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五月艾的功效与作用:祛风消肿,止痛止痒,调经止血

五月艾为多年生草本,有时成半灌木状,全株有香气。茎高80~150厘米,具棱,多分枝;茎、枝、叶上面及总苞片初时被短柔毛,后脱落无毛,叶背面被蛛丝状毛。


1形态特征


半灌木状草本,植株具浓烈的香气。主根明显,侧根多;根状茎稍粗短,直立或斜向上,直径3-7毫米,常有短匍茎。茎单生或少数,高80-150厘米,褐色或上部微带红色,纵棱明显,分枝多,开展或稍开展,枝长10-25厘米;茎、枝初时微有短柔毛,后脱落。叶上面初时被灰白色或淡灰黄色绒毛,后渐稀疏或无毛,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绒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卵形或长卵形,(一至)二回羽状分裂或近于大头羽状深裂,通常第一回全裂或深裂,每侧裂片3-4枚,裂片椭圆形,上半部裂片大,基部裂片渐小,第二回为深或浅裂齿或为粗锯齿,或基生叶不分裂,有时中轴有狭翅,具短叶柄,花期叶均萎谢;中部叶卵形、长卵形或椭圆形,长5-8厘米,宽3-5 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或为大头羽状深裂,每侧裂片3(-4)枚,裂片椭圆状披针形、线状披针形或线形,长1-2厘米,宽3-5毫米,不再分裂或有1-2枚深或浅裂齿,边不反卷或微反卷,近无柄,具小型假托叶;上部叶羽状全裂,每侧裂片2(-3)枚;苞片叶3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卵形、长卵形或宽卵形,多数,直径2-2.5毫米,具短梗及小苞叶,直立,花后斜展或下垂,在分枝上排成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或复总状花序,而在茎上再组成开展或中等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略小,背面初时微被灰白色绒毛,后渐脱落无毛,有绿色中肋,边缘膜质,中、内层总苞片椭圆形或长卵形,背面近无毛,边宽膜质或全为半膜质;花序托小,凸起;雌花4-8朵,花冠狭管状,檐部紫红色,具2-3裂齿,外面具小腺点,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8-12朵,花冠管状,外面具小腺点,檐部紫色;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花柱略比花冠长,先端2叉,花后反卷,叉端扁,扇形,并有睫毛。瘦果长圆形或倒卵形。花果期8-10月。

本种植物变异大,在同一地区不同生境都有变异,如在林缘、树下、阴地等遮阴环境生 长的植株通常矮小,叶薄纸质,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卵形,并成二回、大头羽状深裂,中部叶 为大头羽状全裂,稀为提琴状羽状深裂,每侧裂片2-3(-4)枚,叶上端裂片有数枚缺齿,下部裂片渐小,通常无裂齿,叶面无毛,背面除叶脉外有蛛丝状薄毛,而在旷野里生长的植株,其基生叶与下部叶均为二回大头羽状深裂,但茎中部叶却为一至二回羽状全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变化大,初为长卵形,下垂,以后渐成长圆形,斜生或直立。

2植物形态


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并参与编辑

五月艾枝叶 (1张) 五月艾花果 (2张)

3生长环境


生于中、低海拔地区路旁、林缘、坡地。

4分布情况


产辽宁、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南部)、山西、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东南部);多生于低海拔或中海拔湿润地区的路旁、林缘、坡地及灌丛处,东北也见于森林草原地区。为亚洲南温带至热带地区的广布种,日本、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尼泊尔、不丹、锡金、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等都有。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北部)。

5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来源】: 本品为 菊科植物五月艾Artemisia indica Willd.的干燥地上部分。

【 原植物】:

【采收加工】: 夏、秋间枝叶茂盛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阴干。

【药材性状】: 本品全长50~100厘米或过之。主茎较粗壮,有纵棱,初被灰白色柔毛,常有分枝。叶互生,长5~8厘米或过之,一至二回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披针形至线形,全缘或有锯齿,上面灰绿色,无腺点,近秃净,下面被白色蛛丝状毛;质柔韧,不易破碎。气清香,味苦辛。以叶多、色青绿、香气浓者为佳。

【性味和功用】: 辛、微苦,微温。归脾、肝、肾经。祛风消肿,止痛止痒,调经止血。用于偏头痛,月经不调,崩漏下血,风湿痹痛,疟疾,痛肿,疥癣,皮肤瘙痒。常用量5~10克;外用适量。

【附注】: 取本种的叶片置石臼中,舂成绒状,用纸卷成圆柱状粗条,即艾绒。艾绒入药主供灸剂用。又 蕲艾A.argyi Levl. et Vant.的叶亦为加工艾绒的原料。

【功用】: 归脾、肝、肾经。祛风消肿,止痛止痒,调经止血。用于偏头痛,月经不调,崩漏下血,风湿痹痛,疟疾,痛肿,疥癣,皮肤瘙痒。常用量5~10克;外用适量。

【性味】: 辛、微苦,微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