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逆流而上”的马来西亚华人真实处境

我最早和马来西亚华人接触是在我大学假期工作过的一家大酒店。老板是马来西亚华人,叫John,中文名字就不透露了。他的普通话一般,主要是他的岁数也大了,但是英语和方言很好,爱喝啤酒的他经常会在酒店组织小的聚会,我们也得以参加,当时对大马华人更多的是一种好奇,对马来西亚是一种向往——毕竟接触到的都是大马的好的一面。后来接触一些年轻的大马华人之后,就感觉到不那么明显的差距了——他们的普通话,饮食习惯和我的城市差别不大,但是总感觉还是有种向往—其实这背后更多的还是因为初印象里他们本身在工作中处于我们的上级,能给我们提供新鲜的体验和尝试(美食,礼物)的原因而已。这些在我后来了解和接触到更多的大马华人,甚至也能去马来西亚读书之后,也便开始能够客观公正的看待和分析马来西亚华人的真实现状了。


马来西亚华人最早来源于中国的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当时东南沿海去马来西亚更多的是通商定居等,但是清末民初时期,由于国内动荡不安,部分南方省份的人们开始大规模远赴南洋谋生,由于当时本身处在封建的国度,对宗族,血缘的凝聚力很强,所以当时的人们很容易在到了南洋后结成同乡会或者宗亲会馆—这都是当时的人们用于团结彼此,保护自身的重要方法。


马来西亚华人的地位类似于“二等公民”,马来西亚(大马)本身就很倾向于马来族,而且马来族也是大马的土著加上第一大民族,马来西亚甚至把“马来人至上”公开写入宪法。即使华人是当地的第二大民族。马来人不管是意识形态也罢,还是本身的岛国的土著思想,此外还有英国殖民马来西亚时为了维持殖民统治,声称马来人才是马来半岛的主人,这都导致了马来人不承认华人是国家的主人,甚至会刻意削弱华人的权利和社会地位—这和新加坡是相反的。新加坡抗议“马来人至上”的呼声最高,这也为后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合并危机甚至破裂埋下伏笔。新加坡被迫脱离合并了两年的马来西亚,就是因为李光耀带领的新加坡不接受当时的马来西亚开国首相东姑阿杜拉曼的“马来人占唯一主导地位”的理念,而且当时马来人和华人数量本身也不相上下。


有一个客观事实,就是马来人在经济领域远不如其他民族,尤其是华族。马来人甚至为了缩小这一差距,出台很多政策限制华人和印度人的权利,比如在一些重要行业,学校等等限制人数,甚至某些行业也只能交给马来人管理经营。但是,华人骨子里那种吃苦耐劳,坚强的品质硬是依旧把华人的经济社会地位拉到顶层。经济领域的优势并没有被打压成功。


在华人的文化教育方面,马来西亚的国立学校必须使用马来语,而华文学校除了被经常打压之外,也只能依靠华人自己来办学。华文教育在大马有多难,这个是我们想象不到的,但是经过华人的努力和几十年的坚持,马来西亚的华语教育却是很成功的,除了建立起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且通过普及和传播,其他一些族群的人也开始学习华语,接触和了解华人文化。大马华人这一套传承华人教育,甚至是中华文化的体系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他们没有像其他种族一样,因为生活在马来西亚就把自己的语言和生活方式抛弃了,说马来语,遵从马来人的生活方式。这也是华人如今不被大马社会接受的主要原因—坚持了自己的文化习惯,没有盲从当地的马来人。


但是马来西亚获得的独立和发展,都是三大民族共同争取来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就因为人数多,土著,就可以排斥外来的大族群?这很不明智。尤其是在华族的母国已经日益强大的背景下。如今马来西亚一直和中国交好,如果在背后继续搞两面派,伤害华族,那就不是之前的小问题了。脆弱的华族地位的提升或者说恢复,都已经在路上了。当年华侨帮助母国的抗战,后来又参与和帮助国家的发展,这些都被母国记在心里的。


而对于自己的权利之争,华人依靠民间的力量也组织起自己的政党—马华公会,在国家的政治权利和事务中为自己的群体挣取应有的权利。马来西亚的华人积极争取自己的后代学习华语的机会,不管自己的工作多么的底层,多么的艰难,很多人都会拿出自己的一部分钱用来支持华语的教育事业。各种学校,从华文小学开始,到高中,到大学拥有着一套除中国外最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马来西亚华人的最大特色就是包容,既坚持了传统的中华文化,又和马来西亚的其他族群文化相融合,这也就有了极其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生命力。包容本身就是陆地大国中国的一大特点:海纳百川,开放包容,“和而不同”,和谐共处。


马来西亚的现状是很多人在做着促进多民族国民团结的事情,但是政治人物却在不断地发表种族性言论分类社会,这一点倒是很像西方那一套东西。马来西亚的马来人政客好的东西没学到,倒是把殖民主义的那一套分裂论学的“炉火纯青”,真是讽刺。


现在更多的华人家长,华人企业更愿意把后代的教育,企业的发展放到祖国,马来西亚华人和中国人的界限正在模糊,这想必也是一件好事。毕竟,马来西亚华人对祖国更亲近,而祖国也的确在张开双臂欢迎海外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