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龚鹏程|新加坡的道与术

新加坡的道与术

(2023年3月18日龚鹏程在新加坡同安会馆的演讲)

、从“神人畅”到“众相殴”:

(一)中华体系开始崩塌

东南亚各国的历史,很难总体叙述。但在古代,它们大抵都与中国土壤相接、关系密切,且主要是正向关系,冲突少于和平。

如越南,自公元前3世纪秦朝即为中国领土,唐代为安南都护府,至五代十国时吴权割据安南,明朝宣德年间撤销交趾布政使司,任由安南成为藩属国。1884年以后才沦为法国殖民地。

柬埔寨,古称高棉,一世纪时就建立了统一的王国。9世纪至14世纪的吴哥王朝,更是辉煌。1863年,亦沦为法国保护国。

缅甸,公元97至131年,古掸国曾三次遣使访问东汉王朝。骠国时也向唐朝进贡,白居易歌诗云:“骠国乐,骠国乐,出自大海西南角。雍羌之子舒难陀,来献南音奉正朔。德宗立仗御紫庭,黈纩不塞为尔听。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曲终王子启圣人,臣父愿为唐外臣”。

蒲甘王国亦遣使到中国向北宋朝贡。元朝,缅甸北部成为元朝的缅中行省。撤消后,元仍设有设立宣慰司、军民府以及驿站。

不料,1885年底,英国发动第三次侵缅战争,攻陷缅甸首都曼德勒,俘虏缅国王。1886年1月1日,英国宣布上缅甸并入英属印度,又进而逼迫清政府承认其吞并缅甸,签订该条款。其中,英允许缅仍可向清政府进贡,但每10年才一次,也允许所派之人为缅地位最高之大臣,但应选缅甸国人。中缅边界亦应由中英两国派员会同勘定。

史学界,一般形容这是“中华朝贡体系”在十九世纪遭受西方冲击而逐步崩溃。

此后南中国海的故事,就充满了杀戮、侵占、攻伐、商战、剥削,西方列强在其中合纵连横,杀人无数。

(二)西方列强陆续侵入

西班牙: 参与势力,最早是1521年,麦哲伦率领西班牙远征队到达菲律宾。此后,西班牙逐步侵占,统治300多年(1851年灭亡苏禄苏丹国,苏禄苏丹沦为名义上的国君,拥有7000多个岛屿的菲律宾了变成西班牙的殖民地)。

西班牙人从事中国、美洲、东南亚之间的转口贸易,并开辟大量香料和甘蔗种植园,获得了厚利,故吸引了其他欧洲国家随之而至(1898年菲律宾宣告独立。同年美西战争后,却成为美国的属地。1942⎼1945年还被日本侵占。二战结束后,菲律宾再次沦为美国殖民地。1946年才获得独立)。

葡萄牙与荷兰:接踵而来的是葡萄牙与荷兰。

1566—1581年,荷兰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与贵族结成联盟的商人寡头政权,也就是联省共和国,然后开始全球性的贸易和殖民活动。1596年,又尾随葡萄牙人进入印尼,基督新教也随之传入。1602年更成立了具有政府职权的“东印度公司”。

英国与法国:后来英国和法国也争夺东南亚,两国都在向印度尼西亚进军,但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才给了小国荷兰机会。

印尼当然也有反抗,但17世纪苏拉威西的望加锡反荷斗争、19世纪中期爪哇万丹抗荷斗争,以及19世纪亚齐战争都失败了,直到二战时,日本人进攻荷属东印度群岛,才动摇了荷兰在印尼的统治。

日本战败后,印尼宣告独立。而荷兰在再次入侵印尼时也失利了,1949年与印尼签订停火协议,印尼才正式摆脱荷兰人的统治。

英国:1814年,英国为遏制法国,联合荷兰,与之签署《伦敦条约》,让出爪哇。主力放在马来西亚(之前,拿破仑在欧洲称霸,荷兰国王被迫流亡英国。后来,反法联军胜利,拿破仑被流放到地中海小岛上,联盟各国才开始分赃)。

177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又垄断了文莱与外界(包括中国)的贸易。

1948年,英国将东南亚殖民地整合为马来半岛的马来亚联合邦、新加坡,加里曼丹岛的文莱、沙捞越、沙巴等五个板块。

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首先独立,1962年沙捞越和沙巴原本打算单独成立一个联邦,在英国人的斡旋下,最终只好选择与马来亚合并为马来西亚。

