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2018年,《郭鹤年自传》出版,轰动一时,各方抢读。新加坡华人社团中的百年老字号“怡和轩”举办了一场阅读沙龙会,约30人参与了讨论,分享阅读体会。本文整理摘录出几位发言者的要点,以飨读者。
林清如
《怡和世纪》总编辑
一、家世和时势造就了郭鹤年比起同时代的成功商人,郭鹤年从小一直处于得天独厚的位置。二战前父亲就有稳固事业基础,居然有50万马币家产。父亲也懂得应该送他进英校,还是坐汽车上课的。日本时期为三菱做事,日军投降时,给他大批物资交换香蕉票。日本投降后,父亲得到英国人提供的各种合同,父亲的东成公司战后三年就赚了四百万马币,郭鹤年是父亲的得力助手。他说受母亲影响大,实际上是父亲为他打下了事业基础,包括传授给他与高官打交道的门路。母亲对他的影响,更多的是影响他成为一个具有独特的商业人格和行为规范的儒商。在创立郭氏兄弟时,他照顾所有堂兄弟(包括二妈),都成为股东。他主政,承接米、糖等代理。1952年左右到新加坡设分店,马来亚联合邦政府委任他为在新的大米进口总代理。来往新加坡吉隆坡之间,进入上等社会与高官贤达打交道。
二、如何成为糖王
米价波动不大,利润有限。他也同时做糖,但是糖当时是受控制食物,只能通过香港的英商太古、泰来洋行等才能进口,而英商歧视有色人。1958年在做糖方面取得突破,日本三井要卖肥料给印度商人,印度商人只能以白糖交换。但是日本不需要白糖,三井叫郭出钱承购白糖。郭决定进口3万吨印度白糖,谁知中国也同时到马来亚进口白糖。最后他与中方合作,同时进口印度白糖,他成为最大的食糖进口商,打破了英商的垄断。在1958年,与日本人签约来马来亚设厂生产白糖,日本人的条件苛刻,他为了引进炼糖技术,忍痛接受。糖厂(MSM)设在槟城,1964开始生产。在关税制度保护下打败所有竞争者,发展成为东南亚最大炼糖厂。他经营了45年后把糖厂卖给国营公司,获利30亿马币。1963起,他在伦敦做糖的期货。开始与经纪打交道,学习他们的专长,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起初小规模做,慢慢做大。1960年代在伦敦做期货买卖就赚了1500万英镑,从此被称为糖王。
三、喜欢玩抛球的杂技
他说喜欢看杂技表演,特别喜欢看抛球杂技,形成他也一直要在商界同时抛几个球。他先后投入大米、食糖、食油和面粉的投资。他向日本人学,立意要做大规模、有成熟市场、稳
定而持续的产品。1962年与三井合作,在巴生设联邦面粉厂,1966年投入生产,后来也得到许可在新山,开设了新山面粉厂。
四、自认有闯世界的本能
他自认有闯世界的本能。一心要往更深、更富饶的海洋寻获更多的鱼。他说若留在新山,一年赚几十万,50多岁退休,是一种平庸的人生。他离开新山到新加坡,放开眼界,进口大米、面粉、食糖及其他生活必需品,转运到印尼各地。移居新加坡是他登上世界舞台的跳
板,移居香港是进一步巩固做为龙头老大的地位。
五、如何在印尼发展?
苏哈多一向与印尼华商关系密切,后台都是华商。苏哈多未上台前在爪哇中部一个小镇当军官,与林绍良建立起交情。1969年苏哈多要林绍良开设面粉厂,林绍良拿到licence,来找郭合作。虽然条件苛刻,郭还是与他们合作开设了Bogasari面粉厂。他的眼光看得远,虽然觉得在面粉厂方面“受尽委屈”,却借机会在印尼发展,并通过林绍良的前股东Yani 接近了苏哈多,成为印尼大米与食糖的总进口商。
六、香格里拉集团的建立与发展
香格里拉集团的建立与发展应该是他最为津津乐道的回忆,最能显出他与同时代华商不同的地方:他的英文教育背景、社交圈子、锐利的眼光,加上他的勤奋与胆识。他与香港人曹文锦合伙开设马来西亚国际船运公司(MISC),股东包括马华公会。虽然赚钱,却是一段不愉
TVRFeExqWTFMamN4TGpJd09RPT0=
快的经历。
七、是一部成功商人的生意经
郭鹤年应该还有没有讲的、或是只讲了一半的故事,最明显的就是香港南华早报的收购与出让。自传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读者感觉不到大时代的气息;尽管如此,却是一部精彩、令人羡慕、一个懂得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成功商人的生意经。
邹文学
《怡和世纪》编委
一、《郭鹤年自传》是一本内容精彩、容易阅读的书。它呈现了不同时代的画面。日本占领马来半岛时期,他在日本公司工作,深获信任,从此奠下经商基础,并为他战后同日本机构的交往铺路。他先是做大米生意,却发现赚钱不够快,便涉足糖业,后来还一年飞往伦敦多次参与世界性的糖期货市场买卖。他善于同英国经纪打交道,又懂得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一年便能从这种投机生意赚取几百万马币。他与印度尼西亚华商林绍良、林文镜和林燕志建立的结识及合作关系,以至他取得苏哈多总统的信任与友谊,都是导致他能大力扩展自己商业版图的契机。书里叙述的他和苏联、朝鲜、韩国和古巴官商作生意的经过,也都不缺少惊险场合。他在中国既缺糖又缺外汇买糖的困难时期,出钱又出力,也为他以后在中国市场的纵横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其实,郭鹤年也是新加坡领导层如李光耀总理及财政部长吴庆瑞的朋友。后者便曾请他帮忙,勉为其难接受马新联合航空公司主席的职务。不过,郭鹤年自认由于新加坡与香港税务政策的差异,后来便选择香港为自己商业王国的根据地。
