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由江苏省外事办公室、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的江苏省和日本友好姐妹城市青少年绘画展在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开幕。开幕式上,吴昌硕艺术基金会、日本华人文联携手邀请到了吴昌硕先生的四世孙吴超,与现场观众讲述了吴昌硕早年从艺历程,在“岁月印痕”中让我们更加真切的感受大师们的创作理念和心路历程。
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罗玉泉、丁鹤庐研究会会长丁如霞、日本华人文联主席晋鸥、日中友好协会常务理事永田哲二、在日华人摄影家交流协会会长冯学敏、日中水墨艺术协会会长王子江、日本国际经济文化促进协会会长日野由美子、陕西省新闻书画家协会主席陈五季、中文导报社副编辑长张石、日中青少年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理事长潘桂芳、日中青少年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长高桥阳子、东京国际慈善协会会长长野静子作为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并与吴昌硕先生的曾孙吴超一同为本次江苏省和日本友好姐妹城市青少年绘画展剪彩。
剪彩仪式结束后,吴超做了《吴昌硕与海派艺术》的主题讲座。吴超从吴昌硕的早期的人生经历,到艺术创作历程,以及海派书画艺术的兴起,再到吴昌硕对海派书画艺术的贡献,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吴昌硕先生在诗、书、画、印各个领域中笔耕不辍,刻苦修炼的精神以及精湛的艺术造诣。
海派代表了中国近代以来最具活力的地方文化之一,它坚持了本土也接受了外来文化,对中国近代的文化与风气有很大的影响与领头作用,直到今天依然在影响中国的文化。在海派书画史上,一代宗师吴昌硕的光芒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他的艺术影响到他以后的二、三代人及近代海派诸家。
海派书画的特点——
在传统的基础上破格创新,流派自由,个性强烈,注重品学修养,融合民间艺术,适应时人的审美情趣,力求雅俗共赏。同时,善于借鉴,吸收外来艺术的长处。
吴昌硕——
海派艺术领袖之一,近代诗书画印巨匠,是公认的一面旗帜。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厉良玉、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其广收博取,创设“吴派花卉”,雄浑朴茂,气势逼人,饶具金石气息。奔放处不失法度,精微处能得气魄。用笔、施墨、敷色、题款,均有高超造诣。书法篆刻,尤为别具一格。在绘画、书法、篆刻、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作为海派后期的大师级人物,海派艺术领袖之一,对海派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当代众多书画大家都从他的作品中汲取营养。
1912年,吴昌硕是以年近古稀的高龄正式移居上海。在上海,凭借 “昌硕”二字行世的他,可以说才是真正成为了吴昌硕,并由此完成从艺术大家向海派艺坛旗帜性人物的嬗变。在上海,吴昌硕完成了艺术上的“暮年变法”,擎起海派艺坛大旗,凸显了海派文化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精神。
吴昌硕“暮年变法”——
在传统的文人泼墨大写意中,参以酣畅淋漓、郁勃阳刚的金石笔法,糅合进西洋红等鲜艳夺目色彩,强化视觉效果,最终呈现出雅俗共赏的风格。吴昌硕的学生陈师曾称其为“红花墨叶派”,由此也影响了齐白石画风。
