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发现首起本土猴痘病例,源头成谜!患者实拍自述感受!这次会学中国吗

震惊!卫生部又深夜通告:新加坡出现首起本土猴痘病例!

一个礼拜内,他先后出现了皮肤病变、淋巴结肿大、人易感疲倦、发烧、喉咙痛等症状。

症状一周内爆发,不知道猴痘病毒在体内潜伏多久!

卫生部已确认,这名患者跟早前的输入病例没有任何关系。

现在,我们面临这两个问题:

1)人住在新加坡,猴痘哪里来?

2)新加坡出现猴痘,会发生什么?普通人应该警惕吗?

新加坡社区惊现猴痘患者: 无关联无旅行史,源头成谜!

7月6日,官方确认首起患者确感染痘病毒后,深夜发出通告

根据通告,关于新加坡首起猴痘病患,我们能得知以下

6点信息

年龄身份:马来西亚籍男子

居住地:新加坡(官方通告无提及他近期有海外旅行史)

感染时间及出现的症状(首次发病到隔离为期一周): 6月30日,首次下腹皮肤病变

7月2日,感到疲倦且淋巴结肿大 7月4日,出现发烧和喉咙痛症状,当天到诊所看病,接受初步检测 7月6日,确诊猴痘病毒,转送国家传染病中心NCID隔离

密切接触者:3人,其中两人为同住室友,一人为社交密接者

病人跟密接情况:患者目前在治疗中,情况稳定;密接者正在履行21天隔离(*时间从最后一次接触患者开始算起)

卫生部还在追踪其他密接者

图源:cna

官方透露的患者信息,只有这么多了。

但如果联系到早前的输入病例,则细思极恐!

这起本土病例出现之前,新加坡曝过2次猴痘输入病例:

1) 6月2日过境新加坡旅客,确诊猴痘病毒

6月1日从巴塞罗那出发,2日抵达新加坡樟宜。一直停留在过境旅客等候区,据报告描述,没有到过樟宜其他区域。

2日当天,他飞往澳洲。6月3日落地雪梨,检测出携带猴痘。

当时,卫生部发现有13人跟该猴痘旅客可能存在“偶然接触”,已经展开21天电话监控。

即该过境患者的密接者,21天监控最迟到6月23日截止。而此后没有进一步声明,说明有惊无险。

图源:cna

2)6月21日,新加坡出现首起猴痘输入病例

患者是一名42岁的英国男子,他是空服人员,6月15日和17日在新加坡停留,19日再次入境新加坡。 6月20日,他的猴痘检测呈阳性,送到国家传染病中心(NCID)住院治疗。

患者在新加坡停留期间除了在酒店,16日还去过一家按摩店和在三家餐厅用餐。

这名患者也有13名密切接触者,所有密切接触者在最后一次与病人接触后将被隔离21天。

从已知消息看,该病例跟新加坡社区的密接者,最后一次接触应该是发生在16日。

则密接者隔离时间推测为6月16日到7月6日,到前天结束刚好21天。

卫生部目前确认,前天通报的首起本土病例跟6月21日的输入病例无关。

那么问题就来了,45岁的大马籍男子到底在新加坡何时何地感染上的猴痘病毒?

首起猴痘何时何地感染上的?

网友疯狂猜测 新加坡首起本土病例,首次发病为6月30日。

已知猴痘的潜伏期(从感染到出现症状的间隔)通常为6至13天,但范围也可以达到5至21天。

据此推测,新加坡社区出现的首起本土猴痘病例感染时间有以下2个可能:

如果潜伏期6-13天,感染时间猜测为6月18日-6月25日期间;

如果潜伏期为5-21天,感染时间猜测为6月10日-6月26日期间。

图源:bloomberg

从上述两个时间段来看,这次的患者比较有可能是跟6月20日确诊的输入病例有关。

或者说跟其密接者有关。

但卫生部在昨晚发布的通告中已排除了这个可能。 且官方没有说明他近期有出国旅行史。那住在新加坡的大马男子会是怎么感染上的?

顿时坊间疑窦丛生:

如果跟21日输入病例无关,那新加坡这起本土猴痘病例的感染源到底在哪里?

“所以这个人到底是在哪里感染上的?他一直都住在新加坡。也没有说他有海外旅行史。”

“他到底是怎么感染上的?如果他跟之前的病例没有关联。我们想知道更多详细信息。”

也有网友纷纷猜测这起本土猴痘的来源:

猜测1:可能跟近期出国飞欧洲旅行的人有关系

“学校假期的时候有人去欧洲玩了,可能得小心?”