1963年9月,在联合国的监督下,马来亚联合邦、新加坡、沙捞越、沙巴四地,通过投票组成了新的国家马来西亚。两年后,华人占绝大多数的新加坡却被逐出马来西亚。

仍留在马来亚联合邦的沙巴,则因与菲律宾南部苏禄省相近,领土问题并没解决。早在菲律宾1946年独立时,便声称对沙巴地区拥有主权。2008年还声称有80万菲律宾人(苏禄人后裔)生活在沙巴。这主权问题在新世纪重新浮出了水面,而且暴力和血腥起来。2013年又发生武装冲突。

当年组织马来亚联合邦时,文莱拒绝了加入,计划自行独立。

文莱,是14世纪左右,信仰伊斯兰的马来人在加里曼丹岛北部建立的苏丹国,中国史书称其为“渤泥”,即现代文莱的前身。16世纪时,文莱达到鼎盛,是东南亚第一强国。

文莱之由来,是元末明初,福建人黄森屏建立。1407年,明朝出兵帮助渤泥免遭苏禄吞并。第二年,渤泥苏丹亲自前往明朝谢恩。苏禄苏丹也在1417年率团觐见永乐皇帝。1888年后却沦为英国保护国,1941年又被日本占领,1946年英国恢复对文莱控制。1984年才独立。

《伦敦条约》

在这几百年的侵略、战争、奴役、剥削、列强合纵连横史中,我们也看到了另几种势力。第一是武器,其次是金钱与资本主义,其三是宗教,英、法、荷兰、西班牙、美国的基督教;马来西亚、印尼、印度的伊斯兰教。还有一种,是资本主义孳生的对抗者:共产社会主义。

、东方王道不彰、西方霸道鹰犬横行

除了政治上合纵连横、争来斗去之外,东南亚也是众神喧哗、争取信徒的场域。

菲律宾是东南亚唯一以基督教为主的国家,而与菲律宾海上相邻的马来西亚和印尼,则是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

14世纪左右,一些信仰伊斯兰的马来人在加里曼丹岛北部建立苏丹国,中国史书称其为“渤泥”,即现代文莱的前身。

公元7世纪,马来人建立了以爪哇岛为核心的三佛齐王国,信仰从南亚传来的佛教。后来伊斯兰教开始由阿拉伯商人传入马来群岛。荷兰给印尼本土带来了新的宗教基督教。

明朝将渤泥改名为文莱,并派总兵黄森屏率家族和军队定居于此。黄森屏与苏丹联姻,成为文莱皇室的始祖之一。有了这层关系,明朝加大对文莱的扶助,使其越来越强大。

1602年,荷属东印度公司成立后,为了抵制葡萄牙人在印尼的天主教势力,努力传播基督新教。18世纪中叶,荷兰殖民政府先后两次将基督教圣经《新约》与《旧约》翻译成马来语,在印尼各岛传播。

当时印尼主要的港口,都信奉伊斯兰教,但山区的原始部落,因交通闭塞及语言差异,大多信奉当地的原始宗教,故基督新教在印尼内陆很好传播。

为避免刺激伊斯兰教徒,1855年,荷兰殖民当局规定,基督新教与天主教等传教士,未经总督允许,不得擅自在印尼各地传教。特别是在穆斯林势力强大的地区,如苏门答腊的亚齐与爪哇等地。

政体上也政教分离,伊斯兰教几乎不干涉政治事务。只有亚齐地区因为印度洋海啸损失惨重,亚齐最终放弃独立,与印尼政府和解,成为印尼唯一允许实行政教合一的政区。

在伊斯兰教进入印尼之前,佛教与印度教在印尼占了统治地位,印尼的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十六,人口近3亿之多,仅次于中国、印度与美国,位居世界第四。而伊斯兰教的信徒,占印尼全国人口比率的86%,使得今日的印尼成为世界伊斯兰教人口最多的国家。

伊斯兰教徒与其他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才是最为紧迫的。1956年在印尼召开的万隆会议所提出的“求同存异”,或许才是未来印尼健康发展的根本之道。

(马来亚人民抗日军)

以上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在东南亚的肆虐史,其实皆是大航海运动之后的欧洲争霸史之延伸,磨刀霍霍,以东南亚人民为鱼肉。

日本崛起之后,本来曾被东亚人民寄予厚望望,希望能在中国对抗欧美失败后,发展出新的东亚构想。不料日本继“脱亚入欧”之后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王道乐土”,实际上仍是欧州烧杀侵夺那一套。

1924年12月,孙中山先生到神户时,日本各团体欢迎,请孙先生以“大亚细亚主义”为题发表演讲。孙先生就曾谈到这问题。他说:“大亚洲主义,简而言之,就是文化问题。我们讲大亚洲主义,以王道为基础,是为打抱不平。从今以后对于世界文化的前途,究竟是做西方霸道的鹰犬,或是做东方王道的干城,就在你们日本国民去审慎详择!”

