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工作室同事 大鱼传说
1914年7月,斯皮特黑德湾挤满了密密麻麻犹如蝗虫般的战舰,等待着他们的国王乔治五世的检阅。
这是英国历史上被称为最具有杀气的阅舰式,共出动了200艘战舰,仅仅战列舰就有60艘,蔚为壮观的舰队绵延60余公里。(不包括英国在远东和地中海等地的分舰队。)
此时的英国盛极一时,拥有335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占全球面积的1/4;拥有的殖民地人口达39350万人。遍及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四大洋,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
日不落帝国如日当空!
阅舰式的两周后,乔治五世向德国宣战,两年后,乔治五世以皇家城堡温莎堡之名,改姓“温莎”,开启了温莎王朝。
一战后,英国的国运正式跨过巅峰,向下俯冲。
而英国君主制,这一古代政治留给现代世界的尾巴,却在英帝国瓦解的过程中,扮演着栓紧国家统治系统最后一根缰绳的角色。
这也解释了在温莎王朝的百余年时间里,英国人为什么对于废除君主制这一“进步事业”并无太高热情的原因。
一 皇室丑闻与国王的退让
一战前夕,美国西海岸圣地亚哥的一名叫沃里斯(wallis)的少女正试图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
她的这种婚姻观来自于自己的母亲。她的母亲年轻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大家族的少爷,希望通过婚姻实现自己的豪门梦。但这位少爷因为身患肺结核,被那个时代扣上了不可以结婚的帽子。
这位少爷自然不想循规蹈矩地受这种教条约束,背地里悄悄与沃里斯母亲约会,很快两人就有了沃里斯这个没有任何名分的孩子。
原本想要凭借这个孩子嫁入豪门,但没过多久那位短命的少爷就因肺结核挂掉了。
没有了豪门婚礼,沃里斯沦为私生女,而此时沃里斯的母亲只有24岁。
沃里斯的童年几乎是在别人的施舍中度过的。成年的沃里斯强烈地想要改变这种命运,但她只能靠自己,因为她的母亲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
沃里斯早早地定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是嫁个有经济实力的男人。这个目标在她19岁就达成了,她认识了美国海军军官斯宾塞。两人各取所需地在认识当年就结了婚,但沃里斯并没有因此过上安稳的军官太太生活。
斯宾塞是一个嗜酒如命的家伙,他甚至在一次酗酒后开着飞机直接栽到了海里,没死算是命大。每次喝完酒,沃里斯都要遭受一番暴力输出,沃里斯想要结束这种婚姻,但却遭到母亲和姨妈的坚决反对。
此时,在大洋彼岸的英国,乔治五世的长子爱德华已经成长为王室的颜值担当,是那个年代著名的钻石王老五,在全世界有着无数的粉丝爱慕者,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1918年,爱德华来到了沃里斯所在的城市圣地亚哥进行访问,这是沃里斯移居英国前与爱德华距离最近的一次。
这个时候,爱德华是风流倜傥、潇洒自信的英国王子,沃里斯是一位频频遭受家庭暴力的酒鬼夫人。
但十几年后两个人的相遇,差点改变整个英国王室的命运。
沃里斯的这段婚姻一直维持到32岁,直到遇见美籍英国商人辛普森。两人迅速结束了各自的婚姻,来到伦敦注册结婚,沃里斯也变成了后来世人周知的辛普森夫人,并开启了她在英国风光的社交生活。
为了辅佐丈夫的生意,辛普森夫人成为了英国社交场上的花蝴蝶,很快认识了许多英国社会的名流,其中就有著名的佛内斯侯爵夫人。她是爱德华王子当时的情妇。兜兜转转十几年,这两位旷世奇恋的男女主人公爱德华和辛普森夫人终于在一场宴会上见面了。
两人的关系很快落入了第三者的俗套,只不过这个第三者是英国未来的国王继承人爱德华王子。
爱德华喜欢标新立异,与规规矩矩待在王宫相比,他的骨子里更喜欢挑战的美式做派。辛普森夫人恰恰是这样一个充满了“挑战”意味的美国女人——她言辞尖刻、脾气暴躁。这种浓重的口味确实让人捉摸不透。
在这段关系中,爱德华表现得一点都不像一个王子,辛普森夫人只要有看不惯爱德华的地方,可以直接把他数落到落泪。辛普森夫人做头发,爱德华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后来连爱德华的皇室保镖都看不过去了,说我们的王子跟着这个女人的样子好像一条狗。
在爱德华即位前的几年里,爱德华的所有行程都带着辛普森夫人,在公众场合也毫不避讳秀恩爱。在高尔夫球场,在歌剧院,在赛马场,很多人都看到王子和辛普森夫人出双入对。他甚至带着辛普森夫人见了自己的父母,乔治五世被气得大发雷霆:我哪天要是不在了,这小子不出一年就会毁了自己。
大家可能对于皇室成员带着情妇登堂入室的这种做派很不理解、不接受。其实在欧洲希腊时代、古罗马时代对于“性”的享乐主义风气就非常浓重,“性需求”、“情感需求”、“生育需求”这三个观念一直是分开的。