猜测2:近期入境旅客太多,可能有人携带进入新加坡

6月14日,新加坡的社交措施进一步放宽后,夜生活场所大活跃。与此同时,输入病例当天大增。

咱们来看下14日及以后的几个单日新增高峰:

6月14日,新加坡新冠输入病例438起;

6月21日,输入病例716起;

6月28日,输入病例772起;

7月5日,输入病例536起;

7月6日,输入病例464起;

图源:rappler

注意,这里的数值新冠病例,但如果一天的新冠输入病例都能检出数百个,那么每天到底得有多少人涌入新加坡?

再加上截止目前,新加坡边境并无针对猴痘病毒的检测。

所以入境新加坡的旅客中,0人携带猴痘病毒的可能性,又有多大?

猜测3:可能混迹欢场

猴痘病毒通过与病灶、体液、呼吸道飞沫和床上用品等受污染材料的密切接触而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

还有人一想到第5波新冠反扑疫情还没解决,骨痛热症伊蚊在传播,现在猴痘病毒又来掺一脚。

百感交杂,病毒乱战,谁与争锋?

“马上要反扑的这波疫情我们都还没有解决吧?现在又要处理猴痘病例。”

“一个新冠就很够力了。现在又来了个猴痘!哦不要吧...”

还有其他的小伙伴,已经得出自己的结论。

结论1:都是同性恋的锅。

结论2:新加坡迟早满街的猴痘病毒。

结论3:猴痘传播风险可能不低。如果真的传播风险低,为什么还需要21天隔离?

“猴痘病毒传给公众的风险很低,但密接者还是需要隔离21天...是哪里矛盾了,如果传播风险真的低,那还有需要让密接者隔离3周吗?新冠隔离都只要7天。”

根据卫生部通报,鉴于猴痘传播需要密切的身体接触或长时间的接触,传给公众的风险仍然很低。 但网友的话也似乎不无道理。

那么,猴痘到底是不是之流传于同性恋群体?传播风险到底高不高?新加坡会不会出现猴痘泛滥?

咱们继续来看

猴痘患者实拍!自述真实经历 发病期症状跟高发人群

世卫早前就已定论分析,此次猴痘疫情并非典型,2022年的这一场,最早爆发自欧洲而非非洲。

现在病例已从欧洲向外扩散,多国接连通报猴痘患者。无论男女,都有中招。

比如这个女患者哈莉,她实拍自述曲折的猴痘确诊经历。

近期某周日,哈莉一早醒来发现自己的前额、胸口全部都是皮疹。她原本打算,如果隔天皮疹还不能好转,就去医院急诊。

第二天情况果真没好转,于是她去了医院,医生告诉她这是MRSA*。

(*MRSA,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在环境中极之普遍存在的细菌,相信全世界人口有约三分之一的体内带有它,而在一般的健康情况下并不会造成任何问题。过去,葡萄球菌只会在弄伤皮肤或伤口处造成感染。)

哈莉为了确认,去了另一家诊所再做一次检测。

这一次,医生告诉她是皮疹。

哈莉半信半疑,她已经猜测自己是得了猴痘。

于是第三次,哈莉又去了新诊所看病。这次的诊断结果更令人无语,对方哈莉说你没事,可以回家了,没事,正常工作。

哈莉看了3次病,没有一个医生诊断是猴痘,于是她就选择信了,于是回家。

没想到,45分钟过后,哈莉在回家途中,又接到诊所的电话。

对方说:

“你不能回家,哪里都不能去,马上回来,我们认为你感染的是猴痘。”

哈莉的脸上、胸口部位布满了小疙瘩,有的是明显的小鼓包、脓包。有的伤口流血结痂。

这些皮疹一样的鼓包,慢慢遍布她的脸、前胸跟后背。并且伴随着疼痛感。

从视频来看,哈莉的状态还不错,就是满脸跟身体的疹子看起来挺触目惊心。

另一个男患者,据说是美国首位对外公开身份的猴痘患者——

30岁的福特,已经公开出柜。他原本不相信猴痘这种东西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于是6月17日左右去参加了同性恋集会。

他参加集会之后,发现自己身上出现几个奇怪的皮疹,跟官方公告的猴痘照片一样。

“像粉刺,或者往皮层长的毛发。也不像是青春痘。”

