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90年代曾风靡全国,没吃过这碗汤圆只能说明你太年轻



文/晓匠



新匠人学院664号新匠人品牌 龙凤食品


从宝岛台湾到祖国大陆

他们用四十多年

成为无数人的味觉记忆

这个故事里,有遗憾,有不甘

也有坚守,有奋斗


1977年的中国台湾,气氛有点微妙。


这一年,中山高速公路一路从内湖修到凤山,再修到新竹、台中,整个台湾省正在被快速打通。



重大基础工程设施的竣工,往往预示着社会变革与经济腾飞即将来临。一切都在悄然改变,人们翘首期盼,却又不敢大步向前。



龙凤食品便诞生于这样的时代。



时势造英雄,从20平米的饺子家庭作坊,到外销日本美国的速冻食品巨头,龙凤食品仅仅用了10年而已。


01

漂洋过海来看你



20世纪80年代,政治上的“解冻”为中国台湾带来了经济增长,省内人均收入逐渐上升;面临不断增长的用工成本,以往费时费力的速冻农产品、水产品原料为主的初加工业务已经失去竞争优势,冷冻食品行业迫切需要一场产业升级。



越来越多的女性放弃相夫教子的生活,开始走向社会。家庭结构的改变,让台湾省速冻食品行业从60年代以来的“以出口为主”转向“内外销并重”。从业者开始重新审视企业产品规划,以汤圆、水饺等为代表的速冻调理食品大量热销。



尽管在省内卖得如火如荼,但作为一省之地,中国台湾的市场增长空间毕竟有限,品牌开始将目光投往岛外,从马来西亚、新加坡到泰国……


历经多次考察,品牌最终选择了进军当时速冻食品行业尚属萌芽状态的内地。


"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地来看你;为了这次相遇,我连见面时的呼吸,都反复练习。"



伴随着卡式收录机里金智娟的歌声,1993年9月,龙凤食品正式进入上海市场。



开张第一个月,他们就达成了35万以上的营业额。而这一年,上海职工月平均工资仅为471元。


好汤圆也怕弄堂深,龙凤顺势在上海推出了那则琅琅上口的经典广告,“龙凤汤圆,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好汤圆”,这句话成了许多上海小孩子打闹时的口头禅。



后来,龙凤又在上海电视台投放了一则电视广告:妻子向正要出门的司机丈夫说:“外面天冷了,先吃碗汤圆暖暖心吧!”


让美好的食物进入百姓生活,珍惜食物背后所传递的情感,挟着人文关怀的广告打动了无数人的心,也让龙凤食品成为了上海人味觉记忆的一部分。



在上海人赵铭的童年印象里,黑芝麻汤圆的味道,就是外婆家的味道。


赵铭的外婆在清心女子中学念过书,又在上海市第八中学(原清心女中)担任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直至退休。


上海人习惯“螺蛳壳里作道场”,这不是小家子气,而是把一件小事情也要做得细致、妥帖,充满仪式感。


起先,外婆煮的汤圆,从糯米粉到汤圆芯子都是自家一手包办。小石磨磨出的糯米浆、黑芝麻炒过擂成粉再和上生猪油和白糖……做出来的汤圆,煮过之后软糯香甜,咬一口,香味能从鼻子里冲到脑子里。


后来外婆年纪大了,做不动了,改买市场上热销的龙凤黑芝麻汤圆。一开始外婆还念叨着“市面上卖的哪有自家做的好”,但尝过煮好的汤圆以后,就变成了“米道斜起好 ”(味道很好)



汤圆便成了赵铭家逢年过节时的保留项目,也是他少时记忆中最为妥帖香甜的部分。直到他远地求学,临别时外婆也不忘叮嘱他,“要记得吃龙凤汤圆”,因为寓意好,“好事成双,龙凤呈祥”。


当年的龙凤汤圆到底有多热销?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任何一家有名有姓的上海超市,都会在最显眼的位置,摆上一排贴有“龙凤“商标的冰箱。这是龙凤食品专门订购、免费赠送给各大超市的。当时冰箱冷柜尚未普及,各大超市对于此举自然是热烈欢迎,既促进了销量,又保证了冻品品质。 这一商业举措让不少当年的超市店长至今津津乐道。



