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那旅 | 在新加坡重启自己

时间上晚了一点点,但是,终于,我的新加坡vlog、照片和文字没有继续拖延下去。虽然工作量实在有点大,但依靠上天的体恤,让我在剪辑视频的时候,眼睁睁看着移动硬盘里突然消失了一个文件夹的视频原档(第一天稍晚的视频和第二天一整天在圣淘沙、牛车水、小印度的视频全部不见),最终实现了上周立下的flag——这周一定会拼了命把它处理完成。

如果还能有时间,我可能会做得更好一些——拍太少,剪太少,经验太少(我有在考虑要不要每周都剪一个小小的生活vlog,不然总是会书到用时方恨少),但如果还能有时间,也很可能会一直拖延下去。既然给了自己deadline,时间到了,就交卷吧。想要的进步,下一次下下次还有机会,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我不是攻略型的旅行者,很多打卡地我也没去,vlog(第二天去圣淘沙,华人街牛车水,小印度的视频完全消失了)和文末的照片详尽地记录了我脚程里的新加坡,文字里,我想来写写我内心感受到的新加坡,和这次旅行带来的意外收获。

照片在文末~

“新”加坡

第一眼的新加坡是“新”的。它真的很新,樟宜机场每几年就会花费巨资翻新一次,它连续六年蝉联全球最佳机场。

接下来的三天,各种超现代的建筑、创意吸精的打卡地一一划过眼里,流光溢彩,让我流连其中。

以前我会更习惯回头,去有年代的、历史感的、厚重的城市旅行,好像旅行,就应该要去那种原始、鲜少被踏足的、带着千年风霜之地,一边享受着现时代的便捷,一边对当下身边日新月异的生活自嘲——城市似乎只会一直拆一直要最高最新最奇葩最人工痕迹的建筑风景。

往前看,是以前的我从来不曾思考的事。

它的确是崭新的,与周边可能还有些格格不入,或者新得不入你心,但它的出现和存在也是这个时代有力的代表,它也会在时间的逝去中,抹上历史感,甚至成为时间之流中的永恒。

埃菲尔铁塔当时新建时,也有数百名知名人士联名抗议,甚至被称为“丑陋的柱子”。但百年过去,它成为法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也成为世界最知名的建筑。

记得Discovery有一个系列纪录片《建筑奇观》,每一栋建筑都有它的故事和设计的原理,造型奇异或有着俯瞰世界高度的更是如此。如果想要了解,只一个埃菲尔铁塔的维基百科,围绕它的诞生、设计、施工和建成后的故事,就得花费上不少的心思和时间—它为何诞生,为何取址这里,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设计,又用了什么特别的技术...

从金字塔到长城,从巴黎圣母院到紫禁城,它们无一不是从当下的崭新,慢慢走向历史。

对当下时代的风景,我的眼光变得丰富了一些。

多元文化的大同

新加坡建国 50 周年时有一首主题曲,叫"One people, one nation, one Singapore",在内心里,除了许美静,这大概就是最能代表新加坡的歌曲了。

新加坡副总理Tharman曾在一个访谈里说“We were not a nation that was meant to be.”。这里聚居著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欧亚混血,泰国人,印尼人,菲律宾人;英语,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几乎整个亚洲文化都凝聚和浓缩在这一块小小的土地上。

多年前让我接触到新加坡的第一部电影《小孩不笨》,让我对这里竟然能诞生出自己独特的语言"Singlish"——混了英语、潮州话、泰米尔语、福建话、广东话、普通话和马来语,吃惊不已。当我真正踏上新加坡的土地,我对在这里有那么多看起来对立,却能无比融合的多元文化,感到震惊。

它并不像在美国这样的大熔炉里,各种族各自过活,而是实实在在地在文化、习惯和日常生活中,体现出各种种族融合才会发生的产物——像他们的语言"Singlish",随处可见的多语言标示,他们的节日囊括了华人、印度人、马来人等的各种节日......这种文化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深深地打动了我。

当然,这样的融合是因为新加坡政府实行强制的种族融合政策,比如它会规定社区中华人、印度人、马来人等的比例,细化到每一栋公寓都有种族的居住比例。

不同的文化、生活方式就在你的身边发生,没有人可以只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对别人视而不见,这就像环游世界,去实际接触和不同的文化产生碰撞,能对人的生活、眼界和思维产生启发一样,无形却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人。

