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看“央视探访深圳万人抢房楼盘”,深圳敢不敢学习新加坡


央视探访深圳万人抢房楼盘 深圳市住建局:正调查“代持炒房”

我们回顾在今年的8月28日,深圳市住建局局长张学凡在深圳房地产盛典暨行业综合评价发布会上,提出新加坡是深圳学习榜样,将来深圳市60%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赁或出售的住房中。为此,深圳提出一个大规模建房行动,包括商品房和公共住房这两大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这一块,有110万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目标,每年公共租赁住房建设10万套,深圳将通过五年甚至八年的补短板,力争使得住房供需矛盾得到较好地缓解,以此稳定房地产市场,让市民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

但来自政府层面的信息仅是如此,没有明确的政策或指导意见。

张学凡透露的信息,在业界引起热烈讨论。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深圳获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周年。业界认为,深圳房地产市场走向有风向标意义,这意味着深圳楼市格局会面临巨变。

其实,不仅仅只有深圳一地要学新加坡,可能全国大城市都要学习新加坡了!而过去几十年,大陆一直在学香港!

香港的高房价、贫富差距较大的现状引发了年轻人对社会的不满。

相比之下,同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新加坡,其住房市场发展更加健康,较好地保障了绝大多数公民的住房权利,人民更加安居乐业而基本不用为住房问题发愁。新加坡住房供应体系:"廉租房——廉价组屋——改善型组屋——私人住宅"。

为什么新加坡可以做到"组屋模式"?

主要还是靠大政府指导下的财政补贴。

深圳要学新加坡模式很难?

有以下4个原因:

1.深圳人口增速过快

2.深圳土地过于稀缺

3.国内城市规划水平有限

4.新加坡模式不太适合当前情况:有房的人、有房贷的人、银行、房地产商的利益。

前面说到,新加坡之所以可以补贴组屋,是因为人少钱多,政府有钱可以这么玩。

深圳,虽然也很有钱,对土地财政依赖也不高,理论上也可以用财政补贴政策性住房。

但问题是,深圳人实在是太多了!

根据民间统计,深圳的常住人口差不多在2000多万以上,而且每年都有40-50万的新增人口。

别忘了,深圳落户很简单,如果深圳买房有补贴,那全国人民会不会跑过来?

深圳政府就是再有钱,那也补贴不起所有人。

好,有人会说,那就只补贴保障房,大家一起排队行不行?

前几天,我们查了下深圳的安居房进度,发现:

截止到目前,共有155080个家庭,在排队等安居房,每年新增2500-3000套供应。

这意味着,即使没有新增申请人,那也要50-60年才能排完!

排安居房,可能要等你老了,才能住得进去。

所以,深圳只要不限制户籍人口,普通人等保障性住房就基本没戏。

就算深圳搞最严入户限制,那光补贴存量人口的住房,也是一笔天量支出。

其次,深圳面积只有1997平方公里,有一半是生态控制线没法开发,而且深圳几乎没多少土地可以开发,这会导致深圳拿地代价会非常之高。

新加坡早在1970年左右,就已经立法明确,政府有权调整被征用土地价格,且价格一旦确定,任何人不得随意抬价,也不随市价波动。

所以新加坡政府,在之后征收的土地价格,基本都维持在1973年市价或更低水平。

而深圳想拿地,基本只能靠旧改,价格肯定是按现在的价格。

那拆房子要不要花钱?成本上去了,建好房子售价会不会低?即使价格很便宜,那财政支出能不能撑住?这些都是成本。

另外,和新加坡还有很大差距的是,国内的城市规划,没有那么严谨合理。

新加坡对于一个商场在哪建,怎么建,建多大是有着详细论证和规划的,规划局在新加坡的话语权仅次于国防部。

而国内的城市规划,完全是领导意志,很多城市就建的跟闹着玩儿一样,从一开始就规划错,后续基本也就定型了,即使要调整也要付出巨大代价。

要知道,深圳城市化水平已经到100%,很多基础建设和房屋结构就已经确定。

深圳城中村有很多老小区、农民房、小产权和军产房,拆起来成本非常高,房价和租金都会上涨。

想重新规划几乎不可能,只能在现有格局下,尽可能打补丁。

学习某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本身无可厚非,但关键是要考虑周全、敢于改革:体制机制不同、政府目标取向不同(靠不靠地产稳经济、这届与下届有没有政策连续)、配套政策不同(是不是真调控),既得利益者反对怎么办?决策者站的立场,这些才是大问题。


所以,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我不知道,深圳学新加坡,能不能学到位,学到什么程度。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深圳商品房,未来还会上涨!


过高的房价使得中低收入人群难以负担,十三五的目标符合新加坡的住房发展模式,即建立多层次的住房结构,通过租赁住房、保障房来努力实现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同时,又尽力规避香港土地供应不足导致的房价过高的问题,稳步提升住房供应。未来应该坚持这一目标,建立符合中国发展模式的住房体系,真正实现住有所居,保障低收入人群的需求,缩小贫富差距,避免出现类似香港社会的不稳定现象。

深圳学习新加坡不是简单的说大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