王室与这种世俗风气还有些不同。欧洲国与国之间的政治联姻比较普遍,政治上的利益需要通过契约性很大的婚姻来完成。婚姻是领地、财产和势力的象征。维多利亚女王为什么被称为欧洲祖母?因为她的子女、孙子孙女遍布欧洲大多数国家,政治联姻导致整个欧洲皇室几乎都是亲戚关系,这就是一战被称为亲戚之间打架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王室成员的“情感需求”“性需求”就会通过情妇来弥补。王室情妇在某些历史阶段甚至有着相对正式的身份。比如法国国王法兰索瓦一世就将自己的情人封为“官方皇家情人”。即使在许多西方的著作里,都少不了这种婚外关系的佐料。
贵族情妇之所以被接受,因为它是政治联姻的一个系统补丁。
1936年,英王乔治五世去世,爱德华继承了王位,史称“爱德华八世”。新王与有夫之妇辛普森夫人的绯闻已经在英国上层传得沸沸扬扬,但大家一致认为这只是新国王的许多绯闻中的一个。
为了维护皇室的声誉,英国媒体遵守禁令,英国记者都对两人的关系噤声不语。所谓的“新闻自由”始终逃不过阶级性这一底层的逻辑。
但英国的禁令可管不了美国。1936年10月,美国的记者们忙得不可开交,因为这时候美国法庭正在受理辛普森夫妇的离婚案。一时间,“沃里斯成功离婚后将迅速与英国国王结婚”的新闻在全美疯传。此时英国国内仍有许多人不知道沃里斯是谁。
但英国上层已经充满了风声鹤唳的危机感。许多人意识到英国皇室很可能因为国王不理智的选择而遭受重大打击。在爱德华国王找到出身保守党的首相鲍德温表示自己要与辛普森夫人结婚的时候,鲍德温斩钉截铁地给拒绝了。
玛丽王后和坎特伯雷大主教也被鲍德温拉来当说客,向爱德华施压。英国国教禁止离婚,作为英国宗教领袖的国王更不能带头破坏禁令,离过两次婚的辛普森夫人要成为英国王后绝不可接受。而且两人门不当户不对,有碍皇室的荣誉。爱德华肯定不服:我是国王!我为什么不能和自己喜欢的女人结婚?
爱德华八世固执的行为似乎要与整个皇室和教廷作对,很快首相鲍德温再次给了他的婚姻一记响亮的耳光。
愤怒的鲍德温以内阁集体辞职相要挟,逼迫国王放弃结婚,宪政危机一触即发。这个时候爱德华八世意识到,他很可能会成为整个英国的敌人。
君主立宪政体下国王必须保持政治中立,如果国王因为自身原因,造成内阁辞职,就违背了这一宗旨。英国人花费几百年建立的君主立宪制会因此受到威胁,甚至动摇到英国的自治领体制。加拿大总督特威兹穆尔就明确表示了震惊和愤怒。
爱德华退位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事情的严重程度已远远超出了婚姻层面。
对于国王的婚姻英国国内已经集结了两大派别,一个是以首相鲍德温为首包括皇室、教皇、内阁的反对派;一个是英国右翼为首的包括激进派、保守的强硬派、新西兰总理、部分自治领总督和众多的普通民众的保王派。这两大派是国内政治和阶级矛盾的集合体,两派对抗正在演化成社会割裂甚至政治风波。这种风险其实当时都被忽视了。
当时英国国内的民粹主义已经发动政治猎巫直指内阁,英国右翼指责鲍德温和张伯伦做出无君无父之举,诬陷二人是苏联间谍。国内的部分以奥斯瓦尔德为代表的法西斯主义者开始政治投机,表示支持国王大婚。
国王的婚姻下,可以说是已经各种暗潮涌动。一旦对抗愈演愈烈,将没有人能够阻止帝国从内部崩溃的命运。在这种局势下,能够退让的只有英国王室和国王。
出于对摇摇欲坠的君主制和自治领体制的考虑,最终爱德华八世选择了美人放弃了江山。
1936年12月10日,爱德华八世在“国王退位诏书”上签了字,第二天通过广播,爱德华告诉英国人“如果没有一个我爱的女人在身边给予我帮助和支持,我觉得我不可能担负起国王这份沉重的职责,所以我选择放弃王位。”他也成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自愿让位的国王。
英国的这次重大危机,最终以国王退位的形式让英国宪政保持了稳定。
退位当天,爱德华八世与温斯顿·丘吉尔共进了午餐,然后花了一个下午收拾他的私人物品。
当天晚上举行的家庭告别晚宴气氛紧张。弟弟阿尔伯特,也就是后来的乔治六世,当他得知自己成为新国王时,感到不知所措。
爱德华俯身对新君主乔治六世说:“上帝保佑你,先生!我希望你能比你的前任更快乐。”然后爱德华就匆匆消失在夜色中,让在场的皇室成员目瞪口呆。
几小时后,这位从君主变成公爵的爱德华登上了一艘去往法国的船,随后将前往维也纳,等待他未来的妻子和她第二任丈夫的离婚结果。
爱德华的弟弟阿尔伯特对于成为英国新王非常抗拒,他甚至苦口婆心地劝说爱德华继续做国王。当得知爱德华退位的消息时,阿尔伯特竟然在她母亲怀里哭得像个孩子。阿尔伯特成为国王可以说是意外中的意外。
但事实证明,这个看似内向、胆怯、缺乏自信的英国新君,被自己的臣民们严重低估了。
二 不情愿的国王与殖民帝国的崩溃
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把英国逼出了内伤,统治力急转直下,殖民地的独立运动高涨,自治领的分离运动加强,英国本土与自治领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殖民体系渐趋瓦解。
