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泰国缘何没有沦为殖民地

摘要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局势混乱且复杂,帝国主义在此期间加速了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争斗,东南亚国家除泰国外全部完全沦为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泰国得以保持独立主权国家的原因,是由多个因素所决定,除了泰国自身天然的地缘优势之外,也有着自身推行改革的成功以及采取了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等原因。

正文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到垄断阶段,世界领土在帝国主义的激烈争夺之下被瓜分,东南亚地区除了泰国(当时称之为暹罗)之外,悉数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从今天划分的地理空间范围所确定的主权国家来看,当时的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完全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印支三国(越南、柬埔寨、老挝)则沦为了法国殖民地,菲律宾于1898年由美国通过美西战争而取代西班牙成为其殖民宗主国,印度尼西亚则由荷兰统治。在此期间,泰国除被法国及英国掠走边缘地区的部分领土外,一直保持着其独立主权国家的地位。20世纪4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为争夺原材料产地及完成其“大东亚新秩序”的构想而横扫大半个东南亚,英国、法国及荷兰等老牌殖民国家势力几乎被逐出该区域,而直到二战结束之时,泰国依然屹立在独立主权国家的行列当中。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前的亚洲,也仅仅剩下中国、日本、泰国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外蒙古当时在法理上还属于中国)。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之后,帝国主义国家的争斗可谓是击搏挽裂,在东南亚斗得更是热火朝天,一些地区甚至数次易主。而泰国所处地理位置,其南部狭长地带刚好分割了太平洋和印度洋,再往南部就是现在不少国家的生命通道马六甲海峡,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十字路口。在其北部的陆地疆域,东接印支三国,西临缅甸,如若一直向北,则可以到达中国的云南地区,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加之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农作物产地,按照我们的常规思维其应当早已成为了列强的殖民地,为何会在如此险恶的时空环境中还得以保持独立主权国家的地位,确实值得深思和挖掘。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解释。事物发展的结果,尤其是宏观的历史演变,应当尽力避免“单一解释谬误”,应当从多个角度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从地理因素来看,泰国深嵌于中南半岛中部。由西方列强对中南半岛的殖民扩张路径来看,英国于印度半岛站稳脚跟之后,经由现在的缅甸自西向东扩张(当然,也与俄罗斯角逐东部伊朗和阿富汗的利益)。而法国人在立足于印支半岛后,自然向西部的中南半岛腹地扩张,呈自东向西扩张之态势。英法双方的扩张路径方向截然相反,刚好交汇于泰国。泰国居中于中南半岛腹地的地理位置,使其战略意义格外显眼。毫不夸张的说,谁控制了泰国,谁就扼住了中南半岛的核心腹地,从而更方便的控制住整个中南半岛。所以,英法两股列强势力,就泰国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谈判,这给了泰国充分运用外交手段周旋于两大列强的空间,泰国也因此充当了英法两股殖民势力缓冲地带的角色,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地的风险。直到1941年以后,日本依靠武力很快在东南亚地区压制住了英法两大列强的势力,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中部腹地的优势再次显现,日本侵略中南半岛的路线总体自东向西,泰国因而没有成为日本率先进攻的东南亚国家。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对日本人来说算得上是恶劣的生态环境,当日本占领印支三国且分兵于海岛东南亚之后,继续向西的进攻势头已经大为减弱,加之泰国自身有着较强的国防力量可以有效的组织本土防卫作战,且此时也采取了倒向日本的国策,所以在泰国对日本付出了较小的代价之后(相对于丧失独立主权而言),日本便放弃了武力占领泰国的方案,甚至之后还帮助泰国夺回了被法国侵占的柬埔寨西部和北部以及湄公河彼岸的老挝之前“泰人”领土,以及被英国侵占的缅甸两个掸邦(孟板和景栋)以及英属马来亚的四个邦(吉兰丹、吉打、丁加奴、玻璃市)。不仅如此,泰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远离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的核心交战区,这让泰国避免了与在盟军中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直接交火的情况,为泰国在战后通过外交手段获得美国支持以摆脱战败国地位创造了条件。

