您有着热心肠,接济帮助被困于生活窘迫的老劳模们;您清正廉洁,不被荣誉、金钱所左右,不忘初衷,坚守了工人妻子的本色,亦坚守了一个好工人的本色。您积极进取,为了跟进时代,为了达到符合劳模的要求,您不断学习科学文化。……您教会我们在逆境中勇往直前,在顺境中勿迷失自我。”另一位韩国留学生田裕振在信中则感慨地表示:看到的新闻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您说的:“皮辊花是什么,就是浪费。那个时候算了一笔账,一两皮辊花,等于三碗白米饭的价值。”“您为了减少浪费而研究技术探索做法在工厂推广后,不仅节省三分之一的人力还可以让机器24小时不停运转”。“您是这个时代女性的榜样,、明智的劳模和国家事业的贡献者。您所有的业绩让我们认识到逆境中也能坚定前进!长时间不忘初心,为了自己的目标一直坚持到最后的情景让我们获得了很大的勇气。现在的中国因为您和一代代劳模的辛苦奋斗,才得以进一步繁荣!”
作者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留影
我最后要告慰邵世煌校长(2021年9月26日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4岁)的是:在东华大学七十华诞和神舟十三号腾飞前夕,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的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推出了《衣被天下上海纺织》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和学林出版社联合出版),著者是上海大学教授廖大伟和东华大学青年学者刘盼红博士,其中廖大伟还曾经是我在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的老同事。这本最新的行业史专著:记录了黄宝妹、杨富珍等上海纺织鼎盛时期劳模们的贡献,记录了东华大学等行业科技尖兵的研发功绩;展示了新时代上海纺织行业的新兴活力,展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和时尚服饰的积极追求。其朴素结论是:纺织精神永放光芒!(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 中国与不丹签署边界谈判备忘录,陆上边境线“画圆”就剩印度一家!· 4个人围成一桌干聊天儿,你看吗?· 寻物 | 叮叮当当,藏着烟火气的锅碗杯盘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