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规定白种人统治的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与英国组成英联邦,大英帝国名存实亡。
英联邦不是一个国家,也没有中央政府。英国国王是英联邦名义上的君主与国家元首。英国王室成为维系帝国统治最后的光环,也是英国君主制存在的最大的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阿尔伯特在1937年5月12日登基,以“乔治六世”为号,并成为英联邦首任国王。同时,他也是最后一任爱尔兰、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国王。
乔治六世的人生有着明显的分水岭,他的前半生在痛苦、被嘲笑、被忽视中度过。《国王的演讲》中乔治六世的扮演者达西大叔曾这样评价:那个年代,我们看到很多丘吉尔、希特勒、墨索里尼,但是乔治六世,我们只是知道有这么个人,他是个结巴而已。
乔治六世的后半生被英国人冠以英勇、坚强、英明等各种赞誉,成为英国人心目中值得钦佩的王。
他的前半生和后半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阿尔伯特虽然是王位的第二继承人,但无论是在英国王室还是在民众心中,他一直都不是新国王的人选。在一战时期,当因病退出日德兰海战的时候,英国民众甚至嘲讽他是“病恹恹的口吃王子”。
对于国民的嘲讽,他十分痛苦,为了缓解苦闷,乔治六世迷恋上了香烟。不管在何时何地,他总是烟不离手。严重的口吃和身体的疾病,让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就是这样一位不情愿、不自信的国王,却在继位之后差点让英国走回君主专政的老路。
在乔治六世继位的第一年,英国议会就制定了《国王大臣法》,给了本就处在虚位的王权一拳重击,乔治六世极不情愿地签了字,首相的绝对权威得到了法律上的正式确认。
乔治六世本来就对当时英国的政治制度存有极大的不满,英国议会的这一举动进一步触怒了他。他希望英国王室能够重回英国政治中心,而不是单单作为一个国家形象存在。他甚至直言:“如果皇室单纯地履行国家形象,那么皇室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在伦敦大街随便找个人就可以担负起国家形象。”
他努力收拾着爱德华八世留下的烂摊子,重新树立英国人的威严王室,同时也把恢复君主制作为毕生的梦想。
很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君主制梦想在他的余生中再也没有机会实现。如果二战来得再晚一些,很难说乔治六世不会做出震惊欧洲的举动,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在战争前夕,英国人非常抗拒二战,一战的灾难和痛苦一直萦绕在英国人的心头,和平主义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当时的王室和内阁执行的是“绥靖主义政策”。
实际上,英国王室在上世纪整个30年代对纳粹德国的态度都很暧昧,英国对纳粹德国屡屡让步,其表现可以用“声名狼藉”来形容。所以有战争贩子之称的丘吉尔并不被乔治六世待见。
1938年9月,保守党领袖张伯伦与德国签完《慕尼黑协议》后,兴高采烈地飞回英国对乔治六世汇报这个好消息,他宣称“带回了一代人的和平”,乔治六世也非常高兴,这意味着他的帝国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战争。
但张伯伦自欺欺人的幻想很快就破灭了,希特勒攻下被大国出卖的捷克斯洛伐克后,于1939年9月1日闪击了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帷幕。
此时乔治六世的对手是演讲天才、极其善于煽动民众情绪的希特勒。但这位患有口吃的国王此前从未给予他的臣民一场酣畅淋漓的演说,很显然现在也非常困难。这让性格温和内敛的乔治六世,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他经常无端地对妻子伊丽莎白发火,甚至动手殴打。
大战爆发两天后,乔治六世磕磕绊绊地发表了著名的“与民同在”的演讲,英国正式对德宣战。即使这次演讲有了战争动员的特殊光环加持,但在当时很多人看来,只是没有那么尴尬而已,并没有《国王的演讲》中呈现的那么轰动。
对于这场战争,乔治六世最初是充满信心的,他认为法西斯注定被强大的大英帝国击败。但事实却截然相反,德国直接灭掉了有“欧洲第一陆军强国”之称的法国,并且持续对英国进行空袭轰炸。
在这危急关头,英国内阁又出现变动,他亲密的政治战友首相张伯伦被在野党和民众重锤了,议会一直为下一任英国首相的人选争论不休。最终乔治六世等来了很不喜欢的“刺头”丘吉尔。这令他十分失望。
乔治六世早已看出这位新首相就像他的祖上老丘吉尔一样是一个战争狂热分子(约翰·丘吉尔被称为路易十四的克星),充满了政治狂人的色彩,为人也非常地圆滑,并不是一个能让他完全信任的人,而且两人的性格更是大相径庭。但此时的英国需要一个铁腕首相来挽救战争颓势。