二、这本书的特点之一,是不隐瞒自己的行事作风,不掩饰自己
性格上的缺点。我读完书的印象是,他对己待人都很严格,他认为一个好职员的标准是:能干、人品好、做事勤奋。我还觉得有几个场合,他是得理且饶人。他认为:生活中本来就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你不能把所有人都想成通情达理的人。也觉得他心地不错,沙斯时期不裁员。他说做米糖和食油的生意时,听妈妈的话,利润不超过2%。郭鹤年有做善事,成立了四个慈善基金。
三、郭鹤年在书里多次表示自己爱马来西亚和中国,并以当华人自豪。另一方面,他对日本人的凶残十分痛恨,也大骂英国殖民主义者为害和遗害殖民地:掠夺、贪得无厌、种族歧视。不过,他也赞美所认识的两个日本人是难得的好人。他也指责美国侵略和轰炸越南的罪行,以至一宗合作安排告吹。他认为政治与商业分不开。
四、书中说的几个有趣的小故事。这本书也说了几个有趣的小故事:曼谷银行陈弼年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审查贷款申请,而是亲自参观申请者的工作地点,鉴定他们的可靠程度;有一次他与合伙人陈锦耀飞伦敦,买的三连座位,他躺下睡,双脚就搁在对方膝上。他在书里还宣称:福州人没有其他籍贯的商人那么冷酷无情、那么不择手段,速度和果断性也输给他们。
五、自传也说了好些家事。自传也说了好些家里事,爸爸老是欺负贤惠能干的妈妈;妈妈是位博览群书、熟知天下事的旧中国知识女性,郭鹤年连投资等大事都听从她的意见。他对二哥郭鹤龄参与马来亚共产党百般赞美,认为他是一个真正为国为民的英雄好汉。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大哥做事的弱点。他不隐瞒自己背弃发妻的行为,还显得有点内疚。他致力发展郭氏兄弟家族的事业不遗余力,颇能招揽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后代一起奋斗。他对侄儿郭孔丰的赏识、容忍和支持,显示是个有肚量的长辈。郭鹤年是个有远见、精明、勇于实践、敢于争取胜利的生意人。他也没忘了老祖宗、家族与亲人。
六、对这本书的总体观感。这本书的翻译还是挺流畅的,不过,译者对某些地名和人名的翻译,由于懒得翻阅资料,便增加了阅读上的困难和误解。译者常把马来亚和马来西亚混淆,是个严重失误。第246页把马来亚共产党写成马华公会也很不应该。
南治国
《怡和世纪》编委
一、郭鹤年是勤奋善学的经商典范
再精明的大脑也离不开勤奋和好学,郭鹤年是勤奋善学的经商典范。郭鹤年说他一生都坚信“忙碌是一种治疗”,只有忙碌中身心才会结合和愉悦。在自传中很多次提到了他的勤奋,虽然不是刻意为之,但给人印象深刻。譬如第87页他写在1953年至1958年间他开始涉足大米交易,“我不断扩阔视野,就如磨砺自己的武器。我每天清晨七点半到八点便开始工作,一直到晚上十点到十二点才收工。我不断从旁观摩他们的办事方式,观察他们哪些地方犯错,并发誓不要让自己犯同样的错误。”后来生意越来越大,赚的钱也越来越多,郭鹤年没有耽于享乐,相反,他为了生意,经常世界各地寻找商机。他说,从1963年起,他在家好像没有待过一周以上,“像风筝一样到处飞翔”,甚至有一段时期,常常连续20多天没有睡在同一张床上多过两晚,“我不是逞强或闹着玩。我的生意迫使我不断向前,不能停步。”
二、把商业当成是一种砥砺自我、挑战极限的志业
为何要经商?郭鹤年创业之初,资金周转并不容易,当时的英资银行对华人是公开歧视,也让郭鹤年受到了羞辱。但商界就是如此,“除非你能奋力爬到岩礁顶部,否则便有被淹没的危险”。郭鹤年把白人对华人的歧视视为自己努力经商的最原初的动力,到后来,生意成功了,他的境界也更高了,他不能安逸于衣食无忧的平庸的生活,赚钱和商业成了他毕生的志业。他说“我专注于赚钱,但渴望追求的并不是钱本身,而是希望从汇聚造王者和决策者的商业世界中崛起,并且登上云端。”我想,这大概就是郭鹤年和很多商人所不同的地方。
三、对华族深具信心
郭鹤年的英文教育背景对他打造自己的商业王国至关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自传中,他也不止一次提及他商业的成功要归功于他对英语及其文化的掌握。尽管如此,郭鹤年对华文和华族的信心从未动摇。
本文刊载于《怡和世纪》2018年4月第35期。
《怡和世纪》是新加坡百年历史的华人俱乐部怡和轩所出版发行的综合杂志,含时事观点、金融财经、人文史地,也设有艺文栏目,是本地文化圈的心血之作。
《怡和世纪》已办刊十年,现推出珍藏版合集(12期到44期)共33本,仅售10套,每套售价260新币。也欢迎订阅新刊,每年3期,单本订阅价格10新币,全年订阅(3期)24新币。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联系《怡和世纪》发行部门,亦欢迎海外订阅。
详情请电邮垂询:[email protected]
网站:www.eehoehean.org
(稿件内容及作者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本媒体立场,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