孙先生说的王道,即是传统中国文化讲的“道”;他说的“西方霸道的鹰犬”就是用一套从西方学来的“术”,如机器、工业商业技能、杀人方法、财富积累、船坚炮利等等去宰制人、奴役人。

哲学上的“道/术”概念区分,结合到时代现实,没有比这更清楚的了。可惜日本不悟,接下来继续做其大东亚迷梦,占东北、建伪满、打中原、下南洋,甚至发动太平洋战争,把美国也扯入南洋战局。

日本“共荣圈”有中国、朝鲜、印度支那、缅甸、泰国、马来亚、菲律宾、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属印度(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苏联远东地区及夏威夷群岛等。

1942年夏,日本已占领了西起缅甸,东至吉尔伯特群岛,北达阿留申群岛,南迄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的广大地区,以及中国的部分领土,总面积3200万平方英里以上,“大东亚共荣圈”初步形成。并将占领区分成四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统治:

一是直接统治区,为香港、新加坡、帝汶等;二是扶植亲日的傀儡政权,如伪满洲国、伪汪精卫“中华民国”;三是“同盟”国,如服从日本控制的泰国、法属印度支那;四是日本的殖民地,如朝鲜、台湾。

其结果,只是南柯一梦,与其欧洲盟友德国、意大利同归于尽后,又激发了或带入了苏联式社会主义势力。

为什么在十九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肆虐之后,东南亚又会卷入了苏联和中共带动的共产主义红潮?

因为共产主义红潮本来就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延伸及反动。延伸,是说它由资本家资本阶层延伸到国家资本,垄断一切;反动,是说他要联合全世界工人、无产阶级起来反抗资产阶级,所以既扩张了国家民族力量,又是国际性的,反抗个别国家霸权。

自20世纪初至80年代,共产主义运动几乎遍及东南亚所有国家,既是这个时期东南亚地区和各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亚洲兴衰的重要体现。

二战前,共产主义运动在欧美国家殖民统治之下的东南亚国家兴起,并成为各国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太平洋战争期间,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为东南亚各国的抗日斗争作出特殊贡献,并在战后崛起为重要政治力量。

二战后,东南亚各国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建设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同时被迫卷入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对峙,东南亚地区成为冷战的重要战场之一。

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广泛涉及印度尼西亚、马来亚、印度支那、菲律宾、泰国和缅甸等国。

其中最大的冲突,是1961至1975年的越南战争。美国耗资2000多亿美元,阵亡46266人。越南人民也伤亡200多万,非常惨烈。

印尼共产党建党的时间比中共还早,是20世纪20年代印尼民族独立运动中的重要力量。荷兰殖民政府镇压了1926年的起义,令印尼共党遭受重创。

二战结束后,印尼各阶层再次掀起民族独立斗争,重建的印尼共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1948年9月,印尼共为争夺独立斗争的领导权而发动茉莉芬起义,在印尼政府的镇压下遭受了第二次毁灭性打击。50年代再次重建的印尼共采取了同苏加诺总统合作、开展合法斗争的策略,到60年代初发展为除中共和苏共之外的世界第三大共产党。

马来亚共产党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成员主要是华侨、华人和越侨。它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同英国当局合作抗日,战后初期成为马来亚政治中的重要力量。1948年春夏之交,马共发起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英国当局宣布实行“紧急状态”,全力镇压马共活动。

马来亚“紧急状态”是共产党发动的,旨在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内乱”。英国给予马来亚独立,使得马共丧失了号召力。马共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彻底失败,最终使马来亚成为“自由”的多民族国家。