局势对英国非常不利,一些英国的有钱人害怕被德国一招团灭,早早携带子女跑去了英属加拿大。
希特勒的“海狮计划”将数万吨的炸药投向了伦敦,这还不包括V1和V2导弹的投送量。伦敦成为二战期间遭受轰炸最严重的三座城市之一。
德国人的轰炸持续了57个昼夜(轰炸天数总计76天)。这期间,乔治六世与丘吉尔的隔阂却在渐渐消失,从开始的会见到后来的午餐,在时时传来的轰炸声中他们的关系逐渐紧密。
在这次轰炸中,乔治六世的白金汉宫同样没有逃脱厄运,数次被炮弹击中,三名仆人受伤,国王与妻子险些丧命。但这次危险,却让乔治六世找到了一条亲民路线,帮助他赢得了民众的尊重,维系了王室的民望。
白金汉宫的大臣们进进出出,显得他们十分地担忧,因为国王拒绝了将两位公主送去加拿大避难的建议,伊丽莎白王后向大臣们陆续传达着乔治六世的决定:国难当头,王室必须与臣民同甘共苦。
乔治六世与妻子一起去访问部队、工厂、港口,视察被轰炸最严重的市区。要求皇室一律严格执行食物配给政策,努力营造着“与民同在”的形象。
1942年乔治六世的弟弟肯特公爵被炸死在冰岛皇家空军基地。第二年乔治六世仍不顾丘吉尔和军方的反对,坚持去慰问被盟军攻占的战略要塞马耳他岛。乔治六世担心重蹈自己弟弟的覆辙,在临行之前悄悄地留下了一封遗嘱。尽管这封遗嘱后来并没有机会打开,人们也并不知道遗嘱的具体内容。
如果说,在逊位危机之后,英国人对王室家族的效忠有过疑惑的话,那么,乔治六世与整个王室在战争中的表现,确实符合亡国险境下国民对王室的期待。乔治六世用行动拯救了王室的信任危机。
在二战结束前的1944年,也就是在英国1914阅舰式的三十年后,英国人出动了800余艘舰艇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海上大阅兵。这个纪录直到现在都没有被超越。
但此时的英国已经是一个被大战掏空的巨人,早已不复往日的雄风。这更像是大英帝国的最后一次闭幕演出。
二战胜利后,乔治六世的身体急剧恶化,他的帝国也在遭受着同样的命运——在战争手术刀式的疯狂切割下,殖民帝国正在迅速崩溃——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宣布独立;1948年爱尔兰完全离开了英联邦。
印度殖民地是大英帝国殖民体系的核心,可以说整个的英国殖民体系就是围绕着印度打造的。为了保障前往印度的大西洋航线、印度左翼安全,英国开辟了南非殖民地和东非殖民地;为了保证印度的右翼,又开辟了马来殖民地进军缅甸,以及后来开通苏伊士运河,都是为了缩短从英国到印度的航程,便于守住印度。
印度如此重要,为什么英国如此迅速地移交权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已经无力统御作为帝国军事力量的印度军队。
二战结束以后,英国曾一度希望依仗着以印度军队为代表的印度军事力量,重建帝国英联邦体制。日本投降后,印军的30个步兵营被分别投放到了法属印度支那和荷属东印度地区实行“重新占领”。
到1946年9月,驻留在海外的印军总数达到了274900人。但印度临时政府领导人J·尼赫鲁对海外驻军的强烈反对,以及印度海军的叛乱让英国难以招架,这直接动摇了英国继续统御印度的信心。
两年后,乔治六世放弃了“印度皇帝”头衔。
三年后,“不列颠帝国”这一称谓在《伦敦宣言》中被正式放弃,取而代之的是结构松散的“英联邦”。
1952年2月6日,乔治六世由于血栓在睡梦中去世。 在国王的葬礼上,政府的花圈挂着一张卡片,丘吉尔在卡片上写下了那句刻在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上的话——“英勇无畏”(For Valour)。
乔治六世的一生有很多头衔,从大英帝国国王,印度皇帝,变成印度国王,又变成英联邦国家元首,每一次的变动都是历史发展的无奈。
三 不要低头 王冠会掉
1986年,一封迟到了近400年的书信被带到中国,这是一封160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写给中国万历皇帝的亲笔信,信的内容是希望发展中英贸易。
充当信使的人正是我们下面要讲的主角伊丽莎白二世,她的一生都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
曾经BBC记者问过女王,王冠是不是很重。女王说:是的,你如果低头,王冠就会掉。
“不要低头,王冠会掉”看似玩笑的一句话,却概括了女王的一生!
1926年,中国在军阀混战中千疮百孔,德国忙于偿还一战的战争赔款,苏联在努力推进工业化,美国正在经历柯立芝繁荣……
而此时的英国正在酝酿一场震惊世界的大罢工。
在这场震惊世界的运动风暴前夕的4月21日凌晨,随着一声脆生生的啼哭,伦敦西区布鲁顿街17号诞下了一位公主,家人给她取名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这个原本不在王位继承顺位上的公主,在她十岁的时候,意外地换了人生的剧本。
那一天,所有人被她的伯父爱德华八世退位的消息震惊了,许多人聚集在皮卡迪利大街的联排别墅前欢呼。
伊丽莎白跟自己6岁的妹妹玛格丽特解释道:爸爸要当国王了。
玛格丽特问:也就是说你会当女王?
