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2月25日刊登记者丹森·张题为《是时候对中国的突飞猛进有清醒的认识了》的文章称,新加坡谈发展,根本没有必要把目光投向西方那么远的地方,现在新加坡正逐渐向北京等中国城市靠拢。
作为报道自行车及其越来越受人欢迎的交通新闻记者,丹森经常把目光投向欧洲,为新加坡弱化汽车使用寻找样板。他猜想可能最后会像阿姆斯特丹或哥本哈根那样,设置宽敞的地下停车场,给自行车修建快速路。但作者后来发现,根本没有必要把目光投向西方那么远的地方。
文章称,就自行车这种交通方式而言,由于无桩共享单车的出现,现在新加坡正逐渐向北京等中国城市靠拢,这种单车现在几乎成为每个街角都能看到的风景。这种共享单车可以在任何地方用手机租用、锁定和归还,最早在中国推广,后来被摩拜和ofo等中国公司引入新加坡。
文章称,中国的城市有优秀的交通解决方案,但许多新加坡人对中国都停留在刻板的印象中。戴着这种有色眼镜看待中国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为这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的国情非常复杂。
文章称,中国40年来让7亿人脱贫,上演了史诗级的奇迹,并且它还将继续以很快的速度发展。
文章称,诚然,大约40年前,中国启动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时,它从新加坡等国那里汲取经验;然而现在两者开始互换角色。前往北京、上海等中国繁忙的大都市的外国人会惊讶于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程度。
以无现金支付为例。从生鲜市场的杂货店到路边摊的小吃,再到租房、缴纳水电煤气费、坐火车、乘飞机,一切都可以用支付宝和微信等电子钱包来支付。
在人工智能方面,中国人也制定了主导性计划,到2030年要成为世界主要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去年11月,谷歌母公司“字母表”公司的执行总裁埃里克·施密特在美国的科技峰会上说,如果美国不尽快行动起来,中国将一举超越美国。
文章称,那些一直以来眼中只有西方的新加坡人现在需要认识到新的现实,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借助中国崛起的东风。
文章称,新加坡政府一直在积极鼓励新加坡人研究中国的发展,然而新加坡年轻人对中国的兴趣虽然在缓慢增强,但似乎仍然不浓。
通商中国的总裁孙雪玲敦促新加坡年轻人参加中国的实习或交流项目。她说:“置身中国才能亲身体会和看到中国的那种变化以及丰富的机会。”