缅共在缅甸独立之初,便掀起反政府武装斗争并坚持40余年。

在几十年的对抗中,各国各方阵营都留下了无数创伤,至今也无法抚平。

目前:六、七十年代东协成立初期,基于冷战背景立场反共,主要任务之一为防止区域内共产主义势力扩张,合作侧重在军事安全与政治中立。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各国政经情势趋稳,才接纳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寮人民民主共和国加入。

2010年,与中国建立中国-东协自由贸易区,形成“东协加一”,规模为全球人囗数最多,开发中国家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另一支近乎王道的叙事

从西班牙进兵菲律宾、荷兰进兵印尼开始,历史叙事就大为分歧,殖民者都把自己打扮成带著文明火种来的启蒙者、现代社会生活的开拓者。元朝明朝中国在南海的经营或朝贡体制,基本被淡化、遗忘、扭曲,或耻笑。

这样的叙事,百年来甚嚣尘上,几乎让人误以为是真相了。近些年后现代史学兴起,才逐渐拨开了迷雾。

因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既说中国自居宗主国,怡然接受南海诸邦之纳贡,事实上亦是以力服人,压迫了各邦国的主权。则请问各国有危难时,不是赶紧请中国协助吗?

元末明初,福建人黄屏森建立渤泥。1407年,明朝出兵帮助渤泥免遭苏禄吞并,即是一例。与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日本侵略朝鲜的“壬辰卫国战争”(日本叫文禄庆长之役)类似。丰臣秀吉的军国主义思想被明军一举击溃,保护了藩属国。

其中有些藩属还是由中国开枝散叶或游离出来的,未必可称为“外国”。中国人从福建、广东移居到南洋,跟他们搬迁到甘肃、青海、西藏并无性质的不同。例如:

1.爪哇顺塔国(由南宋左丞相陆秀夫的儿子陆自立建立)

2.文莱国(渤泥苏丹亲自前往明朝谢恩,病逝于南京。苏禄苏丹也在1417年率团觐见永乐皇帝,归途病逝,其后裔不但长居于中国,后来还融入了中华民族。这两位苏丹都安葬于中国,陵墓至今保存完好。1888年才沦为英国保护国,1941年被日本占领,1946年英国恢复对文莱控制。1984年独立。)

3.飞龙国(明嘉靖年间,广东饶平人张琏,率当地民众起义,失败后渡海逃亡到三佛齐岛,占有旧港、柔佛、马六甲等地,在当地建立飞龙国。两年乃亡)。

4.纳土纳岛王国(明末,广东潮州人张杰绪建立)

5.兰芳共和国(广东梅州客家人罗芳伯,先在婆罗洲建立了帮会组织,后来成为公司,又由公司而变成了“兰芳大统制共和国”。该国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罗芳伯虽然表示可以接受政权,但决不答应做国王,仍自认是大清人士。1777年,以东万律为首都的“兰芳大总制”共和国建立,这一年定为兰芳元年。罗芳伯担任首任国家首脑“大唐总长”,并被当地人尊称为坤甸王。在国家领导人的产生上,兰芳结合中国古代的禅让制,创立了禅让与民主选举相结合的形式。上任领导在去世或下台前,推荐下届领导,但其能否出任大总长则需要多数公民赞同。1886年,被荷兰灭亡,期间历时110年。由于害怕清政府做出反应,荷兰当时还不敢公开宣称已经灭亡兰芳,而是另立了一个傀儡国家以便进行统治。直到1911年清朝灭亡后,荷兰才正式宣布对兰芳地区的占领。)

6.戴燕王国(在兰芳共和国东, 第一代国王吴元盛,广东梅县人,乾隆中后期因为不满官吏的欺压,谋划发动起义,事泄失败,逃亡婆罗岛。当地戴燕酋长残暴无道,吴元盛又起来抗暴,被当地人拥戴为王。吴元盛逝世后,其妻袭位为女王。其后吴氏子孙四代世袭戴燕国王,直到19世纪中叶,沦为荷兰殖民地。)

7.吞武里王朝(1763年暹罗遭到缅甸军的占领,当地华人郑信,组织军民进行反抗,收复暹罗。1767年,受军民拥戴,郑信登基为王,史称吞武里王朝。郑信之父郑镛本是广东澄海县人,经商至暹罗。