伊丽莎白冷静地回答:是的,我想是这样。
在之后的16年里,伊丽莎白努力打造着自己的女王范,为自己的登基做准备。
乔治六世曾经说过,他在伊丽莎白身上,仿佛看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子,他预感到一个伟大的君主正在诞生,我们不一定男孩来做国王,伊丽莎白会做得更好。
1952年,伊丽莎白与丈夫匆匆结束了非洲丛林的探险,乘坐专机从肯尼亚飞抵伦敦。从她走下飞机的那一刻,英国臣民在乔治六世逝世的悲痛中迎来了26岁的年轻女王,属于伊丽莎白二世的时代来临了。
在加冕典礼上,坎特伯雷大主教将圣爱德华王冠戴在“无可争议的女王陛下”的头顶,并赐予她一个非常长的尊号——承上帝洪恩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及其他领土和属地女王、英联邦元首、国教(圣公会)的捍卫者伊丽莎白二世。
此时的英国已经空前衰弱。在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丧失整整两代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之后,英国25%以上的国民财富被消耗,逐渐丢掉了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地位,失去了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印度,很快还将失去苏伊士运河以东以及非洲的大片领土,欠下美国和各自治领巨额外债。迄止1946年,英国需要承担印度军队海外出兵的费用达到了13亿4300万英镑。战前英属印度还欠着英国3亿5000万英镑的债务,战后摇身一变,成了持有14亿英镑的债权国。
曾经引领工业革命的煤矿业、钢铁业、造船业、汽车业、纺织业在外部冲击下进入了恶性循环。
拿汽车工业来举例。二战中,英国向美国借了大量的贷款,为了赚钱,英国政府要求把汽车大量出口到欧洲,为了完成政府目标,汽车企业不得不降低质量标准,在一波冲量后,也葬送了英国汽车的口碑,随着各国汽车品牌不断挤占欧洲市场,英国汽车渐渐丢掉了市场份额。
这时候英国人才想起要提高生产水平,但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德国是政府出这笔钱,英国政府根本就没有钱,有点钱也要给美国还债。这就导致没法进行工业升级。
为了安抚就业,政府更是把汽车企业搬去了乡下而不是工业密集的大城市,这导致物流和用工成本都非常高。更有意思的是,英国还在延续配给制,根据战前的份额给汽车企业分配钢铁,有点雄心的企业拿不到更多的钢铁扩产,大家只好一起摆烂。
这几乎是当时英国工业的普遍现状。所以战后英国的对外贸易额衰退得非常厉害。
与之相反,英属殖民地的工业却发展了起来,二战中埃及的工业企业数增加了40%,印度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0%,而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联邦等自治领的工业增长更多。这就缩小了英国商品在殖民地和自治领的销售市场,又减轻了殖民地和自治领原料对英国的依赖。英国掠夺殖民地和自治领的基础,进一步被削弱了。
在女王继位后的第三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了。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很小的局部战争,会让英国重创得那么厉害。
不仅丢掉了苏伊士运河,失去了英镑霸权,引发大量殖民地独立,女王也在政治危机中遭到严重质疑。
由于英美拒绝对埃及纳赛尔政府提供援助,纳赛尔选择变脸对苏伊士运河实行国有化。这让英国首相艾登非常生气,暗地里与法国、以色列密谋,企图通过武力推翻埃及纳赛尔政权,重新树立英国在中东地区日益丧失的威信。
但美国怕英法的行为把中东逼向苏联的一方,要求他们撤回军队。印度也火上浇油地对曾经的宗主国大加谴责。当时英国国内正好也遇到了英镑危机。政府无法同时应对国际孤立和金融危机,只能宣布停战。
在这次英镑危机之后,印度的英镑余额账户已经被提空,以美国和世界银行为主体的经济援助计划取代了英国的科伦坡计划,作为国际货币的英镑日益被弱化,美国的石油货币体系正式取代了英镑霸权。
而在这个关键时候,伊丽莎白二世意外地卷入了一场政治危机。1963年麦克米伦辞职时,女王根据麦克米伦的建议邀请休谟伯爵接任首相一职,这引起了巨大的质疑,很多人认为麦克米伦无权就首相人选向女王提出建议,而女王本人也没有义务接受他的建议,最终在争议中女王还是选择了休谟伯爵担任首相和首席财务官。
这对于当时的英国议会看来无疑是一种越线的行为。保守党在两年后制定了选举领导人的机制,以减少女王干预政治的机会。
这也是伊丽莎白最后一次将自己置于这种危险境地,她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知情权、建议权和警告权在英国政治中很难被尝试。这是伊丽莎白二世对自己权利的一次再定位,也是君主制和当时政府的进一步分离。
苏伊士运河战争的失败让英国颜面扫地,政府认识到英国在军事和经济上的脆弱性,全力以赴地修复与美国的关系,并着手在冷战体制下培养殖民地的温和派民族主义势力,逐渐地向他们移交政治权力。这就是所谓的“非殖民化的帝国主义”政策。
这一下热闹了,在加勒比、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非殖民化运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对大英帝国挖坑埋土,墙倒众国推。
以非洲为例,大英帝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相继独立,1957年加纳独立,1960年尼日利亚,1961年塞拉利昂、坦噶尼喀和乌干达……
整个60年代,大英帝国统治的非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大多数国家获得独立。在叛乱和暴动的气氛中女王放弃了一个又一个殖民地。