而上海无数的孩子也如赵铭一般,少时记忆中有着龙凤汤圆的味道。



上海是第一站。1994年,龙凤将产品卖到了北京;次年,在天津建立了第二家工厂,覆盖了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区;1998年,成都、广州工厂也陆续完工。自此,龙凤食品完成全国布局。


02

回家,回家


“我们走了一些弯路。”


每当经历过一场剧变后,国人往往习惯于如此概括。波澜不惊之下,是坎坷的历程与深刻的反思。


龙凤食品亦然。


2013年,经历过短暂的“离家出走”,龙凤食品又回到国人手中——或许,只有中国人,才懂中国味。



“回家”以后的龙凤食品,选择了低调地积蓄力量,磨合期总是痛苦的,有些东西必须摒弃,有些东西则必须坚持。


从2014年开始,品牌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收缩产品线,确定品牌中高端定位,采用统一视觉设计:以金色为主色调,辅以龙凤图案的底纹。



在新东家的扶持下,品牌更新了质量体系,同时拥有了国内先进的速冻食品生产线,以及亚洲最大的2万吨级智能自动立体冷库;借助于全国8大生产基地,39个销售分部,龙凤食品与大润发、沃尔玛、乐购等商超巨头达成合作,扩展至2800家门店卖场。



如果说从生产到销售渠道是“硬桥硬马”,那么味道拼的便是“内力内功”。以“传承食物本味”为使命,品牌和来自广州的守艺人梁曦师傅合作,进行点心产品的升级。



1977年,海峡那边的龙凤还是一家小作坊;二十出头的青年梁曦,也正面临着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进入一家大酒楼,从学徒做起。从干杂活的学徒到主管面点部的面点部长,他仅仅用了5年。



谈及合作缘起,梁曦师傅笑而不语。或许,在酒楼面向的是成百上千的食客;为龙凤研发新品,面对的则是十万、百万计的消费者。将这份心意传达给更多人,是守艺人们最朴素的愿望。


广州人有吃早茶的习惯,相较其它地区,对点心口感的要求要挑剔得多。在对点心系列产品进行升级的过程中,大家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水土不服”。手工的点心面皮,就是要比机器做的更加松软。如果龙凤的点心比不上人家酒楼的,自然难以打动苛刻的“老广”食客们。



为了用机器做出媲美手工制作口感的点心,梁曦用了笨办法:通过一次次测试、观察,再一点点调整比例,以确定最终配方。这样做费时费工,但成效却颇为显著——一个多月以后,机器制造与手工制作的口感相似度便达到了90%以上。



“传承食物本味”,对龙凤食品来说并不是因循守旧、泥古不化,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运用一切手段来创新,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摊平成本,让美味为更多人所享用。



“这段时间我们新上市的枣发糕、方糕、水磨小圆子,都是用现代化技术来还原传统味道,真的就是小时候吃过的味道。”一位一线员工介绍道。


当硬桥硬马和内力内功都练到化境,从2014年开始,龙凤食品实现了21%的年复合增长率。如今,行业媒体为其总结的关键词是:“王者归来”。


03

前面是光明的大道


幅员辽阔的中国,有着天差地别的饮食习惯——南甜、北咸、东酸、西辣。


面对瞬息万变的消费市场,谁也无法掌控潮水流动的方向。如此简单粗暴的划分,显然无法打动口味越来越“刁钻”的消费者。



对于眼下的市场环境,龙凤食品有着属于自己的思考与探索,而最终体现在产品中。



以品牌最近推出的三款汤圆新品为例,汤圆外皮采用传统水磨工艺,细腻暖诺,是“守”,咸蛋黄、蟹黄的馅料带有标志性口味,是“创”,而低糖黑芝麻汤圆,则是针对当下食客糖摄入量普遍超标而重新调配配比后推出的,是“融”



有传承,有创新,也有交汇融合。



当下,在立足于高端市场的同时,龙凤食品也开始触及以往常常被品牌忽略的下沉市场——路越走越宽,朋友也越来越多。今后,品牌也将向更多的品类延伸,八宝饭、青团、年夜饭……


长路以往,已过不惑之年的龙凤食品,还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