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下非执业律师资格获取有何变化?

随着律师专业培训制度的改革,法律毕业生如今无需完成培训合约,只需通过毕业考试即可获得律师资格。这标志着获取律师身份的路径更加便捷,尤其是对于不打算在律师事务所执业的毕业生而言。新制度下,首批非执业律师已于4月21日星期一完成宣誓,正式踏入法律职业生涯。

非执业律师虽然不从事律师事务所的业务,但可以担任法律顾问或专家等角色。作为法庭官员,他们同样肩负着维护法治的重要职责。大法官梅达顺在宣誓仪式上指出,无论是否直接出庭,法律专业人士在司法管理和法治体系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若其职业行为出现失误,可能会动摇公众对法律行业及司法制度的信任。

梅达顺大法官进一步强调,法律顾问的意见和决策不仅影响所在机构的运营,还可能对社会产生深远效应。他援引两起国际案例说明问题:一是英国邮政局‘地平线’系统事件,因系统错误导致1999年至2015年间700名邮局局长被错判盗窃、诈骗等罪名,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之一。尽管政府后来通过立法推翻这些定罪,但公众开始质疑邮政局法务部门是否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系统问题。二是澳大利亚‘robodebt’自动债务回收系统的失误,该系统设计存在法律程序缺陷,内部法律团队未能保持专业独立性。这些案例凸显出法律从业者恪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任何岗位的法律人都肩负着维护公众信任的责任。

此次培训制度调整始于2023年,律政部将专业考试与培训合约分离,毕业生通过专业考试B部分即可直接获得资格,同时提高了考试难度,并将实习期延长至一年。大法官表示,在灵活工作模式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崛起的背景下,重新设计新律师的培养方式势在必行,确保年轻律师熟悉人工智能的潜力与局限,并掌握相关技能以应对职业挑战。

本次非执业律师宣誓仪式于4月21日和22日分三场进行,共有353名毕业生完成宣誓。法院还计划在4月后每月举办小型宣誓活动。其中一位宣誓者、24岁的彭靖洁目前在高庭担任法律秘书。她表示,新制度为毕业生开辟了更多职业选择,例如企业法务或学术研究等领域,让非执业律师在职业初期更有信心。她视此次宣誓为法律职业的起点,并计划完成实习后在科技领域寻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