英国的历史就像上帝跟英国人开了一个玩笑,他们的领土范围又回到了几世纪前的样子,英国开始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欧洲大陆,英国也随之提出了“三环外交”:第一环是英联邦和英帝国,第二环是英美特殊关系,第三环是一个统一的欧洲。很显然,第二点才是重中之重,因为这一点才是英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基本盘。
而在国内,英国政府继续对皇室贵族进行权利割尾。1963年英国颁布的《贵族法》,规定贵族无权参加投票选举,不能当选下院议员,更不能担任政府首相。其实是对皇室贵族权利的进一步削弱。
关于英国的贵族制度是一个非常漫长和复杂的故事,统一在这里简单梳理一下,方便大家理解。
英文里的aristocracy一词,源于希腊语的两个词根,aristo意为“最好的”,kratos意为“统治”或“权利”,放在一起就是“贵族”的意思,也就是“最佳统治者”。
英国贵族的头衔带着庄园和领地,他们因土地而获得财富,因财富获得权势和地位。而英国贵族向来是王室的伙伴,是英王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支持者。
早期的英国君主制是由代表封建大地主利益的贵族主持的,包含了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教会主教等。“光荣革命”后,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贵族主要集中在上议院,下议院主要是代表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利益。
在20世纪之前,上议院的权利还是非常大的,上议院有权利驳回下议院的法案。标志性的事件是《1911年议会法案》,直接取消了上议院的这项权利。下议院成为权力的中心。
而代表传统贵族的上议院的大门对工商业资产阶级打开后,传统贵族在上议院的比例不断下降。在20世纪前期,政府用爵位捞金,甚至明码标价,比如劳合乔治任首相期间就公开了“爵位单价”:骑士封号1万英镑,从男爵3万英镑,上院贵族爵位的售价在5万英镑以上。
到了1945年,上议院资产阶级贵族达到了236人,而传统贵族的数量一直保持在一百出头的样子,上议院不再是传统贵族的天下。甚至可以说成了乌烟瘴气的大杂院,在1922年封赐的5名新贵中就有4名是犯罪嫌疑人。
再加上遗产税、所得税等不断在传统贵族的头上薅羊毛,大大削弱了传统贵族的势力。比如二战后工党对100万英镑以上的贵族征收80%的遗产税,没有几个贵族受得了这种盘剥。
所以到1963年英国的“正宗”贵族――土地贵族的社会地位已经大不如前。
《贵族法》直接拿掉了贵族的投票权,也就意味着这股曾经主持君主制的传统势力彻底远离了权利中心。英国皇室也只能孤零零地成为了一种摆设。
但当时的遗产税、所得税并没有割到王室的头上,因为在君主立宪制下王室享有特权。直到1973年经济危机首先在英国爆发后,英国的财政急剧恶化,王室的经济丑闻在各界媒体上传得沸沸扬扬。面对舆论,伊丽莎白代表王室主动上交了所有税款,这事才算过去。王室的特权已经失去了真正行使的土壤。
当然作为英国女王的伊丽莎白二世依然保留着解散议会、批准和公布法律等权利,但这也只是装装样子,有了“越线”危机的前车之鉴,不会傻到真正启用这种权利。
即便权利被掏空,但王室对于英国来说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毕竟英国女王还是英联邦和英联邦王国名义上的君主。女王在维系内部稳定上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北爱尔兰之所以今天还在英国的版图上,这跟伊丽莎白二世有着莫大的干系。
北爱尔兰分裂主义及恐怖暴力冲突,始终是英爱关系中最难过的一道槛。新教徒的“联合派”与天主教徒的“民族派”之间的较量就一直没有消停过。从1968年开始,北爱尔兰在之后的三十年几乎都在干架,自治权的道路也是走走停停。这其实是爱尔兰与英格兰长久以来种族、宗教、政治斗争的结果。这是另外一个故事,跨越几百年的爱恨情仇就不展开说了。
1977年,在抗议和威胁的声音中,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了北爱尔兰。在2011年伊丽莎白二世在访问爱尔兰共和国几乎用道歉的举动,缓和了英爱之间百年的恩怨。
访问中,女王在爱尔兰为她举办的国宴上说:“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们希望能够改写历史”“我向所有因我们混乱的过去而受苦的人表达我诚挚的想法和深切的同情。”话音刚落,引来了全场的掌声雷动。
女王的表现在爱尔兰疯狂刷粉,爱尔兰官媒大赞:伊丽莎白女王依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代女中豪杰,这个岛上相当一部分人仍效忠于她,最重要的是,她是两个独立但紧密相连的国家,相互关爱和共同利益的象征。
伊丽莎白的此次出访被称为和解的历史时刻。
2012年再次访问北爱尔兰,伊丽莎白与前爱尔兰共和军领导人马丁·麦克吉尼斯握手的那一刻,让北爱与英格兰脆弱的和平维持到现在。
这一年,伊丽莎白二世的支持率达到了巅峰,超过80%的英国人希望英国保留君主制。与其说人们支持英国君主制,不如说人们支持的是伊丽莎白二世。
2014年苏格兰的独立公投前,女王呼吁苏格兰人“审慎考虑未来”,最终苏格兰留在了英国。
历史证明,这位英国女王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外交官。她一生出访出海300多次,到访过117个国家和地区。
她的个人魅力和威望可以说是英国脆弱统治的压舱石。
其实这位女王也曾受到过国民巨大的质疑。整个90年代,英国反君主制声音越来越大,为平息公众的不满,王室采取多项措施,包括对游客开放白金汉宫、用筹集的资金支付修复温莎城堡的费用,女王主动为投资收益交税等等。
女王和她的王室遇到最湍急的信任危机来自1997年。
