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国际学校迎来政策“大风暴”?纠结择校不如先规划国际身份

2021年仿佛是中国教育界“多事之秋”的一年,前有“双减“政策团灭了K12教培行业,逼得老俞都去“爱心助农”直播带货了;后有“公参民”政策开始掀起一批相关民办学校的“民转公”整顿,余波未平,年底针对“国际化学校”的“重磅炸弹”级教育新政又来了…… 11月23日,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的哈罗学校向校内的在读学生家长发布了这样一则讯息:由于政府政策要求,必须参加中考才可以升高中。这预示著中国的大量国际化学校将开启深入的“暴风整改” 。

根据现在的“新政”来看,国家正在不断强化“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体制内管理规范,而且国内实行的“中考”其实是“一考制”模式,也就是说中考制度已经把“初中结业考试”与“高中入学考试”进行了结合。换句话说就是学生无论是否会选择国际高中就读,他都必须参加“中考”,以确保自己拿到国内的初中毕业证,然后才能选择“拥有全日制普通高中办学资格”的学校就读国际课程。

事实上,早在今年4月,据泰晤士报最新报道说, 在中国设有分校的英国私立学校正考虑退出中国市场,原因是中国的国际学校以特许经营权的方式运营,这导致总校其实对这些中国分校没有太多控制权。”

如果上海跟进海南哈罗公学的政策,对于纯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来说暂无影响,但是对于其中的大部分民办国际学校来说将会是一场大变动,因为它们之中绝大部分都没有中国全日制普通高中办学许可证。

新政下孩子的出路在哪?

疫情大流行以来,很多家庭对择校十分纠结,不知道在国际教育和公立教育赛道之间如何选择。选择国内升学赛道,意味着就要接受小升初、中考、高考的层层筛选,进入职高还是普高、进入一流大学还是二三流大学,对孩子未来职场竞争力的影响力是决定性的。直接选择海外留学似乎也非上选。如今国内职场对于海外留学生早已戴上有色眼镜。当初海归自带的光环早已不复存在,同样面临找工作的困难。

到底该如何抉择?其实,中国精英家庭应该站在培养全球化创新人才的角度重新审视子女教育规划。通过引入身份规划,让孩子的教育规划变得越来越清晰:既能凭借华侨生身份进入国内一流高校,又能依本地生身份进入欧美一流院校,享受很多留学生享受不到的学费优惠和优厚社会福利,更有可能选择留学生无法选择的专业,甚至能够获得留学生如今很难得到的实习机会。

在国内教育改革的 “漩涡”之下,配置第二种身份不但能够轻松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更为孩子规避种种不可控因素,冲出教育改革重围。这不仅意味着更具优势的国际教育资源、更低廉的学习费用,更是给了孩子一种更好的选择。

选择新加坡,给孩子一个人生的Plan B 众多热门国家里,新加坡的基础教育多年来位居世界前列,其培养的学生具有全球化的优势和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可谓超强竞争力的代表,而天然优势则在于新加坡国家信誉及背景的加持带来的升学便利,使得学生的英美高校申请之路一路畅通,更少阻碍。

相比英美这类源远流长的西方教育大国,想要维持传统文化、保留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新加坡从社会环境到教育体系都相对更加友好,再也不用担心孩子读书多年却依旧学不好中文、搞不懂中国文化。

相比快乐教育至上的北欧(如丹麦),虽然朝九晚三的制度相似,学习压力不像国内那般恐怖,但新加坡课后的时间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丰富的素质拓展内容 ——从音乐美术到赛艇竞技,对素质特长的培养在新加坡是和课本教育同等重要的一部分,体系中的孩子人均特长生,谁都有拿得出手的一技之长。

而相比隔壁日本,虽同为小而精的精英式教育制度,新加坡的体系里少有浓重的民族文化符号,更是得益于其多元交融的社会文化环境,毕竟日本教育体系和军国主义文化难以分割,相对而言想要传承中国传统的文化体系和内容就要多一层壁垒。

另外,新加坡的国际学校种类丰富、风格迥异,既有新加坡本土化的英华国际学校、华中国际学校、圣约瑟国际学校;也有新加坡德威国际学校、新加坡史丹福美国国际学校等外国源流国际学校。而且新加坡对疫情管控严格、对留学生的政策也很利好。

除了双语教育,新加坡精英治国体系,特色教育分流制度;重视人才分流,优质资源培养重点学生,确保因材施教;有限的资源分配,竞争机制下的激励与机遇……新加坡的国际认可度给每一位学生都有极大的加持。

人生是一定需要努力的,但是教育这件事从来不是人生的起点与终点,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说得一点也没错。一个外国永居身份,就是人生的Plan B,关键时刻,给家人多一份选择,多一份保护。选择新加坡,在有能力的时候为孩子早做打算,合理规划身份,让孩子的教育之路多条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