当晚,他抱着侥幸心理。

没想到第二天开始,他出现了流感症状,包括发烧、全身发冷、盗汗、咳嗽、喉咙痛、淋巴结肿大。

6月20日,他去看医生。比哈莉要顺利,他一次就被确诊猴痘。

之后福特就被要求回家自己康复了,因目前即便是在美国,对于猴痘都没有特定治疗方法,也没法控制症状。

于是福特就经历了一轮猴痘症状大爆发。

“身上的皮疹不再像粉刺。它们很快就变大膨胀。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充满了脓液并变得发痒、变疼。

而且还会蔓延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包括他的头皮、脸、胳膊、手脚和腹部。”

到了6月23日,皮疹更加又疼又痒,严重到晚上睡不着觉。没碰到还好,一不小心擦碰到患处,有种尖刺般的痛感。

实在受不了,他打算去一趟诊所。(美国规定就诊或紧急情况,可以出门)

发现医生身穿全套新冠病毒式的防疫装备——塑料长袍、口罩、防护眼镜和手套。

最后医生给他开了凡士林,让他涂在患处......

从福特自己晒出的照片来看,他面部的皮疹看起来不严重。至少不像哈莉一样如此大面积。

但身体皮疹状况如何不确定。

结合上述男女猴痘患者的经历来看,感染猴痘后的症状爆发情形如下:

1)猴痘入侵期(持续0-5天)。

特征为发热、剧烈头痛、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胀)、背痛、肌痛(肌肉酸痛)和重度虚弱(精力不足)。

与其它最初可能看起来相似的疾病(水痘、麻疹、天花)相比,淋巴结肿大是猴痘的一个显著特征。

2)皮疹通常在出现发烧后1-3天内开始。

皮疹往往更集中在面部和四肢,而不是躯干。它影响面部(95%)、手掌和脚底(75%)。同样受影响的还有口腔黏膜(70%)、生殖器(30%)和结膜(20%)以及角膜。

皮疹发展的顺序为从斑疹(基底平坦的损伤)发展为丘疹(略微凸起的坚硬损伤)、囊泡(充满透明液体的损伤)、脓疱(充满淡黄色液体的损伤)和变干并脱落的干痂。

损伤的数量从几个到几千个不等。在严重的情况下,损伤可以合并,直到大片皮肤脱落。

美国CDC对于猴痘痊愈病人的说法,是直到每个病变组织都结痂和脱落并且下面有新鲜、健康的皮肤之后,一个人才被认为完全康复并且没有传染性。

从暴露到完全恢复的估计时间为2到4周(即14到21天)。

至于猴痘高发人群,起初从英国开始爆发时,确实患者多数都为同性恋群体,或者说男男性行为,如福特。

但这不意味着猴痘只会发生在特定族群。

据世卫的说法,起初发生在同性群体,如果不加阻止传播,则也会扩大到其他族群。

图源:CNA

因猴痘属于人畜共通、且可以通过飞沫或其他分泌物,接触被感染的物品等等传染。

猴痘的危险程度,目前新加坡卫生部是这样定义的:

“猴痘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患者会在两到四周内康复。一小部分感染者可能会患重病甚至死亡。 那些特别容易出现并发症的人是幼儿、孕妇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

入境中国排查猴痘!世卫重新评估 新加坡应该引起重视吗

7月1日,中国国家卫健委就已发布《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

图源:gov.cn

指南中提到,现有入境人员隔离期间,在排查新冠病毒感染的同时,各地应主动对入境人员进行猴痘病毒排查。

特别是入境前21天内有猴痘疫情报告国旅居史的人员,密切监测出疹情况,发现可疑人员或疑似病例,应按相关规定及时报告辖区疾控机构并转送定点收治医疗机构。

中国同时发布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

向上滑动阅览

(一)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性传播。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临床表现: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皮疹多呈离心性分布,面部和四肢皮疹较躯干更为多见,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皮疹数量从数个到数千个不等;也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约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4周。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脓毒症等。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西非分支病死率约3%,刚果盆地分支病死率约10%。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

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者,同时具备以下流行病史中的任一项:

(1)发病前21天内有境外猴痘病例报告地区旅居史;

(2)发病前21天内与猴痘病例有密切接触;

(3)发病前21天内接触过猴痘病毒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

2.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且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培养分离出猴痘病毒。

对符合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标准的病例,应按相关要求进行传染病报告。

(二)鉴别诊断

主要和水痘、带状疱疹、单纯疱疹、麻疹、登革热等其它发热出疹性疾病鉴别,还要和皮肤细菌感染、疥疮、梅毒和过敏反应等鉴别。

治疗

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和并发症的治疗。

(一)对症支持治疗。卧床休息,注意补充营养及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体温高者,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予解热镇痛药退热,但要注意防止大量出汗引发虚脱。