已经与查尔斯王子离婚的戴安娜在与富商男友多迪约会时,为了躲避摄影记者追随,在法国巴黎发生车祸身亡。
而事发当时,被子女绯闻搞得身心疲惫的伊丽莎白二世正在阿伯丁郡的巴尔莫勒尔城堡躲清静。
在全国民众哀悼这位“人民王妃”的时候,他们发现自己的女王竟然隐身了。总之女王没有公开哀悼戴安娜,甚至拒绝返回伦敦。没想到的是,这位前王妃的去世竟然让国民对女王的不满上升到了君主制度的高度。
王室陷入了阴谋论的旋涡,很多媒体认为女王的消极态度是错误的,而且不是她个人的错误,是这个制度的错误。网络时代的平等思潮把传统王室的孤高、尊严冲击得粉碎,舆论矛头直指皇室。
刚上任三个月的首相布莱尔每天都与女王磋商,他建议女王立刻向全国发表讲话。戴安娜去世五天后,伊丽莎白终于回到了伦敦,下令降半旗,并以祖母的身份通过电视直播表达对戴安娜去世的惋惜,同白金汉宫外面悲痛的妇女对话,并向葬礼队列中的戴安娜灵柩鞠躬……这是女王登基以来对“民意”感触最深的一次。
也就是在这一年,英国孤悬在亚洲的最后一块领地——香港也回到了中国的怀抱。
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在政治上获得独立后,对于英国而言,香港在经济上的重要性更加明显。从香港和科威特所赚取的寄存在伦敦英格兰银行的英镑余额账户,成了支撑英镑作为国际货币价值的后盾。在香港回归前,英政府每年从香港可以拿到上千亿英镑。想让英国主动放弃香港是不可能的事情。
撒切尔夫人曾经试图维持英国和香港之间关系的现状,但被中国政府严词拒绝了。1997年香港的回归,宣告了英国在亚洲长达135年统治的结束。
截止目前,地中海入口处的直布罗陀和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岛,以及包括加勒比海和大西洋的岛屿在内,共有14个地方,依然作为英国的海外领土而存在。
除了不被国际承认的南极洲领地,和没有常住居民的南乔治亚岛面积较大以外,其他都是一些小地方,大都是面积只有数百平方公里的岛屿,几乎没什么存在感。
唯一还能维持一丝帝国尊严的就只有那个散装的英联邦,但也只是大英帝国名存实亡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而女王终其一生都在保住这块布不落地。
她的父亲乔治六世在执政的晚期放弃了印度皇帝的头衔,承认了印度的独立,她在执政的最后一年,即2022年,看到了印度超越曾经的宗主国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两位君王的落幕是何其的相似。
2022年9月8日,伦敦当地时间下午4:30,内阁秘书西蒙·凯斯拨通了首相特拉斯的电话,说出了彩排无数遍的暗号:London Bridge is down。
伊丽莎白二世走完了疲惫的一生。戴在她头上长达70年的沉重王冠终于可以放下了。
四 暮气沉沉的继位者
世界上最好的渡鸦栖居在伦敦塔一带。传说它们一旦离开,整个国家就会崩塌。
它们的翅膀多卷起,并且数量众多。但当伊丽莎白女王经过时,它们的眼睛就会闭上。这是因为温莎城堡的下一任继任者将会带来转变。
而且是一种不稳定的转变。他们必须选择好合适的继承人,一旦选错了,那直接会导致整个王室的覆灭。
英国民间的这种说法,不只是充满英伦风格的迷信,还是一种悲观政治论调。
2023年5月6日,74岁的英国国王查理三世身穿金色长袍,坐在有着700年历史的加冕王座上。
童话里的白雪公主换成了王子,性别是变了,情节却一点都没变。
查理三世的加冕礼相比女王伊丽莎白时间更短,参与人数也从8000多人缩减到2000多人。但加冕礼以及3天的庆祝活动至少花费2.5亿英镑,令身处经济危机中的英国人相当不满。
那边鼓乐齐鸣地搞着加冕典礼,这边是举着牌子抗议的各色群众。伦敦的警察光“不是我的国王”“取消君主制”抗议牌子,就没收了几卡车。这似乎预示着,接下来的日子对于这位年逾古稀的新国王而言将非常难熬。
根据英国的民调,对于这位查理三世国王,只有65岁以上的老人对他有点好感,50岁以下的人压倒性多数认为这位新国王不靠谱。
英国人对于这位新国王不待见,主要还是对他之前“抛妻弃子”、卖官鬻爵行为的厌恶。特别是在英国通胀严重,连蔬菜都要实行配给制的当下,一个加冕活动就砸了2.5亿英镑,民众对这个富得流油的大地主、这个吸血的君主制不反感才怪。
不光是君主制,就连英联邦和英国本身都在面临着巨大危机。
伊丽莎白留给查尔斯的一份重要政治遗产,就是那个由54个成员国家组成的英联邦,我们前文提过,这是一个松散的国际帮派组织。内部早已经是一盘散沙。
在英联邦,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这四个以昂撒人为主体的国家,算是帮派的统治阶级,其他的成员国算是被统治的帮派小弟。
当中包括加拿大、澳洲、新西兰等十四个君主立宪制国家仍奉英国君主为国家元首,俗称英联邦王国,更是整个英联邦的核心。但这个松散的同盟明显也摇摇欲坠了。
英联邦成员国安地卡及巴布达、牙买加已表明三年内举行公投,决定是否成为共和国,放弃认英皇为国家元首,伯利兹、巴哈马、格林纳达、圣基茨和尼维斯亦有意跟随。
反君主制的最大威胁主要来自加勒比海国家,如牙买加。去年3月英国的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去访问牙买加时,牙买加总理直接了当地说,我们正在走流程,准备退出英联邦,取消英女王在牙买加的国家元首地位,改为共和制国家。
退出还不算,还要英国道歉、赔款,说英国在殖民地时期曾把60万非洲人运到牙买加,在这里做黑奴给他们搞种植,必须赔76亿英镑。
牙买加在英联邦算是小国,退了也没多大影响,但作为联邦台柱子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也退出,几乎就等于拆台了。
澳大利亚总督在去年女王庆典时接受采访说,只要女王去世,澳大利亚就会脱离英联邦。
新西兰总理阿德恩也表示,君主制被废弃是不可避免,相信新西兰将在其有生之年成为共和国(也不知道他能活多久)。
之前有伊丽莎白这个女王在,因女王恪守不干政原则,又具亲和力和魅力,多少还能镇得住台。现在女王没了,基本上没了阻力,退群也只是时间问题。到时候查尔斯三世也只能认命了。
假如澳洲、新西兰或加拿大走向共和,英联邦王国将随之瓦解,到时候英联邦也会变得可有可无。
