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商人纪华容正为是否要飞往上海举棋不定。他原定7月到上海参加一个大型母婴产品展,但举办展览的国家会展中心,现在正被用作收治冠病患者的方舱医院。
纪华容告诉《联合早报》,展期在7月初,6月应该开始筹备布展,参展商也得提前抵沪完成入境隔离。但如今上海每天还有数千起新增病例,展馆能否如期清场改建,还是个问题。尽管还没收到展会延期通知,已有一些新加坡企业决定取消参展。
上海已有1600多万人口被划入可外出活动的“防范区”,但防范区与封控区街道间仍设置隔离,活动范围有限。(路透社)
半年前,纪华容才到上海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当时的上海令他印象深刻。“我回国后还跟朋友说,上海做得很好,几乎感受不到有疫情。怎么也没想到,上海竟然会封城。已经一个月了,还没解封时间表,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
纪华容创办的环保清洁剂公司Green Kulture在上海设有办事处,负责进口产品并分销到各地。他说,上海汇聚商业和物流资源,政府办事也透明高效,落户上海是“很自然的选择”。但突如其来的封城严重影响产品发货,公司被迫在广东东莞设立新仓库,将产品从上海转运过去。
上海解封进程缓慢,纪华容计划长期保留东莞仓库作为备用,尽管这意味着成本翻倍。“上海现在就像是在发烧感冒,过一段时间就会恢复。我对上海还有信心,但现在我知道它也会生病,要为此做好两手准备。”
香港福克斯传媒旗下平台“ThatsShanghai”4月中旬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950名在沪外国人中,85%因此次封城而重新考虑是否留在中国。其中48%受访者说,即便不能马上走,也会在未来一年内离开。
一些企业则开始用脚投票。全球汽车芯片大厂安森美半导体公司(ON Semiconductor)4月18日宣布,位于上海的全球配送中心因封控被迫关闭,公司将把相关业务迁至新加坡。
上海封城周记:
清零后 “解封” 仍无望?
七天又七天,我居住的小区连续14天没有新增冠病感染者后,终于在5月7日降级为风险最低的“防范区”。
大家还没来得及高兴,就接到居委通知:由于街道要求“提级管理”,我们依然无法走出小区,上街活动。
居民们在聊天群组里连连发问:什么叫提级管理?有没有明文规定?要过多久才会放宽?如果“清零”了都不能走出小区,那分级管控还有什么意义?
居委会干部一如既往地无奈:“上级没有给出文件,我们只能按要求执行。同一街道其他小区也是这个情况,希望大家理解配合。”
分发粽子咸鸭蛋礼盒
似暗示将封到端午节
与此同时,街道又发了新一批物资:粽子与咸鸭蛋礼盒。但这不仅没能安抚居民情绪,反倒让大家更绝望了:“这是在暗示我们,还要继续封到端午节(6月3日)吗?”
有邻居开解,现在就算能出小区,除了超市以外也没地方可去,万一因此有了新增感染,被打回“封控区”实在得不偿失,“还是在小区里散步安全”。
邻居所言不假。朋友居住的普陀区已经实现全区“社会面清零”,但居民活动依然受到严格管控。每户每天只有一人可凭通行证外出一次,出门前要出示抗原自测阴性证明,出门后只能前往特定超市或药店。超市还为不同小区居民规定指定购物时间,每次购物时长45分钟,限购500元(人民币,约104新元)。
率先清零区的生活尚且如此,我们这种每天还有新增病例的区域,提级防控似乎也情有可原。居民们上午刚这么宽慰自己,下午就接到了新通知:为“巩固防疫成果、实现清零攻坚、打赢大上海保卫战”,未来一周全小区将进入“静默期”:不仅下不了楼,连快递和团购也被叫停。
这下,连之前开导大家的邻居也忍不住抱怨:“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小区附近一所学校几天前完成作为感染者转运中心的使命,一袋袋垃圾被清理出来,防疫人员也相继离场。(陈婧摄)
截至前天,上海共有235万人处在封控区,403万人在管控区,1686万人则在防范区。照理来说,约七成上海民众已能外出活动,本应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但昨天这场空欢喜,不禁让人怀疑,有多少防范区居民和我们一样,犹如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Erwin Schrondinger)假设实验里那只生死未卜的猫,在没有接到街道通知前,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解封了,还是继续被封?
上海疫情是否如官方形容的那样逐步向好?以个人所闻所见,新增病患的确逐步减少。小区附近一所学校上月被征用为感染者转运点,彻夜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就在前两天,操场上的篷子拆除了,一袋袋垃圾被清理出来,全副武装的“大白”也相继离场。校园又恢复了无人时的安静。
而这样的成果,倚赖的是不间断高压防控措施。面对传播力超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一旦放松管控,感染数立即又会飙升。因此,就连已经实现清零的区域,都不敢有丝毫放松,生怕“一夜回到解放前”。
街道发出的通告上写着,短期“静默”有助于尽快实现社会面清零、早日解封。许多上海市民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熬过一个多月。但如果清零后也迟迟无法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民众还愿意配合多久?中小企业还能支撑多久?要靠严防死守来巩固的抗疫成果,又能持续多久?
在静默期中,小区迎来封控第六周。比起何时能走出小区,封城前那个活力四射的上海何时重现,更令人牵肠挂肚。
(记者是《联合早报》上海特派员)
文:陈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