8.马来西亚吴氏王国(由来自中国福建的吴阳建立,在今马来西亚宋卡市。

9.新福州·砂拉越、诗巫·黄乃裳。1900年,福州举人黄乃裳参与戊戌维新失败后,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起遭到清廷的追捕,逃到南洋。历经波折,于当地土王签订了租约:“待吾农人与英人一例,所垦之地有九百九十九年之权利”。孙中山誉此条约为当时中国对外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且租约时限远远超过了清朝与西方列强签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此外还约定华人在租地内:“往来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设立公司商业自由,购买枪械自由,航业自由诸权利;无纳丁税、无服公役、无当兵义务;凡违反民事在五元以下罚金之件,港主有自治之权。将其地改名为新福州,由王家通告各国邮政,以便通信……”。

现在,诗巫是砂拉越的第三大城市,市区内的从商人员99%为华人(以闽清人后裔为主),这里有华人银行,华文独立中学,小学几十所。除了东南亚特有的棕油业、木材业,福州人经营的造船业也是一大特色。有三十多家造船企业,几乎都是福州人,造船产业全马第一,并且95%均为外销。

这些,有的义不帝秦、有的忠义不屈、有的抑强扶弱、有的艰苦卓绝,都表现了令人钦佩的精神。整体上也可以看成东南亚华人移民的精神写照,大方向则是和平的、自力更生的。

这种和平文化经贸交流的航区性质,其实也使明朝以来中国政府支持的。

明太祖政策即是如此,不但对出洋表示支持,更对周边国家采“不侵占”的和平态度,在《皇明祖训》中开列了十五个“不征之国”,试图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主导,有等级秩序的、和谐的理想世界秩序。

明廷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和平外交模式,影响明代近三百年。

靖难之役中夺得皇位的朱棣,更是锐意沟通域外国家。在郑和之前,他派遣尹庆于永乐元年(1403年)出使了古里、满剌加(当时尚未建国),又于永乐二年(1404年)出使了爪哇和苏门答腊。

郑和下西洋,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这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各方面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但真正的奇迹,还不在上述各种技术层面,而在“道”,真正体现了王道精神。

因为郑和出洋,并不是战争或对抗目的,也不掠夺财货。

有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是针对帖木儿帝国,具体又包括联络印度抗击帖木儿。但郑和下西洋时,帖木儿已经去世,其继承者则同明朝关系友好。

明朝使节正式册封古里王,并在古里刻石立碑以纪念。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郑和、王景弘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永乐五年至七年的出访时间系据《天妃之神灵应记》。这都显然是表示和平、友好的。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拓片)

当然,其间也确实发生过战斗。例如郑和访问锡兰山国时,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郑和觉察后,离开锡兰山前往他国。回程时再次访问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诱骗郑和到国中,发兵五万围攻其船队,又伐木阻断归路。郑和趁敌军倾巢而出,国中空虚,带领随从二千官兵,趁夜突袭亚烈苦奈儿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亚烈苦奈儿并家属。

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郑和船队还朝。成祖赦免了亚烈苦奈儿,下诏另择贤君。

郑和到占城时,奉帝命赐占城王冠带。到苏门答剌时,苏干剌刚刚弑君篡位,明朝方面认为他是“伪王”,他则恼怒明廷不赏赐自己,率大军截杀郑和。郑和率明军以及当地部队奋战获胜,追击到喃渤利国,生擒了苏干剌。

郑和、费信常在各地华人回教堂祈祷。郑和命哈芝黄达京掌管占婆华人回教徒。麻林迪(肯尼亚)、榜葛剌等国使者向明廷进献“麒麟”等兽。

不过,和平也是有代价的。郑和下西洋以及对南洋各国的赏赐,虽完全不同于西洋侵略者的掠夺,但也难以为继,且引发了国内的恐慌。仅耗费银两,一说即达600万两,还不包括对两万官兵的嘉奖。由于船队携带铜钱出国收购物品,也使铜钱大量外流,造成国内“钱荒”,消耗了库存,引起钱币大规模贬值。

除了这种靡费国力的批评之外,现在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研究,偏好中西对比,尤其是倾向于用西方的航海模式否定东方。这应当是受到“欧洲中心论”束缚的体现。

许多人又强调明朝海禁,所以限制了中国向海洋发展,许多人还以这个误解来构建现代人的历史观。实则明代海禁只是备倭与抗倭,根本不禁朝贡活动,隆庆以后更开放了民众出洋和海外贸易。

