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救助印度兵,处死英国兵”:日本吹嘘的善待印度战俘是真的吗?

文|阎滨

在国大党掀起持续不断的抗议活动同时,大批印度人仍然穿上卡其布军装走进军营。最终有超过200万印度人在军队里服役,数量是上次大战的4倍。印度陆军派往海外的首批部队是战前职业军人组成的精华,他们在韦维尔将军指挥下,在北非连续击败意大利人,和精锐的德国非洲军也多次鏖战。

与很多带有种族偏见的英国观察家预期相反,印度军队在与德军的战斗中表现出顽强敢战的一面,丝毫不次于白人部队中最优秀的单位。在奥金莱克和蒙哥马利指挥下,印度步兵和装甲部队连续参加了“十字军战士”行动和阿拉曼战役,他们在沙漠战中赢得了胜利,也多次体会到失败的苦涩,但印度仍源源不断向北非派出一批批增援部队。

印度部队在沙漠中顽强作战取得的胜利,为英印军的声誉奠定了基础。尽管席卷全印度的“不合作”活动还在继续,但广播电台和报纸也及时将印度陆军胜利的消息带回国内,极大振奋了印度民众的士气。在印度老百姓看来,即便英国军队也屡被隆美尔击败,而印度军队经常与德军过招,还经常小有收获,这些胜利的消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普拉西战役和1857年印度大起义失败后被蹂躏践踏上百年的印度民族自尊心。

1944 年,英帕尔战役中,锡克教徒通讯兵为英国军官操作对讲机,收听巡逻队报告日军所在位置

北非战役为期三年的战斗中,英印军伤亡总人数15248人,其中1299人死亡,3738人受伤,419人失踪,9792人被俘,印度第4和第7步兵师在沙漠中建立起世界性声誉。北非战役结束后,印度第4、8、10师还参加了在意大利的战役,在卡西诺之战中第4印度师发挥了显著作用,廓尔喀士兵冒着严寒和积雪,参加了对卡西诺峰修道院最血腥的几次拉锯围攻战。

北非沙漠战争激烈进行的同时,英印军还在边缘地区次要战场上参加了大量不起眼但却为盟国赢得全球胜利必不可少的军事行动。他们参加了进攻伊拉克,还在叙利亚、波斯、马达加斯加与维希法国或亲德政权作战,保障了盟国运输线的畅通。

当1940年底日本进军法属印度支那后,英国在东南亚长期被忽视的战备面临来自日本的现实威胁。战前英国在当地设想的基本战略是以新加坡海军基地为核心,部署强大舰队威慑日本不敢动手,甚至都没认真考虑过部署大批陆军和空军。但是大战爆发后,皇家海军主力被拖在大西洋,根本无暇东顾。

大批印度军队被匆忙调过去,和临时调来的英、澳军队一起充实那里的防御。最终,有6万名英印军部署在香港、马来亚和新加坡,还有2万多人部署在缅甸。这些部队大都是开战后才组建的单位,无论白人军官还是印度的军官、军士和士兵,都充斥着大量临时征召动员的人,战前的职业军人很少。这些印度部队训练不足、装备也低劣。在伦敦看来,对德战争被认为是第一位的,他们盲目自信地认为,以二流部队和二流装备也足以应付日本人。

英国高层狭隘、无知的战略决策导致了东南亚的灾难,香港、马来亚和新加坡相继沦陷。日本人打着“解放东亚”的旗号,战前派出大批间谍特务去策动印度士兵反抗英国军官,确实有少数印度部队在日本间谍唆使下临战叛乱了。英国战后保密多年的档案显示,驻守马来亚北部的海得拉巴第1营在开战第二天就爆发战地哗变,印度士兵开枪打死自己的营长和其他白人军官后向日本人投降;一些扼守关键战线的印度部队崩溃得非常可疑,白人军官一旦死伤,防线就迅速瓦解了。

也有很多忠心耿耿的印度部队顽强战斗。据日本随军记者小俣行男在《太平洋战争从军记者的证言》一书中记述,日本进攻部队接到过口头命令“救助印度兵,处死英国兵”。即便日本人自我吹嘘他们善待印度战俘,但盟军战后在新加坡发现了骇人听闻的照片,在不知名的时间和地点,日本人把成排的印度锡克兵战俘捆起双手蒙上眼睛,把他们作为练习射击的人体标靶,还用刺刀对中弹未死的印俘逐一补刀。

在缅甸战局中,印度陆军构成了战区内英联邦军队的主力。最多的时候,英印军在英国第14集团军中占到了3/4的兵力。日军占领缅甸后,英印军在印缅边界上抵御日军的进攻。1944年春的英帕尔—科希马战役中,英印军在斯利姆将军麾下成功挫败了日本最后一次入侵印度的企图,让日军蒙受历史上最大的陆战失败。随后盟军转入反攻,并在1945年成功将日军从缅甸境内驱逐出去。印度陆军在缅甸战区的战役中遭受重大伤亡,马来亚溃败时,英印军伤亡人数总计62175人,其中5.9万人成为战俘,在缅甸境内作战三年,又让印度陆军阵亡、被俘、失踪了4045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