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者有其屋——是新加坡组屋政策的宗旨。新加坡政府不遗余力的为普通大众建造负担得起的住房,这一点在世界范围内都绝无仅有。
组屋的优点无需多言,只是去除基本的居住因素,你对于房产别是二手组屋的需求再提高一层的话,你会发现他缺少了个重要的“资产”功能。
回首过去十年,比如你在2011年左右买入的二手组屋持有到现在,多半是几乎没有价格变化的。
我们从新加坡全岛组屋平均尺价就能看出,除了疫情之后的两个季度(Q3/Q4 2020)由于需求积压后释放急升了5%之外,之前的十年基本变化不大(每年0.5%)。
这和我们国内动辄3、5年翻倍来看简直不值一提。
而我的看法很简单:只要组屋的99年屋契到期归零这个初始设定在,就注定了他不会是个值得长期持有的“资产”!就好比你不会去买个不保本的理财产品。
为何组屋屋契是99年?来看下早报在2018年引用李显龙国庆大会讲话的解释:
总结下大概的要点是:
1. 99年是个很长的时间,足够你住到终老
2. 新加坡的现有购屋政策下,极少发生屋主活得比屋契限制长(不到2%)
3. 继承组屋的子女除非自己没有房产,否则也不必担心活得比屋契长的问题
4. 就算发生了屋契到期还给政府也不用担心,政府会帮你“取得”另一个组屋单位
5. 必须对后代公平,让新加坡的土地循环利用
6. 99年不止适用于组屋,新加坡所有的政府售地(GLS)下的私宅都是99年
7. 屋龄超过50年的房子,维护费用会激增
8. 很少有人愿意住进百年组屋,所以回收重建是个好方法
而政府有多大的决心来维持这个设定呢?来看下当初2018年大讨论的看法:
结合政府在2020年底第一宗土地到期《芽笼排屋地契到期,土地和产业归还给政府》收回国有的实际的做法来看,组屋地契到期政府无偿回收确实遵循了对所有人公平的出发点。
总理接班人王瑞杰的看法也很简单:组屋99年是个理性政策,能让下一代有机会买房。土地资源得到更新,对新加坡而言是未来的重要环节。
那么新加坡的组屋老龄化有什么后果呢?直接的影响就是组屋的价值!
来自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2019年的图片示例
而新加坡组屋的老龄化趋势是什么?
蛛丝马迹来自总理的脸书贴文,下图来自李显龙2018年8月19日的FB页面:
我们看到,1986年之前和1987-1997年满足HIP条件的组屋数字加起来就是68万,也就是会有68万间组屋在未来15年(2036)左右会超过40岁。
至于坡县一共多少HBD?随便Google一下就知道目前数字是107万左右。
而未来新建的组屋呢?我们来看过去几年官方的BTO数据:
可以认为是每年1.6万左右,这个数字其实很高了,而且HDB为了这些BTO进行了大量补贴,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赤字。
可以想像下这些赤字从哪里来,又是谁来买单?
假设每年1.6万的新增BTO可以连续持续15年(你认为可能嘛?),而且政府财政每年都要忍受这些逐年增加的赤字,15年的话一共24万个新组屋单位,那么到2036年新加坡一共会有130万个组屋单位;根据前面的数据:届时超过40年屋龄的组屋会有68万间!
那么结论挺明显了:15年后坡县过半组屋屋龄超过40年是板上钉钉的!
按照平均每户居住3人的话,届时估计有200万的人口住在超过40年屋龄的组屋里。想像下你会成为其中之一嘛?
来自晚报的调研数字挺有意思:年轻人愿意提升住房,老年人愿意原地养老。
如果目前的组屋是你唯一的房产的话,不妨灵魂拷问下:
15年后的你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
15年后你手上的组屋几岁了?
愿意在目前组屋住到退休并原地养老嘛?
15年后年轻人会有多愿意买超过40年屋龄的组屋?
不要以为15年之后的事情很遥远,其实这是近在眼前的!
前任国家发展部长黄循财在2018年的采访中透露了如下信息:
也就是新加坡目前1/5的组屋是在1984-1988短短四年间落成的!那么这些组屋在7年后(2028)肯定超过40年屋龄了,那么加上1984年之前落成的组屋呢?
不少人幻想着自己的老组屋拿到SERS,换成新组屋并且大赚一笔,来看下早报的冷水:
SERS的缺点很明显,就是缺乏公平性,用纳税人的钱让小部分人受惠。
这与新加坡政府一直持倡导的价值观是背离的,所以不排除会逐渐淡出市场。
那么面对老龄化组屋的激增,政府的解决对策是什么呢?