而这,甚至让我感受到那么一丝丝世界大同的可能。

被选择的人生

新加坡的网红打卡地密集,在小小的新加坡国土上,几乎遍地都有专为吸引游客打造的旅行打卡地——光动物园就有三座,不同的主题,从白天到晚上,可以一整天的丛林探险。更别说环球影城,全世界最大的水族馆,天空树,金沙酒店的无边际泳池和观景台,博物馆,艺术馆......无一不是开阔、干净、舒适、创意力十足,这是它想展现给我们看的新加坡。

当我跳出旅行路线,来到他们的CBD,也感受到和在香港中环一样被耸入云霄的巨型玻璃建筑切割的压迫感。

在新加坡生活,无疑压力是巨大的,这里生活水平异常的高,所有人都很拚命,连老人家也不例外。有人说这里“好像十倍压力的上海浓缩在这里”,但所幸的是,我们还能“逃离北上广”,虽然这可能只是个伪命题,听上去至少我们还有退路,但在新加坡,似乎无处可逃。

我穿着snoopy的T-shirt,和把穿旧的牛仔长裤剪成的牛仔短裤,舒适的运动鞋,坐在被高楼包围的小小街心花园绿地边,看着她们踩着8cm高跟鞋,穿着包臀裙,旁若无物地走过我的面前,就像看着曾经的自己穿过时间的风,出现在我的眼前。

究竟在大城市精致的生活,还是在乡下活得粗糙一些,人生更值得?

旅行是个棱镜

上车走人,一直是我内心对理想生活的最佳定义——能在家与出行状态之间任意切换,保持开放的心,有远方随时可以去,有家任何时候可以回,在哪里都能安心生活。

06年生活需要我们作出重大决定时,我们去走了丝路;09年从安稳人生中出逃时,我们去环了中国一圈;2012末日年,去雨崩徒步......一次漫长的出行,会带来接下来一段异常安稳的生活,似乎旅行真的会使疑惑得以解答,给人生带来转机。

可是,旅行本身并不提供答案,它只是一段路程。它能给的只是一个让你找寻到答案的契机——它会投射你的心境,你的想法,它带你跳出你的困扰、小圈圈,或是熟知并习以为常的生活圈,带你看到,听到,见到,感知到不同寻常的一切。

如果说旅行让你感悟出什么,那只是对你的当下和现有脑回路里思考所产生的折射而已。

一个在自己事业进退维谷的人,一个带着孩子出门的人,和一个正在不得不做退休计划的人,去到同一个城市,看到同一片风景,心中所满溢的思绪和感受到的风情会完全不同。

当我开始习惯上路,不管什么年纪,无论这个地点是新鲜还是陈旧,每次出行,都可能成就一部分新的自己,而当更新过的自己回到原本的生活,原本的城市和生活在现在自己的眼中也有了不同的模样。

“到头来,你会发现,去过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感知到什么,小区楼下花园里的夹竹桃若能让我思考,也胜过印度庙里的一百只猴子。“

意外的收获

很久没有拿起相机,因为手机一直在身边,随手一拿,不用3个动作,一瞬间就被快速的定格,连快门声都省略了。原本以为生活记录就是要快狠准,但手机里的照片越来越多,却觉得好像什么都没有拍到,因为快速,也省略了思考,不知道自己究竟想拍什么,应该拍什么。

这次去新加坡,我带上了尘封很久很久的相机。虽然这台相机对焦有点慢,但自己却在一次又一次按下快门的过程里,竟慢慢找回了那时日复一日在上海扫街时内心那种对摄影的悸动,似乎也找到了我真正想要拍的——我喜欢有人出现在画面里,我喜欢一瞥而过的生活细节,而那些笔直的街道、恢弘的场景、干净无人的画面,是我如何努力好像都抓不到的灵魂。

会再好好的带着相机在身边,街头才是最活生生的舞台剧。

——

这一期的“三匹怪物儿”的聊天主题也是关于旅行。刚好满满刚去日本回来,我也刚去了新加坡,小鱼则更是因为工作关系,去过伊朗、印尼等少有人旅行的地方,假日闲来无事时,来听听我们眼中的日本、新加坡、还有那些关于旅行的偏见和视野吧。

国庆长假,大部分人应该也在旅行中吧,你们去了哪里?旅行给了你们什么新的收获吗?欢迎留言给我,探讨关于旅行的一切。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