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在整个东南亚地区都显得都举足轻重的国家,新加坡所的国际影响力已经远超它的国土面积所呈现的那般狭小。每一个国家或政权的成长都绝非一帆风顺,它们往往都需要经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才能取得相应的成就。
而新加坡则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从弹丸小国一跃成为经济中心,新加坡的崛起不仅是其自身命运的转折,也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树立一个相当优秀的榜样。
一个被迫独立的国家
自从英国于1819年登陆新加坡开始,新加坡就成为了英国庞大殖民体系中的一员。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使得新加坡成为了当时欧亚海运贸易的重要港口,呈现出相当繁荣的姿态。
然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日军悍然发动对新加坡的侵略,英军不敌之下则只能选择投降。也正是由于这场战乱,使得新加坡原有的经济基础遭到大幅破坏,再加上原本就存在的极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使其一度陷入破败衰落的境地。
二战结束后,由于旧有的殖民体系被完全打碎,人民在政治当中有了更多的发言权。他们要求在英联邦中获得更多的自治权,组建起属于新加坡的政府,并且在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格局谋求发展。
随着时任马来亚首相的冬姑阿都拉曼在1961年5月向新加坡抛出橄榄枝、希望共同组建马来西亚时,新加坡几乎没有思考地就决定加入。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一个完整一体的东南亚才能为新加坡带来更稳固的安全更多的利益。
然而,双方合并的过程却并不愉悦。由于新加坡的主要人群是华人,这使得马来西亚内部天生就对他们怀有一种不信任感,于是在各个方面实施针对性的政策。
他们不但要求增加新加坡向中央政府缴纳的税收,而且也不给予其相应的、哪怕只是平等的发展条件,甚至通过政治打压和煽动民族情绪的方式孤立新加坡在。在这种情况下,新加坡不但没有因为加入马来西亚而获得国家安全,甚至连经济发展也成了问题。
就这样,双方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几乎已经达到了不可调和的阶段。而为了防止情况持续恶化,马来西亚方经过国会投票,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的绝对优势将新加坡驱逐出去。
其他国家和民族都是为了独立而持续奋斗,新加坡则是被迫独立,这在当时的国际环境当中无疑是个罕见奇闻。而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在向新加坡民众宣布这一消息的时候,也不禁潸然泪下,为本国命运的曲折感到悲伤。
新加坡的铁血发展过程
新加坡国内民族组成复杂多样,呈现出以华人为主体、马来族、印度裔等多个族群并存的局面。而国家想要发展,首先要做的便是统一语言。
虽然李光耀本人为华裔,华人也占了新加坡的大多数,但为了避免出现种族歧视的情况,李光耀还是毅然决定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用非常强硬的手段在短时间内向全国推广。
虽然李光耀这一措施在当时引起了新加坡国内不小的非议,但总归是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相当最基础的条件。
当然,他之所以会选择英语,也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在当时呈现出更繁荣的一面。当时的亚洲普遍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几乎没有国家选择将英语当作官方语言。
因此,如果西方国家想要在亚洲地区开展商业活动,那么具有良好英语基础和地理优势的新加坡将毫无意外地成为他们的首选地。之后新加坡的发展也证明李光耀的独到见解完全正确,新加坡的对外贸易一直都是其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同时,为了调动起新加坡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李光耀创设性地提出将给予每个新加坡公民一份国家股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每个人都能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当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使当时的新加坡人民建立起铁板一块的团结意志。
为了解决广大居民们的住房问题,新加坡还建立了专门的组屋制度,由政府出资修建房屋、由政府统一规定租住价格、又由政府决定居住资格。大部分新加坡的中下层平民都从中受益,不再将住房当作自己的主要问题,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奋斗中去。
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殖民体系在新加坡国内并未彻底消失,使得当时的新加坡政坛呈现出非常严重的腐败现象,新加坡人民对此报以非常大的怨念。由李光耀所建立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在竞选之初就曾拿出扫帚以表明自己的反对腐败的决心。
李光耀政府于1969年颁布《预防腐败法》,展现出对腐败的零容忍态度,并且还专门成立了“贪污调查局”,给予了试图贪污者极大的震慑。
最重要的,李光耀制定了高薪养廉政策,大大降低了新加坡官员们的贪污欲望。一系列政策之下,新加坡官员的清廉指数常年稳居世界前列,不但提升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创造了一个非常良好的投资环境。
新加坡人多地少且自然资源匮乏,这就注定它的经济发展必须高度依赖外资。新加坡于1961年开始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将大量密集劳动型产业引入国内,并建立了包括裕廊工业区在内的诸多工业园区,为新加坡的经济腾飞积攒了第一笔资本。
但新加坡并不仅仅满足于成为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代工厂,它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式开始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自动化、机械化、电脑化”的发展方针。直到现在,新加坡已经完全拥有从产品涉及到研发再到生产的独立能力,并成为东南亚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
同时,新加坡发达的经济为完善全国的教育体制奠定了经济基础,而东西方不同文化的结合更促进了其颇为独特的教育风格。
新加坡小学的前四年会采用统一的课程规划,四年后则实行分流制度,以不同学生的语文能力来划分为三种不同的课程,即正常双语流、延申双语流和单语流,意图是对每个不同的孩子实施相适应的教育方法。
