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24日 星期六

新闻热点

为何发声比沉默更能推动制度改变?

在面对制度问题时,许多人感到无助,尤其是在语言沟通存在障碍的情况下,常常选择沉默甚至愤怒地批评体制。然而,是否真的没有表达诉求的渠道?其实,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主动发声,而非一味悲愤或抱怨。

一次亲身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制度并非冷漠无情,只要公民勇敢表达,声音是有可能被听到并促成改变的。大约11个月前,我因母亲住院期间遇到的看护问题而感到担忧,于是用华文写了一封邮件,标题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发送给了卫生部长王乙康。发送时,我并未抱有太大期待,仅是作为一个子女,希望将问题真实反映。

令我意外的是,隔天周二一大早,也就是长周末刚结束、开工不到两小时,相关部门便主动联系了我。医院方面已收到指示,并迅速开始处理问题。这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重新审视制度在回应公民诉求时的效率和能力。

这一事件让我意识到,卫生部的‘零容忍’政策不仅保护医护人员,也体现了对病人及家属合理需求的重视。从制度设计到实际执行的高效反馈,彰显了民主社会中公民声音的重要性以及被尊重的可能性。

当然,政策和服务不可能完美无缺,但如果我们能冷静、理性地将问题说清楚,而不是一味沉默或情绪化批评,公民的意见是有力量的。发声并非空想,而是权利,是推动进步的第一步。而沉默,往往只会让改变遥遥无期。

在民主社会中,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人民的积极参与。遇到问题时,与其在无助中指责,不如尝试表达诉求。或许,你的声音将成为改进的起点。

上一篇新闻

政府与民众视角差异:二手烟问题为何难解?

下一篇新闻

面对不公如何应对?从结果出发理性解决

相关新闻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