2018年的国庆群众大会给出了解决方向:自愿提早重建计划(VERS)
也就是说
1. 组屋屋龄到了70年左右的时候,屋主可以投票选择提早把组屋卖回给政府
2. 若大部分屋主投票支持加入新计划,政府会回收土地重新发展
3. 第一轮的VERS将于20年后实行
而政府的配套措施,比如组屋套现种类和CPF条例也已经到位:
可见新加坡政府是有所准备的,并不想“坐等”居民的组屋价值归零。
早报的这段其实话中有话,你自己体会下,关键词是居民的“选择”
当然你不必担心组屋到期了被赶出门睡大街,政府会给你解决方案的
目前政府还不会给出VERS的具体细节,但是从20年之后才开始执行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新加坡的第一代组屋应该是50年屋龄左右,假设当年20多岁住进去的现在也70多岁了,这些人很大概率会选择原地养老:
而从目前政府推广的“原地养老”政策来看,有不少人会选择卖出屋契的:
当然20年后这些人多半是不在了;而被套现的组屋根据政策是不能在公开市场卖出的,那么就只能卖回到政府手上,而卖出的价格可以参考上面两个连结的细节。
就算这些屋主没有选择套现的话,到时候组屋也都70多岁了,会有多少买家会去接手剩下20多年屋契的组屋?何况银行都不会贷款给你!
如果子女选择继承组屋,先不讨论复杂的继承法(有、无遗嘱和多个子女的复杂状况),子女必须处理掉手上其他的HDB房产甚至私宅——除非是2010年8月30日之前购买的非补贴(包括CPF Grant, priority schemes 和SERS)组屋可同时保留私宅。这当中有至少9种情况是不会满足这个保留条件的,有兴趣的可以查询HDB条例和新加坡的继承法。
所以我的看法是,在未来的20年以内:
1. 政府一定会出台政策专门“回收”这些老旧的组屋,这也符合VERS的第一条规则。
2. 不少老旧组屋会通过政策逐步回到政府手上,这就对于VERS政策第二条(投票)的执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性。
3. 政府会优先逐步重新发展高龄组屋扎堆地区(马林百列,大巴窑、宏茂桥,勿洛等)的土地,为成熟区带来新的活力——此乃一举多得!
就像部长说的,分二三十年来重新发展好过扎堆一起重建:
顺便提下,坡县虽然不像香港那样土地“匮乏”,政府规划其实也是够未雨绸缪的,比如最近国家发展部长短短一个月内多次谈到森林用地规划为住宅(包括ULU PANDAN的BTO)来看:
政府可能感受到了BTO的持续强劲需求和土地供应吃紧——也是大量组屋迫在眉睫的老龄化所赐,于是开始规划大片的森林作为住宅用地的储备。
综上所述,以下的系列问题是可以通过本文来寻找思路;
为什么要强调思路,因为思路重要性远远超过结论,所谓思路决定出路:
1. 你手上的组屋是不是个有效的资产?
2. 相比之下坡县的私人汽车是不是个有效资产?
3. 你手上的组屋过个10年价格会比现在更高嘛?
4. 你是否满足于像政府所规划的那样用组屋来养老终身?
5. 如果你手上持有>40年屋龄的组屋,未来有什么打算?
6. 如果你手上持有>30年屋龄的组屋,未来有什么选择?
7. 如果犹豫付ABSD保留组屋升级公寓,不如想想COE?
8. 如果你打算全款还完组屋,先想想问题3?
9. 组屋是升级资产的垫脚石还是绊脚石?
不服啊,我就是喜欢组屋咋么滴?不服来单挑啊
另外疫情之中弱势群体受到的影响远远大于普通人。比如中产阶级可以轻松负担得起的组屋对弱势群体来说遥不可及,又比如富人可全款买入豪华公寓,中产阶级还在为ABSD和贷款精打细算。
我的看法是新加坡房产的降温措施,尤其ABSD是为了保护普通大众不被掠夺的最佳工具!
不少夹心层阶级在叫嚣放松cooling measure,殊不知大把的富人黄雀在后。
但是政策是把双刃剑,如果你对坡县的组屋政策有“误判”,加上未来15-20年左右要退休的话,不妨Google下早报的这贴:99将至 高龄组屋“命运”如何?
和体会对资产的解读:
新加坡人应该认清组屋不能储值,也不是一件可以一直代代相传的资产,而难处就在于如何改变这个观念。
由于组屋非永久地契,它作为资产的概念,与它的地契形式其实存在矛盾。
35年后的5000元,还不到今天的2500元,那么35年后你的组屋价格会翻倍嘛?
到头来一场温水煮青蛙?
那么有朋友问了,同样是99年的Condo是不是资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