保持皮肤、口腔、眼及鼻等部位清洁及湿润,避免搔抓皮疹部位皮肤,以免继发感染。皮疹部位疼痛严重时可予镇痛药物。

(二)并发症治疗。继发皮肤细菌感染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根据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结果加以调整。不建议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出现角膜病变时,可应用滴眼液,辅以维生素A等治疗。出现脑炎时给予镇静、脱水降颅压、保护气道等治疗。

(三)心理支持治疗。患者常存在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应加强心理支持、疏导和相关解释工作,根据病情及时请心理专科医师会诊并参与疾病诊治,必要时给予相应药物辅助治疗。

(四)中医治疗。根据中医“审因论治”、“三因制宜”原则辨证施治。临床症见发热者推荐使用升麻葛根汤、升降散、紫雪散等;临床症见高热、痘疹密布、咽痛、多发淋巴结肿痛者推荐使用清营汤、升麻鳖甲汤、宣白承气汤等。

出院标准

符合以下标准可以出院:体温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痂脱落。

所以,相当于中国现在对于入境者是排查双毒。

那新加坡呢?

很遗憾,入境者不仅不用排查新冠病毒,猴痘病毒暂时也没有说要排查。

那么新加坡有没有可能采取行动,排查入境旅客是否携带猴痘病毒?

从目前来看,可能性还挺高。

为什么这么说呢?

1)新加坡卫生部在7月6日的通告中有额外提醒

官方将继续密切监测猴痘情况,并根据需要调整相应准备和应对措施。

公众也应该履行个人责任,如监测个人健康和保持良好卫生,特别出国旅行期间。应避免与其他已知或疑似感染猴痘的人密切接触。

这就是在说,有必要就行动。

2)世界卫生组织将重新评估猴痘

6月27日,世卫曾就猴痘开过一次会议,评估是否构成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当时的讨论结果是,还未构成。

但就在昨天,7月7日最新消息:

世界卫生组织委员会将再次召开紧急会议,最迟于7月18日再次讨论当前疫情是否构成“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是什么促使他们改变主意?

据世卫统计,现在全球有58个国家通报了6000多起猴痘病例,分布情况如下

截止7月6日情况 但就跟前面提到的哈莉一样。

很多患者存在被误诊,或者无检测的情况,所以真实数字不晓得是明面上6千的多少倍。

世卫担心有大量病例没有被发现。

全球猴痘病例分布图 所以,他们决定再次评估猴痘。

如果这一次,猴痘被列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那么一向跟着世卫风向标走的新加坡,采取行动可能性很大。

这个参考2020年对新冠的态度就知道了。

3)新加坡同性恋群体规模并不小

猴痘不是同性恋疾病,但这次从欧洲开始爆发的非典型猴痘多发于同性性行为也是事实。

这里澄清一下,本文没有影射哪些群体。

但值得注意的是,6月18日,新加坡粉红点活动时隔2年后重新举办。

这个为新加坡LGBT群体(男同、女同、双性恋、跨性别恋的统称)发声的活动,有千人出席。

图源:mothership

现场是这样的。

图源:mothership

巧合的是,6月18日属于新加坡这起本土病例的推测感染时间范畴内。

且芳林公园的粉红点活动,参加对象仅限新加坡公民跟永久居民。而首起猴痘患者是马来西亚籍(且不清楚性取向)。

所以病例到底跟这次活动有没有关系,不知道。大家记得以卫生部通告为准,咱不传谣。

只是说,如果同性性行为是猴痘传播的高发途经,那么至少在新加坡,确实值得引起警惕。

所以总结上述,如果新加坡出现第二起、第三起本土猴痘病例,再加上世卫重新定义猴痘。

那么,新加坡预计很有可能会跟中国一样,边境加入排查猴痘病毒的程序。

回顾下卫生部长王乙康的最新发言,他指的是新冠疫情,第5波新冠疫情,新加坡将会靠医疗能力来度过。

原话是这样:

新冠疫情就像是骑脚踏车下坡。左刹车是能减少病毒传播的安全管理措施,右刹车是降低传播和重症的疫苗接种。

虽然有这两个刹车器,下坡路上的脚踏车还是会高速向前,所以只能依靠医疗能力这个“缓冲垫”(cushion)作为抗疫的最后防线。

现在,一个猴痘密接者就要隔离21天。患者需要转送到国家传染病中心治疗。相当于猴痘病例,也跟新冠患者一样需要使用医疗资源。

基于这种情况,现在只希望猴痘疫情不扩散,不至于挤兑医疗。

至于我们小老百姓,注意个人卫生是第一位~

椰友们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