而真正关系到英国国运的是北爱尔兰和苏格兰。英国的全名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长达十三个字。不过这个绕口的名字,可能很快就会变得简洁起来。
由于盎撒人跟凯尔特人其实祖上是有世仇的!所以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一直看不惯英格兰人。
虽然在美国和伊丽莎白的努力下,英国与爱尔兰表面上停止了纷争,但爱尔兰骨子里深埋着对英国血脉压制的反抗基因。
去年5月5日北爱尔兰的新芬党赢得大选上台执政,一上台就准备搞统一大业。呼吁英国和爱尔兰政府设定公投日期,公投计划要在“五年框架内”进行。新芬党的成员主要是来自之前反对北爱分裂的“爱尔兰共和军”成员。共和军在1979年炸死了出海钓鱼的蒙巴顿,也就是伊丽莎白的老公菲利普亲王的舅舅,1984年还差点炸死在酒店里休息的撒切尔夫人。前前后后整死了3600人。所以说,新芬党是铁杆的“脱英派”。
而新芬党一上台,第一个送去祝贺的就是另一个想要从英国独立的苏格兰,他们的首席部长斯特金向新芬党主席麦克唐纳祝贺,说这是一个真正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结果。
我们前文就提到过苏格兰在2014年就搞过公投,只是失败了。
而这次公投却是因为英国人自己玩脱了。英国如果不脱欧,说不定这两兄弟还安分些。英国脱欧第一个感觉不爽的就是苏格兰。当时英国加入欧盟,苏格兰得到了欧盟的不少优惠和补贴,农业、畜牧业、渔业出口收入都还不错。英国一脱欧,苏格兰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境内的石油收入都让英格兰榨干了,现在出口上又少了一大块,心里肯定憋屈。
如果苏格兰独立,那么光北海油田的权益,就能让五百万苏格兰人过得不错,而不用跟另外五千万英格兰人分成。分家的念头估计早已经在苏格兰人的脑子里过了无数遍了。
一心想苏格兰独立的女部长斯特金下台后,英国本以为可以喘口气了,但苏格兰人选了巴基斯坦裔政客洪姆扎·尤萨夫上来。而这个洪姆扎更是铁杆的苏格兰独立分子。而他的对手是新任印度裔英国首相里希·苏纳克。当年大英搅屎棍蒙巴顿搞了个印巴分治,让南亚次大陆打了六十年的仗。没想到现在一个印度人,一个巴基斯坦人在英国国内重新上演了历史上的一幕,这不是轮回报应是什么。
英国脱欧后,爱尔兰还在欧盟,那么问题来了,欧盟商品进入北爱尔兰到底算不算关税?如果算,就必须在北爱尔兰与爱尔兰之间有一个明确的边界,但根据《贝尔法斯特协议》的规定,爱尔兰和北爱之间边境和贸易必须畅通。
想来想去,英国搞了个《北爱尔兰议定书》才算是暂时浇灭了北爱尔兰的怒火。但后来英国这边觉得自己吃亏了,想要重签,这直接把欧盟和北爱尔兰都搞毛了。
英国脱欧,让北爱尔兰和苏格兰在经济上吃了大亏,在新仇旧怨的刺激下,这两个地方铁了心要搞公投。
所以现在英国再想摁下去已经很难了。
目前,英国GDP规模被印度超越,沦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处理能源和高通胀危机也不力,被经济分析师嘲为与新兴市场国家无异,外交上只能紧靠美国,早已丧失了自主意识。这样的英国,令不少英联邦成员留英兴致缺缺。而在英国内部,各地区对英国也很难形成归属和认同。
而以上所说种种,如今正在考验着查尔斯这位年迈新王的威望和能力,是否能够制止英国“挂五档”俯冲的衰落颓势。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查尔斯时代对于英国和英国王室而言,都不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五 暮歌
帝国未死,只是逐渐衰亡!
遥想一百年前,英国还是全球疆域最广的殖民帝国,大不列颠的旗帜插满了整个世界,以至于在帝国的领地上,太阳从不会落山。然而一百年后,却要严肃面对联邦和国家内部的分裂。
而这种分裂可以视为各国对英国殖民罪恶的一种历史清算,也可视为文明时代对古代政治的遗弃。无论是英联邦成员国还是英国国民,对君主制保留的最后一丝忍耐也正在消失。
英国的铁王座已经摇摇欲坠!
英国王室同时代的那些帝国都去哪了?奥地利帝国在一次大战后就消亡了;奥斯曼帝国,权倾欧洲几个世纪的哈布斯堡家族烟消云散了;至于那个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就更惨了,十月革命后,罗曼诺夫家族几乎被布尔什维克给灭族,仅剩下了少量的后裔;还有法兰西王朝,法兰西第一帝国,第二帝国也没了;德意志帝国的那个霍亨索伦王朝也没影了。再往东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没了,大清帝国没了……
这些显赫一时的王国和帝国们都烟消云散,他们的子孙也埋没在茫茫人海当中。
这不过是历史车轮前进的一种必然,世界要文明,时代要进步,没有人能够阻挡这种大势。
大英帝国的大厦倾覆,退归到欧洲一国继续与它的邻居们继续相爱相杀,甚至陷入殖民后遗症中自我内耗和分裂,仅仅是历史清算的一角。纵观世界各国历史,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主导的民族或种族,在政治和经济利益下,势必内耗着走向分裂。
在英伦三岛上,英格兰人与王室的主导优势在消退,也许英国人会用更文明的方式(公投)来结束这段历史。
英王室的命运也不可避免。
查尔斯王冠上的444颗重达4斤的宝石,每一颗都沁透着殖民鲜血。
戴上它,是英国王室对往昔帝国荣耀的挽尊,是倒驴不倒架的祖制沿袭。而对于被殖民的国家和人民而言,王冠之上,充满了无数殖民地人民的剖心泣血,尸骨盈野!
这样的王室已经与新世界格格不入,与时代文明不符,君主制这一古代政治的尾巴,势必在这场漫长的历史清算大戏中走向落幕。
(我们曾写过文章《英国正在走向分裂》,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英国的未来,有兴趣的可以后台私聊【英国】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