从人为因素来看,有两个关键人物在泰国于资本主义垄断阶段时期免遭亡国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第一个关键人物是泰国国王朱拉隆功,也就是泰国历史上著名的拉玛五世,他在位期间审时度势,对外部世界的变化与泰国国内情况的矛盾有着明确而深刻的认识,此人以当时最先进的西欧国家模式为参照,在政治、经济、文化、司法等方面进行了自上而下、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当属通过一系列措施逐步使得泰国特色的萨克迪纳制度解体(一种有关人身依附于土地的制度,通过国王授田的多少来体现人们的社会地位,使得大量人成为事实上的农奴),从而极大促进了泰国农作物产量及对土地利用率的提高,较大地促进了泰国的经济增长。在直接体现国家维护独立主权力量的军事方面,拉玛五世除了积极创办军事学校之外,还建立了现代化的义务兵役制度,由此取代了落后的战时募兵制。义务兵役制度的推广和泰国战时民族主义的盛行相辅相成。在过去,战时募兵制所组织起来的军队等同于封建雇佣军,其作战士气是靠物质奖励为主来激励,所以作战意志较为低下,且会消耗大量的物质财富作为军事开支,费钱费人。而义务兵役制度是靠民族主义思想来激发军队的作战意志,这不仅使得军事人员知道了为何而战从而使得组织力、战斗力意志力大幅度增强,且相较于落后的封建募兵制的军事开支更少,因为没必要用太多物质财富,就可以调动战斗人员的作战积极性。19世纪末,泰国已经拥有了一支15000人的现代化陆军及3000人的现代化海军。人数看起来不多,但如果综合泰国的国土面积、防卫区域、自然气候及列强当时可动员的机动力量来考虑,足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侮。况且,这还只是常备人数,并不包括可动员的潜在军事力量。值得研究的是,在文化层面,拉玛五世在保留泰国自身传统文化的同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积极同西方文化接轨,比如鼓励发展现代科学,鼓励宗教信仰多元化,推行领袖亲民举措等,这对于在当时已经完成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的英国和法国来说更有利于双边沟通和交流。此外,拉玛五世十分倡导西方语言文化的普及,以及尝试理解并运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看世界,这都为泰国与列强进行外交活动的成功提供了条件。在拉玛五世一系列广泛的改革之后,泰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在外交层面也与西方列强能够很好的接轨和交流。拉玛五世改革的成功不得不被视为泰国在19世纪末能够成功保持独立的内因。除了改革这一因素外,拉玛五世运用了灵活周旋的外交方式,利用英法列强之间的矛盾,并争取各方外部势力的支持,来达到维持自己独立主权的目的。泰国居于中南半岛中部腹地的事实决定了谁控制了泰国就可以在中南半岛上占据主动权,所以英国和法国都在努力避免对方对泰国的控制,这一矛盾被当时的泰国巧妙的运用。当然,当一个较弱国家被两股较为强大的势力夹击时,还不是仅仅利用两股较强势力之间的矛盾就可以避免亡国,因为两股势力完全有可能在一定条件的促成下坐下来瓜分了这个地方,1939年的波兰便是一个很好的力证。所以,拉玛五世还积极发展与当时普鲁士(后来是德国)、沙俄的关系,巧妙运用这些外部势力的力量来达到列强之间在自己周围相互平衡的目的。可以说,在当时世界险恶局势下泰国得以保持独立的主权国家地位,拉玛五世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然,面对英法殖民势力的咄咄紧逼,泰国并不是毫无损失,为了保全本国的核心地带,泰国也割让了部分边缘地带的领土给英法列强。当从当时的大背景来看,此举实属舍卒保帅。