值得引起关注的是,早在定居上海之前,吴昌硕就时常往来上海,与这座城市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暮年立足上海,吴昌硕更不仅仅作为艺术大家个体而存在,还打造出一个大师级艺术团队,开创了近代中国美术史大师辈出、成就卓然的重要时期。他一人培养的大师级人物就包括陈半丁、陈师曾、潘天寿、沙孟海、钱瘦铁、诸乐三、王个簃等。缶翁门下弟子多达百余人,就连梅兰芳、荀慧生也曾数度登门求教。梅兰芳每次来沪演出,都第一时间拜访吴昌硕,或请益书画,或谈词论曲,吴昌硕也常以书画相赠。在吉庆里的狭小寓所,可谓海派热闹的“艺术沙龙”,一众名家在此挥毫泼墨,诗文唱和,对20世纪整个中国绘画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粗枝大叶图》——
吴昌硕83岁时所绘的藤本芙蓉,是其纯熟艺术风格的代表,上世纪30年代曾在莱比锡国际艺术展中摘得银奖,也曾于1984年登上邮电部发行的《吴昌硕作品选》特种邮票。芙蓉花是木本植物,吴昌硕此前画过不少,在这幅画中,他却突发奇想,将芙蓉花想象成了藤本植物,粗藤与书法线条般笔墨产生的风动摇曳效果精彩至极。
《红衣达摩像》——
高约1.5米,吴昌硕平生所作最大的人物画。借这幅画,彼时定居上海不久的吴昌硕是在吐露心迹,达摩一苇渡江、九年面壁修法的决心,正是其准备开创 “霞红海碧”之新局面的决心。画中达摩的红色袈裟以朱砂涂就。最令人拍案称绝的,是以潇洒又厚实的中锋石鼓线条挥就的几条衣纹,果断又醇韵十足。
《鹤寿图》——
吴昌硕八十岁时曾写了80个“寿”字分赠亲友,其中这幅特别精彩。石鼓“寿”字线条如千年古藤,百折不挠,力能扛鼎;字形显长形,意寓长寿。王一亭在“寿”字下添一回头鹤。鹤寿千岁,朴拙之状与上方寿字相得益彰。王一亭是吴昌硕“道缘亦随”的知音。正是王一亭力邀吴昌硕“移家海上”,最终定居山西北路上的吉庆里,并给予他生活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帮助;他们也同为豫园书画善会的主要创办者,这是海派画坛第一个以书画义卖慈善济世的组织。
《食金石力,养草木心》——
吴昌硕84岁时赠予弟子王个簃的隶书四言联。充分说明他的艺术主张与教育行路方向。金石力,指的是钟鼎上的金文与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所具有的味道,是由传统而来的学养;草木心,指的则是对于百姓生活与自然的观照。此二者并重,使得吴昌硕在世俗和传统间找到可相通处,以传统文化的智慧去体察现实生活、人的真情实感,从此与海派绘画共同成长。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在中国美术史上——
海派是一座高峰,高耸入云,蔚为壮观;
海派是一条河流,曲折迂回,奔流不息;
海派是一面旗帜,迎风招展,舞引清风。
海派艺术的启始,即以石破天惊的影响力震动整个神州画坛,在中国近现代大大小小、地域性的画派中,海派阵容强大,不乏开宗立派的大师,而且代有传人。这在我国美术史上,甚至在世界美术史上也是罕见的。
讲座结束后,吴超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两张特别的邮票,它是在上世纪的1984年也就是38年前为纪念吴昌硕先生诞辰140周年,由时任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题字,北京邮票厂印制,杭州邮票公司发行的,并钤盖了吴昌硕先生的自用印《梅花手段》,使得愈显珍贵。吴超还为现场观众带来了自己亲笔书写的“福”字,为大家送上提早的新年祝福。
吴超,1952年生于上海。字苏梅,号缶丁。海派艺术大师吴昌硕先生四世孙1988年赴日留学,多次在日本各地举办吴昌硕艺术讲座及举办《吴昌硕四代展》和《吴超书法展》,受到日本各界好评。回国后长期致力于研究并积极参与吴昌硕艺术研究会和上海吴昌硕纪念馆的工作。曾无偿向吴昌硕纪念馆、西泠印社等艺术团体捐献吴昌硕、吴东迈、王个簃等艺术大家的作品,并多次在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上发表关于吴昌硕艺术研究的文章。在研究及鉴赏吴昌硕艺术方面有相当的造诣。现为中国西泠印社社员、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吴昌硕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副会长、海上书画名家后裔会名誉会长、石鼓文书法体非遗传承人。同时还应邀担任了新加坡国际文联顾问及澳大利亚中华情总会高级顾问。
(MC东京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