虽然这一制度能够起到很好地发掘学生潜力的作用,但也造就了新加坡升学考试异常激烈的社会现状。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不能通过教育来最大限度地提升国民素质,那么新加坡又有什么资本来同其他国家展开竞争、强大己身呢?总的来说,这也是种被逼无奈之举。
在中学阶段,新加坡依旧实施分流制度,分别为特快流、快流和正常流。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在学生的中学阶段就已经开始着手提供职业发展的课程,帮助他们在职业技能方面有所增长。同时,新加坡一共拥有五所公立大学和一所私立大学,文理科院校都十分齐全,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机会。
最重要的,新加坡许多考试题目都是由新加坡教育部和英国剑桥大学地方考试辛地加共同出题。这不仅提升了新加坡的教育水平,也使从新加坡毕业的学生们能够得到国际认可,算是一种提升自身学历含金量的有效手段。
最后,新加坡还十分注重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其实,从新加坡经济结构的转型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国家对环境的追求,毕竟新加坡国土面积就这么大,如果不好好保护环境,连住的地方也都没了。
新加坡不仅在教育上多鼓励学生接触自然,建立了非常开明的环境教育政策,从而培养起了国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还实施了非常严格的惩罚制度加以训诫。
曾经有一个美国人因为在新加坡街头吐痰而被施以鞭刑,此事虽然受到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但新加坡方却态度强硬,表现出对环境保护的巨大决心。也正是因为以上种种,使得新加坡在卫生和绿化等环境方面的成就相当显著,并多次被评为花园城市。
新加坡在国际局势当中的偏向
作为一个弹丸小国,新加坡必须在国际政治格局当中如履薄冰,这样才能维护自身安全和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前文已经说到,新加坡最初在国内推行的官方语言为英语,这不仅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所作出的选择,也间接表明了新加坡最初的政治倾向。
毕竟当时无论是中国还是东南亚地区,在经济层面都还处于恢复期,几乎无法给予新加坡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当初新加坡满怀热切地加入马来西亚,最终却遭遇冷眼就已经证明了这点。
但是,新加坡也并未完全脱离亚洲。它积极与印度、日本等亚洲大国保持联系,同时为了防止出现苏联一家独大的局面,又对中国在国际事务上的表现呈支持态度,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发挥了一定作用。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经济增长问题。
当一系列亚洲大国都在寻求经济发展的契机之时,已经提前发展一步的新加坡相对比起来就显得颇有优势,能够持续促进互相的共同进步。当然,作为东南亚国家,新加坡自然也是东南亚国协的成员国之一,这也表明了它对地缘政治的重视。
直至今日,新加坡已经参与多个国际组织,如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和英联邦等。在这些组织当中,新加坡最多的态度就是求同存异、共谋发展,并没有选择一边倒地倾向于某方面的意识形态,这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新加坡卷入大国之间的政治纷争。
当然,其实新加坡现在在经济上肯定是更加依赖西方,但在意识形态领域想必却是以亲中方居多,毕竟新加坡人口结构当中还是以华人占据大部分。
新加坡的发展困境
在新加坡的发展路径当中,呈现出高度依赖外资的倾向。这使其几乎每次的国际金融环境一旦稍有变化,新加坡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比如在2008年受经济危机影响,新加坡国内多个产业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又如受到2011年欧债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也被迫放缓。而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就是因为新加坡内需严重不足。
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新加坡近些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2016年的GDP增长幅度仅为2%。虽然受到的制造业提振政策的影响从而稍微扭转了局势,但这并非长久之计,经济发展形势仍然不乐观。
同时,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经济形势,使得新加坡民众的消费支出理念也逐渐趋于保守。2011年以来,新加坡国内消费物价水平就一直在下降,房价则连续下跌超过三年,打破了1975年之后的下跌持续时间最长记录。
消费水平的下降再度拉低经济增长的速度,造成一个恶性循环,新加坡也只能继续依赖外国投资。
另外,新加坡产业结构也高度不平衡。新加坡传统制造业比重占国内GDP比重自2004年后也一直在持续下降,到了2016年甚至只有17%。虽然新加坡同为世界四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但在其他国家都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时候,它在这个领域的进步却十分缓慢,整体水平仍然只是上世纪90年代水平,无法再为投资者提供最优质的环境。新加坡高度依赖外资的事实还表现出占GDP比重过高的服务业当中,最高时曾达75.16%。
社会问题并不是单方面或者单个领域,它往往会联系到其他社会层面,新加坡国内就业、企业盈利、进出口贸易等领域也都面临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之所以会造成以上困难局面,一方面是由于新加坡政策过于保守,不敢过多地涉及现代化改革,同时效率也较为低下,不能快速促进政策跟上。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外向型经济过于脆弱的原因,资本主义世界稍微发生动荡,新加坡就会伤筋动骨,毕竟新加坡可没有这么多实业来为国内的经济危机兜底。
总结
新加坡的成功既有运气的成分,也是其自身求变的结果。在李光耀的领导下,当时的新加坡由上至下形成了一股无比团结的力量,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建设都呈现出进步神速的局面。
再加上国际金融环境的东风,新加坡的崛起实在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即便如此,新加坡也并未放弃居安思危,而是始终在不同的时代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这无疑更是其能够繁荣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