而朝贡体系本来就是非霸权(无论是军事、政治、经济,还是宗教、意识形态各方面)的国际政治体系。宗主国和强国有扶弱抑强的责任。

(明茅元仪《武备志》所载的《郑和航海图》附有四幅"过洋牵星图",上图为最末一幅)。

、由南海升起的自由之星

朝贡体系后来愈趋没落,西方霸权越来越猖獗,宗主国拖到晚清,甚至都快要亡了。

很庆幸,这时南洋却是大放异彩。远在南海之远,竟成为带动中国甚至全世界华人命运变动的核心。关键人物,一是康有为、一是孙中山。

李光耀说:孙中山是一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人。一百多年前,新加坡的华人没有把孙中山当“外人”,也没有把中国当“外国”,更没有把中国的事当“外事”。他们有人出人、有力出力,使得孙中山倡导的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文化革命,对全世界华人的生活,影响深远。

相形之下,康有为似乎就黯淡了许多。

孙先生似乎可定义为:替中国打开了一条新路。康先生则以守旧见长,提倡保国、保皇、保种、保教。在华人间游说戒烟、剪辫、天足的新生活方式。不能不说也有新意,但保皇、保清朝终究令人觉得有陈腐气。

可是,事情也不能只这么说。

首先是,康先生后期思想已发展出《物质理财救国论》,更命陈焕章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经济学博士、创立孔教会。在南洋其实有极大影响。

其次,新加坡华语运动的持续开展,推动了新加坡华社内部分散的帮群意识上升为华人的族群意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儒教复兴运动与华语运动基本于同时兴起,并且互相推动。儒教复兴运动深受康有为领导的孔教运动影响,同时也有新加坡华人文化寻根的内在需求。

儒教复兴运动由新客华人和土生华人共同发起,邱菽园、林文庆是最主要领导者。

语言和文化是民族和族群认同的基础,华语运动旨在以华语为华社共同的语言表征,儒教复兴运动力图将儒学改造为“儒教”,作为华人唯一的信仰支撑,都是为了从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中获取到改造新华社会的力量。

总之,华语运动和儒教复兴运动既是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同时也是华人社会文化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乃是后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台湾文化复兴运动之先声,现在大陆大张旗鼓的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也不能不说有取于此。

(南洋孔教会成立“孔子学院大学堂”,办讲座编教材,学习中华文化)


虽然新加坡建国以后,语言政策改从“新加坡人的新加坡”之原则,强调要将国民意识建立在各民族共同语(英语)的基础上,当年邱菽园、林文庆之华语运动,如今看来早已成为明日黄花。

可是,今年“台湾国际艺术节“我就看到新加坡裔钢琴家陈灵《龙族女儿不流泪》的节目,结合音乐、独白、影像设计,以玩具钢琴、打击乐器,和观众一同做艺术寻根之旅。对于新加坡强调“没有印度族、马来族、或华族,只有一个新兴的新加坡族”的人来说,这个身份的叩问和宣称,就发音嘹亮,令人印象深刻。

因为:语言政策要改从“新加坡人的新加坡”之原则,将国民意识建立在各民族共同语英语上,如果有道理;则建立在新加坡各种族人的原生语言上更有道理,因为语言文字关联到民族身份认同和感情才是天生的。当年,受到一些无政府主义者的鼓次,中国也曾有废掉汉字,以“万国新语”“世界语”取代之议,迄今还不是不了了之。

可是,中国自己在当时国弱民困之际,不仅韩国越南废掉汉字我们没吭一声,自己还带头废汉语、废汉字。对于当年要在讨厌汉语的英国人、马来人环境中存活的新加坡,我们实际上还应更加宽谅。

而人心不死,我相信如陈灵这类不愿为身份认同所困的华族青年,肯定还会继起努力。

对焦于时事:美国布雷台湾、训练台军、舰艇环伺台湾,甚至在菲律宾增设基地、联合日本再入南海,颇令人有南海霸权再起之疑。而台湾政府倚美自重,不惜再添霸道鹰犬之讥,又号称要学新加坡,增设“双语政策发展中心”,强推其设置条例,把英语国语化……,更让人无限错愕。

故重新再思南海风云,参考新加坡道术之涂,有识者自应有所启发。



龚鹏程

龚鹏程,1956年生于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当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八十多本。

办有大学、出版社、杂志社、书院等,并规划城市建设、主题园区等多处。讲学于世界各地。并在北京、上海、杭州、台北、巴黎、日本、澳门等地举办过书法展。现为中国孔子博物馆名誉馆长、美国龚鹏程基金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