第二个关键人物,则是泰国二十世纪中叶的军事独裁者銮披汶·颂堪陆军元帅,此人一生极富有传奇,他参与过1932年泰国的立宪革命,推翻了当时泰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并由此进入了泰国内阁。在此之后,通过参与政变以及平叛保皇派的方式不断上位,并于1938年12月通过国会选举成为总理。在位期间,通过铁腕手段镇压政敌,巩固自身的威权统治,并主持一个军人人数占五分之三的内阁。在他上台之后,当时日本还未直接出兵入侵东南亚地区,他便已经开始拉拢日本的力量来介入到自身的外交环境当中,以此来平衡英、法两股传统殖民势力。日军也出于其推进大东亚共荣体系的构想,以及对农作物和原材料的需要而积极介入到有关泰国的外交事务当中。1940年,趁着当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被纳粹德国灭亡,以及泰国民族主义思想以及“大泰国”梦想较为盛行,銮披汶在日本的支持下向当时的法国宣战,“收复”了此前被法国人侵占的柬埔寨西部与北部“泰人”领土,以及老挝湄公河彼岸的“泰人”领土。在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后,出于切断中国南部生命线滇缅公路以及控制马六甲海峡的需要,日本亟需假道泰国,泰国在边境部队抵抗了几小时之后便接到了停止抵抗的命令,并接受了日本人的要求。此后,泰国政府便积极配合日本政府。日本考虑到泰国政府的积极配合,且在中南半岛上作战也非自己海陆军所擅长,泰国当时也有着一定的国防力量,所以打消了武力进占泰国的念头,采取了拉拢的做法。在日本的威逼利诱之下,泰国加入了德、意、日的法西斯轴心国军事同盟,成为了与匈牙利、芬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一样的法西斯仆从国,并于1942年1月25日向美、英、中等同盟国宣战。在日本的支持下,泰国向盘踞在中南半岛的英国军队作战,出兵占领了当时英国控制下的缅甸两个掸邦(孟板和景栋),以及英国控制下的马来亚四个邦(吉兰丹、吉打、丁加奴、玻璃市)。在北上进攻英属缅甸的过程中,一度打到了中缅边境,但在与中国守军交火的过程中损失惨重,最终狼狈撤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垄断资本主义之间疯狂争夺世界资源的时期,东南亚国家除泰国外悉数沦为了列强殖民地。泰国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尚能保持自身主权的独立,在国际关系史上实属罕见。在日本战败之后,泰国再一次运用了立足现实和灵活周旋的外交策略,利用美国与英、法等传统殖民势力的矛盾,取得了美国的支持,也运用了中国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无暇他顾这一现实,取得了当时中国国民政府的谅解与支持,避免了如芬兰、匈牙利一样被国际社会认定为战败国,并于不久之后成功加入了联合国。当然,日本战败后泰国所实行的外交策略,已是后面亲英美派上台之后的事,并非銮披汶所为。

从唯物史观来看,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或发展是由多个因素所共同推动的,其中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泰国在极为复杂、多变以及险恶的背景下能够得以保全自身,避免如越南、朝鲜等国亡国的命运之外,除了地缘环境、列强军事实力等因素外,也有着自身改革成功带来的实力增强以及运用现实灵活的外交策略这一内部原因。

参考文献

[1][新]尼古拉斯·塔林.剑桥东南亚史[M].云南人民出版社:昆明,2003

[2]段立生.泰国通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2014

[3]王正毅.现代政治地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1993

[4]李魏巍.二战结束后泰国摆脱战败国地位的原因探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5(33):114.

[5]李敏.论19世纪泰国外交成功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之原因[J].东南亚研究,2012,5(5):106.


本文作者:郑宽,海国图智研究院研究助理,中文出版物《东南亚观察》编辑,研究兴趣: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与国际法,次区域合作

本文摘自《东南亚观察》第四十七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东南亚观察》是海国图智研究院独家推的深度报告,聚焦东南亚区域一体化进程,重点国家政治经济动态,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等内容,为中国与东南亚的读者提供科学、客观、理性的时事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