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教育资讯】穷人的孩子在减负,富人的孩子在苦读

新加坡和香港有许多相似之处,不仅都是若干岛屿组成的弹丸之地、地图上的“小红点”,甚至连人口密度都较为接近(新加坡国土面积70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540万;香港面积大约为110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734.67万),而且作为亚洲的两大金融中心,都是属于人口密集寸土寸金的城市,两地的房地产市场比较相似,都在过去几年中采取措施竭力控制不断上涨的住房价格。

不过香港房地产限价政策的所产生的效果较为有限,房价在小幅回调之后继续上涨。据华尔街见闻报道,香港的房价一直十分高昂,然而新加坡的房价却便宜很多,近年来在房价最高的榜单上稳定排第27名左右。报道称,香港住房价格约等于香港家庭中位数年收入的19倍,而新加坡仅为5倍。

香港可开发面积小于新加坡

两座城市同是弹丸之地,都面临土地不足的现状。新加坡7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相当于上海市区大小。

完整意义上的香港(港岛、九龙、新界)土地合计达到1108平方公里(含填海面积),看似比新加坡多出55.2%,但实际上,可供开发建房的土地面积不多。

香港很多地方都是山地,此外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小岛就有260多个,这些都无法有效利用。另一方面,香港显得拥挤也是因为政府划了很大一片土地不让开发。并非真的缺土地,而是仍有大量土地储备或闲置土地没有开发。如全港11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400余平方公里是郊野公园。还有占总面积5%的农地,

据统计,目前香港用于住宅的土地只占香港总面积的7%。可用地面积天生比新加坡少,造成的结果就是,私人住宅的新增缓慢,跟不上需求。

新加坡国民也曾“买不起房”

1955年,新加坡经济困难重重,民生凋敝,住房奇缺,平均每户不到一间住宅,200万人口中有40%的人口居住在贫民窟和屋棚内,能够住上像样住宅的人口只占居民总数的9%。直到1959年,新加坡人口达到160万,GDP却只有几亿美元。即使到了1965年,建国后的新加坡政府依然面临严峻的住房问题,大部分国民都有“买不起房”的痛苦经历。

1960年2月,新加坡成立了建屋发展局,专门负责建造公共住房,称之为“组屋”,用来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居民的住宅问题。1964年,政府宣布实行“居者有其屋”计划,推行住房自有化政策,鼓励中低收入阶层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政府“组屋”。1968年,为解决人民无力支付购买组屋首期款的问题,通过了使用中央公积金购买政府组屋的决定。

“50年间,建屋发展局建造了94万多间组屋,80%的人口居住在组屋中,其中95%拥有自己的组屋,是全球唯一近乎达到百分之百拥屋率的国家,真正实现了‘居者有其房’的政策目标。”

年轻人工作五年可以买房

新加坡的住宅类型除了组屋外,还包括私人公寓、有地住宅等。私人公寓档次较高,与组屋相比,单位设计、装修、配套设施都更加完善。有地住宅是指房屋前后还有属于自己的草坪、花园等,又分为排屋、半独立式、独立式等,在新加坡算是“有钱”的标志之一。

由于新加坡的组屋面向的是中低收入水平的新加坡公民,新加坡本国的高收入人群以及外国人只能选择私人公寓以及有地住宅。相对于组屋低廉的价格,新加坡私人公寓以及有地住宅的价格较为高昂,以私人公寓为例,由市场定价,大部分价格在7万元-20万元每平方米不等。这一部分房价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新加坡总体房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